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酒家】燕歌一曲传千古(说文)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燕歌行》如此钟情,爱它,爱到了想要将它钻研透的地步,我爱诗歌,但是和《中华好诗词》里的那些记忆高手不同,我不贪心,我那微薄的记忆力不足以让我将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全都记住,我只钟情地爱着《燕歌行》,所以我想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钻研它,将它琢磨透。是的,你很快就会明白我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讲“燕”字吧,很多人在说到《燕歌行》中的“燕”字时,会联想到燕地,我们从高适的《燕歌行》也的确可以看到,他写的是燕地的情景,但是,要知道《燕歌行》乃是曹丕所创,而并非高适所创,所以根据高适诗歌的内容来理解《燕歌行》的“燕”字,未免有失偏驳,我们还是要从曹丕的《燕歌行》入手思考这个问题。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女子思念之情,和燕地并没有什么关系,他这《燕歌行》中的“燕”字很有可能是燕乐的“燕”字,燕乐是一种宫廷音乐,意思是燕享之乐,主要描写的题材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等内容。沈约的《宋书》中有记载说:“周又有房中之乐,秦改曰寿人。其声,楚声也。”燕乐的起源乃是周代的房中乐,所讲述的内容是男女情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曹丕《燕歌行》的文字中得到验证,可以看到,曹丕的《燕歌行》主要所写的也是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它反映的是女子思念的主题,这和燕乐之“燕”正好吻合。由此可见,《燕歌行》的“燕”和“燕地”无关,而和“燕乐”有关。
   你瞧,现在我已经明白了“燕”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歌”说的是什么吧,是的,我说过了,我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探索。其实,要明白这个“歌”字,我们还是应该和后面的“行”字连起来看,也就是“歌行”,我们知道,在诗歌中有一种诗体,叫做“歌行体”,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古代乐府发展而来的题材。但是歌行体的诗歌很多都并不入乐,而且也不沿袭乐府古题,它们在诗歌的格律方面比较自由,有的甚至字数都不规整,它们是杂言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他就十分擅长撰写歌行体的诗。但是,这并不是说,歌行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曲调,后世的歌行体诗歌之所以没有曲调,很可能是因为原本的曲调佚失了,或者是出于文人拟仿之作。而曹丕所创的《燕歌行》却很有可能也是有曲调的,由于《燕歌行》和“燕乐”有关,所以其曲调可能也和燕乐的曲风有关系。
   在《乐府诗集》的《短歌行二首六解》中有这样的一句:“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和《燕歌行》的时代相近的《短歌行》原本就是配了乐曲的,甚至还说此曲是文帝的哀辞,在燕乐的时候不适合使用歌辞演唱云云,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短歌行》的音乐性更为重视,甚至有曲无辞也可。
   而曹丕的《燕歌行》很可能是仿造当年魏武的《短歌行》,他开始作四言歌行,而后由于建安时期五言诗渐渐流行,他开始过渡到创作五言诗,甚至跨越到创作七言的《燕歌行》。
   你看,我将《燕歌行》这三个字托在手中,细细地摩挲,仿佛已经将它琢磨透了。可是,此时的我却不由得有些怅然,因为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只是它的歌词,可是,对于它的曲调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法知晓,无法弄清楚宫商角徵羽这几个简单的符号是如何排列的,《燕歌行》的曲调究竟应该是悲伤还是欢悦。于是我决定再研究一下《燕歌行》的曲调。
   《燕歌行》原本是一个乐府题目,相传它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此前从来都没有过记载,所以相传这就是曹丕自己开创的曲调。《燕歌行》作为乐府诗歌,自然是有曲调的,只是由于古代缺少能够直观记录音乐的录音设备,所以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得知《燕歌行》的具体曲调是怎样的,不过,我并不会因此而屈服的,其实在各种史书的《乐志》和其他一些文史资料中,我还是可以看到《燕歌行》的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
   既然《燕歌行》属于《相和歌》,那么我就从相和歌入手吧。“相和歌”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汉代,是一种在街陌谣讴传唱的汉族音乐,根据《宋书》记载,它主要用丝竹相和,执节者歌,在宴会、宫廷朝会甚至祭祀活动中,都会演唱这样的曲调。曹魏时期,宫廷朝会等用的燕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曹魏不仅吸收了汉朝的相和歌等旧曲,而且还自度新曲,并使得它们彼此之间融合,渐渐地形成了后来的清商乐。
   这时候我注意到了另一个词语,就是“清商乐”,关于清商乐的来源,大家主要认为这是起始于汉代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清调以商为主,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故称清商三调。而《燕歌行》属于《平调曲》,自然也属于清商乐中的一种了。
   由于《燕歌行》属于曹丕自创的曲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商乐之所以在后世广为流传,很可能和魏三祖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他们不仅继承了汉朝乐府原本已经有的清商乐,而且还自行编创曲调,清商乐才广为流传,成为宫廷雅乐。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文献资料,从中得到一些答案。在《隋书音乐志》中对于魏三祖所创的曲子,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说的是:“清商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通过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几个问题,那就是至少在魏三祖的时代,就已经有了清商乐了,而且魏三祖将一些旧曲和自己所作的新曲合并在一起,始称为清商乐,这些所创作的新曲,很有可能就包括了《燕歌行》。由此可见,《燕歌行》可以算是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继承了古乐府宫廷燕乐,也可以说是清商乐的一种。
