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食】《毛豆》《鲊辣子》《闲说小葱》《韭菜炒鸡蛋》《仙桃食花习俗》《野菜飘香的春天》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野菜飘香的春天

  喜欢写些带泥土气息的文字,这不,又想起来家乡的野菜和挑(挖)野菜的情景来。

  所谓野菜,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生于野外,受天地灵气滋养,顺四时而发,不经过人工栽培的蔬菜。

  对于挑野菜我自然并不陌生,缘故有两个,一是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二是在我人生中,曾经历过一段饿肚子的艰苦时期。

  遥想当年,进入三月青黄不接时,多少穷人赖此为生;多少饥饿,因为野菜艰难度过。

  家乡的野菜种类繁多,细细算来,不下几十种……

  野菜土生土长,没有污染。原生态的野菜吃在嘴里,清香爽口,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细心体味,还会感觉到泥土的气息。

  譬如香椿,其独特气味能够开胃健脾,增加食欲,春季食用可以缓解胃口不佳,食欲不振的症状。

  荠菜(细米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非常适合春季食用,无论清炒、做馅、做蒸菜都别有风味。

  “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藜蒿炒腊肉被称为野菜上品。家乡是湖区,阳春三月,湖里到处是藜蒿。

  春光无限好,野菜诱人香。阳光和煦,春雨润泽,眼下正是挑野菜的好时机。

  野菜性凉致寒,易造成脾虚胃寒等病。像鱼腥菜等少数野菜则有微毒,多吃有害,蕨类等野菜含过敏物质,多吃可能引起身体不适。因此吃野菜不能偏食贪多。

韭菜炒鸡蛋

  俗话说:“春分韭,清明螺。”就是说“春分”前后,气温回升,韭菜长出嫩芽新叶,这时的韭菜十分鲜嫩,无论清炒或做馅,都好吃。在“春分”时节,故乡家家户户养的鸡正值下蛋的高峰,有时候能捡“满窝蛋”(即养多少只母鸡一天就能捡多少个蛋)。从菜园里割回一束束还沾着滴滴晶莹露珠碧绿的韭菜,就可以用韭菜来炒鸡蛋了。

  旧时的乡村,家家炒菜用的是铁锅,烧的是柴草。铁锅有生铁锅和熟铁锅两种。生铁锅是选用灰口铁熔化用模型浇铸制成的,熟铁锅使用黑铁皮锻压或手工捶打制成。生铁锅质脆容易破裂,一般都较为笨重、厚实,不易散热,传热也没有熟铁锅快。熟铁锅质韧,一般较轻且薄,传热快但热量很容易散失。家用铁锅的型号,在我的老家有天锅、牛二、牛三等叫法。其实我也不懂这牛二、牛三这些是什么意思,但知道其大小。一般说来,牛三的铁锅为小号了,生有双耳,多用于炒菜。形容脸黑,有比喻像锅铁一样,那是铁锅被柴草煅烧的结果。锅底比夜色还黑,但铁锅的正面被锅铲、刷帚等磨得比银子还光烫。

  土灶、铁锅、柴草塌的韭菜蛋粑绿光油亮,外焦内鲜,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咬一口吃到嘴里,那个味道妙不可言,好像那迷人的春色就在心中回荡。

  记得我家的菜园里有一小块韭菜地。每到初春,母亲便早早地给韭菜地锄草,均匀地撒上一层草木灰。几场春雨过后,就会隐约地看到韭菜吐露一簇簇新芽。韭菜分蘖力强,过不了几天,韭菜会长出一片嫩绿的阔叶。母亲割韭菜是将一簇韭菜捏成一把,然后用菜刀在韭菜叶柄离地约半厘米处利落地割断。母亲总是对我说:韭菜是越割越发,越割越长。

