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酒家】注入文字的忧伤目光(说文)
userphoto

2022.06.10 上海

关注
孤单、寂寞、颓唐、忧郁、悲苦、感伤……人类一切的负面情绪,都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他将忧伤的目光注入文字,用焦灼的心火煎熬了七天七夜,这才凝聚成了这样一碗用泪烹煮出的苦茶。于是,所有读过他文字的人,都会在心底染上莫名的伤痛,为了那个孱弱的国,为了国中蝼蚁一般的民众,为了一个个被这个时代抛弃的零余人。郁达夫,“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他敢写,你敢看吗?看在眼里都是泪,看在心头均是苦,只要一眼,那忧伤的目光就会萦绕在你的脑海,让你永生难忘。
   如果我说,郁达夫的故事里只有悲剧,你相信吗?如果不信,那么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一番这杯苦咖啡吧。
   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首先展现在小说的思想上,他的小说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他的文字里发芽,长成了一棵哭泣的树。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大多有着悲剧的命运,往往陷入内心的痛苦之中,但是,他们之所以痛苦,也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对人生有美好的期望,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屡屡失败,令他们无法解决弱国小民这样的时代命题,于是只能够倒向个人的解脱。郁达夫小说中所充斥的这种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从某种程度上激化了他小说的悲剧风格。例如《银灰色的死》和《沉沦》中的主人公都是留学生,他们在异国遭受的屈辱使得他们迸发出了淳朴的爱国情怀。然而,由于小说的主人公是充满悲剧性格的零余人形象,所以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选择了逃避,甚至以死亡来躲避一切。《银灰色的死》选取了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最后三个月的生活,由于国家的衰败使得他失去了精神支柱,最后选择了死亡。而《沉沦》更是借主人公的口喊出了“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由此可见郁达夫小说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底层劳动者悲惨生活的小说,充满了郁达夫对于时代命题的思考,底层老百姓那种悲凉的生活境况和郁达夫对他们的同情也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小说充满了悲剧风格。例如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作者描写了纸烟厂的工人,她们除了要承受繁重的劳动以外,还要忍受工头的欺凌。
  
   说完了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那种充满了悲剧性格的零余人形象吧。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充满了“生的苦闷”,他的自叙传小说写的是一个无所作为、失败的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大多和郁达夫本身的生活相似,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状态,他们作为新式知识分子有一定个性意识,是个性觉醒了的文人,有一定的爱国精神,如《沉沦》;他们有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婚姻恋爱理想,如《迟桂花》;他们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作了现代化的处理,如《秋柳》,但是虽然如此,他们却往往仍然无法摆脱失败的现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基本找不到出路,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报国无门,因此转而以折磨自己与他人的这种懦弱的方式来反抗社会。
   这些主人公除了事业上失败,爱情方面也是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连表达正常恋爱的对象都得不到,因此往往只能够单相思,如《沉沦》、《迟桂花》,有的时候甚至连这样的单相思也不能够维持,如《她是个弱女子》、《茫茫夜》。郁达夫的小说毫无顾忌地冲开了内心的藩篱,将心灵中最隐秘的东西公布于众,充分描写了情欲和情欲受到压制之后主人公产生的变态心理。例如《南迁》中充斥了主人公对于肉欲的幻想,而《迷羊》中的情人在得到了性满足之后的空虚等,都反映了性的苦闷,也反映了对个性独立解放和自由婚恋的追求渴望,这种对于人性解放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五四时期冲破封建伦理束缚的思想。
   郁达夫的小说的主人公在事业和爱情上遭受了双重失败,他们都是被社会抛弃的零余人,在描写他们的时候,郁达夫总是尽情宣泄悲苦、自杀、感伤等情绪,因此小说的主人公也始终在浓浓的悲剧氛围中挣扎,独特的小说人物形象为郁达夫的悲剧风格增色不少。郁达夫所在时代的男性作家喜写问题小说,大多为怒目金刚式的,但是郁达夫的小说则少了阳刚之气,他擅长写自叙传小说,喜写微弱的内心变动,郁达夫小说中的形象可以被称为“零余者”形象,他们是弱者的形象,有病态人格,只是社会的支流,是被排斥、被抛弃的形象,在心理上普遍有缺陷,不敢直面人生,喜欢以宣泄的形式来夸张自己的内心感受,肉欲倾向比较明显。他们大多出现自闭化倾向,是扭曲了的形象,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又对改变现实没有自信并无可奈何。
   例如郁达夫《沉沦》中的主人公就明显具有这种特点,主人公跟着兄长来到日本求学,他原本心中有着深切的希望,但是弱国子民的地位却让他的性格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他想要为理想而奋斗,而另一方面他又备受欺凌,为了寻求精神解脱而想要寻找真爱,无果后只能到妓院寻求解脱。在恢复理智之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我怎么会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成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最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而投海自尽,在自尽前仍然翘首西望,疾呼祖国快快富强。分析《沉沦》的主人公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性格懦弱中带着刚强,但是面对社会的抛弃,他最终却不敢面对现实,还是选择了毁灭。
