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对母校,我们心绪不宁


离开母校长江高中逾30年,借着同班同学组建的班级同学群,与仍在家乡做老师的同学聊起老师,得到的信息令我半天说不出话:当年的任课老师不少已经去了!

同学去看望另一个中学的老师,给我发来短信转达两位老师的两句话,其中,班主任李坚老师的话是,他的几个同事退休就走了,结论是工作是重要,生命价更高。

当许多老师离去的消息接踵传来,除了感叹岁月将师生分隔成永远的怀念,更多的是对疏于问候老师的深深不安!

我们还在老师心里,还在老师偶尔翻看的学生昔日习作里,还在老师追逐学生行踪的通讯录里。然而,通过百度输入母校和老师的名字,往往找不到老师的蛛丝马迹,难以找到学生颂扬老师的激情文字。

一位语文老师从报纸副刊上读到自己的名字,那是一个很有作文天赋的学生在专栏文章里回忆自己高中生涯的文字,感叹自己当年没有勇气参加高考,辜负了语文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百感交集的老师匆忙赶到报社副刊编辑部,从编辑处找到这位学生的电话号码,兴奋地拨通穿越20年时光的电话,与学生一道追忆当年,探寻那个至今不解的疑问。

罗永浩《我的奋斗》里对他的幼儿园老师有一段颇为经典的揶揄,那位曾冤枉他是小偷的上海知青老师,后来大约以有罗永浩这样有成就的学生为荣,向别人吹嘘“我一直都很喜欢罗永浩这个孩子”。罗永浩对此调侃道:这可真是一份难以承受的感情啊!

个人对罗永浩的这番“记恨”颇为不解,毕竟这是一个儿童可能并不完整的记忆。即使这位老师真的深深伤害过自己,其实也没必要拿来“示众”,那位老师也许真的不记得曾经对学生做过什么,但任何老师都会为自己的优秀学生骄傲!

在我们青春的记忆中,有同学对严管自己的老师恨得咬牙切齿,但更多的是苦尽甘来后的师恩难忘。

我们不幸生长在一个苦难的年代,却幸运地遇到了一批才华横溢偏时运不济的好老师。

高中地理老师张可庆,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据说当年李四光到武汉大学执教,有一年招了3名学生,张可庆就是其中之一,但没待他们毕业,李四光就离开了武大。当年,我们同班同学对张可庆老师近乎自吹的经历将信将疑,但张可庆老师自称从李四光的教学中得到的宏大思维,着实令我们大开眼界。张可庆老师分析全球气候时特别强调焚风效应影响,称沙漠多是焚风效应引起,即沙漠地带多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地势平缓,海洋方向来的暖湿气流越过山脉后进入大面积平地,因为焚风效应少雨干旱,形成沙漠。如果在沙漠地带通过人工方式改变地理结构,人为制造迎风坡创造降雨条件,并通过南水北调、东水西调之类工程,在干旱少雨地区制造人工湖泊,改善区域气流和水循环,就可以将许多沙漠变成绿洲。若如此,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沙漠都可能告别沙漠。他甚至设想,如果能将澳大利亚沙漠改造成绿洲,可以将中国几亿人移民过去,缓解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这样的构想至今没有变成现实,但当年老师的狂想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思考的天空,那是教材不曾告诉我们的奇思妙想。

就是这样一位胸怀世界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扛起枪走上了朝鲜战场,目睹战争残酷和许多战友异国捐躯,留下战争创伤九死一生后回到祖国,多次运动中被批斗。我们同班中有与他同村者,曾向我们描述他被批斗的惨状,即不断被吊打,但始终宁死不屈,坚持自己的“反动”言论。直到粉粹四人帮以后,他才被地方中学发现并启用,走上中学讲堂。记忆中,张可庆老师高大清瘦,嘴角向左下歪斜,站立和行走姿势也习惯性歪斜,大约是常年批斗留下的后遗症。

高中历史老师罗炎洲高大干瘦,瘦削的面庞上颧骨突出,双眼深陷。少有笑容的他温和慈祥,印象中没有对学生发火的记忆,而他最为学生称道的是慷慨和无私,施与学生的是父爱。在比我们高几届的校友中,曾有一位万姓同学一年内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但罗炎洲没有让这位学生辍学,他担起了这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负担就是几年,俨然一对父子。这位同学因为数学成绩实在太差,高考屡试不中,但英语成绩特棒,最终,罗炎洲老师帮助他争取到应城一中代课老师资格,后来,这位万姓同学通过考试进了当地一家工厂。

高中语文老师孙天乐老师个子矮小,常常挂着温和的笑。他的笑常常把语文课堂变成幽默讲堂。一次,孙老师领读课文,发现张教新同学开了小差,便面无表情地在领读课文时插进“张教新”“站起来”。我们没有反应过来,跟着孙老师朗读“张教新”“站起来”,但感觉异样的同学突然醒悟过来,个别同学开始用目光寻找张教新同学。当孙老师再次领读“张教新”时,教室里爆发出哄堂大笑。老师在课堂上分享同学的优秀作文,永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孙老师那次分享我的作文,却差点为我带来大祸。那是一篇写实的作文,完整且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一位同学在宿舍说大话的全过程。孙老师的作文朗读还没有结束,同学中便开始窃窃私语,目光齐齐朝向张教新同学。自知被同学作文“揭短”的张教新同学,当天下课后回到宿舍,气急败坏地责问“谁写的”,摆出一副不抓到坏人不罢休的姿态。我知道大事不好,偷偷拿了作文本到僻静处,将这篇作文撕下粉碎,若无其事地回到宿舍。

