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心忧天下杜少陵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当我们介绍起一个作者的时候,总是会介绍他所擅长的题材,常写的体裁,所属的门派。就拿诗歌来说吧,同样是现代诗,就分很多流派,徐志摩和郁达夫,他们属于新月派;冯至属于湖畔诗派;李金发属于早期象征派。散文也是如此啊,林语堂和周作人,他们擅长写闲适的小品文,属于论语派;而丰子恺和夏丏尊等人喜欢在平凡的生活中论述哲理,他们属于立达派。小说就更是如此了,穆时英、施蛰存等人属于海派,也叫新感觉派;而老舍等人则属于京派。等到了现如今网络小说流行的时候,同样也有不同的类型小说,有的人擅长写玄幻题材,有的人擅长写悬疑题材,而有的人,则又擅长写穿越题材。总而言之,很多作者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题材类型。
   其实,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就拿唐代的那些诗人来说吧,他们其实也有各种不同的派别,有的擅长写边塞风光,如岑参、高适,我们称之为边塞诗派;有的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如王维、孟浩然,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派,还有些人擅长以白话入诗,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我们称之为白话诗派。除了诗歌的题材以外,对于诗歌的体裁也是一样啊,绝大多数诗人都是只擅长其中的一部分,很少可以有全才的,有的擅长七绝,如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有的爱写五言,如刘长卿,被叫做“五言长城”。
   不过,这其中却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杜甫,不管什么题材,什么体裁,到了杜甫的手中,全都信手拈来。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等写得极为出色,但是没人说他应该归入边塞诗人的行列,因为他的山水田园诗,一样也写得兴味盎然。你说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连李白都望洋兴叹,可是,杜甫的《登高》,丝毫都不逊色。和杜甫齐名的李白,写乐府诗那是一把好手,可是,杜甫的“三吏”、“三别”,绝对不逊于李白。由此可见,杜甫在诗歌上的造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难怪有人赞之曰:“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以,世人也称之为“杜少陵”,人们喜欢杜甫,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过,人们喜欢杜甫,可绝不仅仅只是因为杜甫有诗才,写什么题材,什么体裁都很在行,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所以,后世才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
   杜甫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但是,却有两位先祖,足以令他自豪,并引以为榜样。其中一个就是汉朝的杜预,他曾经为《左传》作注,可能就是因为受了这位先祖的影响吧,杜甫从小就立志要为国为民,兼济天下。而另一个则是他的祖父,初唐时候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所以杜甫曾经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他立志要像先祖那样,成就一番诗名。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杜甫屡次应试不第。尤其是在一次恩科考试中,主考官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为了向皇上阿谀奉承,便一个人都不录取,然后向皇帝道贺,说是“野无遗贤”,就这样,满怀着报国志愿的杜甫成为了这次闹剧的牺牲品,他的求仕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困顿京城的日子里,他也曾想方设法,费尽脑筋,求人引荐,曾经多次向皇帝敬献赋文,虽然“玄宗奇之”,可是依然没有重用他。在落魄江湖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生的辛酸,虽然也曾结识李白等好友,可是,他眼中看得更多的却是百姓的疾苦,曾经写下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
   时运不济的杜甫又遭逢战乱,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之后,便怀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可是不幸的是,走到半途的时候,却被安禄山的叛军所擒,于是,只能困居在长安。
