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太平洋两岸矛盾,是因为我们太高调了?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个巨大便利,就是让极其众多的人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且让很多人可以了解到这个巨大数量的人群是怎么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

比如,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世界形势发展到今天,都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太平洋两岸的问题,源自我们这边太高调了,导致大洋对岸做出近两年的很多举措。


说实话,我们普通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走向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决策层是不会依靠阅读网络文章来做决定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谈这个话题,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考验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东西。我们就来一层一层地分析,到底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高低,是如何影响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的。

首先,得出上述结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很简单:我对外宣布了,我要努力工作、提升业绩;然后,竞争对手就开始打压我了。如果我当初没有对外宣布我要努力工作、提升业绩这回事儿,那么竞争对手就不会打压我。因此,底层逻辑就是,竞争对手是否打压我,取决于我是否对外宣布自己的奋斗决心。

先不评判这个底层逻辑是否正确,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逻辑思考过程?这是因为这个人的大脑中只能将这个问题连接到这个逻辑链条。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大脑中只有这个逻辑链条?这是因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里面的一切内容都是后天输入进去的。对于这个逻辑链条,可能这个人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因为这个人读(听)过类似的故事。还有一种微弱的可能:这个人的大脑中存在其他的逻辑链条,但却认定这个逻辑链条是最正确、最合理的。

那么,为什么当一个人亲身经历过类似事情,或者读(听)过类似的故事,就认定这个逻辑链条是正确的呢?因为人脑是依靠输入信息来做决策的,而且人脑具有“模糊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当人脑中只有唯一的一条相关信息的时候,这条信息就是这个人判断此类问题的唯一衡量标准。或者,当人脑中有若干条相关信息的时候,与当前问题相似度最高的那条信息,会被认定为评判标准。

那么,什么叫人脑具有“模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模糊处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比。人脑依靠输入信息来做决策,而具有一模一样的前提条件的问题,是极少重复出现的。这类问题通常是记忆类的问题,比如三七二十一这种乘法口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通常都不可能每个细节都一模一样。


要应对前提条件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人脑为了不至于总是不知所措,就进化出了类比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遇到一件前提条件不一样的事情,人脑会比照前提条件相同的地方,如果人脑判断相同的地方“足够多”,那么就会判定此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大脑中已储存的原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同。

这里的“足够多”,就是不同的人判定两个问题是否通用解决方案的量化标准:通常所说的“谨慎”的人,“足够多”的程度要求会相对更高;而通常所说的“神经大条”的人,“足够多”的程度要求,会相对更低。

因此,当一个人的大脑中,仅有少量信息储存的时候(比如书读得太少),且对判断已有信息是否适用于“新问题”的相似性要求不那么高的时候,这个人很容易倾向于用一条已有信息,去解读很多“新问题”。


这就是试图用一把钥匙开很多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请问这样正确吗?答案很明显:这样做,出错的概率会很大。最简单的比如炒股,一组相似度非常高的K线组合出现时,你能就此认定,后市走向会与曾经的那个K线组合完全一致吗?

为什么这样出错的概率会很大?因为正确决策需要两个核心要素:第一,大脑中储存的那个信息本身必须是正确的;第二,要解决的问题与大脑中储存的那个信息有足够的相似性,足以适用已有信息中记录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面对一个问题,要得出一个正确结论,一是要我们大脑中确实储存了正确的解答;二是要我们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这个问题与正确解答的连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大脑中储存正确的解答?我们又怎么才能确保将问题连接到正确解答上呢?


首先,正确的解答源自两方面:亲身实践与知识学习。对于一个问题,有的人通过多次碰到并妥善解决,获得最终满意的结果,而习得正确的解答。还有的人,是通过书本知识或者师傅的传授,而习得前人总结出来的正确解答。

这里存在一个重要哲学问题:你怎么验证你认为“正确”的解答,就是正确的呢?就是两点:第一,直接通过足够次数的实践来验证;第二,基于已验证的“正确解答”,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其正确性。

其次,确保问题连接到正确解答上,是依靠我们对目标问题以及正确解答的适用性的研究。本质上,就是目标问题的核心原理与关键假设,与正确解答所适用的问题的核心原理与关键假设,完全一致。

比如上面说的炒股,K线图上面图形组合高度相似,就足以说明后市的走向与历史行情会一致吗?当然不够啊!因为影响股价走势的关键因素太多了,根本无法浓缩到一张K线图中来表示。

因此,亲身实践足够多的次数,以及学习足够多的知识量,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相对正确”的信息库,储存那些“相对正确”的问题解答。之所以说“相对正确”,是因为我们在很多领域对绝对正确的真理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比如物理学从牛顿力学发展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

然后,当我们在头脑中储存足够数量的问题及其“相对正确”的解答时,并对这些问题的核心原理与关键假设有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在“正确解答”对应的原问题和“目标问题”之间建立更高的匹配率。进而有更高的置信度来确定“正确解答”适用“目标问题”。

那么,回到题目中的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认为那个问题是由于我们太高调引起的?这是因为这些人知识储备太少,大脑中只能建立“被人打压”和“自己高调”之间的逻辑连接。

他们无法分析“被人打压”背后的众多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大脑中没有类似“解答”的存储,或者即使有类似“解答”的存储,他们也联系不到这上面来,即完成“问题”与“解答”的连接过程。


我经常说,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都是朝向阻力更低的方向进行。人在遇到一个答案不能明显获得的问题时,阻力最低的解答方式,就是诉诸情绪:我喜欢、我高兴、我听起来舒服,所以答案就是这样。

阻力次低的方式,是使用“简单类比”法,即这个问题与我印象中的某个事情比较像,嗯,那眼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是那件事情的答案了。

阻力较高的解答方式,是诉诸理性的逻辑思考,需要大脑转弯、转弯、再转弯。这个“转弯”的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从一个结论推理到另一个结论。最终获得一个符合逻辑的解答。

而阻力最高的解答方式,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得出推理结论的基础上,还通过实践检验、或者实验验证,来确保整个推理的过程的准确性。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买一套自住的二手房,都会多次上门看房,仔细地打听房屋的相关情况,并研究周边区域的环境等各种验证措施。

更显著的就是大型企业收购案,各种技术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仔仔细细地研究标的企业的方方面面,完成尽职调查。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人力资源、物资设备,最终反映在货币上,就是一笔巨额的钱数了。


因此,很多人说,人生当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选择本质上就是做决定,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是任凭个人情绪来支配,还是简单类比、模糊匹配一个解答,亦或是用详尽的逻辑推理来步步推导,还是在严谨推理的基础上、还能结合实践的检验呢!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或者自己发表的观点,如果没有形成巨大的共识,那么都是不重要的,包括我写的这些内容。但是,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的过程,对自己而言,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就是你“做选择”的过程,直接决定了你的选择正确与否。所以说,要不要好好打磨一下这个“做选择”的过程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力越来越差,转身就忘,怎么办?3
普通人如何练出超群的记忆力?
强大的思维逻辑题!把你绕晕不是问题!
你为什么读书老是记不住?
左脑规划,右脑管理
事情因何出错—读《失败的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