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1800人牺牲,这场中国最伟大“战役”频登热搜,我们都欠着一份敬意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2958字,阅读约需6分钟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我不敢相信。

从未想过,在这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短短8年,竟有超过1800人牺牲。

平均每年有225人牺牲,每不到一天半,就有1人失去宝贵的生命。

我也不愿相信。

但这场“战役”,硬是打下来了,而且打赢了。

只是,有1800多名“战士”,倒在了一线。

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著名学者葛剑雄评价,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业”。

说到这,想必大家知道了,这场“战役”,名叫脱贫攻坚战。

这篇文章,请你一定要看完。


01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

农村,曾经是如何贫困,有切身之痛。

前阵子,重温菏泽市委周振兴书记40年前自扇耳光一文。

周书记到老共产党员伊巧云家慰问,问83岁的老人家还有什么要求,没想到老人家回答:

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

周书记异常自责,在大会上,扇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原中共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左二)与农民交谈

这件往事,今天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信,说不可能穷成这样。

但我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在我记事的年纪,已是上世纪90年代。虽然不饿肚子了,但家里吃肉,如果没来客,一两月才能吃上一回的。

读小学时,村里一位五保户老人,大年三十来家里找我父亲求助。

父亲为了安慰他,拍了拍他大腿,在零度的寒冬里,他竟只穿一条薄单裤,还打了许多补丁。

父亲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掏出50元,塞给了他。这件事,我迄今记忆犹新。

90年代后期,初中时寄宿,班上大多数同学,一周生活费只有5块钱,每餐打一份5毛钱素菜。

还有不少同学,每次返校,仅带一袋米和一罐头瓶咸菜,连素的热菜都打不起。

新世纪初,到县城读高中,不少同学还交不起学费。有位同学硬是拖到了学期快结束,几百元的学费,他掏出了一大包钱,没一张整的,全是1元、5元的。

班主任站在他面前,整整数了十分钟。那十分钟,教室里静如死灰。

可想而知,他的父母,是如何夜以继日艰难积攒下这笔学费的。
 
02
 
但这些年来,虽远在异乡,我也见证了村子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期,国家结束了沿袭两千年的“交公粮”历史;现在,村子里种田的人家,每年每亩地还有数百元的农业直补。

大约12年前,村里孩子们不用交学费了,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全免。

大约10年前,大山之上的村子,简易的泥石公路破天荒铺上了水泥;2019年,竟铺上了油光铮亮的柏油。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大约8年前,村子里的人也开始有了合作医疗保险。每年交几十块钱,大病小病都能报销,而且比例还不低。

村里人会算长远账。那两年,很多慢性病缠身多年、舍不得去治的,都先后去住院了。

小时候,村里不少老人重病行将去世时,都是请“赤脚医生”来挂几瓶水,根本不往医院送,花不起钱。

现在,这境况也彻底转变了。

大约8年前,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极度贫困的人,开始有了低保金。

虽只是每月几百元,但却最低限度保障了他们衣食无虞,不致冻伤饿死。

这些年,很多村里人,靠着手艺和勤奋,赚了钱,到镇上买地基盖了新楼,到县里、市里买了套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过年时,很多人都开着小车,镇上、村里的路上竟然出现了塞车现象,令人惊诧之余不免欣喜。

当然,我们那个村,放大到全中国,还不算非常贫困的。

我更知道,近些年村里的变化,只是这片深沉土地上的一个缩影。
 
03
 
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曾经,四川凉山“悬崖村”,村人只能靠着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进出村庄,藤梯分17段、落差800米。

壮劳力每次背一百斤苞米下山,运气好,兴许能卖几十上百元。

幼小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攀爬着上学放学。


2016年,县里拨款,将藤梯升级为了钢梯,足足2000多级。


到了2020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搬出了大山,住上了安置新房,彻底翻越了“贫困大山”。


曾经,在大西南的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两岸,极度贫困的村人,靠着36座溜索过江。

就连小孩上学,都是如此。

每天上下学路上耗费7小时,一不小心甚至命都没了。

仅怒江两岸,这样的小学生,多达400名。


如今,这些溜索的位置,都建了桥梁,“过江靠溜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这样惊天动地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2013年以来,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00多万,年均减贫超1000万。

现在,很多摘帽贫困村,几乎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

不会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

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恒的丰碑!
 
04
 
而这一切,背后站立的,是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更是约300万的驻村扶贫工作者,仅仅驻村第一书记就达19.5万人。

他们,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环境,离妻别子,一头扎到农村。

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和村民打成一片,乡情变亲情,一驻就是好几年。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他们响彻云霄的誓言。

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因为山高路陡、气候恶劣等风险,竟有超过1800名“扶贫战士”,倒在了驻村前线。

有硕士毕业的黄文秀,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到惦念的家乡,担任扶贫干部。

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2019年6月16日晚,暴雨如注。因担心村民受灾,她决意深夜冒雨赶回村里。

路上遭遇山洪,牺牲时年仅30岁。


有好不容易从部队转业,终于等来了和家人相守时光的张华,团聚没几个月,就报名去了脱贫攻坚一线。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

2019年6月7日,因劳累过度,他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心爱的驻守村。


还有这两天上了热搜的90年“扶贫夫妻档”:

樊贞子、吴应谱


2018年12月16日,她和丈夫走访扶贫对象,将该户自养的土鸡装进车尾箱,准备带出去帮忙销售,路遇车祸不幸双双离世。

本人贫困户家养土鸡,味道鲜美,可送货上门,有需要的联系我”,这是妻子樊贞子的朋友圈。

上午改15户档案,下午走访10户贫苦户”,这是丈夫吴应谱的工作日志。

而他们,牺牲时,分别仅有23岁、28岁。


还有杨骅、曾翙翔、王文贵、沈海鸿、姜仕坤,还有很多很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诚如一位网友所言:

他们,一个个都在用青春之我建设着青春之中国!”

05
 
今天,当回望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以国之名,对脱贫攻坚楷模给予表彰,我们每个人,无法不为之深受震撼,无法不为之落下热泪。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这片土地,不但有最好的水木,更有最好的人民。

先秦时,我们的先贤就提出了“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当中国共产党百年前从南湖一艘舫船开出去,当新中国七秩年前从一片废墟站起来,为人民谋幸福,为天下谋大同,始终是初心所在。

今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书写了人类历史中的伟大传奇,渐趋于“大同世界”。

我常常想,为什么唯有中国,能屡屡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

一穷二白发展高科技是如此,改革开放是如此,抗击新冠是如此,脱贫攻坚更是如此。

原因就是,我们有以身许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有誓要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战将,有不顾生死不计报酬的白衣卫士,有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扶贫工作者。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以平凡成就伟大。

这些扶贫工作者,用自己的激情岁月,在贫瘠的山村燃成一束束光,照亮了脱贫致富之路。

今天,让我们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这些平凡的英雄!

(图片源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今年最高分,TVB又放大招了
豆瓣9.6,TVB新片《无穷之路》,又刷新了纪录片天花板!
连她都不配影后,全网噤声
瑞士乡村,如此至美(组图)
中国神奇村落,“男人结婚难比登天,姑娘出嫁彩礼被压价”
我的扶贫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