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苑★散文】道家思想和中国诗歌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说实话,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地方的人,能够比中国人更加热爱诗歌,翻开中国文学史,那诗歌所占的分量,是相当重的。《诗经》、《楚辞》,历史悠久;乐府古诗,意味深远;近体格律,讲究平仄,就算是宋朝开始兴起的词,人们也喜欢把它称为“诗余”,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诗歌,那还真的是情有独钟的呢。再说道家思想,自从老子的《道德经》一出世,这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教,便深入人心。后来又兴起了道教,它和佛教不一样,它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啊,道教也将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主旨,崇尚自然,讲究清净。这么看来,这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啊。
   或许,要考察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还真的得先看看,它对于诗歌的影响呢。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大量西周到春秋时代的民间歌谣,由于《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都来自于民,所以生活气息颇为浓重。不过,《楚辞》就不一样了,在《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更为浓重的道家思想,换句话讲,也就是说能够从中品出一点儿仙灵之气来。道家的仙灵之气,有一个重要的来源,便是来自于奇山秀水,道家将这些地方视为洞天福地,就好像庄子说的那样:“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似乎中国传说中的那些带着仙气的高人们,总是隐居在某处名山大川之中的。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一点,“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屈原总是在上下求索,寻找着人杰地灵的奇秀山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通过漫游来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寄托,或许,这还真的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呢。
   到了两汉时期,道家思想就更加活跃了,据说,汉朝初年的时候,有很多书籍著作,都是假托黄帝之名来撰写的,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之甚。淮南子刘安,那乃是汉朝的王室成员,他就是一个非常笃信道教的人,曾编写《淮南子》,解释并改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汉朝之后,道家思想便更加深入人心了。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都流传很广,在士大夫之间,甚至还引起了一种崇尚隐逸的思潮。
   陶渊明是将这种崇尚隐逸的思想付诸实践之人,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而不是那种借着隐居,想走终南捷径的人,他怀着一颗孤独而寂寥的心,追求着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和“本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了大量暗含道家思想的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深处,对于大自然的渴望,而这正好就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比比皆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之后,整个人投身在大自然中,和田家一起话桑麻,闲来无事的时候,凝望着远方,正是这种最质朴的农人耕作,最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才正好反映了“道”的本质,“复真”和“还淳”。
   庄子曾经在《逍遥游》中,描写过一个纵横来去,无牵无挂的鲲鹏的形象,或许,居于南山之下,和农人为伍,和美酒、菊花为伴的陶渊明,算是真的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吧。虽然他的人还是在南山,可是,脱离了官场的羁绊之后,他的内心世界却是自由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他退归田园之后,他的精神早就化成了一只来去自由的鲲鹏,在大自然中纵情来去。
  
   到了大唐朝之后,据说,李唐王朝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将自己标榜成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很高,唐高宗的时候,还曾经将老子、庄子等很多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另外的一些传说中的道家神仙全都搁在一起,拉入了道教,并将他们一一加封,比如说,老子,就被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而他的著作《道德经》,也因此而成为了士人必读的经典。
   既然如此,道家思想在唐朝,那便流传更广了。佛教和道教,都同是宗教,可是,它们在内在特质上,还是有着些许不同的。佛家讲究的是恬静,所以,它要求人们在精神上表现得内敛,这搁在诗歌中,就体现出恬淡静谧的风格。我们可以看“诗佛”王维的作品,他笔下的那些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特色,就是清新淡雅,宁静致远。可是,道教就不一样了,道家讲究的是逍遥游的境界,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远的诗人,往往在写诗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得恣肆挥洒,个性张扬。
   虽然说,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份悠然,可是,莫要忘记,他的诗中还充满着“飞鸟相与还”的潇洒和豁达啊。到了大唐朝的时候,大唐朝气势非凡,万邦来朝,所以,唐朝人都有着极高的自信,于是,那种潇洒和豁达便被扩大化了,这一点,从李白的诗歌中,便可以看得出。
   李白或许是唐朝诗人中最笃信道教的一个了吧,他不仅欣赏道家思想,而且还亲自受了道箓,算是一个正式的道士了。李白在自己仕途不顺的时候,就曾经走遍了五湖四海,高歌“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心情,或许和当日行吟泽畔,写下了《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吧。“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李白的诗歌是极其富有想象力的,从这几句中我们就能够看到了,真是纵横来去,无所挂碍,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不过,李白也并非是投身道教而彻底忘记了自己的仕途,正相反,他也曾有过鸿鹄之志,玄宗年间,唐朝政治腐败,穷兵黩武,内忧外患,李白也曾写下了很多诗歌,直刺朝廷的弊端,为民请命。不过,他在论述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老庄的话,比如“乃至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等等。