   这个时候,杜甫亲眼看见长安城被安史叛军洗掠一空,满目只剩下了苍凉凄楚之景,虽然已经到了春回大地的时候,可是,丝毫都不能让人的心情稍微变好一些。眼前所见的一切,全都转化成了杜甫那忧国忧民之心,他将自己忧国家衰亡、伤时代变迁、念家园荒芜、悲自己命运的复杂情感,全都写进了一首诗中,那便是五言律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一种多么深挚的情感啊,不仅写出了春日到来之时,城郭之中衰败的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心绪,而且写出了自己心念家人境况的离思之情,写得情真意切。司马光曾经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杜甫用对比来写出了山河凋零之感,明为写景,实际上却是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尤其是其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对于这句诗句,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那花鸟本是用来陶冶心性之物,可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感受到了离愁别恨,所以反而为之垂泪惊心。也有的人说,那花鸟乃是诗人杜甫的自喻,用的乃是拟人的手法,有一种触景生情的感受。不管哪一种说法,我们都能够看到杜甫对于国家衰亡的无可奈何之感。
   除了《春望》以外,杜甫在这一阶段,还曾经写了《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等诗,篇篇都浸透着诗人的爱国情怀,表达了他对于江山的深深忧虑。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杜甫最后竟然从长安城逃了出来,而且顺利地在灵武见到了肃宗,他那“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样子,深深地感动了唐肃宗,于是,唐肃宗封他当了左拾遗。虽然说官不大,但是,可以常常见到皇上,所以,杜甫已经是感激涕零了,他觉得,自己那远大的理想就要达成了,他可以继承先人那“奉儒守官”的思想,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了。
   只可惜,杜甫却并不知道,在叛军手里逃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皇帝身边做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当时身为宰相的房琯只知道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和叛军作战,竟然采用古时候的战阵,结果大败而归,肃宗问罪的时候,杜甫因为替房琯求情而得罪了肃宗,很快遭到了贬谪。
   那时候,他在华州等地待了一段时间,那些地方正是遭到安史之乱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杜甫将自己亲眼所见的场景,用诗歌记录下来,这便是不朽的“三吏”、“三别”。在那段时间中,杜甫杂身在难民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漂泊天涯,他笔下所写的,都是他眼前所见的,他听说了普通的劳动者为了国家的安危而在新婚之夜慷慨从军,虽然依依不舍,却依然深明大义,于是将那故事写成了《新婚别》。但是,他也看见了官吏为了征兵,对老百姓百般逼迫,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甚至连老妇人都不放过,于是便写下了《石壕吏》。总而言之,“三吏”、“三别”道尽了百姓受到战乱和官吏的双重迫害,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心忧天下的赤子情怀。
   “三吏”、“三别”属于乐府诗,在唐朝的时候,一般人写乐府诗的时候,都会依照乐府古题来作诗,所写的内容题材,也和乐府古题的要求相一致,比如大诗人李白,他那著名的《蜀道难》,其实就是乐府古题,而且,他所写的内容,也和古题的要求一致,都是反映蜀道之艰险的。虽然也有人拓展了视野,并没有按照乐府古题的要求来作诗,而是“旧瓶装新酒”,有所发挥创造,用的是原来的题目,写的却是自己心中想写的内容,可是,毕竟受到了题目的限制,发挥不开啊。就好像高适一样,他的《燕歌行》,虽然主要写的是战争的场景,但是多多少少也还是夹杂了一些对思妇的描写。
   可是,杜甫就不一样了,他在写乐府诗的时候,往往自拟题目,自创新调,显得天马行空,任意纵横,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三吏”、“三别”之外,《兵车行》、《丽人行》等,也属于他自创的乐府诗。真的可以说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自拟新题,应该说,他们的确是受到了杜甫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中,眼前所见的那些惨绝人寰的场景,令得杜甫有了心灰意冷的感觉,于是,他辗转流离,来到了暂且并未被战争波及到的蜀中,在富庶繁华,风景秀丽的成都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堂,暂且存身。
   应该说,杜甫在蜀中的生活条件,其实也并不算很好,虽然不再战火纷飞,让杜甫可以喜雨赏花,诗酒自娱,可是,依然也时常会有揭不开锅的时候,“入门依旧四壁空”,这是杜甫当时的真实生活。
   尤其是上元二年秋天的一场大雨,更是让他苦不堪言,原本那茅屋就不结实,被风一吹,就连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吹掉了,他本想多少捡些回来,修葺一番,可是,那茅草却又被顽皮的孩童给抱走了。风停了之后,雨又下来了,这就叫屋漏偏逢连夜雨,漫漫长夜,又要叫人如何度过呢?