   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的这种零余人主人公的形象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比如在自觉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反思小说“绿化树系列”中,也有同类型的主人公,这表示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始终存在着自卑感,另外在格非的《欲望的旗帜》中也能够看到这种人物形象。
  
   郁达夫善于在小说中运用故事情节的推动和独有的悲剧性语言来体现人物孤独、颓唐等悲剧风格。
   在《沉沦》的开头,郁达夫运用幻觉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孤单而心绪不宁的情感,有时候幻想自己在原野上,有时候幻想自己在母亲的怀里,有时候幻象自己变成了天使。这表现了主人公渴望得到关怀的心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主人公放学后和日本同学一起回住的地方,遇到了女生,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日本同学也兴高采烈地和她们打招呼了,但是主人公却羞得一句话都说不出。随着主人公情绪不断地颓丧,他在精神恍惚间来到了海边的大庄子前,却发现这竟然是妓院,主人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竟然怀着变态的复仇心理向宅子走去。而当主人公被人发现是“支那人”之后,他心中郁积的情绪被推到了高潮,在被妓女鄙视之后,他全身发抖,感叹祖国为何不强大起来,最后陷入了死局。小说情节的发展时刻激发并促进了主人公的感伤情绪,并通过波浪式的推动将主人公的孤独、颓唐等情绪推到了顶峰,使得小说悲剧风格更加明显。
   郁达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悲剧性语言,他用它们来为小说增添悲剧风格,甚至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些很难加入感情因素的地方,他也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悲剧情节。
   郁达夫擅长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主人公悲凉凄苦的心情,从孤寂的环境中能够看出主人公情感世界的悲凉。如《沉沦》中“苍苍的天空,萧萧的落叶,远处的几声犬吠”,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压抑低沉的情调,有效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郁达夫小说的环境描写不是单为描写景物而写,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出人物内心之中的幽情,而这种情感则主要是从恋爱或恋爱不成的现实中萌发而出的。郁达夫对于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在其中,将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个人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这就使得郁达夫的环境描写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忧愁。正如他在《忏余独白》中说的那样:“由这大自然的迷恋,必然会发生出一种向空远的渴望……”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郁达夫的小说是主情的,他对于景物的描写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由情生景,由景由促进了情感的变化。郁达夫用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去构筑表情达意的语段,用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例如刚刚提到的《沉沦》中的这段景物描写,作者用苍茫的天空和无边的落叶、间或能够听闻的犬叫等来表现主人公目睹故国陆沉,但是又无力回天的感觉,悲凉的景致触发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悲凉,而情感的悲凉又反过来使得主人公越发能够感受到周围景物的悲凉,这些纤细而幽怨的景物描写使得郁达夫小说中性与死亡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升华。
   郁达夫擅长心理描写,同时也擅长描写人物的梦境,而这些描写也同样突显了小说的悲剧风格。例如在《沉沦》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主人公在双重性格折磨下的心理变态过程:“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定的……”而《南迁》有一段梦境的描写,在梦中男主人公和“她”沉默对峙,而最后“她”却转身离开,主人公想要追的时候,却从梦中醒来,这段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却连在梦境中都会失败,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郁达夫的小说的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小说作品擅长用温柔纤细的文学语言来描写微妙复杂、忧愁悲怆的情感,尤其是擅长表现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郁达夫小说的人物属于零余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双重人格,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心理情感,并且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这就使得郁达夫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格外复杂。