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石刻技艺的精华

传统石刻技艺的精华

作者:沙彤 苏有郎

   记者从河北省沙河市文保部门获悉,文物工作人员日前在沙河市册井镇北盆水村发现一处佛造像石窟,共有佛造像20尊,该石窟为明弘治十六年始建,距今已有519年历史。

    据悉,北盆水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石窟位于北盆水村南1200米半山腰上,石窟坐北朝南,前临一河谷,洞口已被石块封墙,仅留一门。石窟洞宽5.8米,洞高2.8米,洞内放置20尊佛造像,均为青石质地,皆被置于长方形石座之上,造像姿态各异,表情不同,栩栩如生。

在洞口外西侧山体上刻有一摩崖碑刻,通高2米、宽0.69米,首题“直隶顺德府沙河县(即今沙河市)下郑社北盆水村新建观音罗汉洞记”,碑文楷书16行,行30字。碑额楷书题“新建观音罗汉洞记”,落款为“大明弘治十六年岁次癸亥仲冬吉旦大功德主”。

   沙河市文保所所长韩志刚介绍,碑刻记载了北盆水村杨氏先祖从沙河赵泗水村来此修剪树木、开垦山田以及建造佛造像情况,是难得的一块开荒建村的历史场景碑记,对研究明代沙河历史风物及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史料价值。这座石窟保存较好,为研究沙河当地石窟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2022年5月31日 记者高博)

册井佛堂山韦驮造像

A、发现者说

   这些造像承载着沙河的民俗信仰史,也承载着沙河传统石刻技艺的精华,同时传递着沙河民间经济在宋明某个历史阶段达到鼎盛的信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文化馆搞文物普查以及此后的几十年间,曾多次造访该处石窟。这些造像承载着沙河的民俗信仰史,也承载着沙河传统石刻技艺的精华,同时传递着沙河民间经济在宋明某个历史阶段达到鼎盛的信息。因此,有着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今年春末夏初,笔者携几位专家再次对沙河市的石窟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

驱车离开沙河市区,沿着329省道西行到御路村折而向南进入御通线,再行十几公里来到沙河与武安两市交界的册井镇北盆水村。

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溪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流出来,遇到一座凸起的山包时折而向北,汇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北盆水水库。位于这座山包南侧的村庄叫南盆水村,属于武安市管辖;水库北侧的村庄叫北盆水村,属于沙河市管辖。2016年,北盆水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向导带领我们登上北盆水村南山峰。罗汉洞石窟建在悬崖峭壁上,洞口用石块垒砌,洞外崖壁浮雕碑文记载,此地原有天然石窟,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今沙河市桥西办事处赵泗水村杨氏先祖“居此剪削林木,开垦山田,家境富饶”。杨氏后裔为报答先祖恩惠,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喜舍家财,命工啟石,成造观音圣像、善才、龙女、森沙、揭帝、龙王、二郎、关圣、十八罗汉”(碑刻原文)等,距今已有519年。窟深70余米、宽5.8米、高约2.8米。残存石像属于圆雕群像,头部均遭毁损。现存石像首为近代水泥仿制,造型极差,睹之令人唏嘘。幸好,笔者在北盆水村龙泉寺发现一尊石像首,神态逼真,惟妙惟肖。龙泉寺住持僧说:“这尊石佛首极有可能是罗汉洞的。”

  现存北盆水村龙泉寺佛首

 北盆水罗汉洞明代石碑

   离开北盆水村,沿着御通线往北过五里碑村再东行不足两公里,进入册井村地界。册井村是沙河市境内最大的自然村,村域面积约853公顷,划出东北街、西北街、东南街、西南街四个行政村。2016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涉过一条约百米宽的自然河道。向导说,这条古河道叫马河,石窟坐落在马河南岸的佛堂山上。宋元时期这地儿建过观音堂或佛堂。

十几年前,笔者曾考察过佛堂山摩崖造像,但一时竟寻不见摩崖石刻的具体位置。面包车停在了佛堂山下。向导抬手往悬崖上一指说:“看,就在那片蒿草丛边。”

   循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我们仰面看去,距河床大约6米高的崖壁上果然呈现一处约2米见方的石窟。

   抓着石壁青藤,踩着刚可站脚的岩缝,费尽艰辛,我们攀爬上石窟。窟外崖壁上镌凿“始刻于大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竣工于大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岁次庚申七月”,历时三年。由此推断佛堂山摩崖石窟初刻时间距今已有942年。窟内最大造像高约1.5米,端坐莲花纹饰石台上,一足垂地,一足踏石台,右臂自然搭上右膝,左肘拄在一边,顶端高髻宝冠,颈饰云纹项圈,披肩服饰,锦裙罗裤,璎珞丝带,线条灵动,细腻逼真,酷似一位生活中活脱脱的人端坐石莲台上与人倾诉衷肠。可惜的是该处摩崖石刻多数被凿毁了头面,近代人也用水泥做了补缺性仿制品,效果极差。在主题造像观音菩萨像周匝浮雕18尊2~3厘米高的佛龛造像,神态各异。所有雕刻躯体上生满绿茵茵苔藓,伸手触摸一下滑溜溜的。

