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下)

编者按:《国学与智慧父母》(又称《<父母规>讲记》)是根据李向东老师于2021年暑期在弘德义塾国学讲座(共八讲)所讲内容整理而成,目前已印制成书。现将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内予以分享。

第二讲  教育孩子大学问

202181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

(接上期)西方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一些“冰水”比方说20度左右,让人(被把胳膊伸进去。刚开始,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是时间稍微一长,就会不舒服时间再长,可能越来越难受。当然试验结束马上把胳膊拿出来,对人体的损伤是非常小的。这个实验非常复杂,我今天只是简单给大家讲讲(它的原理)。比方说,在这种温度水里,普通人一般能忍受的时间大致是5分钟。试验的时候,会给被试一个表,记录什么?痛苦值——刚开始,可能感受不到痛苦,痛苦零;半分钟的时候,有什么感觉?1分钟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有痛苦?感受到的痛苦值是多少?由被试的人自己录,最后就个痛苦曲线。这试验区分了很多种情况,也就得到很多痛苦曲线。比如:延长2分钟,到7分钟。这不延长肯定不一样,痛苦值直线上升,很多人是忍受不了的。其中有一种,是在后加的2分钟里升高温度,比方说:从20度升到25度。还有一种,是从头到尾7分钟都是25度。大家种情况,痛苦度最小的是哪一个?

听众2:20度升到25度的那个。

李老师:对,就是那个。我们刚才说,20度、5分钟是一般人忍受的极限,到了这个极限,把胳膊拿出来,痛苦曲线是一种情况。但是,现在不让你拿出来,而是慢慢升温。升的过程中,你的痛苦度却直线下降。这表示什么意思?人痛苦到极点的时候,只要稍微有一点点好的转变,痛苦度会急剧下降,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幸福。

这是西方人做的一个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心理学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一个飞机被劫持的人质爱上了劫机犯。为什么会爱上劫机犯?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种道理,劫机犯在劫机过程中给被劫持者制造的痛苦到了一个极点,这时候只要劫机犯对被劫持者表现出一点点关心,被劫持者感激的程度要比平时大得,甚至爱上劫机犯。这种不止发生过一次。(《庄子·齐物论》里有一段话,这个道理: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这些事发生后,心理学家很奇怪,怎么会有被劫持者爱上劫机犯?有最后设计这个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大家想一想:这种事在我们生活里还是经常见到的。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如果有人帮了你,哪怕是一点点,你都感激涕零,一辈子忘不了,这就是人性。我刚才说,我们对孩子“扇一巴掌”之后,下面一定要记着给个“糖豆吃。这是对人性的洞察,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可以拿我的孩子举例子。从小,我就跟他说: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做了肯定要挨打!说瞎话是要挨打的。偷拿东西是要挨打的。这两种错误不能犯,犯了之后,第一次咱们说好:下次如果再犯,那就要挨打,还约定好怎么打。到时候如果再犯,原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办。但是,打完以后,平静一点了,必须找他谈心、聊天,说清楚为什么打,哪怕掉几滴眼泪也行——“我真不愿意打你,是你自己错了,我知道,打了你之后你疼,我这手也疼啊,现在手还麻得不行,我哪里愿意打你,但是没办法,这咱们说好的啊!”这是不是利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以,孩子该批评一定要批评,但是要讲究技巧。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肯定能接受。

大家看《父母宣言》最后一句,“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我们刚才讲的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爱,要让孩子体会到;“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样怎么会(因为打孩子)结仇呢?结不了仇!

是讲批评。后面还有“不过度赞美和表扬”。

刚才我讲过:不能过度赞美、表扬,那是虚伪。赞美、表扬一定要“适度”,怎么适度

“中庸”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论语》里有一段叫“闻斯行诸”,讲过很多次,不重复(具体内容)了。简单就是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子路那样的人,脾气急,就要往回拉着点,有了事,让他问问父亲、哥哥,然后再做决定;冉有那样的人,慢脾气,好不容易下决心做一件事,要让他赶紧做,不然一会儿就后悔了。批评跟表扬也是这样,要分孩子、分场合。有的孩子需要表扬多一点,有的孩子需要批评多一点。我们还要弄明白:批评对人会有什么影响,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什么样的场合批评到什么程度效果最好;表扬的时候,好的地方是什么,坏的地方是什么,过度表扬会是什么结果。所有这些一定要看清楚、看透。