  在乡村,家家都一样,人们都舍不得吃鸡蛋,攒着卖了换油盐。偶尔做上一小盘韭菜炒鸡蛋,这是在那个岁月里,算得上是一道荤菜了。母亲炒韭菜蛋粑时,总是切上一菜板韭菜,放得一二个鸡蛋,韭菜与鸡蛋都不能成型,油放得又少,韭菜都炒糊。不是母亲不会炒,而是母亲为了家庭细水长流的生活。

  在乡村生活的人,没有哪个不会做韭菜炒鸡蛋的。其实,这道菜做法简单,韭菜洗净沥干水分,一根根理齐,用刀切成小段。从鸡窝里捡几个鸡蛋,鸡蛋碰鸡蛋敲碎,将蛋黄、蛋清一并流入碗里,加水加盐搅拌,然后加入韭菜。往灶里添柴火,锅热往锅里放食油,油热后将碗里的材料倒入锅中。到半熟状态时将柴火弄小,使韭菜炒鸡蛋成型,待四周变硬后将它翻面,直到外表微微焦黄,出锅后盛入盘中。

  在老家,也有一种叫韭菜油粑子的面饼,先将米粉搅成糊状,加入韭菜,然后开始煎饼。旺火烧得锅底发热,倒入食油,将韭菜面糊用勺子舀入锅底油中,贴满锅底,热油煎着面饼,待面皮煎黄后,用锅铲再翻过身来煎,待到面皮儿酥脆焦黄,即可以盛起来拿在手里吃了。

  腌韭菜是家乡人夏末餐桌上开胃小菜,它物美价廉,吃起来具有特殊的香味。

  故乡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家乡远在身外,味道品在心头……

闲说小葱

  冬季里,一场雪花飘过,菜园变得白茫茫一片,那些耐寒的蔬菜,绿油油叶片被薄雪覆盖,寒风中,透出零零星星的叶梢。揭开洁白的薄雪给菜园铺上的一层白棉被,可看到那正在起苔的油菜,还没有砍完的大白菜,刚活过蔸来的窝笋,叶脉分明的乌油白,尖叶和圆叶的菠菜,锯齿形的芹菜,味道鲜美的韭菜,柔嫩的蒜苗,碧绿的小葱....

  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大葱小葱之分。北方多种植大葱,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白色葱白。南方多产小葱,是一种常用调料,又叫香葱,一般是拌凉菜用或做汤的调料。所以蒸鱼、蒸肉、炒菜或做汤羹时总要放些切碎的小葱,也叫做“葱花”。

  经书中所说的“五荤菜”,也叫“五辛”,指的是葱、蒜、韭菜、洋葱、芥(蕌)头。“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食是腥。荤,腥是不一样的,荤是植物,腥是动物。葱是荤菜只不过是佛教一种说法而已。

  小葱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以春秋两季生长最旺盛,适宜移栽。小葱的种子黑色,其形状呈扁平略圆形状,农户家很少去留小葱籽,吃茎叶留根培栽的多。水灵的小葱香气袭人,是制作佳肴少不了的调味食材。家乡的鲫鱼豆腐汤好喝有营养,汤味鲜甜,鱼肉鲜嫩,豆腐爽滑,可算是湖里水乡一道家常美食。在鲫鱼豆腐汤里撒些小葱,能除腥解腻,香气逼入鱼肉,从而造就出一种非凡的美味和一清(青)二白的视觉。

  土里生,水里长的我,小时候摸鱼踩藕,一日三餐吃着湖泊里的鱼类、虾类、蚌类,多少有些吃腻的感觉。我喜欢吃肉,计划经济时期,买不上猪肉,哪怕是啃骨头也行。过年有杂骨煨藕汤这道菜,我都会食欲大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煨藕汤谁还选用杂骨,大都用的是带肉的龙骨和排骨。

  煨汤是我们地方话,就是煲汤、煮汤、熬汤、炖汤的意思。家乡莲藕满湖都是,沔城莲藕在江汉平原乃至湖北地区堪称首屈一指,粗壮肥大,肉质松脆,纹理细腻。如用作煨汤粉扑扑、香喷喷的,味道鲜美。家乡煨藕汤用的是瓦罐,细火煨制。排骨藕汤煨好后,在瓦罐里撒上一些小葱,颜色好看,味道更鲜。

