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人仅存4位,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致敬,以和平之名!

近日,

《人民日报》用三个整版,

公示改革开放40年拟表彰100人名单,

有4位曾隐姓埋名数十载的国士,

赫然在列,他们是:

于敏、王大衍、孙家栋、程开甲

上一次,

他们同列共和国最高规格的名单,

是建国50周年的1999年授勋,

那份沉甸甸的名单共有23位,

公布之日,在世者尚有17人,

那是他们以身许国隐身数十载后,

第一次集体公开亮相。

那份名单叫“两弹一星”元勋,

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顶天立地惊世骇俗,

当得起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

而今天,

健在于世的英雄仅余4位,他们是:

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按常规理解,

此次表彰侧重经济、科技和民生,

而他们,是研制尖端武器的隐者,

貌似格格不入。

但祖国没有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是谁在负重前行,

数十载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创造了国泰民安的和平环境,

为40年经济高速发展奠定安全基础!

硝烟散去,历史长鸣,

岁月静好,物阜民丰,

今天,

让我们以和平之名,

向他们致以深深敬意!

上世纪50年代,

新中国诞生之初,

列强虎视眈眈,围追堵截,

甚至挥舞核大棒讹诈威胁,

妄图将刚站起的中华民族扼于摇篮。

抗美援朝期间,

美国数次威胁要动用核武,

秘密将原子弹运到冲绳岛。

毛泽东是不惧怕原子弹的,

早在1946年他就断言:

原子弹是反动派吓人的纸老虎”。

但他亦深知,

要反对核武器,

自己就应该首先拥有核武器。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会议指出:

我们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

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他公开表态: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导弹,

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那一代专家、学者、教授甚至学生,

受命于危难之间,

主动放弃大城市生活,

投身飞沙走石大风如刀的大漠戈壁,

喝盐碱水、睡大工棚,

甘冒核辐射的巨大危险,

将自己融入最高国家机密,

甘冒“不孝”之名,

隐姓埋名,销声匿迹,

与“魔鬼”共舞,与“死神”交往,

默默用热血生命为共和国铸剑筑盾!

罗布泊基地

他,26岁便是留美物理学博士,

1950年毕业后第9天,

谢绝优渥待遇,毅然回国。

1958年,国家秘密征召他,

他义无反顾,回家叮嘱妻子:

以后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了,

通信也困难”,

便一头扎进大漠戈壁,

与世隔绝,甘当无名之辈,

在酷暑严寒试验场度过8年岁月,

现场领导核试验15次。

在原子理论研究中,

他组织指导同志们用算盘演算

每当过度疲劳、力不从心时,

他便十分着急:

哎,一个太阳不够用啊。”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他第一时间率员进入现场采样。

有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被摔裂,

他第一时间冲进去,

不顾辐射抱起原子弹碎片检查。

他坚持自己去装雷管,

并命令部下: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因为常遭辐射,

1979年,

他的小便中检测出了放射物,

肝脏也遭严重损害,

但他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

并以卓越的远见,

推动中国核武禁试前达到实验室水平。

1985年,

因辐射而癌细胞扩散的他,

国庆节提出想去天安门看一看。

生命最后一刻,他叮嘱战友: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他对妻子说: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众所周知的是,

他有一位幼年相识的同乡、

中学兼大学校友、

又相继赴美留学的好友叫杨振宁

多年以后,

杨好奇问“两弹”制成后奖金多少,

他告诉杨振宁:

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1986年7月29日,

以身许国壮山河的他,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年仅62岁,英年早逝。

他曾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傻子”,

留给人民的却是一股暖流、两行热泪。

他叫邓稼先

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

中国核武器理论奠基者。

他是法国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

和妻子并称“中国居里夫妇”,

1940年,27岁的他,

便已获得博士学位,

1948年,他携妻子回国,

并说: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祖国再穷,是自己的。

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

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

长期担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并是二机部(主管原子能)副部长中,

唯一的一位科学家,

挑梁主导了新中国原子能事业。

他叫钱三强

和邓稼先并称“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居里夫妇”

