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靠家丁打仗,后果是什么?丨历史专栏

          

 一提起“家丁”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形象?穿着短布褂、拿着棍棒、跟着纨绔子弟出去欺男霸女、为非作歹的狗腿子?
这只是一种惯有的印象而已,而实际上,“家丁”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经常发挥着正规武装之外的重要补充作用。他们不仅看家护院、保护主人安全,很多时候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到守卫村寨、城镇的战斗中。甚至在某些野心家搞政变的过程中,家丁都能成为他们依靠的重要力量。
今天咱们要谈的“家丁”,大概是历史上最牛逼的家丁——因为他们成为了一个王朝的军事支柱。这就是明代后期广泛存在于边军当中的“家丁亲兵”。
▲和传统的“家丁”形象截然不同的明代“家丁亲兵”——辽东铁骑
明朝后期为什么家丁能成为军事支柱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基础军事制度——卫所制度说起了。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建立起了兵民合一的卫所制度。他把全国编为五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下面管2-3个都司,每个都司下面管数量不等的卫,每个卫下面管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面管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编制为100名士兵。所有的卫所军人都是世袭军户,在内陆“八分屯种,二分守城”,在边镇则“七分屯种,三分守城”,平时种地养活自己,农闲接受军事训练,打仗时则拿武器编组为军队。
▲明人所绘的卫所兵形象
卫所制度的好处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养百万兵而不费民一粟”,当兵的都自己种地自己吃,所以国家军费开支很少。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大明朝的卫所兵已经达到了315万人之多,比以“冗兵”著称的北宋的巅峰数字还多一倍,要不是靠着卫所制度省钱的这个优点,大明朝早就要吃土了。
但是,卫所制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当兵的整天忙着种地填饱肚子,军事训练的时间就少了。再加上卫所制度下军官都是世袭,当兵的基本没有靠战功出头的可能,子子孙孙都只能做个大头兵,所以积极性非常差。
到了明中期,卫所军官更是大肆侵吞士兵的土地,当兵的都变成了当官的家的农奴,连饭都吃不饱了,哪儿还有战斗力?所以明军的战斗力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很多地方军户大量逃亡,缺编十分严重,军队只剩下纸面的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只好开始用募兵制来逐步代替卫所制,也就是让拿工资的职业军人来代替以种地为主业的军户。。
明朝的募兵制,一开始还是纯粹的国家行为,由国家出钱招募百姓中愿意从军的壮丁,然后分配到边镇将领们的麾下。但搞着搞着,朝廷就发现问题了——自宋以来,当兵的都地位低下,遭人白眼,只有不务正业的人才愿意去当兵,这就是所谓“好男不当兵”。现在国家来招募兵士,愿意来应征的也大多是些没正经营生的混混,干啥啥不行,拿钱第一名,遇到情况不妙马上撒丫子跑路。你说,这种士兵招来又有啥用?

▲戚家军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募兵对象为浙西矿工而非城市混混

既然如此,边镇的将领们就得自己想辙,招一些靠谱好用的人来跟着自己上阵杀敌。这样一来,就开始出现了将领们自己招募来的“家丁”。
为啥叫“家丁”呢?因为按大明律历,将领不准蓄私兵,那就只好换个名头叫“家丁”,这样才合法。但是名头叫啥不重要,关键能打就行。将领们对这些“家丁”给予很高的待遇,当然选拔起来也很严格,必须有高超的武艺才有资格当家丁。因此,弓马娴熟、骁勇彪悍的蒙古人就成了家丁的最佳人选。在当时的宁夏、榆林、宣大、蓟州以及辽东等镇,都有大量的归顺明朝的蒙古人组成的将领家丁亲兵。一旦遇到战事,基本上就靠这些家丁亲兵上阵解决问题。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家丁的厉害,明朝政府终于承认了这种“私募”行为的合法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廷颁布了一道诏令,“令副、参、游、守等官自募家丁,执名在官,一体给粮”, 从此,这些“家丁”就变成了体制内人员,也吃上了皇粮了。
“家丁”一旦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其规模迅速就发展了起来。
嘉靖前期的时候,将领们的家丁规模一般都还不大,少一些的百余人,多的也不过几百人,但是从嘉靖末期开始,得到了合法身份的家丁数量迅速增多。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坐镇辽东近三十年的李成梁。
李成梁从隆庆四年(1570年)出任辽东总兵。辽东都司位于女真和蒙古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军事上压力非常大,经常要面对女真和蒙古各部的侵犯。而辽东都司原有的卫所体制早已经崩坏,靠毫无战斗力的卫所兵根本不可能对付得了强悍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因此李成梁早就开始自己招募骁勇善战的蒙古人作为家丁亲兵,作为自己部队的战斗骨干。在他升上总兵位置之后,他的家丁亲兵规模也随之不断壮大。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第一次被罢官下野的时候,他的家丁亲兵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的规模,号称“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复原图

