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与情 ——从《牡丹亭》谈起明清古典文学的个性色彩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捧读那部“初出时,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本”,甚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牡丹亭》,我的心也不禁为柳杜的生生死死,离离合合而跌宕起伏。
   昔闻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曲,断肠而亡;扬州女子金凤钿,对《牡丹亭》“读而成癖,至于日夕把卷,吟玩不辍,”甚至死“以《牡丹亭》曲殉”;杭州女伶商小伶,擅演《牡丹亭》,“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最终在戏台上香消玉殒。若非源于《牡丹亭》讲情,且是发自人心内部的真情,它又怎能有此穿透时空的博大而宽厚的思想力量与艺术感染力。
   众所周知,明代是个理学泛滥的时代,《女鉴》、《女范》、《内则》之类对妇女进行封建说教的书籍越来越多。《牡丹亭》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挑战。这挑战便是由一场“春梦”开始的。
   在《牡丹亭》里,杜丽娘虽然生活在狭窄的天地,窒息的环境,偶尔的白日瞌睡,在园闲游,甚至绣些成双成对的花花草草,都会被视为有违家教,她宛如失去自由的笼中之鸟,然而,她“为诗章,讲动惰肠”,又最终被花园中的良宵美景,唤醒对美好青春的追求和渴望。正是豆蔻年华的杜丽娘,自是情不自禁去追求真正的爱情。于是便有了牡丹亭中的一场春梦。然而,严峻的社会环境使她有梦难寻,理想破灭。她不愿意,更不甘心放弃。于是痛苦而坚定地要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她宁愿为情憔悴而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那样的年代,能写到这样已是很不容易的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汤显祖“写情”的个性风采。然而,汤显祖还走得更远。杜丽娘的死,不是其生命的毁灭,而是其追求理想的执着选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生。她在冥间继续寻找自己的“梦”,她“与柳郎幽期”,“完其前梦”。正如作者在《牡丹亭》题记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经而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丽娘不仅为情而死,而且为情而生,这不仅体现了杜丽娘的顽强的叛逆性格,而且鲜明地向大家展现了汤显祖的个人情感世界。
   的确,“言情”,是汤显祖文艺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对于为人为文都无甚害处。并把“情”与戏曲创作联系起来。在论说“四梦”的成因时,他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在“情”的指导下,在“梦”的渲染下,他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的形象。杜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成功形象,正是他“率性而行”,以其“天生自然”,最终摆脱礼教束缚创作出的光辉形象。在《牡丹亭》中,他充分肯定“情”的伟大,“情”的真实,虽然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病,情之所至,虽死复生的情节,若以常理推循是难以成真的。但从“情”的角度来分析,却不是虚幻不实的。正如作者在《牡丹亭》中写的那样“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恒以礼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杜丽娘是汤显祖满腔热情创作的理想化人物,她为追求自由的爱情而出生入死,这不正符合她性格发展的逻辑吗?
   汤显祖正是因为如此写情写梦,并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的虚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而他的作品才洋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王骥德尝在《曲律》中提到“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明珠》、《红拂》、《玉合》,以实而用实者也。《还魂》,二梦,以虚而用实者也。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他所提出的虚实论,即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所谓以实即用实,即缺乏艺术虚构,所谓以虚而用实,即在生活真实基础上赋以艺术虚构。王骥德以为,明二百年,惟汤显祖“一人而已”。这评价的确很高,但汤显祖是当之无愧的,他为明朝文坛吹入了一阵清新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充满个性色彩的说“梦”写“情”的作品,为晚明充满个人因素的小品文,甚至是清代的作品,开了一个好头。
   “梦”是艺术的源泉。张岱的《西湖寻梦》,着重体现的便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张岱的梦,是“痴”梦,与“癖”联系在一起,着重体现了人的个性魅力。同是与梦写情写景的文学作品,张岱的《陶庵梦忆》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便截然不同,李白是“梦其所未见”,是美轮美奂的景致,张岱则是“如家园眷属,境直。”一个如张岱般个性化的作家又是绝不甘心对过去生活进行百分之百的复制,而是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这些不正同样体现了在生活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吗?可说是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红楼梦》中的“梦”就与《牡丹亭》有很大的不同。《牡丹亭》中的“梦”是春天之梦,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不顾一切地热烈追寻的梦。可是《红楼梦》之梦都是沉重之梦,是不能实现,令人扼腕的梦魇。王国维先生第一个向人们揭示了它的哲理性。他通过叔本华的理论,告诉人们《红楼梦》之“梦”揭示的是人处在不断产生欲望再实现欲望后再产生再实现的无穷循环构成了无尽的烦恼。人不断想摆脱这种烦恼,选择肉体的死亡,或是精神的超脱这两种方法。贾宝玉的出家正是其欲寻求精神解脱所尝试的方法。
   在“梦游太虚”中,警幻仙子告诉贾宝玉各人人生的谜底,但宝玉却不知领悟,仙子便让他一试男女之事。梦至此便以宝玉堕入泥潭的噩梦的形式戛然而止。这正体现了人生的苦难是必然的,但人不得已又一定要去经历这些苦难。如果说宝玉之梦还些许表现了人想要去抗争,想要改变自己命运,还带有零星对美好青春的向往的话,那么《红楼梦》第八十二回的“黛玉之梦”,则完完全全是反映了其青春消逝而去的梦魇了。黛玉在梦中见宝玉对其不忠,这正是从侧面表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宝黛的爱情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描写他们心灵深处的变化。
   虽然《牡丹亭》与《红楼梦》中的“梦”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却同样反映了作者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合二为一的巧妙处理,体现了写梦写情的特点,表现了鲜明的个性主义风采。
   个性主义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我仅以《牡丹亭》这个小小的窗口,想窥一窥它的真面目,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浅尝辄止,恐难免贻笑于大方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优秀邮票——珍贵的T9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邮票
牡丹亭
诗人段子|《牡丹亭》的脑残粉,比林黛玉还痴恋
牡丹亭游园原文~~ 《牡丹亭》原文全文
牡丹亭邮票(图)
牡丹亭简介及故事梗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