  煨排骨藕汤其做法也很讲究:先把砍成块的排骨洗净,锅里放食用油,倒入排骨,添加酱油,食盐、生姜、干辣椒等,排骨炒至变色后,兑水烧开,就可以盛到瓦罐里去煨了。在排骨慢慢地煨制时,去准备莲藕。家乡煨藕汤多选用莲藕尾部,熟藕相对的要粉扑一些,也容易煨烂,藕尖较嫩,适宜炒片。将莲藕刮皮洗净,藕孔用水冲过泥后,切成块状,放进盆里撒上食盐簸匀,腌制大约十分钟,待瓦罐里的排骨渗出香味,莲藕就可以倒入瓦罐了去煨了。原先拌藕用的是食用碱,现在改进了用的是盐,撒食盐拌藕,是莲藕在煨制的过程中,容易煨烂。边煨边抄一下瓦罐里的排骨和藕,罐盖盖好,几小时后,一瓦罐色香味俱全的排骨藕汤就做成了。

  吃排骨藕汤,先尝一下它大概的味道,再根据你自己的口味去加佐料。排骨肉脱壳,一吮就会进入你的嘴巴,莲藕粉烂,酥软绵甜。既有藕的清甜,又有排骨的香浓,是一款待客为敬的佳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小葱,辛湿无毒,通阳宣脾,活血,发汗解表,驱虫解毒,通大小便,安胎等。”春天多吃些葱韭大蒜,不但能排毒,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葱、蒜这些是辛温之物,也是发物,病人和产妇不适合食用。

  切小葱,往往有一股气味刺激人的眼睛,使眼流泪,可把菜刀放在冷水里浸一会再切,就不那么刺眼了。

  “正月葱,二月韭”,又到吃小葱的季节,春天,天气乍温乍寒,吃小葱有治疗伤风感冒的效果。小葱作为菜肴,有多种吃法,如家乡常见的是用小葱来勾芡,“糊汤”(芡子)撒小葱,实际上是一种生吃的吃法,俗称“生葱熟蒜”。我只会做小葱拌豆腐这道菜,当然也会用小葱剁皮蛋,至于原因,粗茶淡饭足矣!

鲊辣子

  儿时的农村,每当季节进入初冬,庄户家有老人的或家庭主妇总要去腌几个样的腌菜,以备过冬。

  腌菜,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加工方法。在我国,据说早在周代就有关于腌菜的文字记录,可见中国人懂得腌菜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腌菜最初的意义不是腌菜,而是贮藏,蔬菜经过腌制能耐久保存。腌制过的蔬菜带有咸香,吃起来也很是下饭,是庄户人家一日三餐常备的菜肴。

  过去家里穷,厨房里总摆有那么几坛子的腌菜,家里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两个碗的腌菜。母亲在世时,腌菜全是她在腌制,母亲走后,腌菜的事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亲的头上。老话说:“宁可死当官的爹,不可死叫花子娘。”这话说明了女人在家庭里的神圣地位。古人造字也很贴切:“家中有女方为安”:“安”字是由象形的“家”与“女”字构成的,可见母亲在儿女的心目中无可比拟的重要。那时,我们姊妹多,脚头肩膀的一个个又小,没有了母亲,家里有如一盘散沙,生活更加捉襟见肘,腌菜度日必不可少。

  家乡的腌菜大多有腌咸(盐)菜、腌萝卜、腌洋姜、腌豆角,腌豆豉、鲊辣子这些品种。其腌制方法也简单,把蔬菜洗净,挂起晾吹或支帘架晒干,待蔬菜变蔫后,切成丝或块或丁,放入盆子里撒上粗盐,拌以辣椒、五香粉等,反复揉过,装进坛子,把口用浠泥巴封严,腌制一二十天或个把月后便可食用了。

