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研员工作的再认识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说明了:一是教研员队伍是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支生力军;二是明确了教研员工作“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三大职能;三是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使教研员和教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有鉴于此,我们要求教研员努力改进教研方式,不断实现教研创新;深入基层,倾听学校的呼声,增进彼此的了解;走近教师,触及教师的心灵,缩短彼此的距离。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变指令性安排为参与式服务,努力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创生者、教师专业建构的对话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最终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变”:创新意识,实现自身角色转变
 过去教研员常带着一种指导者的心态,对教师的指导也多指示性和说教式的,教师则被动地“听”和“看”,很少思考,尤其缺少交流和争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教研职能和教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了教研员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下表所列的关键词(句)得到说明:
旧角色 新角色
管理者、控制者、传授者、主导者、专家、领导 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重布置、重检查、重评比 重调研、重指导、重协调、重服务
单一的自上而下,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
居高临下,做教师的教师 蹲下身子,倾听对话,交流互动
束缚教师,教研程序统一、单调,缺乏主体性,教师是教研的配合者和辅助者 解放教师,张扬个性、方式灵活、教师主动、富有创造性
 因此,我们要求教研员要及时调整心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善于倾听和学习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同时,要求教师建立课后记制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在教学研讨中保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使自己在教学反思和学术争鸣中不断提高。最后,建立以骨干教师与兼职教研员为节点,完善的各级教研网络,以点带面,创造性的开展教研工作。
 二、“促”:内化理念,培养基层“造血”机制
 教研员对教学的指导主要是对教学起支撑和保障作用,指导的目的重在培养基层的“造血”机制,逐步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我成熟和自我完善,同时使教研员和教师在互动合作中共同提高。教研员的工作就是要逐渐消除教师对教研员的依赖心理,让他们自己能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教学和教研的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参与式”或“互动式”培训活动,通过组织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滚动培训、分学科培训及校本培训等,不断加深教师对先进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二是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举行研讨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活动和教研沙龙系列活动,直观和直接地影响听课教师的认识和理念。实践证明,当切身体验到实施课程改革给教与学带来的变化,尤其是亲身感受到新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效果时,大多数教师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对于清除其陈旧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效应,最终促进了广大教师将理解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与操作策略转化为自身的需求。
 三、“磨”:狠抓业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磨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要求教研员围绕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两方面,通过开展“磨题”、“磨课”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是“磨题”。首先是引导教师过解题关,通过大量的解题练习,使其熟练掌握本学科习题的类型及难易度;其次是帮教师过出题关,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来指导试题编制。我们要求教师每人每学期都要编制一份原创的模拟卷,并配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要求开展解题思路分析等系列说题活动。二是“磨课”。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认识规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优化习惯:第一种是同题异构。即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比较,引领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体会不同教法的理念、优势与不足。活动形式既有不同教师针对同一内容按照不同的设计,轮流教学进行比较;也有同一内容通过集体磨课,由一位教师执教,大家听课后发表各自的见解,反思修正后,由这位教师再次执教,再组织第二次反思,再进行第三次教学……前后比较,反复实践。第二种是课例剖析。即组织教师观看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剖析可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帮助教师更科学、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的许多现实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议”:平等对话,促进双边高效互动
    “对话式研讨”是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经常采取的方法。教研员与教师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方原有信念的解构与重建,促进彼此专业的共同发展。为此我们研制了多种对话的方法:一是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直指问题症结。二是曲径通幽式:对于教师觉得敏感的、不愿直面甚至不希望谈及的话题,采取迂回战术,巧妙过渡,逼近主题等。三是行为暴露式:教师的行为展示在前,教研员的指导在后,这样可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需要把握的是,教研员既要倾听教师的感受和困惑,又要高屋建瓴,透彻分析,对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作出合理的归因,使其震撼,促其反思,并在教研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中形成新的方案。四是主题分析式:教研员呈现某一典型问题后,教师将其泛化、延伸,使其变成教师自己的问题,先由教师尝试提出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再与别的解决方案进行甄别、比较、借鉴,汲取他人的营养,体悟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实现认识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对话式研讨”需要教研员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仔细规划,还要做到善于临场决断,随机应变。对话的过程伴随着教师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激动,或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先兆。基于此,我们要求教研员及时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或设身处地、或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教师度过此时的心理冲突,在这样的对话中,教研员与教师共议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在有效互动中,彼此都得到发展。
