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钱丽欣

这学期一开学,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学生感觉有些不一样,仿佛一切都在改变,这些变化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用四年级学生朱世尧的话说,这是因为:

课表上少了我惧怕的数学思维课,多了我喜欢的诵读、诗韵飘香、金工木工课。

每节课上课时间缩短了5分钟,课间时间增长了5分钟。你可别小看这5分钟,我能从容地喝水、上厕所,还能在教室里和同学们好好玩一会儿呢。

另外,午休变成了“快乐午间”,我们可以阅读课外书、玩游戏棋、数独游戏等,我还把“大富翁”游戏棋带到了学校,和同学们快乐地争当“大富翁”。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周五下午变成了校外实践活动时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名家进校园和校外实践活动。我们还外出参观三军仪仗队呢。

这学期,我们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0127月,作为海淀区14所项目学校之一,五一小学参加了北京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

参加该项目的所有学校试图对课程进行整合,腾出时间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在多个班级上大课、开设20分钟小课堂、专题活动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改革。

短短几个月,这些学校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课程在改变,课本在改变,课堂在改变,课间在改变……

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的当口,绐我们带来的一丝欣喜、一抹希望。

关注课程就是关注发展

课程是什么?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论述。

在我们看来,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包括成体系的知识,必备的素质能力,对世事的理解和经验,及其他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事物。

这就是“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深情地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学校课程就是留给学生的弥足珍贵的“最初的东西”。

学校课程的重要性还不仅在于此,只有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许多学校把课程建设摆在了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学校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凸显了学校强烈的课程意识和改革精神。

实际上,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校面临着不少由改革带来的困惑与问题。

以前的课程是既定的、单一的、封闭的,学校排课表后执行就行了。新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推行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被赋予了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权力与责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潜能。但由于各种局限,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理性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的学校并不多见。

这种种问题都指向学校课程建设,凸显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任务艰巨。

20104月,上海市启动了“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开展“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四个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同年,南京市玄武区以学校课程规划为抓手,从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发,选择10所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研究与制订的试点,引领学校课程建设实践。

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高举课程改革的大旗,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规划和建设,拧成了一股强大的实践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课程建设更加关注教师的创造力,有效地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许多学校反映:过去,教师们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但是学校的课程规划和实施让教师真正变成了创造者与执行者二者合一的角色。

这种对课程改革的重新关注,使学校找到了整体变革的突破口,发现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长点,也使学校站到了课程改革的新起点。

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弥漫的,也会是长久的、永续的。

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课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

目前,有关课程的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家族。

从管理体制来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从课程形态来看,先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再有社团课程、环境课程。

从学科内容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的学校还把课程分成若干领域。

从课程功能来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从学习方式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学生自选课程。

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如此庞大、复杂的课程结构内容,凸显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实际上,学校背景分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

不少学校借鉴SWOT分析法,通过调查列举,使学校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调整工作策略与管理机制。

只有将课程体系的研制建立在科学分析本校优势、传统特色、面临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出自己的课程理念。因为课程理念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而且,一所好的学校是一定有自己的课程理念的,这种课程理念必须经由实践来展开,并经由实践来检验。

经验和理智告诉我们,学校课程要有儿童味道,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规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准则。

曾几何时,专家学者们提出“保卫童年”,这正是直面课程改革中那些无视学生快乐成长现象而发出的呐喊。

“把童年还给孩子”,让课程符合并顺应孩子的天性,无疑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基于这种理念构建的学校课程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课程理念是简短而内涵明确的,体现理念的做法则应该非常丰富。因此,好的课程建设还必须以好的课程规划为前提。

而课程规划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对学校中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必须包括各学科课程的规划、综合实践括动课程的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对此,一些学校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南京市玄武区十三中红山分校,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规划设计,建立起了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这个用“立交桥”命名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层次性、多元性、可选择、能融通的特点,包括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不同功能的课程,令人耳目一新。

在此基础上,学校深人研究课程实施,开展了4S高效课堂研究。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用课程建设统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办学校的认识。”校长和教师们说起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建设过程兴奋不已。

与十三中红山分校一样,玄武区所有的中小学都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十三中的“树魂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三色课程”,小营小学的“班本课程”、玄武高级中学的“风范教育课程”,等等。

一种课程只有到达学生层面时依然理想,才是真正理想的课程。这些课程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建设的结合,更加注重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形成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不能校长一人说了算

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途径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同时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但是,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比如,引领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强。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忽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缺少以课程为抓手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又如,对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出现“折扣”或“扭曲”的做法,遮蔽了课程的丰富内涵。