   在观音菩萨像东侧,我们寻到了那尊高约65厘米,身披甲胄,双手拄鞭,威风凛凛的韦驮摩崖造像。佛教文化中,韦驮是佛陀指定的“护法神将”,多雕塑在佛寺山门殿里当“保安”。由此让我联想起佛堂山西行七八里的大安山下有座宋代皇帝敕封的封峦寺。眼前石窟所在位置恰巧是古人从顺德府(今邢台市)和沙河县城前往封峦寺拜佛的进山路口。那么,这座石窟与封峦寺会不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宗教文化联系呢?

   离开佛堂山,我们驱车来到渡口川广阳山。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广阳山一带是秦王李世民与河北义军窦建德、刘黑闼交战的古战场,遗存着大量的与隋唐战争有关的地名和遗迹,如药山头(今岳山头村)、救驾村(今西九家村)、秦王寨、窦王墓、漆泉寺(明代碑文记载为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监修)等。同时流传着汗牛充栋的秦王李世民的故事。2016年至2018年,广阳山周边的渐凹村、城湾村和西南沟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截至2022年,渐凹、城湾、西南沟、寺庄四个村庄先后公示为国家或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明万历《沙河县志》记载广阳山位于沙河旧城“西七十里,盘礴高耸,诸峰拱列,岩上有石室,绝无尘埃,号圣人室”。清乾隆《沙河县志》记载:“是山崇隆百仞,绵亘数里,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及漆泉皆在其上”。

旧《沙河县志》记载的“漆泉”指的即是广阳山西麓的漆泉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原籍“中海新罗”(今韩国及朝鲜半岛)高僧慧觉23岁那年漂洋过海来到邢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先后两次赴河南洛阳荷泽寺聆听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嫡传弟子神会讲禅授法。慧觉“得真实意”后将“南宗禅”传入北方,此后才诞生了“中国佛教”。

   旧《沙河县志》记载的“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均位于漆泉寺东侧广阳山主峰。千佛洞深16米,直径3.5米,洞口竖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碑,现存圆雕大理石佛像一尊,像高1.03米,宽0.83米。据碑文记载,该窟始创于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始称玉泉庵,曾有庵舍15间,四合院格局。民国时期还住有慧清、慧静两位尼姑。抗日战争爆发后,二尼姑为避战火离开玉泉庵,不知所终。

   广阳山无处不飘溢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信息。山巅有明末清初冀南“河朔派”才子鸡泽殷岳、殷渊,永年申涵光和巨鹿杨思圣假修道之名,而行占据广阳山筑修山寨操练兵马反清复明之实。山阴有隋唐时期修建的秦王寨遗址和秦王洞石窟。古寨与石窟遗迹尚存,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今人讲述着那段神秘遥远却脍炙人口的往事。

   “老君洞”建在广阳山南侧悬崖上,坐北面南,窟深7.6米,阔3.4米,高2.9米。据古碑记载,大元元统年间(公元1333年~公元1334年),洞外平台上建有广阳庵,庵内供奉道德天尊(老子)石像;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重修广阳庵时,将老子石像移至今石窟,老君洞由此而得名。窟内现存老子、石牛和书童徐甲造像,初步判断是近代仿品。

    出老君洞东行约200米,绕过一个山嘴就是旧《沙河县志》记载的“广阳山罗汉洞”。洞口崖壁上凿刻碑文记载“罗汉洞创建于大宋元丰七年(公元1085年)”,距今937年。洞深50余米,阔2~3米,高2米左右。摩崖石刻背依两侧石壁浮雕而成,造型线条灵动,栩栩如生,可惜多数被凿烂了头脸和躯干。尽管如此,但仍可以看出古代石匠和画师雕刻工艺的精湛,彰显着古代沙河能工巧匠超凡脱俗的艺术想象力。2008年,广阳山石窟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阳山罗汉洞宋碑拓片

B、专家解读

    沙河的石窟造像文化,是太行山区不多见的珍贵古迹,保护和研究石窟造像文化,对于了解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历史,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沙河文史学者李宗爱先生说,大约2990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史称“佛教东传”或“佛教东渐”。此后数百年间,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道教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磨合甚至斗争。但该历史阶段,表现更多的是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大约唐代,“中海新罗”(今韩国和朝鲜半岛)人慧觉接受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嫡传弟子神会所传“南宗禅”的“真实意”后,莅临漆泉寺担任住持的时间段,恰巧是外来佛教渐变为中国佛教之始,佛教造像风格随之中国化。唐代的佛教人物造像显得饱满健美,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或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衣料质感柔和轻薄,富有动态自然美感。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承袭了唐代风格,但韵味已大量糅合了中华道教文化的绘画雕塑艺术风格,从而把宗教中的“神”进行了世俗化处理,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笔者在册井村佛堂山和渡口村广阳山看到的摩崖石刻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这些都体现着宋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特征。再看北盆水罗汉洞明代造像,身段匀称,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飘逸,衣褶转折自如,尤其北盆水龙泉寺遗存的佛首,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等都符合明代造像艺术的表现形式。