  那时腌菜用的是粗颗子盐,人们把它叫“海盐”,在供销社买后用棉布袋子背回家。我孩子们的外公叫“易太炎”,久而久之,人们都叫他“一袋盐”,想起这“诨号”来也蛮好笑的。海盐不仅颗子大,晶体也坚实,用时要用碓去舂散或用锅铲把捣碎。海盐也咸得很,吃起来会有一种比较新鲜的口感。腌菜使用海盐既可抑菌、防腐,又增添了蔬菜的香味。

  过去,每家每户腌菜用的坛子都是土陶的,双面涂釉,正面刻有各种简单的花纹。坛口和坛底差不多大,坛身为圆柱形的坛子叫“石磙坛子”,肚子大的叫“榨菜坛子”,即供销社卖完榨菜后剩下买回的,口径小的又叫“紧口坛子”,也就是娘屋的陪嫁那对坛子。还有一种坛子,坛身不高,靠口处有坛沿,盖上坛子盖,并在坛口沿处加上水,坛子里保持着真空,这种坛子人们都叫它“荷叶坛子”,现在多是玻璃制品。“石磙坛子”装干货较多,如大米、粟米、麻叶子、合叶子、炒米等,“榨菜坛子”适应于腌咸菜、腌洋姜、腌萝卜丁子这些,“紧口坛子”盛豆豉、甜酱和辣酱,而“荷叶坛子”则用于腌乳豆腐、装鲊辣子之类,只是这“荷叶坛子”需要经常地添水或换水。

  腌菜要打过霜后腌得才好吃,譬如这腌咸菜用的辣嘎(ga)菜、萝卜菜、榨菜叶,没有打过霜腌出来的咸菜,总是有一股苦涩味。腌咸菜是把辣嘎菜、萝卜菜、榨菜叶这些叶面菜切细,拌过盐后腌一会后,再揉出盐水来,装进“榨菜坛子”后,再用擀面杖塞紧,不要装得太满。塑料纸封口,扎严实,最后是抹上泥。

  腌咸菜讲究“手气”,汗手腌出的腌菜不仅不好吃,而且容易霉烂。我母亲是枯手,她腌的菜,从坛子里抓出来腌菜颜色亮黄,多远就可以闻到腌菜的一股香味,一看就让人开胃。我父亲是汗手,腌出来的腌菜总是有一股烂味,我不爱吃。稍大后,我也学着去腌咸菜,也同样是一股烂味,不是淡就是咸的,想来,这“手气”也可能是遗传。

  我写文章喜欢东扯西拉的,儿时学写作文,老师告诉我,写文章要紧扣主题。写鲊辣子怎么扯到了“手气”,又不是打麻将,斗地主要凭“手气”去抓牌的,让大家见笑了。闲话少叙,还是回到正题鲊辣子上来。

  鲊辣子,地方口语,鲊(zha读上声调),其字意是用米粉、面粉等加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贮存。鲊辣子就是把有些梗茎蔬菜,配上辣椒,拌上生米粉,用食盐和其他调料去腌制的一种地方菜食,是一种佐餐的小菜。我爱吃家乡的鲊辣子,回味起那迷人的香味,有时会流出口水来。

  说到鲊辣子,先得提到辣椒。辣椒即是一种蔬菜,又是一种非常好的调味料。在家乡,辣椒被人们广泛种植,春季栽种,夏天辣椒成熟,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长满各种各样的辣椒,绿的、红的、圆的、长的、尖的、辣的、不辣的……又鲜又嫩,油亮发光,非常惹人喜爱。人们除了去摘新鲜辣椒炒菜外,习惯于让辣椒红透了,切后用盐和芝麻油去腌泡,故叫“麻油辣子”或“麻辣子”。“麻油辣子”用坛子装着,要吃就夹几筷子出来,放在炒熟的菜肴上面,非常好看,也增进食欲,如家乡席面上的那碗鲊(煎)鱼,成条的鱼鲊熟后盛起来,最后去夹几块“麻辣子”来摆在上面,是一道不可少的环节。腌透的“麻油辣子”生吃也不辣。尖椒适应去晒干辣椒或推辣沫子。对于那些秋后红不了的辣椒,卷园摘回家洗净,去蒂后,放进木桶里,用铲草皮的铁铲捣碎腌制,平时用作调味料,当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腌鲊辣子。

