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归古典——文人赏石

相对于其他古代工艺品,传统古典赏石是最难理解的,要真正认识它的内涵恐怕还是要深入到它所在的文化语境中。从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层面去看,赏石文化是由“小中见大的园林缩景艺术渐渐与传统的诗词书画艺术联姻而登堂入室,供于几案,既养眼又养心的审美与励志相结合的雅文化的一种。从哲学层面看,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以自己的文化自觉,避开了最原始的“神山神石有灵的虚幻和世俗宗教崇拜而构建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精神的延伸。先秦时代形成的山水文化观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主要的部分,古代文人赏石正是与文人山水画一般给人带来无限的思维遐骋。小小的赏石作为一个符号,牵引出山岳的勾连,层峦迭嶂的画意。我们通过对嘉石的品观,在自然的思忆中格情致之,在物我的融汇中体悟自然的玄奥。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古代及至今日,雅意的供石收藏、欣赏都可以说是文人生活品味的一种象征。在赏石文化盛行的唐代,如白居易不但诗文称绝,同时又是一位雅石的鉴赏名家,他对各类奇石、雅石,作诗填词又作赋,歌之吟之,不亦乐乎。其他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等人也曾留下许多有关赏石的名篇佳句。宋代也是赏石文化的鼎盛时代,北宋徽宗皇帝举“花石纲,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宋代文人爱石的故事,不知被多少爱石者传为佳话,其中米芾拜石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相传米芾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明代王守谦的《灵璧石考》中讲到那些明代最有名气的大文人、书画家家中都有嘉石清供。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这些著名文人的书斋、轩室中皆以灵璧石作供。可见古代赏石对于文人来讲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他们常常为了找到一块称心的赏石不惜跋涉千里在名山大川中寻觅。

在当今赏石界,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所影响,有些人却背离了赏石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夸目尚奢之风也比比皆是,例如藏石求大求巨,他们崇尚石头体积之重量,数字取代了儒雅,金钱取代了文化,赏石成了谋取一己之利的工具。对这种现象,范曾先生的著作《回归古典之美》中有三段话特别引起艺术品收藏者的共鸣和警示:一、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就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整,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髓;二、人们对于古典的神圣和崇高失去了本应有的敬意,迷失在追逐物欲的激情之下,方寸大乱;三、回归古典就是隔着一个相当的朝代来追溯那时候的辉煌。

“石不能言最可人”,在文人趣味的关照下,每一种石质肌理不同的石头、每一块造型奇特多姿的石头都是在不言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以至于爱不释手。看着这些石头,每一个细节都引人注视良久。在手中翻转把玩,那厚厚的包浆和褶皱中所泛出的光泽也是那样的具有生命力,融入了与人朝夕相处的喜悦。然而因为这是石,默默不语。观石之人也随着这安静的气息默然不语。沿着它连绵回环的石脉、褶皱、露洞,似乎是一种莫名的寻觅,在这一种安静的关注状态中石头获得了生命,而观石之人也获得了默然不语的大自在。

| 文:金成 |

| 图:文人空间及网络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头记
百年石盆,古典之美
[转载]老赏石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七)
拾趣于理性之外
中国人的赏石传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