高中英语老师李君模,身形瘦小,冬天习惯穿一件黑风衣,面容清瘦,大胡子,一双深邃的眼睛隐在镜框里,常年吸着烟,偶有猛烈咳嗽,让人揪心他的身体。李君模会多国语言,讲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据说曾是国民党官员,因此坐过牢,出狱后辗转做了我们老师。据说,他勉强成了个家,有个很小的女儿。

高中体育老师苏善教留在记忆里的是球场上飞身救险的场景,常常让场边女生惊叫。如果不是个子偏矮,我一直觉得,他应该进入国家男篮。在同学群里见到苏善教,却是离校31年之后,当年青春的身影换成了中年汉子,女同学把他唤作“男神”。同学疑惑,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的苏善教,当年是体院高材生,却落户长江埠,让小镇上的孩子和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了来自大武汉的都市气息。当年,苏老师成为校园焦点,吸引了女生们的目光。每次体操专业的师娘来校探亲,女生会在苏老师家门口的水龙头边,借着喝水洗手的机会偷偷瞧几眼。

如今,张可庆、罗炎洲、李君模老师被告知多年前去了,孙老师更被告知十几年前就去了。闻讯后,我许久无言。我知道,自己的内心再也难以平静。

1994年离开老家南下广东后,偶尔回乡总是来去匆匆,往往部分熟悉的同学相聚小酌后就各奔东西,与家乡老师鲜有联系,不少老师从毕业之日起就没有音讯。

如今,当许多老师已经不在的信息传来,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惊觉自己欠了老师一声问候,那是一种没法当面言说的歉疚,一种深埋于心却疏于表达的自责。

在同学整理的同班同学通讯录上,不少老师的名字上加上了黑框,个别同学也随他们而去。我们知道,尽管我们依旧年轻,但岁月已老,老得昔日师生开始生离死别。

2013年回乡做乡土调查期间,于62日重返长江高中母校,看到校门口挂上了“群众运动中心”的牌子,大门左侧挂着“校友联络处”的牌子,校内操场上的运动器材还在。在门口一眼认出在校时的后勤人员龚坤祥,他买下了当年的门房,“校友联络处”的牌子就是他挂上去的。见了我,他送一部自编的《长江高中五十年》,告诉我,自己是1956年首届学生,学校2007年关闭,他每天守在门口,就是怕校友回来找不到人。他说,准备办一个长江高中陈列馆。

走出门房,迎面碰到当年一位邻班老师,正是罗炎洲老师对门邻居。追问老师孩子的下落,知道罗炎洲老师的儿子罗文带着母亲在安徽芜湖工作,不久前因食道癌开了刀。我立即打通罗文电话,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师母跟他一前一后走在路上,但回忆起来已经添了陌生。

2015年6月,高中校友曹国胜在群里发帖感慨:上月有幸参加同事在母校举行的女儿十岁宴会!此时的母校满院杂草积水泥泞,教学楼拆得瓦砾不剩,食堂对外租赁供作举办宴席之所,篮球场已成驾校训练场,人去物非深感悲切!一个时代一场风光的句号,只留下故事的回忆!

沦陷的校园不能给自己情感慰藉,我试着穿过岁月寻找当年温暖的青涩记忆。

高中第一天,江汉平原的天气已经寒凉,我们已经盖上棉被,我和同学黎闰田被安排共挤一床,至今难忘他一脸天真的笑。同班同学艾双林,在一次体育课上,被班长无厘头倒推过来的铅球砸中后脑,昏倒在地,立即送往旁边医院。后来每次见面,我都问他的后脑还疼不疼。

当年,每天看到体育特长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有一天,一个女生投出的标枪,远远地砸在捡拾标枪的另一位女生额头上,从此,我一直记挂着这位女生,她伤得怎样?是否留下永远的疤痕?甚至担心这对姊妹花从此不相往来。昨夜,在另一个校友群里见到当年体育老师苏善教,他正是两位体育特长生的教练,这一次,我知道了,是何立新的标枪投中了方红英的额头,何立新是从化工转过来的美女。热心的普国芳同学说,可以帮我联系何立新。

31年后惊回首,母校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沦为时代的背影,而我们还满面灰尘追逐在成功之路上。

背对母校,我们有千万个理由自我解嘲,但有一个理由让我们永远心绪不宁:有的老师永远见不到了!

2015-12-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谢松柏校友
刘若敏:母校
“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2012级学生离校仪式
难逢的团聚(随笔)
流曲高中——无尽心绪涌于回忆
归乡记:记忆里的欢中母校旧貌换新颜,那些老时光一去不复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