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与歌唱

音乐与歌唱

作者:博学人   2012-11-8 15:44:58   

代的乐歌大致分为 相和歌 和 鼓吹乐 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构成了代歌唱和音乐的主旋律。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代,它是在 街陌谣讴 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楚声 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书?乐志》),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的 街陌谣讴.最简单的是所谓 徒歌 ,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 唱 ,它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演唱形式。先时期已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徒歌歌手如青、韩娥等,他们的歌声声震林木、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西汉初年,最著名的徒歌能手是鲁人虞公,刘向称他 发声哀,盖动尘 ①。代徒歌在民间特别流行。《后汉书?五行志》中保留的一些童谣、歌谣就是用徒歌形式演唱的,有一些后来配上弦管,用乐器伴奏演唱。

有一种多人演唱方式也是从徒歌发展而来,即在徒歌基础上加上和声,也就是加上帮腔,由主唱者唱一段,伴唱者和一段。在代新出现的 但歌 是 一人唱,三人和 的演唱形式。这些有和声的乐曲很可能是起源于楚歌。

《文选》所载玉《对楚王问》中曾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这是楚地盛行唱和的例证。但歌的曲式,一般结构比较简单,大都是由单个的 曲 组成, 曲 保持着民歌 有辞有声 的本色, 辞 即歌词, 声 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 羊吾夷,伊那阿 之类。(《古今乐录》)有的也和 楚声 一样,在 曲 后加 乱.代的歌谣配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是 相和歌.由一人手里拿着一种叫 节 的乐器,一边拊节打着拍子,一边唱歌,并用丝竹管弦伴奏。现在保存在《书?乐志》中的相和歌,包括13支曲调、15首歌辞,其中有6首辞是代作品。可以看出这些相和歌一般有两个名称,即歌辞名称和乐曲名称。从这些名称中仍然可以看出最初歌辞配乐的痕迹,如代古辞《东光乎》,乐曲名《东光乎》;古辞《江南可采莲》,乐曲名《江南》;古辞《鸡鸣高树颠》,乐曲名《鸡鸣》等。歌辞与乐曲同名正表示这些乐曲原本就是为这些歌谣配作的。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它是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 但曲. 大曲 或 但曲 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比较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是由 艳——曲——乱或趋 三部分组成。 艳 是序曲或引子,在曲前,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音乐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为 艳.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

乱 或 趋 是乐曲的结尾部分, 乱 是形容演奏未章时众音鸣奏的音响,是歌舞曲的高潮部分。 趋 可能是形容迅急奔放的舞步的。 曲 是整个乐曲的主体,一般由多个唱段联缀而成。在歌唱的段与段之间名为 解 , 解 在《相和大曲》中是歌唱段落之间的舞蹈乐曲的过门,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大曲至少有二解,最多可有七解或八解。歌的节奏一般以婉转抒情舒缓为特点,而后附的 解 一般是奔放、热烈、速度较快的,是歌唱中间以舞蹈来穿插变化的部分,二者形成鲜的对比。

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有的大曲,只有 艳——曲 ,而无 趋或乱 ,如《碣石》;有的大曲有 曲——乱或趋 ,而无 艳 ,如《白头吟》、《王者布大化》;有的只有 曲 ,如《东门行》。

《艺文类聚》卷四十二引刘向的《别录》。

相和歌有瑟、、平三调和楚调、侧调。相和歌的乐队从其得名推测至少应有丝竹(竽、瑟)与鼓,在三国之际,其伴奏乐队已由笛、签、节鼓、琴、瑟、筝、琵琶等7种乐器组成。这种乐队实际应用时,乐器的多少是灵活的,有时可不用节鼓,而用筑。此外,还可有其他组合形式。在这种乐队中,笛是一种横吹的竹管乐器,先称 篴 ,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

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两件形制相同而长短不同的横吹竹类单管乐器,尾端开孔,有一个吹孔与七个按音孔。笙与竽类似,竽的形体比签大,其气斗用匏制,上按一定规律插有竹管,再加上簧片,安上斗嘴,利用吹气振动簧片而发音,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节 是一种圆形的革制鼓类乐器,演奏方式是用手拊来打拍子。筑是代流行于民间的演奏俗乐的重要乐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有筑,为木制,形似四棱长棒,尾部细长。筑的首尾两端各嵌一横排竹钉,共5个,可张弦5根。首端竹钉外侧有一圆柱是用来缠绕竹钉上多余的弦的。演奏时用手拨,或以竹尺击之或弹拨。琴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是相和歌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形体大体是一头宽一头窄的长四方形,一般是7弦,要用螺钿或玉石等材料在琴面上标注音标,这就是琴徽。在演奏时应能弹出嘹亮的散音、轻盈的泛音、坚实的按音,有攫、援、摽、拂等右手指法,其演奏技艺基本成熟。瑟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与琴同是弹统乐器,形状相似,比琴长和宽,琴瑟能合奏,声调协调。瑟常为25弦,一弦一音,只弹散音,与琴不同。筝是汉代常用的俗乐乐器之一,形制与筑相似,是一种颈细如棒状的五弦弹拨乐器。东汉中期以后流行一种形状似瑟的筝,共鸣箱较大,共13弦,为相和歌乐队所使用,这种筝,据说起源于汉代的并、凉两州(今甘肃一带)。琵琶在古籍中写作 枇杷 ,大体分为琵琶、曲项琵琶、曲项多柱琵琶。琵琶长三尺五寸,四根弦,盘圆直项,有12柱。它最早出现于长城沿线,由懂音乐的民工在筑城之余,把鼗鼓系上弦演奏。后来河套地区被匈奴人所占,这种汉人所制的原始琵琶流传于匈奴人中,并得到了匈奴人的改进,又传播到西域地区。汉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昆弥,又令知音的乐工对琵琶作了改造,因此可以说琵琶实际上是古代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的智慧的结晶。琵琶是相和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汉代以后波斯的曲项琵琶又传入了中国,两者结合融汇,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琵琶——曲项多柱琵琶。汉代琵琶的演奏技法还比较简单,但因为是多柱,发音较为丰富,与其他乐器相比,有其优越性。

