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实”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今中国教育,无论是推进素质教育,还是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改革创新,都必须强化知识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字入手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要着眼于把知识的道理讲实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教育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不得不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阅读的面渐渐扩大,有时候连心理书也不放过,去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情感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让自已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盲目和失败,用阅读中掌握的方法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那是一大快事。难道这种经历和体验不就意味着教育吗?因此,教育就是要把知识的道理讲实。
  无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讲出来的道理,都是抽象和纯粹的,面对现实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言教过多就会变成空讲大道理或者是纯粹知识性的灌输,最后很容易令学人陷入互相的责求和不切实际的争论。把知识的道理讲实,就是把知识点既简单又能原原本本弄清楚就行,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实际中;把知识的道理讲实,就是紧扣教育内容主题,不能跑题,而且内容层次分明,关系连贯,切不能零乱如麻,让学生在教学中思路清晰,对知识更好的领会和掌握;把知识的道理讲实,要把知识的价值讲实,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通过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既是为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圆满完成读书长知识的保证,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素质,就同时具备了成才的基本条件,无论是身在读书,还是将来闯入市场,都一定会大有作为。
  把知识的道理讲实,实际上就是将知识“说明”变为“明说”。把知识点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说明、说透、说顺”。现在的学生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信息来源渠道相当多,靠“堵”和“捂”已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掩饰事实、欺骗学生最愚蠢的。对知识敢于“明说”,就是实事求是,“明说实说”不是瞎说,也不是乱说;“说透”就是要对知识进行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讲清是非利害关系;“说顺”就是知识讲解在逻辑上能够连贯起来,理论上能够“内外和谐”。凡是说顺的东西,必须是一元化的东西,不能左右摇摆似是而非。如果现实的理论解决不了事实问题,难以自圆其说,知识传授就会被动滞后,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老师要要敢于说、善于说。如果我们不能“说明、说透、说顺”,以己昏昏,如何能够使人昭昭呢?如何能完成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呢?
  把知识的道理讲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知识内容不要讲空了,讲远了,讲旧了,讲死了。老师都明白很多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无疑比较抽象、概括、难懂一些,要讲出魅力并不容易。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有的老师经常会讲空了、讲远了、讲旧了、讲死了。结果,老师自已感到乏味,学生觉得无味。于是,有的老师对抽象的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避而远之,而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敬而远之。因此老师对课堂上的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要讲得清晰而简炼,而且要把来历和问题讲出来,供学生思考,引发兴趣。若能在阐述这些概念时,将其提出和形成的过程讲清楚,穿插着讲运用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故事,强调关节点,理出发展线索,使学生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加深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其二、教学内容口中小一点。切入点准一点,从兴奋点、困惑点入手。一名老师要想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魅力,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能将学科的魅力与价值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热爱这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课堂教学魅力就在于凭借对所教知识点的深入挖掘、深刻剖析,依靠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展示出知识内在的神秘之美、逻辑之美,让学生能够从知识学习中获取能量、愉悦精神、提高能力、升华思想。教学内容一定要展示知识科学的魅力,让学生和你一起感悟知识科学的美,一起享受知识科学的美,以自己对本门学科的热爱和志趣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引领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和真谛。其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不无的放矢,不大而划之。讲课必须充分准备,对学生进行定位,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不无的放矢,不大而划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对内容很熟悉,对问题心里有底,要求下功夫,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有创新点,才能充满自信上讲台,吸引学生,共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学生的有心人,要注意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只要讲到点子上,自然会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效果。任何道理,只要你讲得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就会感兴趣。其四、教学案例多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可感可触,可亲可信。学生能看得到听得到的教学案例最有说服力,感召力。