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攻击性,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本文图片均来自百度图库,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最近,重新学习了一遍武志红老师《活出你自己》工作坊的内容,加上前几周参加的许金声教授的“通心”工作坊,我发现他们都在强调“攻击性”这个问题。而这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缺乏或者认识不清楚、不深刻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的人因为攻击性太强,最终被法律制裁;

有的人因为缺乏攻击性,变得孤独,甚至抑郁;

而有的人,因为合理的表达出了攻击性,继而活出了自己,活得自在。

老师的境界比较高,讲的也很清晰透彻,我现在结合讲座内容的同时以自己所吸收到的来看待这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关于攻击性,到底应该怎样被表达?

中国人普遍要面子,这是人尽皆知的,面子就是让别人感到舒服,别人感觉我很好。而很少有人去在乎自己的“里子”。里子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让自己感觉到舒服,我自己感觉很好。如果你看到一个人65几岁退休之后每天神采奕奕、神清气爽,自得其乐,由内而外散发着魅力,那么他的“里子”应该还不错,起码看起来他是为自己而活、活得自在。而一般能为自己而活的人,给别人的感觉也会很舒服。但是,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人太少了。路上遇到那样的老人,大多目光涣散,没有任何神采,即使是年纪小一点的,也都拖着一身疲惫的身躯,那个对中国人的评价“working”是非常贴切的,经济的迅猛发展,让国人都沉浸在工作中,到处充斥着疲惫的身躯,何有灵魂可言?

而这一切,源于攻击性没有得到充足的释放和流动。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是,性动力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今天只聊攻击性。

温尼科特也认为,攻击性是生命活力的本身,没有攻击性,人是没有活力的。

我们看到很多人,好多“圣母”,超级老好人,什么都OK,非常听话,父母说的一切都是圣旨,对身边所有的人都全盘接收,但是脸上永远写着大大的“无辜”,他们并不是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好的,他都认同,而是他习惯了这种不会拒绝的模式,什么都对对对,但是内心很痛苦,很挣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童年很孤独,在童年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因为他们一旦要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攻击性,他们的父母就会惩罚他们,有的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言语上的,一旦他们提出要求,他就会受到打击,有的也会漠视、有的冷战、有的哭诉,如果碰到本身就是抑郁症或者精神有问题的父母,就更不敢提什么要求了,因为一旦提出,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孩子永远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导致了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抑郁的。

 

经常被惩罚的家庭,结果是有的会把孩子打残,打成恶魔,认同了家里的攻击释放的方式,大一点就会重复这种与人交往的模式,去打别人,把别人打残,最终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更多的是攻击性被压抑起来,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最典型的一个是孩子咬手指、啃指甲,我听过很多咬指甲很严重的例子,记得最严重的一个是一个小学生,上课也在咬,十个指甲全都咬破了,很痛苦,却还在继续咬……可以想象一下,这得压制了多少攻击性……

在精神分析领域分析,指甲是身体攻击性最强的部分,当一个家里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孩子有一点自己想法或者有攻击行为表现的时候,孩子就会通过这些方式来惩罚自己,例如,当孩子对妈妈不满,而伸手打了妈妈一巴掌,这时候妈妈反手一巴掌还给了孩子,或者打的更严重,久而久之,弱小的孩子就不再用这种方式跟妈妈沟通了,但同时,他也会压抑起来。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很贴心,也给了建议:当孩子打你的时候,你可以制止他,但不要报复他。这就给他传递了一个思想,你可以发挥出你的本能,就是打人这个事实,我们作为大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但同时,你可以给他一个好的示范,告诉他,打到我很疼,我们可以找一个更好的方式来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以牙还牙,来报复他。

再就是,经常被惩罚,孩子的潜意识就会累积这样的程序:我之所以被惩罚,是因为我攻击了父母,所以我必须压抑起来,因为我一旦自己的攻击性要释放出来,我父母就会惩罚我。所以,“圣母”就这样来的。

孤独,因为我总是攻击别人,所以别人都离开了我,为了不让自己孤独,必须把攻击性都压抑起来。

抑郁,攻击性不能合理的表达出来,转而攻击自己,抑郁由此而来。

肥胖也跟压抑了攻击性有关,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暂不一一分析。

那么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攻击性并不是坏的,弗洛伊德说:“人要学会合理的、象征性的表达攻击性”。