还有,不少学校明显缺乏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整体设计的能力,缺乏通过研究、编制、实施、评价等过程持续完善课程的能力。

此外,一些学校在编制课程计划时做的是拼盘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基本趋同,难以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缺乏内在的联系与整合。

这些问题反映了校长课程领导的不足,直接导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变形”。

因此,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首要之义。

在实践中,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所承担的角色不尽相同。有的将校长定位为课程规划者,侧重于学校课程的规划;有的将校长定位为课程开发者,侧重于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有的将校长定位为课程的执行者,侧重于课堂教学改进;有的将校长定位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培育者,侧重于学校课程文化的创建,等等。

这些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在学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毋庸置疑,校长在引领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领导责任。然而,课程建设是团队行为,学校每个成员都是有意义的建构者,都可以为课程问题的解决和课程品质的提升贡献自己的智慧。

校长在实施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要使重心下移,调动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规划、课程研究和实施能力。

从实践层面来看,某一地区和某一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这一主体性要素,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和全面素质的高低。

在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教师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步入高原期,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课程改革突破的关键。

可以说,课程规划建设和课程特色的形成,如果不能始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一体系就不可能具有活力和生命,也不可能持续发展。

而且,课程改革在赋予学校和教师拥有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家长在其教育子女方面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课程规划是民主决策的结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社区人士、专家等广泛参与和对话。而课程建设则为各方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也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彰显。

只有这样,学校的课程建设才能逐渐走向理想的境界。

以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有了自己的特色,学校也就有了特色。

然而,学校课程特色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几年前,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执教公开课《发烫的手指》,讲述的是贝多芬小时候刻苦练琴的故事。上课时,教师以一段《命运交响曲》导入,结果全班大部分学生一听就脱口而出乐曲名称,大家讲述乐曲创作背景也都如数家珍,公开课从一开始就超出了预设。课后,校长与学生交流后得知,开学初的一节音乐课,就是介绍贝多芬其人其曲,学生们早就了解了他的许多故事和乐曲。

这件事给校长很大的启发。那年暑假,校长拿语文组“开刀”,让教师们梳理出语文学科中可能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的内容和知识点。结果不理不知道,一梳理竟然有30%的内容是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比如语文课中的《火烧云》与美术课中的《暖色》,科学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与语文课中的《太阳》,等等。

教师们第一次感受到,学科间的相对独立与封闭,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甚至激发不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此,学校建立起每周五的协同教研时间。

现在,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已经建立起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协同指南》,某个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出现的时候,大家建立起协同互补的联系,有的可以调整教学进度,有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

这就是一个“课程整合”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事实上,课程整合不仅包括学科内的整合,还包括学科间的整合,课内课外的整合、校内外的整合;不仅有知识内容层面的整合,还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技术层面的整合。

北京市海淀区启动的小学课程改革正是围绕“课程整合”大做文章,通过寻找和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重复性、交叉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学校课程体系,而且推动了课程特色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打破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通过有效地减化、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立体化的“1X”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是基础性课程,“X”是拓展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小学基础课程有13门,清华附小将它们整合成5大领域,即公民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等。

借助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海淀区的小学尝试将内容相近的知识进行整合,成为主题单元,进行集中学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同时,学校用大课堂的形式对某一学段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贯穿各个学科的丰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大的知识体系。

课程改革永元止境。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地区和学校还不断创生出新的课程类型。

深圳市南油小学秉持“活动育人”的理念,大力培育小学生学习社团,促成了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并由此诞生了“社团课程”。

学校将社团活动编人课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固定的社团活动课时间,这一时段成为孩子们享受丰富而精彩的社团课程的幸福时刻。

南油小学以“走班”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每个社团尽量控制在20人以内,在“兴趣、自治、全员”的原则指导下,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正常流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得自己喜欢的社团课程。

几年来,学校先后开发DV俱乐部、国学小讲坛、泥雕小屋、篮球俱乐部、英语剧社等70多个社团,涵盖人文、科学、艺术、身心、实践、生活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社团课程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打破了课堂内外的界限,打破了校园内外的界限,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无边界”。

实际上,学校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走向社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儿童经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然地发展、快乐地成长,这就是南油小学社团课程想要达到的目的。

各个地区和学校对课程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教师们认识到,“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更重要的是,要依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和路径。”

尽管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学校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课程特色的重要性。正在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的境界。

莫泊桑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用这句话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学校课程,它也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但必须承认的是,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学校课程一定会越来越适合孩子们。

这就是我们的期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规划:引领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周建华: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校长课程领导力
解开课程建设的症结点:课程资源开发
书记校长谈|未来·本来
【聚焦】瀑布式推进:“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课程建设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