讲课如同打仗,要知己知彼,信息要充分,尤其是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和自己讲的课相关性很大的“左邻右舍”课的信息,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也可以照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学的奥秘在于发掘和实现学生的潜力。学生是实质性的主体。衡量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其五、听进去,听明白,耳目一新:新知识,新信息,新事实。教师要讲好一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教师不仅有知识的底蕴,而且要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思维能力,而且对要讲的知识系统要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还要有人格的力量。同时还要善于把知识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实到自己的讲课中,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的新思考;善于借鉴、使用各种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这就迫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加强学习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理论素养,还要按自己讲的去实践,做志向远大、情操高尚、品行端庄的表率,用行动检证和维护知识正确性指导性权威性。言行一致,则一言千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言行相悖,话再动听,也只能令人倒胃口。
   二、要着眼于把知识的原理用实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决不能搞“读书做官论”“精神万能论”和讳及物质利益,但必须着眼于把物质利益原则用实、用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既要在坚持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利益的趋动作用,克服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又要敢于实施重奖,对那些在学习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不等于简单地给钱给物,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着想,让各种奖励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个人成长进步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利益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把知识的原理用实,这是时代要求,历史的需要,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把知识的原理用实,用百姓的话:知识分子就是讲道理的人,但不要讲大道理,实在点,实用点。意思就是把知识变成复杂原理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面对问题实用化。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就是要用十分浅近优雅的文字,把最深奥的道理讲得每个学生都能豁然贯通;更因为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包括心灵和现实问题,比如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金钱问题、健康问题,等等一切。实际上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掌握可操作性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思路清晰,对知识更好的领会和掌握。
  把知识的原理用实要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过程必须有感情和激情,教育必须以爱为基础。这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应该成为每个老师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教育和学生的爱时刻撞击着老师的心灵,激荡着老师的胸怀。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连续应试教育的模式,要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思考力;营造平等尊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努力做好师生的等关系,我们面对的是独生子女,老师更不应居高临下,骄傲自满,语气专横,甚至对表现不满意的学生当众批评,使一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搞得课堂气氛很紧张,影响教学效果。积极倡导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把课堂气氛从沉闷中活跃起来,在笑声中感悟深刻的道理。当老师讲课被学生流着感动的泪水给热烈的掌声时,有谁说这样课不是最好的最成功素质教育课!这种不但是以增加学生知识丰富程度为目的,而且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工作绩效的。教育内容真实可信,实实在在,能用够用贯用加上教师的真情相待,迫使学生接收才流泪,感动才流泪,学生在感动的泪水中体会人生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生命的珍贵、真情的伟大、团队的重要、进取的激情,这种教育威力是至高无上的。
  三、要着眼于把知识的创新做实
  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着眼于把知识的创新做实。华罗庚教授把读书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大学读书四年犹如读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由薄到厚”是知识的积累存储整合消化过程,“由厚到薄”是知识的释放输出开拓创新过程。
  教育就是教什么书让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不是读所有的书都要读到“由厚到薄”的。因为这“由厚到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时代,书籍可谓浩瀚如海,即使是大学某一学科的书籍,我想一生也难以读完。我们面对知海书林,最重要的是选择,宜背诵的则背诵,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何况一本书就算精读了,会背了,都未必能达到华罗庚说的“由厚到薄”。现在社会上有种错误观点,对小学生以励志为目的去选读课外书是最值得提倡的。实际上,只要你走进书店或者在现在的少儿网站上去看,对少儿励志的书比比皆是。看这种书不能说不读,起码比读把孩子引导坏的书要好。不过天天励志等于无志,几乎没有什么人对读书是完全没有兴趣的,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选择怎样快速到达目标的书来读。各种书都有专业性,唯独励志书是没有任何专业的,当你还在这里励志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快达到确定的目标了。如果能从大量的书海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书,其实从书藉的整体来说这一步已经实现了广义的“由厚到薄”。因此,当今的中国教育,教学内容太多,课程设置太多,参考书籍太多,实用贯用太少。实际上,教育一旦选择好了要教的课本书藉,接下来就是先泛读,其实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泛读以后不是要精读,也不是要背书,而是从中找出重点,其实这仍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一门课程一本书都是如此,不可能到处者是重点,处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对于重点内容才需要精读细读,甚至背诵。