尤其是表扬,不要虚伪。不然孩子大以后,会瞧不起父母。现在有些孩子一到青春期,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妈妈。为什么很多时候原因就在这里。上次我们讲,要利用孩子的这种——叫“虚荣心”也好,叫“上进心”也好,比如给小朋友们弄个“小星星”,好增加几个,调动积极性,这是“适度”的表扬。用过了,无论做什么表扬大拇指,就是“过度”的表扬,孩子将来会出问题。

实际上,教育孩子是学问,里面有很多技巧、很多方法。我们要知道:这个方法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怎么去弥补它;那个方法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用多了会有什么后果,怎么把它把握好。然后,我们孩子适合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我们曾经讲过:任何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做父母的资格。掌握了这些方法、技巧,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棒的父母嘛

今天上午我就讲到这儿,正好一个小时。我本来想把“不溺爱”讲了,但是今天不行了。如果疫情允许,下一周还能上课的话,我们就这么往下讲。什么时候讲完,什么时候“智慧父母国学讲座”再结束

下面大家讨论、讨论。今天的内容跟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希望大家能讨论热烈一点。

听众3:我正在想问李老师:如果我们打一回孩子,但是他以后还犯,然后下次再打,然后下次再犯,还是这样吗?我觉得,每一个小孩都有一个阶段,会像您说的说谎、还有拿东西什么

李老师:有些东西是人性里的,我们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这些给抑制住、克服掉。孩子长大以后,放到哪里你都会放心。至于说,犯了打,打了犯是手段有问题,可能是要挨打的事太多了!

听众4:我家闺女小的时候学电子琴,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她跟我说:如果再让我练电子琴,我就不上学了。我说:行,咱们就不练了,但是你的功课得好好做。孩子答应了。过了两天,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学葫芦丝的机构。孩子说:我要学葫芦丝。我说:不行。她问:为什么?我说:电子琴也是你要学的呀但是你放弃了。后来每次过那儿她都跟我说,要学葫芦丝。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我说:如果你还要学葫芦丝,我可以让你学,但是要记住,中途不能放弃,如果你答应了,就让你去学。她说:行。后来一直学到十级,坚持下来了。就是说,孩子提出想要学什么,要允许她尝试,也要允许她放弃,找到她自己的兴趣。

李老师:我们《父母宣言》下面有“不把父母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后面还要讲,今天不多说。不能说:我们做父母的喜欢,我认为你应该学这个,你就必须学!

还有,上次我们说老师,不是不尊重老师,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在少数,我们说的是这些人。社会上有一句话,是“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现在不是“一颗老鼠屎”,而是“一把老鼠屎”。没有办法,他们把学校当成一场生意来做,这是最大的问题。当然,他们走他“阳关,我们我们的独木桥”。我经常说:我们学传统文化,是学给谁的?给我们自己!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教育好自己孩子,把我们的家庭关系处理好。这些做好了,谁也走!

听众4:我发现,有些中小学老师其实特别不喜欢大学老师。我们一个同事(大学老师),他儿子在精英中学上学,成绩也很好,回家说:今天老师批评我了,因为我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这个同事就开始找校长、班主任,说你们不能这么说(批评)我们家孩子,学生带个手机不是正常的吗?有事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你们干嘛给孩子那么大压力,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是说,一些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前面的教育更重要,给孩子大脑(塑造一个机制。

李老师:大家想一想:成绩能“跟”我们多少年?高考完,就和我们没多大关系了。自尊心、自信心呢?是要一辈子的

听众1:我们家孩子班上有一个同学,一直在班里考前五,有一次考了第七,就不高兴了,不笑也不说话,后来还看心理医生。谈了几次之后,他妈妈说,脸上才有点笑容。

听众4:对。我侄子原来上学的时候,生物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后来换了班主任,班主任恰巧是教生物的,但是脾气特别急,经常动手打孩子。那段时间,他的生物成绩立马就下来了。我就问孩子:为什么啊?孩子就说了,新换的生物老师老打人。后来,就在高中同学群里问:谁在那个学校当老师,谁认识这个班主任,去跟他说一声,骂可以,说可以,不许打孩子。打招呼之后,就不打了,还让老师多关注一下,结果成绩立马上去了。真打孩子和因为鼓励打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出来。