   于是,诗人就将自己的这段经历给写了下来,写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过,要是仅仅只是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场景写出来,再埋怨一下那些顽皮的“南村群童”,感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便不是杜甫了。杜甫心中想的,永远都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总是从自己的不幸推延开去,从自己的小家,联想到普天下的百姓,联想到国家这个“大家”。
   于是,他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所想到的,绝对不仅仅只是自己,而是天下人,这样的情感,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不仅如此,他还感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已经超越了儒家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了,已经到了一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境界。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崇高的襟怀,才使得诗人杜甫虽然没有身在朝廷,却依然心忧天下,关心着天下的战况。
   终于,史朝义自尽,他的部下将他的人头割下,献给了皇帝,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当杜甫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由得激动得手舞足蹈,于是,便写下了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来表现自己欢快的心情。在这首诗歌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欣喜的情感,因此被人们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就是指剑门关外,也就是在四川,是杜甫所居住的地方,而“蓟北”,则是指幽州、蓟州一带,那是被安史叛军占领的地方。听到蓟北已经被收复了,那种喜悦之情,是难以形容的,一下子让杜甫喜极而泣。在此时此刻,他的心情肯定是极为复杂的,杜甫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他自然不会光光只想到自己,不过,既然自己已经能够“青春作伴好还乡”,那么想必天下人也都像自己一样,能够再次安宁地生活了。
   这首诗歌的结尾,便是诗人对于回家的狂想,须臾间,他人还在“剑外”,心却已经回到了家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为自己设想的路程,四个地名,用“即从”、“便下”等词串连在一起,显得紧凑而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是多么活泼的流水对啊。倏忽之间,诗人心驰神往,颇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不仅如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见杜甫用词的准确性,从“巴峡”到“巫峡”,走的是水路,而且,水路狭窄,水流湍急,所以用一个“穿”字,相当准确。而从“巫峡”到“襄阳”,是顺流直下,所以诗人用了“下襄阳”,由此可见,杜甫虽然当时欣喜若狂,可是,作诗的时候,依旧相当严谨。
   至于回到洛阳以后的情景,杜甫并没有写下去,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只可惜,诗人想要回归洛阳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对于他是如何死的,据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辗转在湖、湘一带,病死在船上;还有人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写《题杜子美坟》,说杜甫和屈原、李白一样,都是自沉于水而死的;也有人说他是客居湖南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所困,连续饿了多天,在获救之后,吃了过多的牛炙、白酒,最终消化不良而死。对于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现在恐怕很难考证清楚了,但是,他最终还是未能“青春作伴好还乡”,不觉让人为之嗟叹,为之垂泪。
   杜甫曾经在诗中写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点他真的是做到了,虽然说“儒冠多误身”,杜甫能够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他在官场仕途,却依然是如此不顺。可也恰恰就是因为仕途的失意沉沦,再加上生逢乱世,亲眼目睹百姓的悲惨命运,让他更为清楚地认识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残忍,更加真实地看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苦难,而且他本身就有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便造就了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写诗无数,其中有大量的诗歌都用艺术的手段,将唐朝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再现,并抒发自己心忧天下的仁者胸怀。“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的确如此,无论是反映民生疾苦的“三吏”、“三别”,还是写景抒情的《春望》、《春夜喜雨》,又或者是表达对亲友思忆之情的《月夜》、《月夜忆舍弟》,无一不是真情流露。
   虽然说,杜甫一生潦倒困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是,在他死后,却受到了韩愈、元稹、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无数人的推崇,他们都为杜少陵那深沉的爱国忧民的情怀而感动。不仅如此,杜甫“诗圣”之名,流传千古,直到今日,仍然有无数人为他的诗歌而动情。如此可见,杜甫并非是“未见有知音”,而是真正做到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杜甫诗《石壕吏》
人教版nbsp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课件1
一生苦逼的杜甫,为何被称作“诗圣”“情圣”?
历史千人册(491-500)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
八年安史之乱,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网友:你看他诗歌里写了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