汉代相和歌的部分曲目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阳阿》、《采菱》、《激楚》、《今有人》等,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民间创作的,后又经过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汉代相和歌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如《江南》、《妇病行》,相和大曲有《东门行》、《白头吟》、《陌上桑》,但曲有《广陵散》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阔,形式新颖,主题鲜,从不同程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江南》是一首汉代民歌,其歌辞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最古的一种演唱形式应是前三句为 一人唱 ,后四句为 三人和 ,是但歌形式。其唱和的歌声将鱼儿在莲叶间互相追逐的意趣表现得活灵活现;抒发了人们对江南水乡优美恬静生活的赞美之情。《妇病行》是相和歌里的瑟调曲,它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贫民家庭的悲惨图景。全曲由 曲 与 乱 两部分构成, 乱 的部分比 曲 长,这与楚辞中 乱 词一般都比较短的情况不同,由此可见汉代相和歌在形式上对 楚声 的发展。

《东门行》描写一个城市贫民为生活所迫,不顾妻子反对,铤而走险的故事。全曲由一个分为四解的 曲 组成,它的曲式是相和大曲里最简单的形式。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原是一首叙事歌曲,后来成为由 艳——曲——趋 组成的大型歌舞曲。此曲通过民女罗敷机智、勇敢的光辉形象,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是一难得的佳作。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从曲名上看,最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一首民间乐曲。汉末诗人应璩有 马融谭思于《止息》 的诗句,此曲至晚在马融活动的年代即东汉中期(公85——150年)已经出现。大约在汉末三国之际(公196- 226年),它已是一首有 曲 有 乱 的大型乐曲,同时也是琴的独奏曲和用笙、笛、琴、琵琶(阮)、筝、瑟等乐曲合奏的 但曲.但曲 广陵散 在代教坊里仍是经常演出的节目①,南宋以后失传。只有琴曲《广陵散》一直保存至今,载于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中而流传下来。现存琴曲《广陵散》虽屡经后人加工,与汉代原曲已有一定距离,但可以发现它还保存着汉代《广陵散》的某些特点,如有 序——正声——乱声 三大部分,使用汉代相和歌常用的 叠句 形式,带有民歌的色彩。总之,《广陵散》的结构布局、主题发展手段,调性调式的安排以及反映生活的能力,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首乐曲与其他汉代艺术一样,气魄深沉雄大,给人以粗犷、质朴之感,是一首结构庞大、有丰富社会历史内涵的优秀作品。

鼓吹乐是汉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击乐器- 鼓和管乐器- 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有歌唱。秦末汉初,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流行,大约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当时用鼓、角、笳来演奏。角和笳这两种吹乐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联系。角最初是用兽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作。笳最初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两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鼓吹乐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这种形式因其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以后又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汉哀帝时乐府里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区的鼓吹乐工。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看,不仅仅限于军乐军歌,还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和反故内容的作品。

其中有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思》,歌颂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诅咒统治阶级发动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汉族民歌,后被各地鼓吹乐所吸收。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有 黄门鼓吹 、 横吹 、 骑吹 、 短箫铙歌 、 箫鼓 等不同称谓。

?崔令钦:《教坊记》。

黄门鼓吹 由皇帝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称为 食举 乐 ,宴席、饮膳时所用。也用于皇家仪仗。《西京杂记》载: 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于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 横欢 得名于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它的乐队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筚篥(管)与排箫。 横吹 多用于军中。

最初的曲调有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以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28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称它为《汉横吹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侍集》中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月弦。

这首词描写了汉匈战争中军队出征的威严阵容,具有豪放悲壮的气概。

骑吹 得名于用鼓、笳、角等乐器在马上吹奏,一般用于封建帝王和贵族的仪仗音乐。

短箫铙歌 是一种以笳、排箫、鼓、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军乐。这种军乐使用了旋律乐器,比先秦时代军乐只用钟、铎、铙等击乐器前进了一大步。后来在发展中又有了一定变化,不单是作为军乐之用了。今天犹存汉代铙歌18篇,有《上邪》、《有所思》、《战城南》等优秀之作。以《上邪》为例,其词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个女子的誓言。这种深挚强烈的感情正是通过 铙歌 这种悲壮格调典型地体现出来,其音乐风格是激烈豪放的。

箫鼓 得名于用排箫与鼓合奏,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些乐工可以坐在鼓中演奏。这种鼓大都有楼,又叫楼,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箫。这种器乐合奏也可用作军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熟能详的《上邪》原是军乐?揭秘汉代“短箫铙歌”的前世今生
关于乐府诗的几个问题简说
相 和 歌
【博物志】青铜铙,多少诗歌经典借你而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乐舞艺术
神游华夏|看中国古代军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