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巅峰对决:嚣张老鳌拜 深沉小康熙

少年康熙智除权臣鳌拜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掺杂其中的人物和斗争,未必了解得很清晰。复盘这起发生在康熙八年五月间的重大政治斗争,细细琢磨,依然别有趣味。

01

鳌拜不姓鳌,清宫戏中大书“鳌府”二字,其实是不对的。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鳌拜的全名应写作“瓜尔佳·鳌拜”。

鳌拜出身显贵,是大清朝的前身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他的老爹则是八门提督卫齐。

鳌拜天生骁勇,军功卓著,二十多岁时即得到了“巴图鲁”的称号,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深得皇太极喜欢与信任。皇太极病逝,鳌拜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他自己也成为了议政大臣,进入清朝的核心权力圈。顺治帝福临去世前,指定鳌拜等四人为继位者康熙的顾命辅政大臣,鳌拜由此进入权力的巅峰。权力是最好的春药,鳌拜也表演了人生中最为癫狂、跋扈的一场大戏,八年后,16岁的康熙终于拿下鳌拜,使其囚死于狱中。

02

与鳌拜同时被指定为顾命辅政大臣的,还有另外三人,而且,鳌拜并非排名第一。

排名第一的是索尼,正黄旗人,三朝元老,从努尔哈赤的时候起就已是一等侍卫,其人德高望重,深得当时的孝庄皇太后的信任。

排名第二的是苏克萨哈,正白旗人,是“领侍卫内大臣”,但并非议政大臣,也就是说他的官位比鳌拜低,但在辅政大臣中排名却在鳌拜之前。这也使得鳌拜十分不爽,更重要的是,索尼年老,一旦索尼去世,若依次递补的话,那苏克萨哈必成首辅大臣,这对于鳌拜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二人时不时针锋相对唱唱对台戏。

排名第三的则是遏必隆,与鳌拜同属镶黄旗人,是顺治朝的议政大臣,此人庸碌无能,没有主见,经常附和鳌拜,因此二人关系较好。

鳌拜则居辅政四大臣之末。

辅政四大臣的人选是顺治临终前与孝庄皇太后共同商定的,从排名来看,他们对鳌拜也是有疑虑的,鳌拜军功高,资格老,不可不用,但又不能使其专权,只能这样安排了。在当时来说,或许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吧。

03

索尼年老多病,渐渐不大问事;苏克萨哈虽不满鳌拜,但他不过是一介武夫,并非鳌拜对手;遏必隆则早已依附鳌拜,鳌拜因此渐渐把大权抓在了自己手中,日渐嚣张,对小皇帝康熙也是视若无物。

很快,鳌拜导演了一出“倭赫事件”。

倭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是康熙的四个贴身侍卫,他们看不惯鳌拜平时傲慢跋扈的样子,对待鳌拜也不像别人那样的恭敬,倭赫的父亲是内大臣费扬古,与鳌拜平时也有罅隙。

康熙三年四月的一天,鳌拜突然下令把倭赫四人从皇宫中抓走。

康熙很快得知,在上朝听政时问起此事。一般来说皇帝未亲政时,辅政大臣全权处理政务,皇帝每日听政,也就是个学习的过程,并不发表对某事的具体意见。

这次康熙突然问起此事,大家很是惊愕,也显见得倭赫等人在康熙心中的份量。

遏必隆先答,说是他们几个人擅骑御马,使用御用弓箭射鹿,这是大不敬的罪过,已把他们革职拿问。

明眼人一听便知,这不过是鳌拜找了个牵强的理由,整治皇帝身边的人以立自己的威罢了。

鳌拜则直接答道,这种政事由我们裁定就行了,您不必过问。

康熙当时年仅十一岁,但当皇帝也三年了,他感受到了鳌拜话中的威胁,就大声喝道,难道连问都不能问吗?

鳌拜一看这阵势,知道小皇帝生气了,他想这次要不把他堵回去,以后他事事过问,那我还干个啥啊。

鳌拜想了一想才说,照祖训,皇上尚未亲政,是不用过问的,但这件事发生在宫中,您可以破例问一下。

意思很明白:您可以问,但下不为例!

小康熙说,那你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倭赫紫禁城中擅骑御马,是欺君之罪应该弃市;其你费扬古纵子不法,咆哮公堂,应一并弃市。”

所谓弃市,就是杀头。康熙一听吓了一跳,这点事儿,就杀头吗?

康熙说,他们并无大错,廷杖就够了。

鳌拜头一扬,晚了,这些人已经于昨天下午行刑了!

