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俗】《七月半 鬼节说鬼事》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鬼节”的传说

  “鬼望七月半”。相传,每年七月初一到十五,阎王爷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回到阳世,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探视亲友子孙。

  俗语曰:“七月半、鬼乱窜”,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为“鬼节”。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能嫁娶,也不可搬家。人们要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纷纷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


   “鬼节”的民间禁忌

  1.八字轻的人在“鬼节”千万不要夜游,以免自找麻烦。

  2.祭品为祭祀之用,未经被祭祀之人同意擅自吃掉,则会为自身招来厄运。

  3.午夜时分,是阴气最重的时候,此时更不可熬夜。

  4.拖鞋的位置千万不要放错了,不能将其朝床头的方向摆放。

  5.有很多人吃饭时,习惯将筷子插在饭中央,和祭拜一样,这是很忌讳的。

  写袱包格式

  进入“鬼节”前写袱包,在正午前由家中男丁用凿子打眼,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眼时,只能打七、九排,成单数。打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袱包的格式,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袱包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袱包的背面写上一个大“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也可以在外地焚化,袱包就要送几个给“力夫”,袱包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袱包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号。

  教书先生写袱包的故事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故事:有个人不会写袱包,就跟教书先生打商量,你跟我写袱包,我跟你挑粪,教书先生当然很乐意,欣然答应了。哪知教书先生认为这个人不识字,就把袱包全写上了自己的祖先的名字。

  有一天,教书先生到自己庄稼地里看,发现自己的庄稼没别人的长的好,就暗地自责,肯定是自己写袱包做了缺德事,遭到了报应。于是`心里越想越怕,就上门向别人赔理道歉。

  哪知,他刚到那人屋里,还没开口,那人就一膝跪在他面前,双手作揖道:求先生饶我,我不该欺骗您,把您茅室的粪挑到我自己的田里。教书先生哭笑不得,连忙把他扶起来,也讲出了实情。

  七月十五烧袱包(一)

  奈何桥上最后一次回眸,把对红尘的最后一丝留恋化成那苍白双颊的两行清泪。泪入孟婆汤,驻首三生石,千世的冰封,万年的孤寂,那一刻全部回归于寂静。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奈何来世的重逢。浮生若梦,百折千回!

  七月半的夜里,总看到有人在马路的间隙处画一个或几个圈,烧些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

  小时候,母亲总带着我给逝去的祖父母、外公婆等亲人烧袱包。母亲口中还念念有词,烧完后,总能见燃尽的灰随风而起,母亲总说:他们都收到了!

  七月半,书上叫“中元节”,也俗称“鬼节”,是为了纪念过世的亲人,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寄托哀思。俗话说:“七月半,鬼门关。”“七月半,鬼乱窜。”传说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一批无人奉祀、饥饿穷苦、性情暴躁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用人们的供祭。到七月半之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大赦三界,道士于当夜诵经,孤魂野鬼亦得解脱。至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人们相信,这样就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至为祸人间。

  在我的家乡,农历七月天气是“秋老虎”的时候,同时也是“杀气”、“阴气”最重、鬼出没最频繁的日子。每进入这七月,死祖宗就站在“门角老”里等着你烧钱,“七月半”走夜路,鼻子都能碰到鬼。

  “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七月半”烧钱纸;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高度重视,不含糊。其实,在我的家乡,过“七月半”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来过。快到“七月半”,家家买钱纸、封袱包、写袱包。晚饭后等天黑下来,在大门口烧袱包,让老祖们以及过世的亲人最早接到钱财,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财运亨通。烧“袱包”的同时,也烧些散钱纸,烧散钱纸是给无后人的故人和邮差的,烧袱包一定要让它烧“过心”。

  子欲养而亲不在!七月半,与清明节一样,也是怀念逝去亲人!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都不在了,今又“七月半”,我给你们烧袱包了。你们在地下安息吧!你们放心:你们的儿子、女儿生活很幸福;你们的孙子、外孙生活得很平安,很听话!愿你们安息!愿你们保佑我们!你们是我们后辈最亲、最敬的人!

