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次布匿战争4: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userphoto

2022.06.26 江苏

关注
关于今天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幅世界名画。
(暴风雪,威廉·透纳作品,现藏于英国伦敦泰德美术馆)
(汉尼拔横渡阿尔卑斯山,尼古拉斯·普桑作品,藏于白金汉宫)
(拿破仑翻越圣伯纳山口,雅克-路易·大卫作品,藏于法国卢浮宫)
前两幅画可能你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最后一幅你肯定见过。
其实,这三幅画虽然想表达的涵义不一样,但是背后指向的却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带领他的西班牙子弟兵,千里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开启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当然也给罗马人带去了久久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在当时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下面,带领几万大军硬闯阿尔卑斯山,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今天打游戏时候新手村菜鸟硬闯地狱级副本的难度差不多。然而就是这么找死的任务,汉尼拔硬是给干成了。所以,翻越阿尔卑斯山这件事成了汉尼拔一生当中的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一点儿都不亚于后来他在罗马大杀四方的牛逼劲头。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成了西方美术、戏剧、文学、音乐的经典符号,很多艺术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这个事件,也收获了很多重量级“迷弟”们,比如查理曼大帝,比如拿破仑。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一段。
一、绕道高卢
上一篇说到,汉尼拔抓住机会强势拿下了希腊化城市萨贡托,这下把一向自诩为希腊文明继承者的罗马人给惹毛了,罗马全体公民投票,正式向迦太基宣战。小小的萨贡托,成了迦太基和罗马之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索。
当汉尼拔听到罗马人对自己宣战的消息时,他非但一点都不意外,甚至还有点兴奋。因为自己小时候在父亲的见证下对天发誓的诺言,终于有机会去实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3:汉尼拔登场)。
他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前218年5月,年仅29岁的汉尼拔率领步兵9万人、骑兵1.2万人和大象37头,跨过比利牛斯山,接着渡过法国的罗讷河,登上阿尔卑斯山,兵锋直指意大利北部,开始了他对罗马的战争。
对于汉尼拔这个“先发制人”的决策,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大多数人理解先发制人、出奇制胜,一般都是从“兵贵神速”、“不走寻常路”这些概念出发的,但是汉尼拔所理解的和这些固有的观念不一样,完全是从迦太基的战略处境出发的做出的最优选择。
简单说就是:汉尼拔的战术选择,是他所面临的战略困境导致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要说清楚有点复杂,我们还得回顾下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果,从外人看热闹的角度而言,无非是罗马获胜,迦太基战败,地中海“一哥”换了人。但是在战略家眼里绝没有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秩序完全被颠覆了,直接后果是玩儿法都变了。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把迦太基人从铁王座上踹了下来,自己也成了地中海的大流氓。地中海世界从原来的一家独大变成了两强相争,两个流氓把地中海一分为二,西边还是迦太基人的势力范围,而东边靠近意大利半岛、希腊半岛和小加西亚地区,则都变成了罗马人的地盘。
政治势力的变化造成了游戏规则的变化:本来地中海上迦太基说一不二,罗马人连个屁都不是,甚至有文献记载,在迦太基最牛逼的时候,没有迦太基人点头,罗马人在地中海里连洗手的权利都没有。但是现在,地中海上已经不是迦太基一家就能说了算的,制海权变成了迦太基人和罗马人共享,如果在这个时候,迦太基如果要走海路出兵罗马,不可能像以前那么肆无忌惮,“航行自由”没了,风险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如果走海路,你几万大军组成的舰队到了罗马人的地盘,你能不能保证罗马人不发现,或者你能不能保证,就算罗马人发现了他们也不能把你怎么样,此时此刻的迦太基有没有这个实力和底气?