  鲊辣子的原料不仅仅只有辣椒,严格说来,辣椒在其中只是辅料,谁受得了吃这光辣椒。鲊辣子也被人们称之为“鲊胡椒”,胡椒是树上长出的一种小果实,晒干后通常可作为香料和调味料使用。足以说明,鲊辣子中的辣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调味料而已。

  鲊辣子所用的原料较广,就地取材,如萝卜、红薯、土豆、冬瓜、莲藕等都可用做鲊辣子,鲊肉、鲊回肠是鲊辣子中佼佼者。物质紧缺年代,一年到头都吃不上猪肉,又哪来的鲊肉?鲊肉所用的肉都是病死猪肉。这病死猪肉经过盐腌,多放些辣椒、生姜、大蒜、陈醋,再到热锅里经过烟火炕熟,病菌就会杀除,不会传染人会生病,如痢疾等。其实不然,都怨那个贫苦的年代,人们的肚子里缺少油水,有鲊肉吃,权当是“日本矮子吃猪油——开洋荤”而已。

  小时候,看到妈妈从袋子里撮出一碗米粉来,把我从湖里挖来莲藕的尾部,刮皮洗干净后,拿到桌子上用刀拍破切成丁,藕断丝连地装进缸钵里,倒进米粉,放些盐,再在“紧口坛子”里舀出腌辣椒,拌匀后,装入“荷叶坛子”里。母亲总是装到大半坛子就不装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去装满,母亲告诉我:生米粉遇水会发胀,不然坛子里的鲊辣子就会煮起,搞的不好坛子也会被胀破。

  鲊藕,腌几天盐融化后,就可以抓出来炕熟吃了。锅里先放油“洸锅”,倒入鲊藕,添加些蒜苗,把鲊藕米粉炕得起皮,略带金黄,这时鲊藕香味扑鼻,然后出锅盛碗。

  俗话说“油盐吃百草”,鲊辣子之所以好吃,主要是油盐的味道,辣子也开胃下饭。所以,家乡美食鲊辣子,无人不爱。

  儿时学写作文,老师交待说,文章结尾要首尾呼应,照应全文,要用优美的词语加以衬托,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我的故乡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腌菜味的故乡,沙湖的腌鸭蛋扬名在外,郑场的豆豉堪称经典......家乡的鲊辣子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故乡有我割舍不下的眷恋。“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这也许是我最完美的结尾。

毛 豆

  毛豆就是还没有成熟的黄豆,依农时季节推算,夏至过后的早黄豆豆荚已是嫩绿饱满,此时才是吃毛豆的旺季。

  盐水毛豆是百吃不厌的下酒小菜。其做法简单,挑选饱满个大的毛豆,用剪刀去两端的尖角,洗净入锅加清水,放花椒和精盐,用旺火煮熟后捞出即可。也有用毛豆与鲜花生同煮的,不过,在夏天里,只有少量早熟的花生上市。

  青皮豆是把毛豆从豆秆上摘下来,剥皮后所留下的籽粒。青皮豆它可以跟其它的食材进行搭配,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可口美食,最常见的是青椒肉丝炒青皮豆。家常的做法是:先放油烧热,然后放青皮豆下锅炒,炒到青皮豆变成深绿色的时候,加盐和切碎的新鲜辣椒,再加肉丝,然后加少量水去煮,待水收干,放少许鸡精再翻炒两下,就可以出锅了。