李老师:人身上有些东西是下意识的,老师是什么心态,根本不用说,孩子们下意识就知道是恶意还是善意。

听众4:孩子走神了,你拍一拍他,哪怕拍得重一点,他也不会感觉你在打他,或者在侮辱他。

听众1:但是,这也分情况,有的孩子就是“皮”。我们老二上幼儿园,班里4个老师,管30个孩子,排队上厕所。有的特别老实,憋不住了,也不敢说,就尿裤子。有一个孩子憋不住了,往别人身上尿,把人家小孩弄哭了,家长都吵起来了。

听众4: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有必要教的,像我弟弟家孩子,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还手。我们都知道,教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孩子怎么办?有的孩子经常欺负他。我就说:你这不行啊,将来要受气的,下一次再有人欺负你,你就使劲推他……。首先咱们不能欺负人,但是起码不受气!

李老师:我不太赞成教孩子去打人,要教孩子去找老师、找大人。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一件事的时候,用一种什么方式去处理——是用一种理性、平和的方式处理,还是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处理,这其实很重要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要走的路。“让孩子还手”,就是一种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我不赞成这种方式。那怎么办?还举我们家孩子,他在学校很少打架,本身不是爱打架的人,曾经打过一次,还让人给打了,以就再也不打了。我告诉他:别人欺负你,第一步是找老师,跟老师说;如果不行,第二步跟我说,我找对方家长;如果还不行,第三步我去跟那孩子说:你再打他一次试试,他打不过你,我还打不过吗?!当然,我不会打他,只是说用一种理性、平和的方式处理这种问题。所以说,孩子挨了打,如果孩子的天性是会还手,我们要告诉他(她——要有轻、有重;如果孩子天性不会还手,要告诉他——怎么去处理。

听众5:我们家孩子就特别“悲催”,他就下不去手,教给他,他也不会做。

李老师:不要教那些东西。我们跟孩子有个正常沟通,他在学校有什么压力,回家能跟家长说,可以。孩子在学校受了气,回来不跟家长说,这才悲催”。为什么不跟家长?一跟家长说,家长就说:你怎么不打他?其实,孩子打不过人家。这么弄两次之后,孩子就不敢跟家长说了。因为在学校受了一次气,回来跟家长说,又受第二次气,这不能解决问题。

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一种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孩子打架大多是偶然发生的事,发生之后怎么去处理——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还是说把问题解决了?当然是要解决问题,让他欺负人的孩子)以后不敢打你(被欺负的孩子)。怎么不敢打?办法很多,不是只有把他打怕,那是动物性的方式、情绪性的方式,不能让孩子用那种方式处理问题。要让孩子学会克制知道冷静,挨打之后,脑袋是清醒的,知道找老师、回家跟家长说。我们家孩子有一次挨了打,他妈妈领着他找那孩子的家长,把那个孩子给吓坏了,家长还要打那孩子,我们赶紧拦着说:有问题咱们好好说,不用这种方式解决!

有的孩子就是“皮”,他的家庭就是那么一种家庭,他自己在家里也挨打挨惯了,出来以后,伸手就打人。这样的人,告诉他:别惹我,你惹了我,我们有办法,就行了。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们能怎么办?能管得什么?我们管不别人的事,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自己、他们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会遇到什么问题、会出什么事,是他们自己的“因果”,需要他们自己去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侵犯我,就行了。

听众5:我觉得孩子适当碰壁也挺好的,要不以后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咱们大人用大人的方式,小小孩的方式。我家孩子二年级的时候,跟她同桌打架,我去接她,跟那个小孩说:怎么跟我家孩子打架?她就吓着了,第二天给我们家孩子拿吃的什么的,俩人就又合好了。不能拿孩子这个当回事,她们过两天就忘了。后来到三年级,她俩又同桌。有一次,回来跟我说,妈妈,我同桌把我弄破了,哭得特别委屈。然后,我就跟老师说了。我跟那个孩子的妈妈也认识,跟她妈妈也说了这事。结果下班之后,人家孩子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我问了我家孩子,人家哭得特别厉害,说我家孩子把她的腿都戳破了。我就跟我家孩子说: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你也把人家腿戳破了?你们的事以后我不管了,你们俩爱干嘛干嘛,要不然把你俩分开。结果,后来俩人关系挺好的。

李老师:是,确实是这样!我们刚才说孩子打架怎么着的,这是极端情况,需要家长介入。其实,孩子们的事我们一般不介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大人一旦介入孩子们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问题可能更严重。我见过这样的例子,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代价沉重啊!