   《魏书》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初高祖讨淮、汉,世宗定寿春,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明君、盛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北魏高祖、世宗的时代,清商乐已经基本定型了,北魏皇帝秉承中华雅乐的传统,将各地的音乐融合起来,总称为清商乐。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是一个疯子,这么死抠字眼有意思吗?喜欢一首诗,你喜欢便是了,探究那么多是不是闲得慌呢?其实我想说的是,像我一样闲得慌的人,并不在少数,已经有无数的学者和专家像我一样痴迷《燕歌行》,想要弄清楚它的一切。
   这其中有大多数学者其实都是从单篇作品入手,主要选择的是曹丕的作品和高适的作品,而且更多选择研究的是《燕歌行》的题材、内容、意境。比如王立增的《论高适<燕歌行>为模仿之作》、王运熙的《谈高适的<燕歌行>》是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
   我们知道,《燕歌行》作为古乐府的诗歌,曾经有很多人都创作过,因此我们其实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作者的《燕歌行》来分析这首乐府诗的演变。中国古代乐府诗歌很能够体现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一些典型的意象之类很可能成为互文资料,影响后人的创作,乐府诗在后世也曾出现过拟乐府、新乐府等,这些也都是后人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吸收和转化。所以我们要了解《燕歌行》题材的演变,就要同时分析其他不同作者创作的《燕歌行》。
   因此便又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无聊人将若干不同作者的《燕歌行》放在一起,琢磨它在意象等方面的演变,如江艳华的《论乐府古题<燕歌行>的发展演变》就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不同作者的《燕歌行》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分析其演变规律。
   是的,他们都做了详细的分析,然而,他们的是他们的,不是我的。我相信一个真正的美食家不会愿意咀嚼别人烹调的食物,就好像我一样,一味地使用拿来主义,心安理得地享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我要自己去搜集,去分析所有的《燕歌行》,看看它们在题材、内容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
   还是先来看看《燕歌行》诞生之初吧,曹操、曹丕等人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们为五言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而清商乐的兴起也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曹魏时期游宴的活动十分流行,而宴会之上少不了做诗,并以音乐相和,所以乐府诗的创作自然也发展很快。
   相和歌等汉乐府原本是流传民间的作品,但是一旦成为了宫廷宴飨上助兴的作品之后,它在歌词、乐曲、配乐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固定化和程式化,不过由于创作歌词的人一般都是文人,所以在歌词写作的质量方面也有了不少的提高。
   《乐府解题》曰:“晋乐奏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看《乐府解题》的这段注解我们可以得知《燕歌行》在诞生之初,创作题材主要是描写女子思念之情,而且和女子的丈夫行役不归有关。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叙述其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因为“燕”这个字是一个多义字,注解之人将它理解成了“燕地”之“燕”,而不是“燕乐”之“燕”,虽然说,高适的《燕歌行》中涉及到了边塞的内容,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曹丕的《燕歌行》中并没有太多涉及“良人从役于燕”的内容。而且我们刚刚也论述过了,《燕歌行》的“燕”应该是“燕乐”之“燕”,而不是“燕地”之“燕”,所以这题解的说法很明显是存在问题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在创作《燕歌行》的时候并没有很详细地说到这首诗歌和燕地有什么关系,这里面虽然提到了“燕”字,但是只是“燕子”之意,是诗人通过燕子南飞来表现归思之心。
   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谢灵运、萧绎等后代诗人在模仿曹丕《燕歌行》的时候很显然并没有搞清楚这《燕歌行》的“燕”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后世《燕歌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也因为大家对这个“燕”字理解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他的《燕歌行》就是很好的证明,从“秋蝉噪柳燕辞楹”一句可以看到,他特意在诗句中写到了燕子,估计他是误认为《燕歌行》的“燕”说的是“燕子”。不过,从谢灵运诗中“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这些诗句我们也可以看到,谢灵运这是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曹丕一致,还是和思妇有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谢灵运的这首《燕歌行》之中,出现了“念君行役怨边城,君何崎岖久徂征”这样的句子,可以看得出来,这和《乐府解题》中所解释的“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的主题是相互呼应的。
   但是我们再来看曹丕的《燕歌行》就会发现,同样都是写思妇,曹丕的《燕歌行》中只是说“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他也说到了妇人思念的人淹留他乡,但是却并没有说明淹留他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人们看不出究竟是从军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朝时期的《燕歌行》在主题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原来的单纯写思妇之情,开始向着描写君子行役,驻扎边城发展,在题材和内容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另外,还有诗人将“燕”理解成了燕子。
   这一点我们从南北朝时期其他作者所写的《燕歌行》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梁元帝萧绎的《燕歌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他所生活的年代比谢灵运更迟,在他的诗歌中很鲜明地点明了“燕地”之“燕”,“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样也是写思妇之情,在萧绎的这首《燕歌行》中,已经强调地点明了“燕赵”这样的地名,而诗歌的内容也渐渐地变成了写“良人从役于燕”这个题材了。