这还不够,还要把整书理清脉络,连贯串通。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从书的目录就可以基本知道全书的重点内容。这时一本厚厚的书在你的手里已经感觉是很薄了,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由厚到薄”了。接下来并不是说这书你已经掌握了,这仅仅是完成了读书的过程,距离掌握还有一定的距离。下边要对全书进行归纳、分类、整理,这本书到底介绍了些什么?可以按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归纳,一旦做了这一步,你会感觉这本书更“薄”了,只用几个“关键词”你就可以把全书的重点内容归纳起来了。一门课程一本书都是如此,读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是读到“由厚到薄”了。但这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消化”了,还没有达到“吸收”的阶段。只有吸收了才会变为是对你的营养,只消化不吸收还是等于没用的。要把书中的提练出来的精华用于自己的实践。比如读一首诗,你要读到自己做一首诗,用到了那首诗的精华,但可能没有引用其中的任何一个字。除了你自己,就算是那首诗的本人也不能知道你的灵感来源于那首诗。如果给人以抄袭别人的感觉,那仍然算不上是“吸收”。这才是“由厚到薄”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华罗庚教授对读书方法的这个总结是他自己读书的直接体会。使用这个方法,他从一个杂工变成了世人瞩目的杰出数学家。
    唐代诗圣杜甫,把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总结成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肯定会有感受,感受多了,难免会积淀下来,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在某种程度上讲,教什么书读什么样的书就养什么样的气,教育就是要学生养底气、养才气、养灵气、养大气。比如说小学语文,读课文,可以养底气。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编写者从浩如烟海的报刊、经典著作中反复推敲,精选而出的,都可谓是文质兼美的范本,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与课文对话,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去思考,养成自己的底气。读名著,可以养才气。文学名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能够增强我们对人性、人生的理解,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阅读名著,就是在积累文化,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智慧,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才气横溢、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读时文,可以养灵气。时文是指新近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热点焦点、叩击读者心扉、描写世间风物、述说人情事理、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我们经常阅读时文,能开阔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气。将文史哲著作联系起来读,可以养大气。读文能使人丰富,读史能使人清醒,读哲能使人睿智,文史哲本是一家,将之联系起来读,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过程,这样,一个人的读书史,也就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这样,写文章时才能登高望远,触类旁通,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才能有磅礴的大气。在明确了要教什么书和读什么书之后,我们还要懂得怎样去教书和读书。教书和读书要用手来记、用口去读、用脑来想、用心去悟,也就是手、口、脑、心并用,这才算真真正正的教书和读书。教书和读书都是积累知识的基础,通过教书和读书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和丰厚的素养,自然就会厚积而薄发,教好书读好书。最后转化为内储知识,直至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家华罗庚创造了“由厚到薄”读书法:确定该读的内容;明确重点;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归纳概括;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对于文科知识,复习时可以回答第四步所提出的问题为主;对于理科知识,可以解应用题为主。这种“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对于中学生、大学生、自学者都适用。
  要着眼于把知识的创新做实,就是教学内容抓住主要矛盾,发现事物的实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牵牛要牵牛鼻子,分析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了,事物的实质就弄清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知识点重点、难点问题,突破点和特色的问题,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到素质教育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实施。我在以前的博文《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呼吁老师同仁应该重视在教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让学生得轻松愉快而又富有成效。这里我只从抽象概念和普遍规律层面上阐述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作用中考察一切教会学生分析问题。
  做好教学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快乐读书的浓厚气息;通过大力宣扬学优秀学生先进典型,使学生从典型身上汲取快乐读书的巨大力量,激发快乐读书的热情,特别是学生在快乐读书中产生出来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要积极为其搞好宣传造势,使其尽快转化为战斗力。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到老师中去、到学生中去、积极为师生排除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心理。要努力做好排忧解难工作,服务保障工作,多做一些“实”事,沉到一线去发挥威力,才能使师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用首因效应,让学生对老师心存敬畏
读书笔记5
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继续教育 教学篇03 远航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教育社...
不备课、不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三不”教育专家的讲学发人深省
做为老师,只要把知识点讲精、讲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此你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