显然没有。
这就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给迦太基人带来的最大伤害:相比失去制海权,割地赔款都算不上啥,迦太基失去了对海上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的地中海势力划分)
这就是当时汉尼拔所面临的战略困境。
搞清楚了汉尼拔的困境,那么对于接下来关于他的战术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汉尼拔决定走陆路突袭罗马。
因为别无选择。
海上出兵风险太大,唯一的选择就是从陆上想办法。而从陆地上进攻罗马只有一条路:取道法国(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从意大利北部想办法。
但是走陆路问题也很大,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区是度假的圣地,滑雪的天堂,可是在当时,这里就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阿尔卑斯山一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大雪封山,严峻的气候环境使得这里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下,想要徒步翻越阿尔卑斯山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和自然条件比起来,从陆地上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还有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当地的高卢人。有道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面,生活在当地的游牧部落自然都不是善茬,这帮高卢人在罗马人眼里统称叫做“蛮族”,也就是今天英语中“野蛮人”的词根(Barbarian)。而这帮高卢人确实对得起“野蛮”这个评价,这帮人一个比一个山炮、一个比一个二杆子,在罗马人眼里,这帮货没有最糙,只有更糙。
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就算看汉尼拔弃水路走陆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一路上走过去,有那么多高卢糙汉挡在他面前,足够他喝一壶的,哪有那么容易抵达意大利呢?
当时的罗马人也都是这么想的。
然而,汉尼拔真就过去了,而且过得挺轻松。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这帮高卢老兄在干嘛?就这么眼巴巴看着几万迦太基人大摇大摆的从自己的领地上过,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第二,就算这帮高卢人不中用,你罗马人干什么吃的?迦太基10万大军从西班牙开到阿尔卑斯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动静,他罗马人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吗?
要说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得宕开一笔,把眼光从迦太基身上转回罗马,看看在打赢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都在干嘛?
二、战后的罗马
终于,我们说回到了罗马。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罗马,我想最贴切的话应该叫:自满。
说实话,当时的罗马人确实有自嗨的理由:从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时代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两个半世纪的时间,罗马人几乎战无不胜,除了在北方凯尔特人南下的时候被搞了一把(走向共和3: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其他时间罗马人都是在不断重复“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00年下来,罗马人几乎忘记了失败是什么滋味。
时间长了,罗马社会内部滋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自信心,罗马从上到下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这种气氛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达到了顶峰:连迦太基都被罗马踹翻在地,放眼此时的地中海,还有哪个刺儿头敢跟罗马叫板?
击败迦太基,让原本就自我感觉良好的罗马人变得更加信心爆棚。本来自信,乐观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度,任何真理和美德走到极端就会变成了谬误与邪恶。当罗马人一天到晚沉浸在这种过度自信的社会氛围中时,自信与乐观就变成了骄傲与自满。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的这二十几年,迦太基卧薪尝胆,准备复仇,而罗马这边,则是一天到晚在这种自满的情绪中,变得越来越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这种自满情绪在罗马社会就滋生出两种很不好的现象:松散懈怠,傲慢无知。
一个个来说。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战争之后,罗马人发出了一声感慨: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为了不让自己空虚寂寞冷,获胜后的罗马国内掀起了“希腊热”,罗马人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学习模仿希腊人这件事上,罗马社会上下都开始热衷于提升文化修养和生活品味上,毕竟,当了老大,面子有了,逼格也得跟上,在当时的罗马人心中,没有什么比希腊文化更有品味。照理说提升文化素质,改善品性修养是好事情,但是罗马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是建立在放松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心和好奇心换来的
在当时罗马人的心目中,罗马已经天下无敌,已经是世界的中心,罗马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学习的了,罗马人逐渐放弃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不再关心国际形势变化,不再渴望与外部世界交流对话,而是越来越醉心于内部的安逸和享乐,这完全是一种自我膨胀的心理在作怪。
搞清楚了罗马人的这个心理状态,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汉尼拔几万大军在西班牙、法国招摇过市的时候,罗马人的反应怎么会那么慢:都在忙着装逼呢!
可以说,正是罗马人的自满情绪,让本来刚健尚武的精神退却了,过于安逸舒适的生活,让罗马人放松了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心,全体国民的精神层面都出了问题,怎么可能在重大的事件面前经受住考验?