听众5:李老师说的对!这些跟孩子的原生家庭、家里人的氛围都有关系。父母吵架的时候,你看着孩子不吭声,其实心理肯定有变化。

李老师:是!人是环境的产物,要受环境影响,而且有些影响是下意识的——我们后面还要讲这些。比方说奥运会比赛,有的人一上场就紧张,平时就是发挥不出来;有的人心理素质好,越紧张发挥得越好。孩子越是大之后,给他的自由空间应该越大,不能限制太多。限制越多,孩子的心理越可能出问题。

我们刚才说,孩子稍微大一点,小伙伴之间闹别扭什么的,我们一般不要问。孩子解决不了,有问题了,或者看着最近好像不太正常,不爱说话了,郁闷了,就该“管”了。也就是说,看到问题,要找原因,把原因解决掉。这是后面要内容,今天不多讲。其他人有什么想法?

听众6:我们家孩子平常在家也说话,(到外面)想让他见到别人打声招呼,他不打,还躲着走。

李老师:你们家孩子可能天性里有一些(特殊的)东西,需要个别调教。不过,不要硬逼他做一些事。小孩子有他自己的解决方式,“躲着”就是他的应对方式。我们下面要讲习惯,有些习惯并不是说,硬逼着、做够多少次,就养成了。不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人说,刷牙连续21天,就怎么怎么着的——我原来看到过这样讲的,这些方法对有些人管用,但是对另外一些人不一定管用,这跟天性有关系。要适当引导,要仔细观察这孩子……

听众6:我们有可能是方法不对吧!有时候让他洗脸,他就是不洗,让他刷牙,也就(是)不刷。

李老师:要掌握一些技巧。比方说:刚才我跟谁聊过?孩子小的时候,给弄几颗“小星星”——幼儿园经常这么做——今天做了什么,凑够几件,就加一颗”,凑够几颗“星”,就有什么奖励。这是一个诱导的过程,不要用强迫的方式

生活习惯或者教育孩子的事,不能太“死”。太“死”了,行不通。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说一个猴一个栓法——不同的猴,要用不同的方式管。这话讲得有道理,话粗理不粗。对于孩子,首先要看他(她本身是一种什么性格,然后确定用什么方式跟这样的孩子沟通、交流是最合适的。孩子们不喜欢做的事其实挺多,但肯定有喜欢的事。我们就要想办法,把他喜欢的事跟我们想让他做的事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比如奖励)连起来。当然不要连得太古板,也不要所有的事都连,弄得太多,就不管用了。小孩儿也精着呢,他(她慢慢发现问题,就会想办法对付你。就像你说的,硬让他跟别人打招呼,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躲着、绕着走了,这就是他的应对方式。这些技巧“活”的,不能是“死”的。我们这么大个人还能斗不过这个小孩儿?用硬的方式,就表明我们斗不过——“我是当爹的、当娘的,我说了你就得听,必须按这个来”,这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怎么算智慧我能想办法让你做,你还高高兴兴的。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你(孩子做了,我跟你讲什么;你不做,我怎么着,都是学问。比方说钓鱼,你不能让鱼看见那根鱼线,鱼线扔得越远越好。我们想让孩子接受一样什么东西,要让他感觉不出来,他以为是他自己要做的。不能说,今天把垃圾扔了,然后奖励多少;这个事不做,惩罚多少。这太没有智慧,可以做得更巧妙。

听众7:我在一本书上看了一句话,叫“温水煮青蛙”。您刚才说的是不是这种情况?