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千多人的军队规模是比较小的,比一个团多一些,但远不到一个旅。但在当时的辽东,这三千多人的辽东铁骑就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了。因为当时的辽东,无论女真各部还是蒙古各部,都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没有哪个首领能拉出一支大规模的正规武装力量,大部分都是临时拉来的部民和牧民充数。比如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身为建州右卫指挥使,号称当时女真各部中最强大的首领,在和明朝闹翻以后,被李成梁率军围攻老巢古勒寨。最后其队伍完全被消灭,王杲只身逃走。而明军的战果只是斩首一千余级而已,可见其军力规模之小。
除了规模雄冠辽东,辽东铁骑在质量上也是称雄一时。李成梁选的家丁亲兵,大部分都是归顺明朝的蒙古人,称为“夷丁”。这些人弓马娴熟、彪悍勇猛,装备上也是十分精良,盔甲、弓箭、枪矛、火铳、佩刀一应俱全,战斗力在当时的东亚堪称顶级。不仅收拾起兵力薄弱、装备低劣的女真、蒙古各部毫不费劲,就是遇上当时正处于古代战力巅峰的日本军队来也能占据上风。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揭开了壬辰之役的序幕。明朝应朝鲜的请求,派遣大军入朝与日军作战。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六日,在朝鲜首都汉城北郊的碧蹄馆,担负侦察任务的明军前锋部队遭遇了大队日军的伏击。明军统帅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得到消息后,迅速率数千骑兵投入战场,企图解救前锋部队,不料前来参战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陷入重围,局面非常险恶。危急关头,李如松所率的家丁亲兵发挥出了关键作用。他们悍不畏死,同绝对优势的日军拼死搏杀,终于将李如松和被围的明军救出了重围。
此战,明军投入兵力约四千余人,日军则投入近四万人。近十倍的兵力、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不利于骑兵冲击的山地地形,这么多优势叠加起来,日军本应该打出一场漂亮的围歼战。可最后结果却是明军杀伤日军上千人后全身而退,自身伤亡大约五六百人。
由此可见辽东铁骑的强悍。

▲油画《碧蹄馆之战》局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日后李家辽东铁骑的掘墓人也正在崛起。
就在李如松碧蹄馆大战的这一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大战中以少胜多,大败九部联军,一举成为了女真各部中最强大的力量。李如松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努尔哈赤将成为日后辽东最大的威胁,因为努尔哈赤麾下的建州兵战斗力极其强悍,正如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所评价的那样:“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这就意味着,此时努尔哈赤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实际上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千李家辽东铁骑的实力。因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何李成梁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之后,对努尔哈赤一味采取“绥靖”的政策了——不是他俩有什么勾结,纯粹就是李成梁太清楚双方实力对比了。
之后的十余年里,努尔哈赤在不断壮大,辽东铁骑却在不断走向衰败。
李成梁坐镇辽东近三十年,几乎成为了辽东的土皇帝。他完全垄断了辽东边境贸易,所有在辽东的商人,都只有贿赂他之后才被允许到边境马市上同女真人和蒙古人做买卖。几十年下来,李家积累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成为了辽东的巨富。而李成梁的部将们也都抱着李成梁的大腿过上了富豪的生活。在李成梁的老家铁岭卫,当时城里光妓女就有两千多人,个个衣着华丽、珠光宝气,穷奢极丽,“每至傍晚夹道皆弦管声”。一座原本应该是军事要塞的铁岭成,变成了辽东的头号大淫窝。如此环境之下,辽东铁骑还能保持住战斗力么?