   差不多时期的诗人庾信也是如此,“寒雁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疎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疎。原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辽水”、“蓟门”、“阳关”这样的地名,而且从“属国征戍久离居”这样的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时候的《燕歌行》已经偏重于讲述燕地和征戍方面的内容了。不过,从“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难独守。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春分燕来能几日,二月蚕眠不复久”等句子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庾信所创作的《燕歌行》在主题上还是没有脱离思妇之情,只是他在燕地和戍边等题材上有所加深。另外这首诗歌中有句子为“持寄思归燕将书”,这里的“燕”,同样也是指燕子,指用燕子传递书信来表达思归之心。
   南北朝时期的《燕歌行》虽然在主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本的“燕乐”之“燕”开始渐渐地变成了“燕地”之燕,不过可以看出,在诗歌的创作之中,还是有不少的闺怨情节的描写的。而到了唐朝,高适的《燕歌行》则在主题上蜕变成了一首边塞诗,在主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就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样的句子展现了一种驰骋疆场的豪杰气,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诗句则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这几句诗写的是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的伤亡十分惨重,于是,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必须退兵,但是即使战局如此不利,唐将却依然还是歌舞升平,十分昏庸无能。
   当然,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其实也有类似思妇的描写,但是高适的描写和曹丕等人缠绵悱恻的描写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悲壮、激愤之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里高适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征人和少妇相互思念的描写来反衬战争的残忍。而且在诗歌的最后话题再次转移到对战争的评价上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借用和士卒同生共死,令士卒“咸乐为之死”的李将军来和刚刚的那些醉心歌舞的唐将形成对比,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知人善用,体现了诗歌的讽刺意义。
   由此可见,高适的《燕歌行》中,思妇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这首诗歌主要还是讲述了边关战争的场景,是一首正宗的边塞诗。由于高适的影响,唐人在写《燕歌行》的时候也更多地沿用了“燕地”的说法,以描写北地的战争为主,比如贾至的《燕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中还含有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内容,算是对曹丕《燕歌行》题材的一种继承,那么贾至在写《燕歌行》的时候就纯粹只写战争的场景了。“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北制胡……”这首诗歌开篇就介绍了燕地的风物,并讲述了“黄金台”等具有燕地特色的典故,下文书中也详细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战斗的场景,鲜明地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
   另外,唐朝屈同仙的《燕歌行》“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陶翰的《燕歌行》“出身为汉将,正值戎未和”等诗句,也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看到这里我大致对《燕歌行》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上的变化有了一个了解,但是,我却并不止步于此,就好像一个杰出的厨师不会只关心食物是否好吃,而会更加关注它们为什么会好吃,所以,我想要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了《燕歌行》主题的变化。
   还是先来看高适吧,高适所创作的《燕歌行》之所以存在着题材上的巨大变化,这和高适本人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唐朝高适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唐朝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通过戍边立功而封侯的想法,而高适被封为渤海侯,他是唐朝为数不多被封侯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大量体现了不畏艰险、戍边卫国的思想。
   另外,当时的唐朝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高适看到了天宝后期唐朝政治腐败的现象,所以自然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诗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研究高适的《燕歌行》我们可以发现,高适的这首诗歌并非闭门造车而来,而是有着生活背景的,是他根据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场景,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在《燕歌行》之前有一段序言,内容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也就是说,高适的这首《燕歌行》创作的背景是在开元年间,是他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那么令高适有感的又是什么事件呢。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但是结果由于安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适的这首诗歌很可能就是影射当时的这场战役而创作的。
   由此可见,高适的个人创作风格悲壮慷慨,这和他的个人经历,和他所看所感是分不开的,而正是他的这种个人风格促使了他在创作《燕歌行》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才造成了《燕歌行》题材的重大改变。
