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望西行:汉武的远交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拓宽了中原人的世界观,在那个只知道天圆地方的年代,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汉武的两次远交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但从战术层面来看,大汉进一步摸清了匈奴人的势力边界和西域各国的实力底数,为日后剪除匈奴羽翼、巩固边境安宁、拓展帝国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元二年(前139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二年,18岁的刘彻在距离京城长安不远的甘泉宫里,召见了一位比他年长8岁的侍从官。

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否是两位年轻人的第一次见面,但可以确定的是,胸怀热火的青年刘彻把国家复兴的部分赌注押在了面前的这位青年侍从官身上。

这位侍从官,就是张骞,他在汉武帝发布寻求西域使者的诏令之后,可能是通过层层选拔,也有可能是毛遂自荐,不管怎么样,张骞终于站在了少年天子的面前。

张骞,《史记》中对其有“为人疆力,宽大信人”的评价,后来他数次从匈奴手中死里逃生、跋山涉水完成出使使命、多次出任军队向导击破匈奴,可谓是那个豪杰辈出的时代中的一个大英雄。

张骞,后被封为博望侯。

记忆:大汉苦匈奴久矣

公元前141年,太子刘彻在群臣的大礼之下登上皇位,这位年仅16岁的天子从小就被赞誉博闻强记、聪颖好学,因此,汉景帝将这位小儿子的乳名“彘”改为“彻”,意为充满智慧,通达贤德。

大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不顾众臣的反对,信心百倍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希冀一举马踏大漠,歼灭匈奴。

可事与愿违,匈奴人颇具心机地诱使刘邦抛开大军轻骑前出,然后蜂拥而上将其围困在今天山西大同市附近的白登山上。

若不是陈平向他提出贿赂匈奴单于之妻阏氏的策略,恐怕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就在这狼嚎和寒风呼啸的荒野之中殒没沙场。

此后历经三朝,直到汉武帝登基后的建元初年,大汉王朝全靠一年年向北送出的女人、珠宝、丝绸才得以生息。

然而,北方游牧民族就如同草原上的狼一样,相比于不费吹灰之力的赠与,他们更喜欢掠夺。因此,在一次次用美女和资源换来短暂和平之后,帝国的北疆战事又一次次如离离原上草般春风吹又生。

刘彻的曾祖母,鼎鼎大名的吕后,在面对匈奴单于轻浮的挑衅信时也不得不低声下气。他的祖父、父亲,也都不止一次对匈奴单于忍气吞声。

然而,隐忍终究不是年轻人的首选。自从登基的那一刻起,有理由相信,在这位掌握国家机器使用权的少年天子心中,一颗复仇的火种已被点燃。

复仇:新王拗不过旧后

如何复仇?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处理起来却无比的复杂。

少年天子如其他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样,希望通过战斗解决一切。

然而,这个激进的提议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群臣异口同声地奉劝天子汲取高祖白登之围的教训。言下之意便是,身经百战的高祖都受了匈奴人的羞辱,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岂不是在自取其辱?

其实,群臣的反对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实力不济。

据《史记》记载,到汉武帝登基时,大汉经过七十余年发展,“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库府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与开国时高祖御驾驷不同色相比,“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者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国计民生发展可谓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也难怪众多文武在对待匈奴掳掠边境这件事上无动于衷甚至反对动武,他们认为与其舟车劳顿实施远征,还不如每年送点小恩小惠给匈奴人算了。

实际上,最大的反对巨浪来自皇室内部。

身居深宫的三朝灵魂级人物窦太后,也就是刘彻的祖母,一巴掌将刘彻的复仇计划拍死在沙滩上。这位面带慈祥、深信黄老思想的老祖母,希望年轻的皇帝能忠于黄老的无为,延续前朝休养生息之策,在国富民强的路上走得更远。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斗争,此时已演变为一场没有腥风血雨的权力之争。

他,低了头,在实力强大的窦太后面前,年轻的刘彻只能选择妥协——延续耻辱的和亲之策。

机遇:敌人的敌人在远方

汉武帝登基第二年的某一天,汉军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月氏人被匈奴击败,月氏王的头颅被当做酒器,而残存的月氏人放弃故地逃向遥远的西域,他们一直希望向匈奴复仇却苦于力量单薄没有盟友。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异常兴奋,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种“黄天助我不助贼”的喜悦涌上心头。他赶紧下了一道诏书,向全国招募能远赴西域寻找月氏的勇士,希望联合月氏人一举击败匈奴。

“远交近攻”四个字浮现在汉武帝的脑海里,这种跨地域的谋略在春秋战国之后被再一次发扬光大。对于大汉而言,寻找月氏就如同穿越时空的那段大秦“连横”岁月,一旦成功,就能一举斩断“匈奴右臂”。

这时,一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出现了。史书对他的记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无从得知,汉武帝与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之前是否有过谋面,又是否熟识。

张骞郑重地接过了汉武帝手中象征大汉王权的使节,并发誓会完成皇帝赋予的使命。

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是再明显不过的阳谋,这似乎昭示着张骞一行人出使的不利。他们刚一走出国门,就在穿越河西走廊时一头撞上在此处巡逻的匈奴骑兵。一场血战过后,只有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两人侥幸活了下来,但他们却又不幸地成了俘虏。

此时的汉武帝并不知道,他向西派出的使团已经被匈奴截下。他更不会知道,匈奴单于会轻蔑地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急进:等不到远交就近攻

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从来都是整体实力的较量。在派遣西域使团实施远交的同时,汉武帝已经开始秣兵砺马,准备一场近在眼前的战争。

元光二年(前133年),窦太后刚去世不久,汉武帝为自己摆脱了多年的控制长嘘一口气,他立即在朝堂上抛出一个问题:要不要对匈作战?