他也是留洋博士,

1949年,

在英国担任皇家研究员的他,

看到解放军炮击英国“紫石英号”的新闻,

高兴地用手狠狠锤击桌子,

并在翌年拒绝导师挽留回国,

他曾说:“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在神秘的罗布泊,

他作为中国最高机密,

被雪藏达22年,

先后主持30多次核试验。

1960年,苏联专家连夜撤走,

核武研究陷入困难,

为了尽快突破,

他昼夜不息开展数据测算,

一次在食堂打饭,竟将饭票递给师傅:

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

为获得准确数据,

他冒着40摄氏度高温和核辐射,

爬进直径仅80厘米的管洞取样,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获取第一手珍贵的数据。

他回应中国发展核武的初心:

世界上最可靠的安全,

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他叫程开甲

我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

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

被誉为“中国核司令”。

程开甲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北大物理系高材生,

但在核武开创者中,

是唯一一位没喝洋墨水的“土专家”。

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进阶中,

由于苏美英的严密技术封锁,

他只能从一张白纸开始,

举一反三开展前沿理论探索,

走独立自主的氢弹研制,

最终提出了氢弹“于敏构型”,

目前,全世界仅有两种氢弹构型,

另一种叫“美国构型”,

而“于敏构型”氢弹体积更小当量更大。

从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

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

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

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

而中国,抢在法国之前,

仅用了两年八个月,

便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大国。

他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曾累到在回京列车上便血休克,

在大西北艰难困苦岁月里,

他曾和战友壮志豪情,

一起背诵诸葛亮《出师表》: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核共舞一生,

他早已习惯默然无名,

他的名字1988年前属国家最高机密,

2014年获颁国家最高科技奖时,

他只是淡然一句:

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他叫于敏

是“中国氢弹之父”,

现年92岁,是难得在世的国之重器。

他28岁便是留美博士,

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36岁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

意欲归国报效的他,

长期受美国当局监视和迫害,

曾被抄家、没收行李和拘留

曾因迫害一个月廋了30斤。

美国海军十分惧怕他,

曾公开宣称他:

无论走到哪里,

都抵得上5 个师兵力。”

最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

他才得以如愿回国,

主持了导弹和中国第一颗卫星研制,

直接领导导弹运载原子弹试验,

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

他叫钱学森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

他是哈工大高材生

21岁应征入伍,

不久被选派到苏联学发动机技术,

学成后归国报效。

1968年,37岁的他,

被钱学森点将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那时,举步维艰

关于卫星研究资料一片空白,

他用忘我工作克服了困难。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中国成长为航天大国的征途中,

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

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无数个第一都离不开他的身影,

我国成功入轨百余颗卫星中,

由他主持研制的达30多颗。

东方红一号

2003年,我国启动探月工程,

75岁高龄的他再次披挂上阵,

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有人劝说他,

既已功成名就,何必再冒风险?

他不假思索回答: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他叫孙家栋,现年89岁,

中国卫星之父”!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孙家栋

电影《无问西东》里,

有几个简单串成线的镜头催人泪下:

黄晓明饰演的清华核物理学生陈鹏,

毕业后,

忍痛告别最心爱的恋人,

毅然奔赴渺无人烟的西北戈壁滩,

先是几日几夜闷罐火车,

然后由荷枪实弹解放军护卫,

步行数日,

才见到沙漠中矗立的钢筋森林。

随后,镜头一转,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画面,

在回乡探亲的火车上,

满车厢乘客抢读原子弹爆炸的新闻,

像过年一样高兴,

陈鹏也咧开嘴欣慰地笑了,

这时,他脱下了军帽,

30来岁的他,

因为核辐射,

帽子上竟沾了一把脱落的黑发!

那一刻,观众如我,

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这短短几个镜头,

正是“两弹一星”元勋们,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实写照。

是他们,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俯身为人民赤子,挺身为民族脊梁,

于无声处干惊天动地事,

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舍个人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

一心为国铸长剑、筑长城,

在惊涛骇浪里以身许国无怨无悔!

今天,

历史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

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始末;2、百度百科:两弹一星;3、人民日报,一个月他们六位都走了;4、图片源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氢弹之父,于敏#氢弹#于敏#原子弹
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
这就是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简陋得令人心酸!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这是他的回答!氢弹之父于敏逝世一周年,致敬民族脊梁[心]
一个让国家挺起脊梁的人:氢弹之父于敏
(新中国篇)我有国士、天下无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