李老师:我们讲的是调动人的主动、进取心“温水煮青蛙”不一样,它是说一个人的适应性,是被动的。

说到“温水煮青蛙”,我们讲讲这个事。比方说,纳粹社会的形成,使用的一些方式就是“温水煮青蛙”——你脖子上拴个绳,然后一点一点收紧,你开始也感觉怎么样,到最后能勒死人的程度,已经没有办法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叫“沉船理论”。看过一个小动画,就是讲这个,特别形象——一个女人在织一件东西,好像毛衣、头巾什么的,她前面是悬崖。她织得越来越长,后来(织物)就慢慢到了悬崖边上,接着垂到悬崖下面。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她没有感觉。等觉察到以,那个东西已经开始往下拽她了。她就往拽,但是还在织。最后,她自己也被拽下悬崖。就是说,如果一开始能当机立断,早做决定,她损失的只是一点毛线一些时间,不得,想一点损失也没有,最后把命都搭进去了。这其实就“沉没成本”。船肯定要沉的时候,越早做决定你的损失越小;拖得越晚,你的损失越大。这也是讲人性。

是说,我们看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是“当局者迷”——因为在这个“局”里面,所以看不了那么清楚;反而“旁观者清”——作为一个旁观者,因为没有利害纠葛,所以看得更明白。而且,一件事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这个事的参与方有很多,我们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个事的结局取决于整个“局”的互动,我们自己在里面很多时候又起不了多大作用!这叫什么?我们第一次课讲的“天命”——我们决定不了的东西,就是“命”。人,有时候需要“认命”。比方说:教育孩子——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怎么样。孩子将来走社会,会遇到太多我们不能掌控的外在因素。如果认为,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就能培养成什么样,我们就把自己当成上帝了。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做不到。现在很多家长、很多孩子为什么痛苦?就是陷到这里面了。很多家长,比方说孩子大了,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为什么还坚持要做?就刚才讲的“沉船理论(沉没成本)”,还有你说的“温水煮青蛙”。就是说,其实你不想当青蛙,但是你现在已经是青蛙了,怎么办?关键就是要认清楚:什么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什么是我们决定不了的。决定不了的——就像上一次说的有“螺丝钉”的感觉,是因为你太想起作用了——怎么办?放下!当然,前提是看破!人为什么会痛苦?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却“把自己当成了上帝”,这是最痛苦的事。我们是凡人,不上帝!

我看了这么多年,感觉看明白了一些,把它分享大家。

我们教育孩子,孩子健康、快乐就是成功。至于老天爷给了孩子一个什么资质、将来他(她在社会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能取得什么样成就,我们根本没办法控制,所以“尽人力,听天命”,把我们该尽的尽到就行了。

我还重复:孩子13、4岁青春期之前,我们把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传给孩子,让这些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已经足够了。孩子长大以后会遇到什么,我们做不了主。我们只要他(她做个好人,用一种“好人的方式”跟人打交道,他(她自己得到的回报是,别人也会把他(她当成好人。偶尔有人欺骗了他(她,他(她能从里面得到经验,增长智慧,下一次再碰到这种事,不再上当了。人哪有不上当的?谁都上过当!问题是,上当之后,吸取没吸取教训!我们总说“智慧人生、智慧父母”,“智慧”从哪里来?心要静下来,跳出这个“局”,做一个旁观者 

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其他要的?没有的话,今天上午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附:

德义塾《父母

:《父母宣言

作为父/母,我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学校。从现在起,我会努力做到:

用行动影响孩子,而不仅仅用言语说教。让孩子从我的身上学会知书明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平和处事。

不一味批评孩子,也不过度赞美和表扬。不溺爱,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把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家庭和睦,永远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尊重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居高临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做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让孩子理解,世界不以他(她)为中心,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必然,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都有利有弊,必须学会感恩,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无论欢乐和痛苦,批评和表扬,我的爱都与他(她)同在。

我必须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更多国学讲座内容:

俗与圣

人之初,性本善?

理学(道学、新儒家)的兴起

最符合“人性”的教育

人,为什么会有信仰?

炫富,是一种“社会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课堂:正确表扬孩子的五“要”
父母这三件事越舍得, 孩子将来就越有出息! 这种父母是孩子的福气
坚持3件小事,可以让成绩倒数的孩子名列前茅,强烈建议收藏尝试
好孩子都是父母夸出来的
师说|怎样安慰孩子
这些家庭教育公式,你一定不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