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小说人物都是被忧愁和痛苦深深包围的,他们内心有想要奋起的一面,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迫他们,使得他们必须屈服于现实。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所处的环境将他们的内心极度压抑,让他们始终处于灵与肉,本能和道德的激烈抗争之中。在描写这方面人物的时候,郁达夫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用来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抗争。举例来说,如在《沉沦》中,当主人公“他”在心中有邪念发生的时候,他便感觉“每深自痛悔,切齿地说,下次不再犯了”,但是主人公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往往“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地到他的眼前来”,随后就又是“内心非常的忧虑和深自痛悔”,这种反复的心理纠缠痛苦地折磨着主人公。又如,在《雪夜》中,当主人公涉足妓院之后,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剧烈的挣扎,作者用激烈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既想要为国效力,但是又被残酷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体现了人物身上明显的双重人格。
  
   郁达夫小说这种鲜明的悲剧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原因,感伤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各种文学思潮和生活环境等都对其小说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郁达夫从七岁开始到十七岁去日本之前,所经历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因此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而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郁达夫的创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或多或少能够看到类似《离骚》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悲愤情调,又或者看到婉约派词人的那种细腻忧郁的情感波动。
   后来郁达夫又陆续受到了其他思想的影响,比如感伤主义就是其中之一。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提倡描写自然风光,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例如法国的卢梭就是其中的代表。
   郁达夫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感伤主义的影响,他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如《沉沦》中“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可以看得出,郁达夫笔下的风景虽然唯美,但是却充满了孤寂和悲凉之感,反映了郁达夫回避现实和厌世的心情。此外,在人物情感内心的描写上,郁达夫也努力用感伤的人物、感伤的情绪和心态来配合感伤的环境氛围。正是由于无法解决时代的危机,无法让国家强大,所以郁达夫才会陷入到感伤主义之中的。
   郁达夫是十分擅长写自叙传小说的,他的《沉沦》就是其中的典范,郁达夫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在旅日期间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和葛西善藏对郁达夫小说的形成有很深的影响。私小说是在20世纪初在日本文学界流行起来的,日本作家山田花袋在1907年发表了《棉被》,此后这种风格的小说便成为了日本纯文学的正宗。正如日本学者久米正雄说的那样,私小说并非简单的第一人称小说,而是“自我小说”,也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它描写的内容必须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让人感到十分真切,但是又不能像传记一样只是简单描述,而要大胆剖露作者内心中一些最肮脏的部分,它常常使用抒情的方式,结构比较像散文,不太注重完整的故事情节。
   郁达夫的小说大多描写了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奔波,但是这其中又无不夹杂着挣扎和彷徨,充满了颓废、沮丧的情绪,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是郁达夫个人真实生活经历的写照。不难看出,郁达夫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他的《沉沦》没有完整的情节,类似散文,反复描写的是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描写的是他在异国受到欺凌的场景,反映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描写的是“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通过反观内心的方式来描写主人公。
   郁达夫在旅日的期间除了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以外,屠格涅夫和歌德等外国作家也对郁达夫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沉沦》的悲剧结尾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美,虽然他的小说写的大多数都是灰色的人生,是悲剧化的结局,时常以自杀作为主人公最后的归宿,带给人一种无法宣泄的内心苦闷和压抑的情感。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艺术感受,成就了郁达夫小说特有的美。感伤主义、私小说,中国古典文学,这些凝聚在一起,使得郁达夫的小说充满了浪漫和美。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一定局限于美好的东西,丑陋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丑陋只是将美的因素发挥到极致而已。