但是,精神层面出问题还不至于让罗马在短时间内出问题,真正麻烦的是这种要命的自满情绪用在对外方面,就让罗马人栽了大跟头。
这便是罗马人的傲慢无知。
事情是这样的: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罗马人就计划彻底统一意大利半岛。之前我们说过,罗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往南拿下了大部分的希腊人城邦,往北则是征服同化了大大小小各种部落,几百年下来,事实上他已经成了意大利半岛的一把手。
但是,罗马这个一把手毕竟没有彻底完成意大利半岛的统一,特别是在北部的波河平原,也就是现在意大利米兰、都灵、热那亚所在的伦巴第地区,还有许多高卢部落散居在那里不听招呼,同时这些部落的北方穷亲戚也时不时过来打秋风啥的,让罗马人烦得不行,所以罗马人也就动了想要解决北方问题的心思。
这要是换了以前,罗马人肯定不会猴急一上来就动刀动枪,前面我们反复说过,罗马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有包容心,罗马人对待不同民族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时间和耐心,一点点同化周边的部落融入罗马大家庭,这也是罗马能够一步步做大的重要原因。然而,当罗马混到了地中海一哥的时候,内心开始极度膨胀,他们放弃了之前坚持了几百年的怀柔策略,一上来就组织了大兵团作战,对着这帮高卢人一顿胖揍,高卢人损兵4万,被俘1万(全都被卖成了奴隶)。
照理说高卢人被揍成那个死样,罗马人就该收手。但是这一次不是,在接下来的三年,罗马兵团追着这帮高卢人的屁股猛打,一点没有撤的意思。三年间,北高卢地区几乎所有部落都被罗马人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本来高卢内部还有一些部落联盟,在罗马人的强势面前,就好像砧板上的肉被剁成了饺子馅一样散落在了法国南部的各个森林之中,再也形成不了气候。
对于罗马而言,这当然是辉煌的胜利,从此以后,意大利北部再也没有蛮族的困扰,罗马人彻底统一了亚平宁半岛。然而,这样的胜利代价太大了,因为他点燃了全体高卢部落对于罗马人同仇敌忾的怒火:老子南下不过就是讨口饭吃,你不给也就算了,为什么要赶尽杀绝?就算你要杀鸡儆猴,也不至于把所有的高卢部落都要教训一顿吧?毕竟有的高卢部落没有参与到南下抢劫,你为什么连这些部落都不放过?
用我们现在的视角分析,罗马人确实干得太霸道了:你想彻底解决问题,但是手段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你这么干只会让矛盾激化,这一点都不像我们之前熟悉的罗马人。
如果问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罗马人的改变,就是他们现在的过于膨胀的心态:我是大哥,我说了算!在这样的心态下,罗马人目空一切对待高卢人也就不奇怪了,他们不再有以往的耐心和坦诚,取而代之的是傲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此一来,罗马人和高卢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而且是死结,打不开的那种:接下来的好多年,虽然高卢部落内部也有矛盾,但是在对待罗马人的问题上,所有高卢部落出奇的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一起给罗马人找不痛快,只要能让罗马人麻烦的事情,高卢人都不嫌麻烦。
这就能够解释上一篇我们给大家留下的一个悬念:巴卡家族二代目哈斯德鲁鲍尔在面对罗马人气势汹汹的谈判威胁,为什么一点都不鸟他们,答案就在这里:因为当时的高卢部落集体和罗马干上了,罗马人的手脚被高卢人捆住了,自然腾不出时间精力对付迦太基了。
了解了上面的这些背景,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汉尼拔能够轻松越过高卢地区了吧:既然汉尼拔的军队是去对付罗马人的,高卢人有什么理由阻拦呢?
