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一代名相王安石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写文章的时候语言简练,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很少抒情,颇有哲学家的风度,写诗歌的时候,却又注重形象描写,写得空灵明净,好用典故,开创了宋以才学为诗之头。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王安石的诗文,的确是值得一提的,别的且不说,就单说那《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就足以让他在诗坛,名垂千古了。
   不过,相比称呼王安石为诗人、文学家或者是学者之类的,我更愿意称呼他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还是北宋时候的一个丞相,是新党的领袖,并且在他的倡导下,在北宋年间,开始了一场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影响十分深远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个性格十分执拗的人,想当年,他抱着一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求将宋朝的积弊全部革除,并推行一系列在他看来是富国强兵的措施,只可惜,这次的变法,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王安石被罢免之后,他所制定的新法又一一被废止了。
   应当说,王安石之所以要进行这一次继商鞅变法以后,规模最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其出发点,自然还是好的。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了,内部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而在外部,又面临着大辽和西夏等国家的不断侵扰,如果用内忧外患这四个字来形容的话,应该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独具慧眼,“不拘一格降人才”,看到了王安石的才华,多次召见王安石“越次入对”,在这过程中,王安石就向宋神宗叙述了自己的观点。于是,很快,宋神宗就任用王安石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一个很高的官位了,和宰相的级别差不多,要知道,王安石原本只是一个江宁知府啊,由此可见,宋神宗对于王安石是十分器重的。就这样,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就此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所涵盖的面,是相当广的,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财政和军事方面,因为,在王安石看来,宋朝之所以会面临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主要就是在这两个方面没有做好,所以,他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也是最彻底的。
   比如说,在财政方面,分别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各种新的法令开始实施。而在军事方面呢,也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法令。同时,王安石也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于是,连封建王朝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的科举制度,他也进行了改革。
   或许,每一场“新故相除”的社会变化,都会遭到一定人群的反对吧,所以,王安石的变法也不例外,在进行伊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首先是那些保守派,这些人主要是大官僚和大地主阶级,他们都有自己的既定利益,现在,王安石要将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分一些出来,他们自然就会反对了。不仅如此,就连普通的百姓,尤其是农民,也对王安石的变法不能理解,因为,王安石的新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官吏借此机会敲诈盘剥百姓,使得农民的利益反而受到了更大的伤害,于是,不明就里的民众,自然也会对王安石的变法叫苦连天了。
   就拿他那著名的青苗法来举例吧,熙宁二年九月的时候,王安石开始实行青苗法。在青苗法中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如果遇到了市场上的粮价上升的局面时,就将其中所存留的粮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来出售,以使得购粮的人可以安心。而反过来,如果遇到了市场上的粮价下降的情况,就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来收购粮食,以保证售粮者,主要是农民的利益。
   粮仓要购粮的话,钱财何来呢,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也就是说,在正月和五月的时候,按照自愿的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等到收成之后,再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这么看来的话,这青苗法应该说是处处都为老百姓考虑的,并没有丝毫损害到老百姓利益的地方。而且,它还在一定的程度,起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高利贷的盘剥,如果真的能够很好地实施的话,应该说是功德无量的啊。
   只可惜,有一句话叫做“事与愿违”,王安石的政策过于理想化了,他完全都没有考虑到,这个世上有一种人,专门钻法令空子,来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青苗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官吏趁机强制借贷,并借此机会敲诈盘剥,使得农民反而受到了损失。
   就这样,从变法一实施开始,王安石就处于众疑群谤的境地。他曾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提出如果不好好地实行改革的话,必然会重蹈当年汉唐的覆辙,当年大汉是毁于黄巾军起义,而大唐呢,也发生了黄巢起义,如果不改革,势必宋朝也会像前朝那般走向衰亡之路的。
   然而,世人都没有他看得那么长远,世人只看到了自己的既定利益受到了损失,却都不为国家的未来考虑,所以,王安石的支持者,并不多。
   有大臣针对“青苗法”提出,这是一种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的法令,但是“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所以,这样的法令,是毫无疑义的。
   虽然宋神宗一直都很器重王安石,可是,他虽然是皇帝,在某些事情上却不能自己做主,皇亲贵戚和诸多大臣都对王安石的变法竭力反对。有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的事宜,宋神宗想通过提出变法对百姓有好处这一点,来劝服文彦博,便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谁知道,文彦博一点都不买账,提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等于是将王安石的变法给全盘否定了。而一代名臣,后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更是一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书信,对王安石进行责难。
   迫于种种压力,最后,宋神宗只能在1074年接受了王安石的辞职,令其重新再任江宁知府。虽然后来他又曾经重新启用其为宰相,但是,那时候,就连和王安石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新法派内部,也出现了罅隙,所以,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再也难以继续实行下去了。于是,王安石只能被迫再次隐退。
   等到哲宗即位后,这个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根本不懂得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太皇太后高氏决定的,高氏不再重用王安石,而是启用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就这样,王安石辛苦经营的一条条新法都被司马光一一废除了。伤心绝望的王安石,就在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北宋年间,重新掌权后的司马光,自然是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深恶痛绝,全盘否定的。而在南宋时候,更是有很多人将他视为是“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的典范,甚至还将北宋的亡国,归咎到了因为王安石变法而促成的党争之上。