  青皮豆颜色粒粒青绿,点缀在盘子里,勾人食欲。

  毛豆和黄豆是同一种植物。秋天到,豆秆上的毛豆的颜色由绿变黄,身材也变得浑圆,完全晒干后就成为我们常吃的黄豆。

  黄豆芽刚从地里拱出来的时候黄灿灿的,格外好看。当它长出绿绿的叶片,齐成人的膝盖高时,就开花结荚。黄豆的收割是在其八九分熟的时候,把黄豆连秆带荚用镰刀割下来,铺在场地晾晒后,去用连枷把黄豆打下来。然后再用簸箕簸干净,将有破损的黄豆分开,晒干收藏。

  黄豆可用来生黄豆芽、推豆浆、磨豆腐、还可以用于做豆豉、制作黄豆酱,这都是农家特色的菜肴。黄豆炖骨头汤,美味爽口。

  上世纪口粮紧缺,家乡在田头地角种植黄豆,人们用收获的黄豆去互换大米,全村才没有被饿死一个人!

  毛豆,毕竟只是一道极普通的农家小菜,但被如今的人们视为健康美食佳品,就如那淡紫色的黄豆花一样,既显现可贵,又平凡朴实。

仙桃食花习俗

  自然界中的鲜花在人们生活中亦常被称为花卉,她五颜六色,美丽而芬芳,谢了会再开,一季季盛放如初,循环反复,给人以观赏,陶冶情操。鲜花除了她的美丽娇艳,还可以食之,正所谓“秀色可餐”。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食花,对比林黛玉《冷月葬花魂》来,此行为实属不雅。真正说来,林黛玉葬花是有心思的,她感叹的是红颜知己如同落花,希望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惜花去葬花,还不如将其都吃进肚子里,让花香永伴。

  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食花为的是充饥,用鲜花烹饪出的菜肴,也不过是极平常的粗磨饮食,更谈不上是什么高贵胃口。

  儿时,家里拮据,平时是不买鱼肉的,只有过年才有肉汤喝。不懂事的我,总认为母亲不会当家,当我看到餐桌上,一日三餐不变的是青菜萝卜时,就对母亲来一句:要是我当家,每天都可以动瓢羹(汤勺)。母亲无言,只是一脸的无奈。长大后,才知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吃饭亮家底才能体现出当家的智慧。时常想起来,我心存愧疚于勤俭的母亲!

  家乡仙桃,农历二月二为“花朝节”,此时令节气由来已久,人们有赶花会的习俗。仙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春天处处桃花笑春风,夏天荷花仙子满湖塘,秋天芝麻开花节节高,冬天菊花傲霜怒放。食花,体现出家乡仙桃的人土风情。

  可食的花有鲜货和干货之分,鲜货有菜薹、西兰花、南瓜花、槐花、荷花等;干货如黄花菜、金银花、干菊花、桂花这些。

  隔生的野油菜生长得早、开花也早。初春时节,河边、湖边、路旁、麦田里的野油菜花竞相开放,一朵朵黄黄的小花散落在绿丛之中,点缀着广袤的原野。

  野油菜的菜薹细小,每一株上缀着黄色的花朵,似开而未开。小时候打猪菜时,把菜薹掐一拃长的嫩巅子拿回家,先把菜薹茎去皮,再掐成小段洗净,热锅中放食油,倒入菜薹爆炒片刻,配以食盐、大蒜即可起锅。吃起来甜津津、脆生生的,下饭正好。

  翻年上水利,工地上断菜是经常的,水利队长发动民工到荒湖去寻野油菜、野菜薹回来做蒸菜和清炒,一是代粮,二是当菜。工地上吃饭出米是平摊,我只吃有油水烩过的蒸菜,碗里不盛米饭,自己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出大米。管后勤的说蒸菜中有米粉,我只得回答他说:那就有一得一了!后来,“张哥吃蒸菜——有一得一”成为了人们一句笑料我的歇后语。民以食为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勒紧裤带饿肚子的日子!