 五、“研”:深化研究,优化课题过程管理
 我们一贯坚持课题研究要基于生活,是活生生的感悟发现、体验成长的过程,要把课题研究聚焦于教师特定的专业场景,从而去经历、体悟、反思、改进自身的专业行为。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基层学校课题的参与和指导力度,我们出台了《教研员挂钩联系教育科研课题制度》,要求教研员做到:一是督促、指导课题主持人做好课题开题工作;二是定期与所挂钩的课题组建立互动关系,与课题实验学校进行协作研究,集中精力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难题进行集体攻关;三是对课题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评审,提出阶段性成果修改意见;四是督促、指导课题组做好课题结题工作,进行评审论证工作,总结表彰优秀成果;五是面向全区推广课题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课题的示范辐射作用等。
 为引领教师转变研究方式,我们采取了共同研究、主动指导、全程跟进式的贴身服务。不仅抓好开题、结题,更重视对研究过程的分析指导,着力改进研究实践;手把手地指导教师如何发现问题、提炼专题、确立课题。坚持“一周一校”指导制度,通过“一听(听课),二看(看活动),三评(评做法)”,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平等对话,临床诊断。同时,引导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诘问、矫正、提升,让游离的事件趋向条理,使隐现的经验得以敞现。组织每年一度的课题中期研讨会,安排课题组成员讲述研究故事,梳理研究进程,交流研究成果,展开案例分析,彰显教育智慧,做到“逐一讲述、互评互议”与“集中交流,专家点评”相结合,真正体现了“教研即科研,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全新科研理念。
 六、“查”:跟进视导,推进学校教学创新
 我们曾有过“一周两校”的下校蹲点的制度规定,每周至少组织教研员去两所学校听课,这一制度性的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对引导教研员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到一线指导教师的确发挥过有效的作用。但因其活动方式单一,主要以听教师的随堂课为主,随后施以指导,难免显得随意而低效。为了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发挥教研中心在学科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我们在“一周两校”和常规“教学视导”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的方式——“跟进式视导”:在首次视导中,视导组成员采用了随堂听课、师生座谈、情境测试、问卷调查、集中反馈等方法,重点关注视导过程中所暴露的真实问题,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共同诊断、共提目标,共商对策。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回返式视导,对照前一次情况,了解学校的改进程度,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目标,从而增进教研员对教学工作的了解,促进学校改进措施的落实,推进学校教学创新的步伐。
    七、“蹲”:服务基层,实现教研重心下移
 为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我们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出台了《教研员联系学校工作制度》,每位教研员联系2所学校,作为学习、实践和开展教研活动的基地,做到:一是学习宣传:教研员深入学校,虚心向基层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学习,坚持学习与指导相结合,促进校本制度的建设;坚持自觉融入学校与师生广泛沟通,积极宣传课改新理念,推广教研新成果。二是调查研究:关注学校课改动态、教研动态、教育资源的利用开发动态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等,与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结对子”的帮扶关系。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调研课题每年至少写出一篇调研报告,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三是参与教研:教研员主动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业务讲座,指导考试研究,对学校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给予有效的指导;积极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为学校上教学示范课,为学校培养教学业务骨干。四是服务基层:每位教研员联系一所名校(或教科研单位或知名专家),及时获取教育前沿信息,并取得知名专业人士的支持,以此影响所联系的学校;积极组织专题课改报告或讲座,及时反馈学校课改动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为更好的服务基层学校,我们研制了菜单式的服务计划,将教研员下校蹲点时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并空出栏目,让学校填写我们没有想到的但却是他们所急需的服务项目或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这样,根据学校的需要,我们要么定期登门提供帮助,要么通过电子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么整合全区的骨干教师力量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学校,为他们牵线搭桥,既增进了校际之间的联系,又帮助学校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总之,无论怎样的教研方式,我们都应设法营造适应教师心灵需求和教育特点的合宜情境,促其内在的教育信念得以合理释放,外在的影响得以内化和吸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研究,教研工作一定会走上符合规律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胡谊. 2008. 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之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邓梅. 2009. 对话式研讨:一种更有效的教研方式[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9)66-67
 3.周梅. 200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应该具备的素质[J],硅谷,(5)1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研员的职责、使命与成长
    校园真美(左卫二小视导所见 2018.10.10)
    依托校本课题 开展校本教研
    县教研员工作职责
    [博文转载]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十二(构建学校教研员工作制度)
    江西省初中英语教研员温爱英谈教师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