   到了南宋以后,人们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有了些许的不同,虽然还是基本认为其变法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个别的新法措施,却又有了肯定的看法,尤其是在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方面,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逐渐进步,使得龚自珍等文人,产生了和王安石近似的思想,所以,他们当然会对王安石的变法,有新的认识。
   到了梁启超的时候,更是为王安石彻底翻案了,梁启超声称:“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了,不仅如此,梁启超还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可以看作是类似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诸如此类的观点还有很多,总之,梁启超是用近现代人的观点来解读王安石的。
   其实,对于王安石的政策究竟是持何种看法,是肯定说,还是否定说,又或者是不完全肯定说,其实,这都不重要,能够在千年以前,就有如此见识,有如此胸襟,能够提出如此独树一帜的一整套法令制度,不管其最后的结果究竟是怎样的,王安石,都已经无愧于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了。
   说实话,虽然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否定的观点,但是,他们对于王安石的反对,也仅仅是停留在政治观点上,对于王安石本人,却是非但没有异议,而且还是褒奖有加的。
   就拿司马光来说吧,他可以算得上是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了吧,可是,他也曾经说过:“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由此可见,他对于王安石的为人,是一点异议都没有的。
   再拿苏东坡来说吧,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故事,已经是被作为传奇,编入了“三言二拍”的。其实,苏轼对于王安石还是很尊敬的,这主要是针对王安石的文采而言,他曾经对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大为赞扬,称其是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但是,苏轼的父亲和他的亲朋好友,全部都是站在旧党这一面的,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苏轼也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不以为然。
   既然“道不同”,那自然就“不相为谋”,王安石在当权之时,对于苏轼,自然也是多加打击的,以至于苏轼一直都不能得到重用。但是,王安石毕竟还是一个君子,他从未想过要通过网罗罪名等方式,将自己的异己置于死地。甚至,当苏轼身陷“乌台诗案”的时候,王安石还曾经上书皇帝,提出“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对自己的政敌施以了援手。
   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始终都是光明正大的,从来都不使用小人伎俩,堪称是高风亮节。
   正因为王安石的光明磊落,所以,才会得到了他的政敌的尊重,他也被人称为是:“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最令人感动的,恐怕还是在王安石死后,张舜民为王安石写的那几首诗吧。当王安石在得知司马光将免疫法也废除的时候,不禁失声大叫:“此法终不可罢!安石与先帝议之二年乃行,无不曲尽。”然而,他已经大势已去,就算说再多,也没有人肯听他的话,就这样,他怀着忧愤之心,怅然地离开了这个人世间。
   斯人虽已逝,但是,这个生性俭朴,博学多才的人,他的人品,还是值得人赞颂的。据说,他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也没有什么遗产,试想一下,他可是一个士大夫,而且还曾经当过宰相的人啊,能做到这样,多不容易啊。所以,王安石的人品,不论是他的敌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是十分敬仰的。
   张舜民在这时写了四首《哀王荆公》,向王安石表示了自己的哀悼。张舜民和苏轼是好朋友,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曾经上书,抨击新法的弊病,但是,当王安石罢相去世,王家门庭冷落之后,他却写下了这样四首感人至深的七绝,来表示对王安石的敬重,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赞叹的事情。
   “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在当时,新法一项又一项地被废除了,那些所谓的“新党”,也一个又一个地遭到了革除,都说人走茶凉,谁还会再来关心一个失势的,而且,已经故去了的前宰相呢?虽然王安石在逝世后,被追赠为太傅,可是,那只是礼节性的,一代名臣王安石的身后事,应该说还是比较凄凉的。竟然落魄到了没有人关心的地步,就算是致祭的酒食,也并不丰盛,在灵前痛哭的,也只有他的弟弟。
   “乡间匍匐苟相哀,得路青云更肯来?若使风光解流转,莫将桃李等闲栽。”如果说他的反对者们没有前来,还情有可原,可是,就算是那些生前追随王安石的人,他们也作鸟兽散了,曾经受王安石恩惠的三千食客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是何等凄凉啊。司马光曾经说过:“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看来,这真是被他不幸言中了呢。如果时光能够倒转的话,或许,王安石会明白,他当年变法之所以会失败,和他所任用的都是一些这样的小人,也是不无关系的啊。
   “去来夫子本无情,奇字新经志不成。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王安石生前曾经被很多人攻击是“不近人情”,不过,他虽然对自己的毁誉并不在乎,但是,在治学方面,却是十分严谨的。就算他现在的政治理念已经全部被推翻了,可是,他在“治经解字”方面的成就,却是应该另当别论的啊。可是,那些当年投身门下的弟子们,却因为害怕牵连自身,都纷纷离开,甚至不敢自称是王安石的门人。人心冷暖,世态炎凉,由此可见。
   “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刑间。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世事多变,所有人,所有事,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王安石和他的变法,也是一样,酆都路遥,纸化白蝶,一代名相就这样离开了他深爱的世界。都说“大凡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是,谁能想到,反而只有这浮云,才能够长久地依偎着青山啊。由此,就更能反衬出人世变幻无常了。
   在这四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舜民对于王安石之死的哀婉和痛惜。能够让自己的朋友记住的人,并不是最了不起的,而能够让自己的敌人也说出赞扬的话,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对于王安石来说,他虽然死后凄凉,只有弟子陆佃,敢于哭祭,可是,能够得到张舜民这样原本是自己对立方的人,站出来说上这么两句公道话,也算是无悔了。
   孔圣人教人仁义礼智信,孔方兄全部推翻,如果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的话,恐怕新法还没有那么容易就受到大家的反对,最终失败。魑魅魍魉,宵小画皮,哪个朝代都有,这是没有办法的,北宋年间,当然也不例外。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失败不是因为新法不好,而是因为没有从者,在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人能够理解他高瞻远瞩的思想。虽然变法失败,但是,王安石却仍不失为一个人才,依然是一代名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变法中一策,可改变北宋命运,却遭官吏民众以命相抗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王安石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图)
王安石的1070年
王安石
和而不同:王安石、苏轼的君子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