例如,你很愤怒,你可以通过写一篇小说,把你想要表达的攻击(拿刀杀人、撞死某人、揍人等等)写到里面去,这就是很合理的表达。

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不自在,是因为生命本来的样子,人的本能不能被接受,所以隐藏起来,从而失去了攻击性,而一个人越怪,就越是因为攻击性没有足够的释放。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宣传着自己高傲的头脑,但卑微的身体却出卖了她。说到这里,就特别想举个例子: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关于“圣母”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身边有很多“圣母”一样的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掩饰自己内心拙劣的想法,让自己看起来特别“伟大”,好在我已经看到,并努力转化中。但始终有一些人,就是把自己包装的很有文化,可能也确实有一些文化,看到谁都要给你传授各种学说,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想不想听他讲、不管你在干什么、不管他跟你熟不熟……两句话没说,就“自信”的跟你说学这个吧,这个怎么怎么伟大……吃素吧,只有吃素才能解脱,念什么什么经吧,只有念这个,你才能怎么怎么样…你再看看他自己吧,家里一团糟,什么关系都没有处理好,谁敢跟你学那些?真心不知道王阳明先生和佛陀看到这个景象会是什么样子,估计会气吐血的……毕竟真正的圣人是只有高层需求,没有底层需求的。他们早已置生死于事外,何况其他?!

而最恐怖的就是他们把自己那部分认为不好的都压抑起来了,当那天老师在做个案时,一家三口,问那个妈妈,现在你老公和儿子都说受不了你,你是什么感觉,你舒服还是不舒服?!那位妈妈竟然回答:我没有什么感觉,只要他们好就行!再三问她,她只说胸口堵得慌,显然她都麻木了,也开始心理问题躯体化了。

上述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只是用这些文化来麻木自己,头脑包装的貌似“高尚”,根本没有去体会自己身体的感受,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个俗人,于是愈演愈烈,最后都不认识自己了,你跟他们聊几句,就发现他们心中的怒火根本不是十天半月能说完的,他们对周围关系各种不满,却始终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这跟那些信仰都是极大的冲突,不管哪门文化,都在重复一个观点:

活在当下,活出自己,才能影响到其他人,继而让他感受到你身上的文化。一个没有活出自我的人,是没有魅力影响其他人的,生拉硬拽拽来的也只是跟你一样没有自我的人而已。

攻击性的表达很多时候反应在情绪上,在遇到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先分析这种情绪是什么?愤怒、难过、恐惧、生气、失望、孤独抑或是正面情绪如高兴、兴奋等等,然后表达出来,例如: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难过……所以我现在需要先冷静一会,一会再跟你说我为什么会生气、难过,当情绪被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只有合理有效的表达出来,我们的能力才会运转起来而不被堵塞。而在这种循环中,能量也会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问问自己的身体,对,是身体,不是头脑,问问自己到底舒服还是不舒服,分别问问自己舒服或者不舒服的愿意在哪里,不要糊糊涂涂的过一生,有句话叫“难得糊涂”——听起来是个褒义词,糊涂的时候不多,说明你还有灵魂在召唤,如果什么都糊涂,那就是麻木了,特别是自己的内心,不要把它变成糊涂的地方。

还有一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应该有个前提,就是你已经可以接纳一些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并有能力活在当下。在认知和能力还存在障碍的情况下,一味地忍和退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猥琐,终有一天会因为忍不住或者退太远而爆发出现严重的后果,适当的、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自己的立场和底线),不管当时看来是否成熟,都是一种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隐藏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夸张的表达自己的攻击性,都是不合适的。

不知道关于攻击性这个话题,聊到现在,有没有对大家有新的启发,传统的文化要求我们隐藏自己的攻击性,所以很多人真的就隐藏起来了,因为一表达就容易被攻击,但是,真正的成长必须要把这部分表达出来,希望通过这篇文字,你能学会如何表达攻击性,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体会和实践,任何一个方法,都不是马上就学会,就见效的,需要我们去做、然后体验、摸索,找到更好地表达方式,然后依次循环,让能量流动起来,你会活的更加自在。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龄前儿童常见异常行为,你家孩子有这种情况吗?
孩子若养成这10个坏习惯, 说明你是个失败的家长
遇到含沙射影,阴阳怪气讽刺你的人,如何优雅的怼回去?
孩子咬指甲,父母只需要说这一句话
女人最碰不得的十大危险男人
毫无攻击性的孩子才最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