   其次,唐朝时期乐府诗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燕歌行》作为乐府诗题之一,自然也有所发展。
   很多唐朝诗人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创作乐府诗歌的时候并非单纯地按照乐府旧题来创作,而是根据其旧题,加入自己的新意来撰写,有的诗人甚至还自拟新题创作全新的乐府诗。这《燕歌行》就是其中代表,高适在创作《燕歌行》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理念等融入了进去,这才扩展了《燕歌行》的创作主题。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燕歌行》的主题和内容在历史的变迁中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在谢灵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和君子行役有关的内容,而到了高适的时候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突变,原本的思妇内容不见了,变成了一首纯粹的边塞诗。
   谢灵运的《燕歌行》在内容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南北朝时期经常发生战争,所以谢灵运会描写到君子行役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到了唐朝,边塞活动空前频繁,唐王朝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都存在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在实力强大的时候,往往和唐朝产生敌对的场面,所以唐朝虽然强大,但是在边疆地区一样还是战争不断,这其中有抵抗异族侵略的战争,也有开辟疆土、追求武功的战争。而唐朝的诗人也都受到了功名、封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边塞诗这个题材十分热衷。因此可以说是唐朝的社会大背景促使了《燕歌行》的主题向着边塞诗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燕歌行》延伸开去,看看唐朝乐府诗,尤其是那些和《燕歌行》题材近似的边塞诗,在各方面呈现出来的变化。
   唐朝诗人即使沿用乐府古题,也大多写出了自己的新意,在题材方面使得乐府诗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高适的《燕歌行》就体现了他对汉魏乐府《燕歌行》的继承和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乐府古题在唐人的手中也得到了发挥,同样也是乐府诗,《从军行》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也是乐府古题,根据《乐府题解》说:“《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而唐朝李颀的《古从军行》虽然也讲了“军旅苦辛”之事,但是他所写的却不仅限于此,从“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这样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李颀对于战争的反思,在他看来,是朝廷蒙蔽了士卒,让他们为了满足君王的贪欲而战,相比《从军行》古题,李颀的作品很显然有着深层次的反思。
   另外,唐人还大量创造新题,他们所创作的这些新的乐府诗开始渐渐地和音乐脱离开,一般来说都不入乐,甚至出现了以文入诗的现象。到了唐朝后期,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元结、白居易、皮日休等人创作的新乐府,在题材上往往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内容,这些诗使得乐府诗歌在题材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
   乐府诗由于有乐相和,所以在创作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乐调来填词,在汉魏时代,由于创作乐府诗的一般都是文人,所以他们更重视的是诗歌的文学性,对于乐曲的旋律已经有所突破了,渐渐地音乐和乐府诗之间的关系已经不甚紧密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乐便从此弱化了,而是说音乐和诗歌渐渐地分开,彼此独立了开来,两者分别发展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出现了大量文人自拟的新乐府,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唱的。
   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辞序》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唐朝的乐府有一部分能够播于乐章歌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乐府都能够入乐的。比如杜甫的《哀江头》,元结的《补乐府》十首等都是并不入乐的,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乐府诗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不紧密了,人们对于乐府诗的创作着重在“诗”,而并非“乐”,题材的扩展使得人们对于“乐”更为淡化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燕歌行》的由来,看到它曲调的特点,并且看到《燕歌行》在题材上的变化发展,了解到高适的创作使得《燕歌行》的题材得到了扩展。
   以《燕歌行》为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乐府诗在唐朝的发展,唐朝的乐府诗虽然说并非完全通体离乐,有一部分乐府诗还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音乐性相比汉魏时期的古乐府已经有了很大的淡化了,诗歌和音乐渐渐分离,双方各自发展,乐府诗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而且乐府诗的题材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扩展。
   当我思考到这里的时候,不觉释然,因为我已经像一个喜欢寻求真相的侦探一样,将《燕歌行》的秘密挖掘了一个干净。其实我直到现在还是不能够完整地背出一整首《燕歌行》,不管是曹丕的还是高适的,我都背不出,但是那又如何呢?我探究到了我想要知道的东西,如果只是能背会吟的话,那最多只能成为叶燮《原诗》里说的那种“两脚书橱”,那才是“死读书”呢。我们爱诗词,不应该只爱诗词的表面,而应该往深里挖掘,爱那些方块字背后的文化、历史、风俗,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军歌出塞 报国情慷慨
高适《燕歌行》译文及鉴赏
《燕歌行》主题为何发生巨大变化,高适的《燕歌行》因何成型
郦波打卡第21天:高适《燕歌行》(上):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
施蜇存 唐诗百话18 高适:燕歌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