所以郁达夫对于人性丑恶面的暴露其实也正是美的。郁达夫追求一种特殊的唯美主义,他认为真实地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展现焦虑、悲苦的心情,甚至揭露私密的心理活动,这一切也都是美的。“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或是抽象的悲壮的美,雄大的美,及其他一切美的情愫,便是艺术的主要成分。”在郁达夫的心中,美是和“真”联系在一起的,真实地反映人性,这就是美的。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郁达夫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唯美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是病态、丑陋的东西也划入了美的范畴之中。例如《沉沦》中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对于性苦闷的描写都表现了郁达夫想要从中找到最真实的人性,而他认为这才是最美的。再加上郁达夫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对于自然的描写,就更加衬托出他所说的“悲壮的美”。
  
   探索郁达夫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童年本身就充满了悲剧的气氛,郁达夫三岁的时候便丧父,家庭困窘,这使得他过早形成了抑郁脆弱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母亲挑起了全家的重担,根本就无暇照顾他的生活,只有祖母念经的声音孤单地陪伴着他。可以说,童年的阴影对郁达夫小说悲剧风格的形成也有一定能够的影响。
   郁达夫在十七岁的时候跟随哥哥来到了日本,因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日本留学生活,这个过程对于郁达夫悲剧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郁达夫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黑暗、屈辱的时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郁达夫的心中深深出现了自卑感。而日本社会却由于明治维新而在经济上得到了飞速发展,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歧视越来越明显,这使得郁达夫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在这样的生活中,郁达夫渐渐地养成了神经质的心理,甚至发展到自我折磨的境地,身体太弱,似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肺结核。从他的经历来看,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病患者,那个在异国受到歧视和迫害,因此内心逐渐变异,最终走向覆灭的青年,他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够看见郁达夫自己的影子。纵观郁达夫创作的小说,如《春风沉醉的晚上》、《青烟》、《血泪》等,都能够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
   我们甚至还可以从郁达夫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上看出他本人的影子,郁达夫在描写外貌的时候也常常使用一些能够烘托感伤气氛的语言,如“清瘦”、“锁了愁眉”、“同落水的猫狗一样”,这样的词语使得柔弱、敏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气氛。类似的人物形象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南迁》中郁达夫也同样描写了一个有着清瘦面貌和纤长身体的人。可以看到,郁达夫所描写的这些人物形象,和他本人其实是有着相似之处的,这说明郁达夫受到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他所描写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郁达夫在潜意识之中将自己和多愁善感的主人公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通过挖掘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来描写人物。
   郁达夫小说悲剧风格的形成也和其自身的经历和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郁达夫终身穷困潦倒,一生不得志,这对他小说悲剧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南迁》、《夜茫茫》等并非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我们也能够从他的小说中看到郁达夫自己生活的影子,甚至让人很难分辨什么才是他真实的生活,什么是他的艺术加工。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世纪末感伤颓废情绪,不过,他又不是简单地感伤,而是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感,他的忧郁和伤感来自于他对于祖国的爱,他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起来,所以说,郁达夫并非完全照搬私小说等的创作风格,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才使得他笔下的主人公呈现出双重人格。
   这就是郁达夫,他自身命运多舛,这使得多愁善感的他更容易受到那些细腻而感伤的文学的影响,因此他才能酿成这一碗碗苦涩到了极点的悲伤之茶,美则美矣,却美得让人心痛。他敢酿,你敢喝吗?有忧伤的目光,透过杯底,穿透你的内心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文学】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点
郁达夫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艺术美
舒克申小说《秋天》的教学学案
探索心灵奥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述评(二)
【赏析】白先勇《游园惊梦》
【向武侠致敬】漫谈金庸与古龙的小说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