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观念的变革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代表人物
梁启超( 1873—1929),广东新会 (今江门市新会区)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笔名有饮冰室主人等
报刊杂志
主编、创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
思想贡献
曾拜康有为为师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协助发动“公车上书”投身变法维新活动。创“新文体”,提倡“新民说”,广泛介绍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宣传思想启蒙。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的中心思想就是启蒙,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制造中国魂”。“新民”就是呼唤新人,这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呼唤。梁启超及其同时代人尤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这样的文学观一直影响到五四及以后新文学的整体走向。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文学变革都与梁启超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界革命兴起背景
“诗界革命”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晚清文学的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
梁启超
提出“诗界革命”:“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新意境即“理想之深邃闲远”;
新语句则是指来自欧洲、表现新思潮的名词术语;
以古人之风格入之,说明他的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不一定革其形式,即如他所称谭嗣同那样的“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黄遵宪
梁启超以诗评家身份标榜“诗界革命”,但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以俗白文字入诗的是黄遵宪。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总结说:“清末夏曾佑谭嗣同诸人已经有’诗界革命’的志愿,他们所作’新诗’,却不过检些新名词以自表异。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我口’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民七(1918)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很大影响。”
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兴起背景
小说观念的变化始自1897年天津《国闻报》所刊《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严复、夏曾佑称“夫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并说“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鉴于小说历来在四部中只能附于子、史,他们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一改历来小说评点家攀附经史的做法,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
梁启超更是充满激情地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为小道的卑贱文体提到“不可思议之力”的高度。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特别地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徐念慈林纾1908年徐念慈(1875-1908,江苏常熟人)发表《余之小说观》,指出:“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鼎,是不免失之过严;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并称“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作家“文学为人生”的主张的滥觞。徐念慈介于梁启超的社会功用与王国维的独立价值之间,更强调小说的审美价值。西方小说的翻译对中国小说观念也有影响。徐念慈曾在《小说林》发表英、美、法等国的翻译小说。林纾依赖自己的体悟也说出了狄更斯小说写实主义的成功经验,在许多译序中总结出一些西方小说的艺术经验。
戏剧改良(陈独秀)1899
据载,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已有中国学生演剧活动开展,而且很快有其他学校仿而效之。
1904
1904年,陈独秀在《论戏曲》中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戏剧改良有小说、报馆不及的方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由看戏而开通风气。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6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春柳社,不久欧阳予倩、陆镜若也参加活动,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
1907
1907年,李叔同、曾孝谷等他们首先公演《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为新剧开端。新剧家王钟声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也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
1908
1908年,王钟声又在从日本回来的任天知的帮助下,以通鉴学校的名义演出根据杨紫麟、包天笑译英国小说《迦因小传》改编的同名新剧,该剧摆脱了京剧的戏曲特征,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新剧被称为文明戏,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形态
文体革命兴起背景
文体革命、文体观念革命有着相应的语言观念改变的背景。提倡白话(“俗语”)在当时是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
黄遵宪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出使欧美、日本诸国的经验告诉他,“言文合一”使各国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的言文乖离致使科技文化落后。
裘廷梁陈荣衮倡导白话文的还有裘廷梁、陈荣衮等。他们主要从维新的社会用途着眼,是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打算,并非专从文学角度考虑。
梁启超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岀:“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苟欲思想之普及,则此体非徒小说家当采用而已,凡百文章,莫不有然。”这成为后来胡适更彻底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的先导。
文学思想与理论新潮、诗歌、小说、戏剧、文体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初展,终将上升为中国文学史学观念的现代性萌动。
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林传甲、东吴大学的黄人分别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同时问世,是为中国人自撰的首部《中国文学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启动了新的文学史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黄人(1866-1913),苏州常熟人,原名振元,字慕庵,一作慕韩,中岁易名黄人,字摩西,别署蛮、野蛮等。1901年起受聘为东吴大学国学教习,1907年创办《小说林》。他编撰的东吴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全书29册,前3册为总论、略论、分论,后26册是作家评点与主要作品辑录,体现了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学术自觉,钱仲联称其“多石破天惊的议论”。黄人以真、善、美相统一的标准论文学,用进化论来阐释与叙述中国文学史的变化与发展历程,注重在世界各民族文明撞击的背景下,在近代建构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文化自觉中,建构进化的中国文学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性色彩。黄人为现代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起了奠基性作用。
王国维( 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在其《〈红楼梦〉评论》(1904)、《人间词话》(1908)及此后的《宋元戏曲考》(1912)中,从理论上表述了具现代性的文学观念。他将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引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同时代人由进化论哲学进入文学更接近文学本体。他从叔本华的“意志”(欲)说出发,作《〈红楼梦〉评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要想超然于意志欲望不能满足而造成的痛苦,只有“美术”(艺术)最合适,“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是悲剧之最上乘者,是“悲剧中的悲剧”。《人间词话》以境界为中心概念,表达了新的诗学理论。《宋元戏曲考》专为戏曲做史,推许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国维没有梁启超提倡文学革命的煽动力,却建构实实在在的文学本体新品质。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学术史影响。
将小说、戏剧以及白话文从不入文坛的末流提升到文坛正宗的地位,是梁启超与他的追随者对文学观念现代创新的最大贡献;和他同时代的一批有识之士又提倡言文合一,为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此外再有黄人以进化论、持真善美标准建构中国文学史观念,王国维强调文学“超然于利害之外”,追求“文学自己之价值”,这样,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就呼之欲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时光书单No.072
周海波: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总绪论部分
“觉世之文”与“传世之文”——梁启超的文学道路
到底什么是文学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