朝廷上下顿时炸开了锅,以王恢为代表的主战派与以韩安国为代表的主和派争得不亦乐乎。今天看来,这只不过是工于心计的汉武帝使出的小小伎俩,其实他早已打定主意要痛击匈奴。

此时距离张骞出使西域已有四年之久,为什么汉武帝不再等待联合月氏人的回信而选择单独行动?

原因也许有三点:

其一,汉武帝认为不会再等到张骞的回信,也许张骞只是个骗取财物的小人,或者早已经命殒荒漠,总之,国之大计不能只系于一人身上。

其二,随着大汉国力日益强盛,兵马备足,汉武帝有了与匈奴一决高下的实力,况且,一位从边境重镇马邑赶来长安的商人献出一个能围歼匈奴的万全之策,这样一来,似乎能一战定乾坤。

其三,随着窦太后的离世,压在汉武帝心头上多年的一座大山终于被搬走了,而他却只有22岁,这样的年纪,如何镇住满朝文武特别是一些元老人物,他急需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

这和高祖面临的选择何其相似,当年立国不久的刘邦急需用一场对外战争稳住蠢蠢欲动诸侯,以显示天子的权威。

然而,历史似乎即将重演。马邑之谋的失利,让年轻的汉武帝颜面全失,在震怒的同时,他把罪状全抛到王恢身上,自知无法赦免的王恢不得不在狱中自尽。

无功而返后,大汉究竟还要不要继续寻找盟友对抗匈奴?

迟来:坏消息与好消息

自马邑之谋后,大汉与匈奴已经完全撕破脸皮,边境线上的战斗此起彼伏。

而国境之外,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历经十年才逃出匈奴人的手掌,继续不畏艰险向西行进,终于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的地方找到了月氏人。这个地方,就在今天中亚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流域一带。

张骞向月氏王表明来意并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开始启程回国,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长安。从建元二年(前139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这一来一回长达13年。

回国后他才知道,这13年来,大汉与匈奴已进入无休止的交战之中。

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指示谋划马邑之围,汉匈关系破裂。

元光五年(前130年)卫青大破龙城,汉匈天平开始向大汉倾斜。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收付河朔之地,筑朔方城,彻底解决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此时的汉武帝,已从一位少年天子成长为一位颇具雄才的大汉之主。由于已经彻底解决了匈奴对大汉的威胁,能不能联合月氏人夹击匈奴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但看到风尘仆仆的张骞一行,汉武帝还是难掩心中的激动。因为,这是他最初为对抗匈奴做出的努力,这一等,就是13年。

朝堂之上,汉武帝耐心地听取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张骞给天子带回来了一个坏消息:月氏人自迁徙到妫水北岸之后,建立了新的国家,国泰民安,新的月氏王已经不想对匈奴复仇。这样一来,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只得落空。

但张骞随后的陈述,却让武帝欣喜。

他告诉武帝,西域诸国,有大宛、大夏、安息这样的大国,有很多奇珍异宝,安居乐业,和大汉子民生活相似,而且军力羸弱,又喜欢汉朝的财物;也有月氏、康居这样军队强大的国家,但可以用财物来疏通,使它们前来朝拜。

之后,张骞又说了一番话,挑明了重点,“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这简直说到了汉武帝的心头上了,北方的匈奴此时已无力威胁长安,倘若能进一步疏通与西域的关系,就能进一步孤立匈奴。况且,这位乐见开疆扩土的大汉天子,巴不得威加海内,在有生之年看到“万国来朝”的盛景。

施策:再出西域断匈奴臂膀

汉武帝在了解到西域的广阔天地后,一方面命令张骞秘密派遣使者向西南沟通身毒国,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当然后来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积极向西打算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这时,长安以西的河西走廊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张骞十多年前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就是在这里被匈奴骑兵掠走。如果不打通河西走廊,希冀西域诸国摆脱匈奴归附大汉就只是纸上谈兵。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年仅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塞,出击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斩杀折兰王,击杀卢胡王,歼敌八千多人,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当年夏天,汉军再一次对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人发动攻势,霍去病孤军深入,歼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及王室,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官六十三人。

元狩二年的两次作战,基本消灭了匈奴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解除了大汉通往西域的障碍。

紧接着,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拜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授予他象征大汉王权的使节。这一次,张骞“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风风光光、大大方方地出使乌孙。

虽然这次联盟依然无果而终,但张骞的副使却走遍西域传播大汉威德,他们回国时,乌孙还专门派出使者与一同前往大汉,西域人终于一窥强汉盛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拓宽了中原人的世界观,在那个只知道天圆地方的年代,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汉武的两次远交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但从战术层面来看,大汉进一步摸清了匈奴人的势力边界和西域各国的实力底数,为日后剪除匈奴羽翼、巩固边境安宁、拓展帝国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别忘了,国与国之间,没有实力就别想有“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西走廊》第1集:探路者张骞!
河西四郡的来历
汉武帝刘彻耗费国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现在的哪里?它们的名字怎么来的?
河西走廊为何是兵家必争之地,看了地图才醒悟,汉武帝果然有眼光
被匈奴人打的满中亚跑的甘肃人,一不小心就建立了世界最强帝国
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