  童年时的家乡,房前屋后栽有刺槐树,五月槐花开,村子里洋溢着清香,透露着淡淡的甘甜。槐花密密匝匝堆在枝头,蜜蜂在白色的花团之间嗡嗡地戏闹着,微风吹过,阵阵花香扑鼻,让人沉醉。端阳节家家户户做糯米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酒曲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大人打槐花,孩子捡槐花,择取即将开放的槐花蕾,用清水洗净,用开水烫过后,捏干水分,再拌入米酒盆里发酵好,花香沁入心脾,诱人食欲,酒香四溢,清晰透明。槐花糯米酒甘甜生津,夏天食之可以解暑。

  南瓜既当菜又代粮,在农村很有人缘。想起小时候的夏天,去菜园里摘回南瓜花清炒,吃起来味道鲜美。那时,吃的最多的是南瓜花炒鸡蛋,其色泽金黄诱人,味道清淡可口。

  六月荷花,争奇斗艳,荷花瓣煮粥味甜鲜香,养心安神。荷花切成丝炒鳝鱼丝,味道妙极。仙桃特色美食“荷花餐”扬名荆楚。

  儿时的那些食花趣事,永远也不会忘却。心中的那片野油菜花、槐树花、南瓜花、荷花,那美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花香鸟语,湖清水秀。

  黄花菜,又叫忘忧草,所食的是地道的花,俗名叫金针菇,是一种多年的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作为菜食的配料,虽说只是在烹调时去掺上几根,但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把黄花菜用水泡开,撕成细条,洗净后就可以下锅了。用黄花菜烧肉、煮鱼汤、煨鸡汤、炖骨头汤,其味鲜美,独具风味。

  西兰花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近年在仙桃部分乡镇也大面积栽培。西兰花中的营养全面,清炒西兰花清脆可口,凉拌有利于保存营养,味道鲜美。

  八月桂花香。桂花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桂花也是食品加工的原料,可以制作各种糕点和甜食等。老家的桂花月饼是中秋节特色食品,老少皆宜。桂花带有富贵吉祥之意,深受人们喜爱。

  “花中自有不老方。”金银花,为中药材和植物的统称。多生长在沟渠道路旁及菜园篱笆边,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能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状,其效果显著。金银花花香扑鼻,金银花茶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饮料,特别是夏天饮用更为适宜。

  说到金银花的香,必提到久违的墨汁香味。儿时学写毛笔字用臭墨削片去泡墨水,在墨水瓶里放几根金银花,臭墨就会变香。纸墨的香气,留给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古时食菊的最早记录,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泡水喝,也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大集体年代,生产队都栽培菊花,一场小秋雨过后,开放的菊花把荒坡、堤埂装点得分外迷人。

  现在,人们一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了,食花成为一种怀旧,怀有一种青睐自然食品的心情,也注重花的祛病延年的功效。

沔阳师范学校

  据《沔阳县志》记载,沔阳师范学校的前身是1939年9月创办的湖北联中鄂南分校。1941年8月,一部改制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在通城石坪,尔后几经迁徙,1949年8月迁沔阳新堤,改名为湖北省立沔阳师范学校,1951年,沔阳、洪湖分治,改名为湖北省立洪湖师范学校,1954年,洪湖大水,学校暂迁江陵。因新堤校址地势低洼,校舍损失严重,省教育厅决定将该校迁沔阳仙桃镇并拨款兴建校舍,1955年校舍落成,建筑面积4775平方米。迁仙桃后恢复沔阳师范校名。

  1986年沔阳撤县建市更名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1991年仙桃师范建制升为副县级;1999年仙桃师范迁往新校区,2001年仙桃师范学校升格为仙桃职业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家界米辣子做法
新买的泡菜坛子不要直接用,教你简单的3步,腌菜好吃还不容易坏
郭学谦||舌尖上的酸菜
【何平:乡村回忆】又到腌菜时
舌尖上的云南腌菜
毛豆辣子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