可以这么说,汉尼拔能够带着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这固然因为汉尼拔牛逼,但这不是成功的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罗马人自己犯的错误。这个观点,美国大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他的代表作《文明的故事》第三卷中说得相当透彻:“倘若让高卢人多几年留在原地,不加讨伐,也许他们就会阻止汉尼拔的进军。可是现在所有高卢人皆燃起了反抗罗马的怒火。汉尼拔看出其渴望的机会已到,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地通过高卢,且与高卢的若干部落结为同盟,共同侵入意大利。”
狠狠揍罗马人,算上我一份。
三、神兵天降
此时的罗马指挥官,还处在迷茫状态中,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汉尼拔会走陆路进攻罗马。带兵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这种事情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罗马军官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也不可能出现。罗马人还是把眼光盯在海面上,他们把所有的兵团都放在了西西里岛、萨丁岛这几个重要的海上据点,因为他们始终坚信,汉尼拔一定会从海陆进攻。
然而就在他们苦等不来的时候,公元前218年9月,汉尼拔带着他的西班牙子弟兵,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他就要挑战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这段历史,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和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分别在各自的作品中有过精彩的描写。根据他们的描述,汉尼拔军队经过9天攀登,到达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此时的军队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而且道路也被大雪封住,汉尼拔不得不在寒风刺骨的山顶原地休整了两天。
威廉·透纳在他的作品《暴风雪》中描绘的就是这一段:
从登山到休整,汉尼拔的军队冻死、累死的人员多达上万人,但是汉尼拔不为所动,两天后,军队开始下山,在下山前,汉尼拔做了全军动员演讲,这个年仅29岁的小伙子,用富有魅力的嗓音和坚定的意志告诉这些和他一起从西班牙走出来的士兵,当他们走出眼前的困难,等在前方的就是意大利的千里沃野。在那里,是复仇的使命和无上的荣耀,汉尼拔向士兵保证,他的率领下,迦太基将成为意大利的主人。
说完这一切,汉尼拔亲自指挥军队的大象开始下山之旅,在阿尔卑斯山初冬的漫天大雪中走在最前面,文章一开始放出来的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又经过了6天,汉尼拔的军队终于走出了阿尔卑斯山,来到了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受到了当地的高卢部落的热情欢迎,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汉尼拔在手上硬是被完成了。
这是个了不得的壮举,不仅在当时轰动整个西方世界,在2000年以后更是收获了一个超级迷弟,他便是拿破仑。
当年的拿破仑也曾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而他心中的偶像正是汉尼拔,所以当拿破仑在翻越圣伯纳山口的时候,他让随军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记录下了这一经典时刻,这便是那幅著名的《拿破仑翻越圣伯纳山口》,这幅画既是拿破仑自己志得意满的体现,更是对他心中偶像的致敬,而这幅画上的拿破仑成了他在全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经典形象。
现在,汉尼拔终于登上了意大利,罗马就在前方,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汉尼拔复仇的脚步了。
尽管此时的汉尼拔军队仅剩下步兵2万人,骑兵6000人和30头大象,比当初他从西班牙带出来的兵减少了一大半(当初是9万步兵、1.2万骑兵和大象37头),但是就是这支历经生死存活下来的迦太基军队,将在汉尼拔的带领下,在之后的十几年打得罗马人夜夜噩梦,草木皆兵。
此时的汉尼拔宛如降临人间的复仇天使,眼中的光亮和胸中的火焰驱使着这位战争天才朝着罗马发出怒吼:爷来了
罗马你准备好了吗?大戏就要开播了。
最后,在这里给大家安利一部英国BBC电视台在2007年拍过的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汉尼拔》。这是一部记录了汉尼拔60多年一生的作品,内容和情节上高度还原了汉尼拔的一生,特别是对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过程,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搜来看一下,这对于接下来我们的故事理解起来会很有帮助,诚意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罗马人的故事(6)—汉尼拔来了
罗马人是如何赢下一场战争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提西努斯河战役(公元前218年)
汉尼拔(迦太基著名将领)
建城以来最严峻挑战,罗马共和国如何艰难挺过汉尼拔危机?
“一生只败一仗”的汉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赢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