我去,刚刚遏必隆还说只是革职拿问了,现在就说已经杀了!显然遏必隆、苏克萨哈等人也并不知道行刑之事。

苏克萨哈当即奏道:倭赫之事,并未议定,鳌拜中堂就擅诛天子近臣,殊为不妥。

鳌拜并未将苏克萨哈所说之话当回事儿,只是冷冷地看着康熙。

小康熙被气得浑身打颤说不出话来,此时恰好孝庄太后过来,她冷冷地说了几句话,你们擅到皇宫内院拿人,不奏而斩,显见得眼中并未有皇帝。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多说无用。说完便拉着康熙回到后宫。

此事便如此不了了之,但这件事,已在小康熙心中种下了对鳌拜的仇恨的种子。

04

倭赫事件,是鳌拜的投石问路之举,他把康熙和孝庄的忍耐看作是了软弱可欺,于是他又精心策划了一场“改换圈地”的闹剧。

所谓圈地,就是当年入关后,清朝八旗跑马占地,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永平府本属于镶黄旗的应得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卢龙一带的肥沃土地,划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把河间一带不太好的土地给了镶黄旗,这也使得黄白两旗闹起了矛盾。

不过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两旗在各自圈地上已经各安其业,也无人深究当初的矛盾了。

但是鳌拜此时推出改换圈地计划,就是要将这两旗的土地再换过来,这明显是挑起矛盾之举。

其实鳌拜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而且可以造成八旗纷纷要求更换土地的局面,进而给康熙施加压力。

鳌拜发布改换圈地的命令后,顿时激起旗民的惊恐不安,不仅正白旗反对,镶黄旗的很多旗民也不愿再折腾着改换土地,顿时人心浮动,很多土地也开始摞荒。

康熙并不明就里,直到看到大臣们的上疏才了解到这件事。

上疏反对的大臣以户部尚书苏纳海为代表,讲述了改换圈地带来的民怨沸腾和混乱不堪。

其实康熙根本不知道,在他看到苏纳海的奏折时,苏纳海等人已被鳌拜抓捕关进了狱中。

此时的鳌拜已经无人能制约,凡事自己在家就作了决定,然后以皇上的名义颁布政令,而且根本不让康熙知道。

康熙看了苏纳海等大臣奏折后,第二天早朝,特意问起此事,鳌拜直言相告:苏纳海等藐视祖制,延误圈换土地,应立即处死。遏必隆随即附和,而苏克萨哈因为自己是正白旗,此时反对极易引火上身,只能一言不发。

康熙当然不同意处死苏纳海等大臣,但鳌拜公然无所顾忌,利用他的辅政地位和代皇帝“批红”的大权,最终竟矫旨将苏纳海等三大臣处死,随即强行换地。

鳌拜已到了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的地步。

05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一年,康熙年满14岁。

索尼去世前,上书请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当年七月,康熙亲政,开始“御门听政”,也就是在乾清门宫殿内接见大臣,处理日常政务。

眼见皇帝已经亲政,但鳌拜又势如中天,其党羽遍布,根基一时难以撼动。苏克萨哈便心生一计,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自愿前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苏克萨哈此举,意在以自己的退出,来逼迫鳌拜、遏必隆两人也要退出,从而使得辅政大臣这个职位消除,使康熙得以拥有真正的权力。

但鳌拜是不想就这么把权力交还给康熙的,他很快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但他虽然已经亲政,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假借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名,强力要诛杀苏克萨哈,他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这件事就发生在康熙亲政仅仅十天的时间。

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以皇帝之名颁布政令而无人敢于对抗。

鳌拜,已经深深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

06

康熙与鳌拜对决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鳌拜越是妄为,康熙越是对他表现得恭敬,这正是少年康熙的深沉之处。

鳌拜杀了苏克萨哈之后,就称病不朝,康熙明知他是装病,仍亲自上门看看望,还下诏加封鳌拜、遏必隆为一等公。

鳌拜更加认为康熙软弱可欺,更加放肆起来,以首席辅政自居,凡事都在家中决定,对不经过他而上书皇帝的大臣,立即打击迫害。

而康熙明着对这一切装作不知,暗地里则已悄悄行动起来,精选了一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亲王子弟,组建了一支“布库”队伍,布库是满语,就是扑击的意思,两年的时间,康熙对他们严加训练。

一直到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决定对鳌拜动手。他先以各种名义将鳌拜的主要党羽、得力干将一个个差出京城,然后才上演了一出大家都知道的智擒鳌拜的大戏。

从此,康熙得以牢牢掌握朝政大权。

07

从事后康熙对鳌拜及其同党的处理来看,也体现了康熙虽然只是少年,但已有了很高的政策水平。

比如对鳌拜的处理,理应革职立斩,但只是“革职籍没,免死仍行拘禁”;对遏必隆也免去一死,处以死刑的,仅限于劣迹昭著的九名死党而已。

康熙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然后再慢慢开启新局,这体现了康熙政治上的成熟,一代大帝终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皇帝为什么一定要除去辅政大臣鳌拜?
苏克萨哈有何功绩?苏克萨哈为什么被灭族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华五千年演义(49)智擒鳌拜
清朝初年的忠勇武将,遇到康熙,却在政坛上走了一条不归路
康熙在逮捕鳌拜之后,要杀鳌拜可谓易如反掌,为何却没有杀他?
康熙晚年,为何后悔擒鳌拜,而且还亲自为他平反,并说他是大忠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