   介绍广阳山石窟时,李宗爱先生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渡口村体验过生活,后来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的已故乔羽先生曾经为广阳山挥笔题词“老聃修行处”;1991年,上海同济大学园林系教授司马铨带9名学生在广阳山考察后,作出中华道学鼻祖老子在广阳山修行的科学论证;1998年,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多名专家学者对广阳山实地考察后,在河南省鹿邑老子学会编印的《红杏报》上,以考察团名义写文认定广阳山是老子的第二故乡。

作者(左三)与专家们在广阳山考察时合影

C、相关链接

   采访期间,一位牧羊人讲述了一个与北盆水罗汉洞有关的故事。从前,有位住在山坡上的牧羊人半夜听见“丁丁当当”的凿石声。牧羊人披衣绕山转了一匝,没有发现异常,回到石房刚躺下,“丁当”声又隐约传来。牧羊人感到蹊跷,天明后寻遍附近山岭,仍然一无所获。后来夜夜如此,牧羊人习以为常,不再把这事儿搁在心上。终于一天夜间,凿石声戛然而止。清晨,牧羊人刚把羊群撵到绿草茵茵的山坡上,听见峡谷中有人吆喝:“开山喽——”牧羊人不耐烦地怒吼:“开啥山,不让开!”开山的喊声随之消失。连续多日,只要放羊人赶羊群登上山坡,峡谷中就有人吆喝:“开山喽——”牧羊人每次都喊:“老子就是不让开——”这天,牧羊人又到山坡,峡谷中又吆喝“开山喽——”。牧羊人终于失去耐心,一甩羊鞭,信口回答:“想开山就开呗,甭再穷嚎嚷了!”话音刚落,峡谷传来喊声“跑远点——跑远点——”牧羊人撵着羊群跑出一段距离,停脚,峡谷又有人喊:“再远些儿——,再远些儿——”牧羊人把羊群往远处又赶了赶。“轰隆隆——”一声天崩地裂般巨响,浓烟腾空升起。烟消尘散处,悬崖上呈现一只巨大石洞……

    牧羊人还说,古时候,山下一户农家饲养着五头耕牛。一天夜间,户主人梦见神人来借牛,说是往罗汉洞驮石佛。户主人睡梦中说:“你自己到牛棚牵去吧!”神人说:“你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俺不会白用你家耕牛。从今往后再传牛瘟,俺保佑这一带村庄的耕牛不染牛瘟!”说罢飘然离去。户主人醒来,对昨晚梦境将信将疑,走进牛棚一看,圈里饲养的五头牛鼻孔都在“呼呼”喘着粗气,个个身上冒着腾腾热汗。其中一头牛的铁鼻环也不见了。户主人赶紧跑到山上罗汉洞,洞窟中摆放着十八尊石像,其中一尊石像座下还压着他家丢失的牛鼻环!更稀奇的是,从那时至今,北盆水村及周边村庄从来没有传染过牛瘟。

    在广阳山,有位农民讲了一个与罗汉洞石像被人在颈上钻孔的故事。传说,宋末元初,家住广阳山北侧城湾村的一户农妇每晚入睡后,常梦见一位胖大和尚潜入卧室戏弄她。农妇渐渐形销骨立,精神恍惚。于是到广阳山恳求道人破解灾厄。道人交给农妇一根绣花针和一团丝线,嘱咐农妇,胖大和尚若再入室骚扰,可将韧了线的绣花针乘其不备插上和尚衣襟。又夜,和尚又至。农妇依道人计行,在和尚临去时将韧了线的绣花针插上和尚衣后襟。线团在屋地上“突噜噜”转了半晌方止。天蒙蒙亮,农妇让丈夫沿着丝线一路寻到广阳山石窟。石壁上雕刻的一尊罗汉像下果然放着一枚绣花针。农妇的丈夫勃然大怒,寻来铁钻,挨个儿在两壁佛像的咽喉上各钻一洞。从此,城湾村农妇夜间睡觉安然无恙。

中国传统村落北盆水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邢台:沙河广阳山石窟(省保)
苏秦食膳议温州--沙河市
中国著名石窟:河北篇03
​七律《登广阳山偶悟》
石堂会石窟:乡野间的北朝回响
邢台风光2:老子修行地广阳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