  七月十五烧袱包(二)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节,民间称鬼节、七月半。七月十五烧袱包是民间历来的一种习俗,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故袱包可以从七月初一烧到七月十四,但根据“新月半”和“老月半”来匡算,烧袱包在初七、八到十四为宜。

  何谓新、老月半?一般说来,不满三年的死者称新亡人,满三年的死者称老亡人。

  民间传说七月半前,新、老亡人都要回家看看,又说亡人们不是约好了一起回来的,时间有前有后。新亡人先回,大约在初七到初十这几天;老亡人后回,一般在初十到十四。所以就有新月半和老月半之说。

  新、老亡人者,祖先和已故的亲人也。他们回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谁知道他们哪天回,又什么时候走?后人只能是以虔诚的心对其祭祀和思念。祭祀的方式有做一桌好饭菜敬亡人和烧袱包寄钱等。

  在鬼门关闭之前,家里做一桌好饭菜敬亡人,也叫“送亡人”,是啊,哪有后人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饿着肚子离开“家”的道理。主人把饭菜摆上桌,先将一双筷子横放在一空碗上,盅子里斟点酒,主人依次喊着祖宗们的称呼,为之“叫灵”,也称“叫鬼”。再接他们就坐,叫他们喝酒吃菜,礼毕后,将酒洒在地上,这时,全家人才可入席就餐。现在烧袱包时,在火堆周围浇水淘过的米饭,实际上是以酒菜“送亡人”过程的一种简化。

  烧袱包首先是准备纸钱,纸钱买回后要先用如小括号的凿子打眼,然后把纸钱分均匀,一份份用白纸包起来,这包袱包的白纸也要打眼。打眼也有规矩,要逢单不逢双。这纸钱为什么要打眼?不仅就是为了好烧,更深的意思,可能与“钱眼”一词有关,没有考证,纯属猜测。袱包,只有包好后封口、且用毛笔写过,才是袱包。

  写袱包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老人口授,写袱包多半写三代祖宗,男性尊为“考”,女性尊为“妣”,祖宗名字之前写个“讳”字。成语“如丧考妣”便出于此。写袱包格式是竖写,右起顶上写收袱包人地址,中间写称呼,左边写落款,添上“享用”二字。为防止把列祖列宗写漏,要多写几包作为机动,以祖先一词概而括之。袱包背面,在粘接头处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便成了袱包。

  烧袱包的时间多选择在某一天的傍晚时,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用草木灰或白粉笔画个圈去敬香、去焚烧纸钱,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钱。烧袱包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祖宗们来领钱呐”!“只许我的祖宗捡,别人捡了、我就用杨杈捣死他”!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叠散钱,用来打发那些孤魂野鬼。

  烧袱包是后人向已故的亲人寄冥币,好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在“阴朝地府”有钱用,不受穷。看似迷信,实际上是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孩子们参与了全过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力推了传统的孝悌文化一代代地传承。

  七月十五烧袱包(三)

  沔阳(今仙桃市)民间,早有农历七月十五烧袱包的习俗,据《沔阳县志》载:“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家家烧袱包,以祭祖先,做盂兰大会,一些吃斋的人踊跃赴会,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故袱包可以从初一烧到十五”。

  清光绪《沔阳州志》载:“中元备馔祭祖先,谓过月半,新亡于七月后,即荐之,皆写冥袱,于晚间焚化。”

  七月十五烧袱包是沔阳人历年来的一种习俗,每到七月上旬,市上冥币俏销,从初一到十五的晚上,就有人在住屋外的偏僻角落焚烧袱包。烧袱包,意味着是后人向已故的亲人寄冥币,好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在“阴世地府”有钱用,不受穷。

  烧袱包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迷信,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唯心,实际上是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祭祀和思念。

  烧袱包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并不只是“买了冥币用纸包,包了写好晚上烧”那么简单。包袱包有技巧,用白纸把冥币包得像信封装的钱袋一样,然后把口封好;写袱包有讲究,男称大人,女称孺人。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对先祖称呼从父亲一代上至祖宗九代依次称谓显考、祖考、曾、高、天、烈、太、远、鼻祖等;自称依次为孝男、孝孙、曾、玄、来、弟、乃、云、耳孙等。过去农村大多数人都要去求人写,一是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不会写,二是有文化不懂格式也写不好,绝大多数人都要请附近有文化会写的人帮忙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写袱包求人的不多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代写袱包骗人的事再也没有了。如今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市上不仅有冥币出售,还有袱包袋配销,按照袱包书写的统一格式只要填上称呼名字和冥币数额及火化的时间就行了,销售商也可以免费为买者代写,既方便又真实,售者乐意,买者放心。

  烧袱包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迷信,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唯心,实际上是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祭祀和思念。烧袱包是沔阳人自古以来,对已故亲人行孝道的一种习俗。(佚名)

  “人生百善孝为先”,中元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达了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节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世上无神鬼,尽是人在闹。”总之,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才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小月半大:中元寄怀思故人(附习俗禁忌)
月半中长大的童年
东西方鬼节:万圣节与七月半有何不同?
清明扫墓探秘
历史知识丨中国四大鬼节都是在祭祀谁?
中元节祭祖须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