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之道,贵以专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上一次讲“苟不教,性乃迁”,我们说: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教育,关键是怎么看待“教育”。如果把“教育”仅仅看成学校教育,只有教书本上的内容才是教育,这样的“教育”当然会有“教育、不教育”。如果把孩子人格的培养当成“教育”,就没有“教育、不教育”,只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教育。


(课堂上有小朋友走动,父母要小朋友坐下听讲。李老师:小朋友们愿意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影响其他人、不影响讲课就行。我们不能强求孩子们听,这些内容本来也不是讲给孩子们的。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心里装着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也是教育。)

上次讲人格教育,孩子从小到大情绪、性格、情商的培养,今天再补充两点,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探索意识”。

说“安全意识”,就是孩子很小的时候,跟外面接触,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这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上次我们讲,人的七情六欲是禁止不了的,想让孩子没有负面情绪,不生气、不恐惧、不悲伤,永远做不到。当孩子有这些情绪之后,家长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缓解情绪的氛围。父母就像一个“安全岛”,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到父母这里,一定要给他(她)一个安慰,让他(她)的情绪得到舒解、平复,让孩子有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才能正常发展。

上次我们也说到,有的家长要做“狼爸”——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这样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置之不理。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几个月大,懂什么!甚至到一两岁,还是这种看法。闹情绪了,别理他(她),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实际上,这对孩子伤害特别大。因为孩子人格的养成需要沟通、交流,需要跟父母互动。如果父母不提供帮助,孩子的沟通交流系统就会关闭,形成一个不跟外界沟通交流、封闭的系统,这种孩子会非常孤僻。

还有,好多家长控制欲特别强,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孩子是我的,必须按我说的来,我说怎么着,就得怎么着。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梦想、“未竟”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梦想的“延伸”。孩子小的时候,也许问题不明显。等孩子大了,有思想了,问题就来了。最主要的,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感情,是个独立的人。

这些情况都是对孩子感情的漠视,孩子的情绪、人格不可能健康成长。孩子有情绪,没有正常的表达途径,他(她)会自己处理,慢慢就会形成一套孤立的系统,不依靠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跟父母肯定有隔阂。如果孩子天性懦弱,跟父母的冲突可能不太明显,但是社交能力肯定有大问题。如果孩子性格倔强一些,肯定会跟父母冲突,青春期逆反也一定厉害。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这是说父母作为孩子“安全岛”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探索意识”。

大家平时注意到没有,什么动物好奇心比较大?猴子(听众答)。对,猴子好奇心大。其实,从进化的角度讲,跟人接近的动物好奇心一般都大。我在电视里看过一个节目,有人把蛇装在一个盒子里,然后放到养猴子的地方。猴子很好奇,想看,又怕有危险,所以就一点一点试。后来,有个猴子把盒子打开,看了一眼,是蛇!马上跳开。其他猴子就更好奇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个猴子过去看,又吓跑了。其他猴子就再也不敢看了。

实际上,人的好奇心比猴子、猩猩大,特别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人研究过,猴子、猩猩的好奇心到二、三岁以后就小了,人要到十几岁才明显减少,个别人可能一生好奇心都特别大,像爱因斯坦、爱迪生。所以有人说,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来自于人类的好奇心。

从这样的角度看,孩子从小到大,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探索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探索。不能说有危险,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探索的过程父母都包办了,把孩子养在蜜罐里。

孩子跟外界接触的过程,也是情绪成长的过程,必须锻炼。好多人说,“富二代”怎么、怎么不好。其实,现在很多家长,无论穷富,都把孩子当“富二代”养。所以有人造了个词,叫“穷人家的富二代”。这造成一种什么结果?就是孩子溺爱,娇惯得实在不像样,也成了现在的一大社会问题。

前面我们讲过,现在好多孩子几乎没有社会交往能力,到社会上,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傻眼,僵住了,呆住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的情绪智力、孩子的人生经验,必须靠自己去培养、去体验、去积累,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

做不到这一点,父母把一切都包办了,其实是培养大棚里的豆芽菜。但是,大棚早晚要拆啊!拆掉以后,一阵风过来,就会吹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到上初中、上高中甚至上大学、研究生,受点什么刺激,就从楼上跳下去。怨谁?我说得可能有点残忍:怨父母!因为你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没有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你对他(她)的要求仅仅是“把书念好”,其他一切你都包办了,你没有做你应该做的事。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今天要讲的内容:教之道,贵以专。

养孩子是一门学问,不能由着性子来,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而且这种事,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卖后悔药的。所以我经常说,现在干什么都要“证”,出生要证,打针要证(免疫),还有什么学生证、工作证,死了还要死亡证明,怎么没有“父母证”?!(听众笑)做父母最需要“证”!