   李白心中最理想的生活便是有朝一日功成身退,退归林下,从此逍遥自在,过自己啸傲林泉的生活,“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他非常仰慕战国时候的鲁仲连的那种功成不受赏的高风亮节。只可惜,事与愿违,现实是残酷的,他还未曾功成,便只能不得已而身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歌,在李白的笔下比比皆是,他用自己的诗歌来表达了自己临风高洁,清迈仙逸的形象。他不阿谀权贵,不谄媚世俗,率性而为,敢于冲破功名利禄的樊笼,为了保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的形象,他巧妙地运用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为”的原则,及时从功名利禄的藩篱间抽身出来,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或许,这就是道家思想对于李白的启示吧。真正的道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消极避世的,而是要有一种“守静”的功夫,要通过“无为”、“不争”,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思想崇尚以和为贵,佛家思想讲究一个“空”字,而道家思想,讲求的则是“自然”,人的个体是渺小的,所以,道家主张向世间万物学习,向大自然中的一切致敬。对于这一点,还有谁比宋朝的苏轼更了解,更清楚呢。苏轼曾经在自己的《赤壁赋》中提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这种思想,在苏轼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他的《怀渑池寄子瞻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乃是和苏辙所做,苏辙屡次来到渑池,他觉得自己是和渑池有缘的,可是,如果真的有缘的话,又为何不能稍微在这里多呆些时日呢,于是,苏辙便发出了感慨。看到了苏辙的这首诗歌后,苏轼又进一步发表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苏轼看来,人生充满了不可知,就好像鸿雁从空中飞过,偶然在雪地上留下了足印,可是,雁去雪化之后,就什么都留不下了。那么,在茫茫的人生之中,是否也有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控制着一切呢?“雪泥鸿爪”,这就是苏轼留下的思索,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所以,信手拈来便是如此的神来之笔,道出了人生中的那诸多不可知。就好像李白所说的那样,“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当然,苏轼也和李白一样,他也曾积极入世,不过,也同样时运不济,由于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不一致,所以,他的仕途一直都很不顺,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自然是很容易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的,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那么就只有“穷则独善其身”了吧,于是,他便退归林下,超然物外。
   词号称“诗余”,苏轼的词也和他的诗一样,体现了很浓的老庄思想,比如在他的《定风波》中,就有这么几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豁达的心境,和道家思想,非常接近。不过,更有意思的其实是这首词前面的那个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在行路的时候,突然遇到了风雨,和苏轼同游的人,全都狼狈不堪,可是,苏轼却浑然不觉,是因为苏轼的反映太过于迟钝吗?当然不是的,这是因为苏轼的心早就已经超然物外,豁达旷逸,所以,在他看来,风雨阴晴,这根本就不重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在苏轼的诗词中,到处都能看到这种随遇而安,随缘而适的生活态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仅如此,在苏轼的词中,甚至还能看到他对于老庄思想的解释,“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首词,似乎就是在向大家解释庄子的思想,可是,却又写得情景交融,非但没有说教的感觉,反而还有亲切自然之感。
  
   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全都是受道家思想影响,因此才表现得想象奇特,浪漫挥洒,不过,在诗歌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诗歌,它们和道家思想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准确地说,它们就是用来宣传道教的,这种诗歌类型,被人们称之为“步虚词”。
   步虚词也叫步虚歌或者是步虚声,一看这名字“步虚”,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一定是用来宣传道教的,因为,道教所崇尚的,就是飞升步虚啊。这步虚词由来已久,《乐府解题》中就曾经有记载说:“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据说,这是专门供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而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它的旋律曲调十分优美,而且有一种飘飘渺渺的感觉,使得听者宛如感受到了众仙飘渺步行在虚空之中一般,故此得名叫做“步虚声”。
   关于步虚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是陈思王曹植有一次在山中游玩,突然听见了空中传来朗诵经文的声音,声音相当清远嘹亮,有解音者便将其记录了下来,说这是神仙的声音。于是,众道士便争相模仿,作“步虚声”。只可惜,当时的步虚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已经不得而知了,后来,各地的道士在举行各种道教仪式的时候,都用舒缓而悠扬的声音来伴奏。
   根据步虚声乐曲所填写的词,便被人们称为“步虚词”,一般来说,这都是道观中道士所唱的,步虚词的内容,大都是赞颂道教中的人物,说的是轻举飞升之事,具有想象力,又极其浪漫,令人浮想联翩。
   文人开始创作步虚词,早在汉魏六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庾信就曾经创作过步虚词。到了唐朝的时候,道教受到了重视,唐明皇还曾经亲自教导道士唱《步虚词》呢。很多著名的诗人也都曾经写过步虚词,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经为萧炼师写过步虚词。“欲上瀛州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天仙若爱应相问,可道江州司马诗。”
   除了他以外,还有很多人曾经写过步虚词,比如陈羽的“汉武清斋读鼎书,内官扶上画云车。坛上月明宫殿闭,仰看星斗礼空虚”;顾况的“回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飞符超羽翼,禁火醮星辰”;刘禹锡的“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等等。就连皎然这样的佛学大师,也曾经凑趣儿,写过步虚词,“日华炼魂魄,皎皎无垢氛。谓我有仙骨,且令饵氤氲”,由此可见,这步虚词在唐朝的影响力之大。
   当然,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文人墨客受道家思想影响,创作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诗歌,而修道之人呢,他们也对诗歌很感兴趣,有些道士,也曾经写出过颇为不俗的诗歌,当然,他们的诗歌之中,也是充满了道家思想的。比如许宣平的《庵壁题诗》就是其中之一,诗云:“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清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许宣平是唐朝时候的一个道士,据说,他曾经在城阳山的南坞修行,人们不见他吃东西,可是他却依然能够健步如飞若奔马,看上去像是一个四十几岁的人。他的这首《庵壁题诗》,反映了一种澄心静虑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于山林之美的向往。据说,他经常担着柴到城里卖,喝得醉醺醺地回去,嘴里时常吟诵道:“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颇有一种隐遁山林,逍遥至乐的感觉。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华诗歌也是源远流长,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便充满了特殊的韵味,有多少诗人,在山林间啸傲,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流传千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道教与李白诗歌关系
著名的道家高人们,范蠡,张良,华佗,王羲之,孙思邈,李白......
原来如此,他们也是道士!(中)
苏轼与道
唐代文学与儒道佛三教
唐代一流道家紫阳道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