▲明代抚顺马市复原场景。垄断辽东边境贸易是李成梁聚敛财富的主要途径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李成梁又一次被弹劾罢官,退休回家。至此,在辽东威风了近三十年的李氏家族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依附李成梁的三千多家丁亲兵,一部分退役,一部分被裁撤,只有少部分被后任的辽东总兵所接管,从此“李记辽东铁骑”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又过了十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已经建立了后金国的努尔哈赤率军大举进攻抚顺,明金战争拉开序幕。时任辽东总兵张承胤亲率万余骑兵驰援抚顺,结果在舍里甸遭到后金军痛歼,明军大败,阵亡者三千余人,其中就包括张承胤和他麾下的一千多家丁亲兵。
第二年春天,明军四路进军,向后金发起进攻。在这场著名的萨尔浒大战中,总兵杜松、马林、刘綎手下都各有上千的家丁亲兵,然而最终都在后金八旗军的强悍攻击下全军覆没,杜松、刘綎阵亡,马林仅以身免。
又过两年,在沈阳之战中,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各有家丁亲兵数百人,面对八旗军猛攻奋勇作战,直至全部战没,然而依然改变不了整个战役明军惨败的结局。
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过去数十年依靠几百上千的家丁亲兵就能压制住北方民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靠严格的军纪和赏罚制度组织起来的八旗大军,旧式的家丁亲兵体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了。到了这时候,明朝需要的是能够和八旗进行正面会战的大兵团,而不是少数骁勇强悍的精锐家丁。

▲依靠少数家丁对阵八旗大军就是如下的场面

然而,家丁制度之下,就决定了明朝不可能真正组织起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大兵团,因为所有的资源几乎都被将领们拿去给了自己的家丁亲兵,而占部队人数绝对多数的普通士兵却处境更加恶劣。正如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所评价的那样:“一万额兵,止有六千,以四千为交际、自给、养家丁之用,沿袭既久,唯仗家丁以护遁、冒功,而视彼六千为弃物”, “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乘,以军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军士之粮饷作家丁养赡,是得二、三百人之心,尽失部下三千军之心。”这种情况下,真打起大规模的战役来,就会出现大部分士兵都没有斗志,只靠少数家丁亲兵出死力的局面。而悲剧的是,家丁往往只有千百人,对面的八旗却有上万甚至几万人,最后的结果不言自明。
遗憾的是,这种早已被事实证明弊端极大的旧传统,却在日后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的将领们依然依靠压榨普通士兵来豢养少数家丁亲兵,而且越往后这种现象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军阀化的趋势。例如东江总兵毛文龙,割据皮岛,光拿朝廷的饷银,却不听朝廷的号令,手下数十员将领都成为他的“义子”,都跟着改姓毛;锦州守将祖大寿,手下也有一堆“义子”,他自恃手握重兵,对崇祯要求他进京觐见的旨意各种抵制,始终呆在辽东不入关内;坐镇江汉的左良玉,手下数十万大军,但骄横跋扈,根本不听崇祯号令,崇祯也拿他没有办法。
▲《左良玉出师图》局部,画面中央人物为左良玉,其后跟随的都是他的家丁亲兵
就这样,明朝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对关外的后金形成碾压式优势的情况下,却对后金屡战屡败,眼睁睁看着后金发展壮大成为雄踞关外的大清,最后看着大清入关,一步步消灭了明朝的所有残余势力。
依靠少数人而不是依靠多数人,依靠收买而不是依靠制度,依靠人身依附式的“忠诚”而不是依靠严明的军纪,这样的军队在面对较弱的对手时还能风光一时,但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对手时,一定是溃不成军。这样的教训,明朝给我们提供得实在是太多了,然而,今天的乌克兰战场上,这样的教训却还在不断上演着……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万历三大征考》、《三朝辽事汇编》、《练兵实纪》、《明清战争史略》、《中国军事史》(第三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5)
李成梁坐镇辽东三十年,为何却放任努尔哈赤崛起?
谁强大就打谁,谁露头就灭谁
明末称霸辽东竟靠家丁,就是太贵,李成梁:这都不是事
明末军队中,只看战斗力,关宁铁骑强和辽东铁骑谁更强呢?
为什么这个人被评价为“万世之功臣, 千秋之罪人”, 只因为一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