当然,这是开玩笑。我只是说,教育孩子是专门的学问,要特别用心、特别小心。当然,更要有耐心、有恒心。大家不是经常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后面还举了个例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讲孟子的母亲怎么教育孟子。

孟子的父亲死得早,孟母一个人把孟子拉扯大。
中国的历史有时候很有意思。大家看,我身后是先师孔子像。孔子也是这样,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也是孔母一个人把他拉扯大。

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最有影响的两个人,都是这种家庭环境。大家想一想,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这样的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又当爹又当妈。“当爹”,就要撑起门面来,所以她性格里要有坚毅的成份。但是这种坚毅又是建立在母性的基础上。也就是有母性的一面、柔的一面。这种阴阳刚柔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强调的内容,也是孔子、孟子能取得后来那样地位的基础。

多说了两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悟到什么?孔子、孟子两个人的经历、出身实际上也包涵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再回来看《三字经》,这段话实际上是讲一个故事:孟母一开始带孟子住在什么地方?市,也就是市场,日中而市,交易而退,有买有卖、做生意的地方。孟子那个时代,市场除了做买卖还干什么?屠宰牲畜,杀牛、杀羊、杀猪。孟子就是住在这样的市场附近。

刚才我们讲过,小孩子要探索,不能老窝在家里,老窝在家里成不了大器。孟子小时候就经常跑到市场上玩,他特别喜欢看屠宰牲畜的,经常一看就看一天。孟母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孩子从小看这么残忍的事,这不行,这地方不能住!然后跟孟子说:市场太吵,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住。后来,搬到一个类似于现在郊区的地方。这地方倒是清净,不像市场那么乱。但是,住了一段时间,又发现也不好,因为挨着坟场。我们知道,古人举行葬礼非常讲究,也很热闹。孟子就每天去看热闹。孟母想:孩子整天受这种影响,长大还是不会有出息,再换个地方。这一回,孟母又找了一个地方:学校旁边。从这时候起,孟子受学校影响,耳濡目染,慢慢喜欢上读书、学习。

实际上,这件事是讲一个道理: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非常重要。孩子越小,对父母、对照顾他(她)的人依赖越多,模仿也越多,环境对他(她)的影响也就越大。大一点,孩子有了玩伴、有了小朋友,就会模仿小朋友。别人怎么做,他(她)也学着做。这是人的一种合群(从众)心理,每个人都有。再大一点,上学了,学校里的同学也会相互影响。当然,老师也会有影响,但接触同学肯定比接触老师多,而且同学年龄相仿、相同的地方多,影响也就大。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这个道理。这是古人的生活经验,但也有科学成份。西方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在看过一些东西以后,比如文字、图片,就会受到看过的内容影响,看过跟善良、爱意有关的内容,就会表现得特别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更愿意捐款。像我们刚才读的《弟子规》、《论语》、墙上写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会有这样的作用。当然,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不可能保持太长时间。指望念一上午书就管一个星期用,那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反复去影响,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对他(她)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讲,“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到学校上学,开始还挺好,后来贪玩,不想学了。孟母就问:真不想学了?孟子说:是,真不想学了。孟母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刚织好的布一下子剪断。孟子很吃惊,说:妈!您费这么大力气,快织好了,怎么就剪了!孟母说:你上学跟织布一样,如果不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再回去看杀牲畜的、死人的,你以前学的,就像这布被剪掉一样没用了。

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是道理很明确:做事一定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是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业。人啊!都有懒的时候,都想“抄近道”、省点事,最好有个“万灵药方”,拿过来,一辈子管用。但是,天底下没有“万灵药方”,没有一劳永逸,必须一点一点付出: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每天让孩子看到什么、接触什么,决定了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跟孩子不一样,谁谁家的孩子就省心,家长也不怎么管,回回考第一。这实际上是把智商跟情商弄混了,我们说的是情商——情绪智力、人格修养,不是智商。

智商,遗传的成份要大得多,可能要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没有人说,我要把我的孩子培养成爱因斯坦。为什么?因为决定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的是智商,这东西后天培养不来,基本上是天生的,就是能影响也是很小的一部分,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幅度内影响。想培养“爱因斯坦”,永远不可能!

情商就不一样,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是遗传的,像性格外向、内向,脾气急、脾气慢,这些也很难改变。但是,还有百分之三、四十可以影响。这百分之三、四十就是教育、培养能起作用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讲的内容。

当然,智商的发挥也不完全独立,很多时候还要受情绪的影响。我在公众号(《弘德新国学》微信公众号)里讲过“不迁怒”:人在愤怒的情况下,身体里的激素——肾上腺素是非常高的。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就会被“毒化”,智商会降低。人们常说,“愤怒的时候,智商是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愤怒对智商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刚才讲的只是一次发怒,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生活在愤怒或者郁闷、沮丧的环境中,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情商、人格的发育、养成,还会影响智商的发育,达不到正常应该达到的水平。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付出,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

下面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五代时期人,家里有五个孩子,长大以后都很争气,表现得非常突出。怎么做到的呢?“有义方”,就是有很好的方法。

其实,不用讲窦燕山、讲古代的事,我们去看看“计划生育”(实行)之前,我们的上一辈人当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个个都特别突出?有!很多这样的家庭!不一定都考上大学,有的可能学校里学习好,有的可能其他方面突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看看这样的父母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相反,那些放任自流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是什么样?《三字经》里举窦燕山的例子,其实说的是一回事。

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是一件需要家长投入精力、长期坚持的事。这样的事不能委托给别人,让别人做。老师是做不到的,现在学校老师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孩子认字、算数,教数理化、英语,做人的事还要家长来教。

我经常说,现代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把“教知识、学知识”当成教育,做人的事好像没有了,学校管不了,家长不知道管,这可能是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的原因。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教育至少缺了一半内容。

前几年,有句话特别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我说,这是一些想从孩子身上挣钱的人忽悠家长的话。

举个例子:前些年,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接孩子,在校门外等着。过来一个小伙子,看样子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跟我讲这套道理。我一开始没吱声,只是看着他笑。他没完没了地说,我就说:别说了,浪费时间,找找别人吧!他看我好说话,还是说。后来实在忍不了了,我就说:小伙子,我问你个问题!你小时候上过不少课外班吧!小伙子赶紧说:上过呀!我说:你上那些课外班,对你现在干的事有意义吗?小伙子愣住了。我又说:别说课外班,你高中、大学里学的那些,现在又有多少用得上?小伙子低头想了一会儿,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小伙子又回来找我说:叔叔,您是干什么的?你说的有道理,我该怎么办?我说:小伙子,你是一心推你的产品,也不看我什么表情、怎么想。你这是给人家添麻烦,打扰人家。跟人打交道也是学问,是什么时候都用得上的学问。这时候,我的孩子出来,我就走了。

说到这儿呢,我想多说几句,毕竟我是过来人。现在孩子上学简直累死了,要上多少课外班?是不是?这些课外班有多少是孩子愿意上的、真心想学?有多少是浪费财力、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好多家长其实是这样一种心理:别人的孩子上了,我的孩子要不上,总感觉心里没底,怕万一耽误孩子!

我刚才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其实知识的教育有很多是“浪费”的,只不过是给将来打基础,将来有的可能用得到,有的根本就用不到。如果用得到,将来需要学的比这高多了,现在这点根本不算什么,厚点、薄点意义没有那么大;如果用不到,现在多投入就是多浪费。

还有个更根本的问题:现在的课外班基本上是功利的,“报班”跟考级连在一起。为了考级,疯狂压制孩子的兴趣。所以有人说,“兴趣班”简直就是“兴趣杀手”。确实是这样,我有切身体会。

我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点特长,很小就发现他唱歌不跑调,曲子听一遍就能记住。后来,报了一个钢琴班。刚开始特别喜欢,也愿意弹,愿意练。后来考级,就不行了,最后咬牙考到九级。

前段时间,孩子跟我聊天,说到他钢琴考级后期,讨厌到了极点,刚开始学琴时那点兴趣完全抹杀了。反倒是后来没压力了,兴趣又回来了,放假、有空,有时候还弹一弹。

其实,不仅仅是课外班、兴趣班,现在学校里的教育差不多也是这样,孩子们一天到晚被“分”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天刷题、考试。三年高中下来,孩子们都变成什么样了!大家记不记得,好像是《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讲毛坦厂中学,孩子们高考以后,从楼上往下扔书?记得(听众答)!那是一种什么心情——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经历这么残酷的学习过程,还能指望孩子们上大学以后像以前一样学习?不可能!现在这种教育模式,在高中阶段已经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潜力、学习动力压榨光了。这样的孩子上大学之后,除了个别好奇心特别强的,没有几个认真学习,大部分是混六十分,拿毕业证了事。

这样的教育体制到哪里找创造力?跟国外欧美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教育的孩子高中以前什么都比人家好,可是一上大学,就完了,几乎没几样比得上人家,原因就在于:在高中以前,我们用高压的方式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全部消磨掉了。

其实,人的创造性最重要的在什么阶段?成年以后,至少十七、八岁以后。所以我始终认为,在孩子成年以前,特别是十二、三岁之前,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做人!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良好的待人接物方式。有了这些,等到真正需要展现创造力的时候,孩子们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家长们根本不用再费心。因为学习成了他(她)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他(她)是为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也是最有创造力的。

说到这儿,我们回头看《三字经》这一段,它在讲什么?孟母、窦燕山在做什么?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对人生、对未来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这才是最基础的教育,也是教育最根本的内容。

今天就讲到这儿!

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子女这样教育,父母轻松,孩子不叛逆!
《三字经》里的故事(2)
好家教出好家庭:教育子女,这5个方面不能忽视
“有出息的孩子”,父母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智慧的爱不迁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