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情】《师傅!中国硒馆在哪?》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说富硒来道富硒,三伏潭镇数第一;

  地处江汉中南部,全域富硒土层密。

  富硒农产原生态,市场巨大好前景;

  如今富硒是龙头,脱贫攻坚展魅力。

  三伏潭的特色是“硒”,强项是“农”。长期以来,三伏潭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富硒第一镇,高度重视“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以龙头企业培育和产品开发为核心,狠抓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硒”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前景不可估量。

       如万田米业注册“什裕硒米”、永华食品深挖“硒镇故事”、楚福油脂力推“楚福富硒菜籽油”、栗林嘴农资公司倾情“栗林嘴富硒大米”……一大批富硒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三伏潭富硒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热潮涌动。即将落成开馆的中国富硒功能馆,文化+、动作大,为我市首家以硒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

       富硒馆位于三伏潭镇区人民广场以东,工业园三路以西,规划净用地面10397.14m,总建筑面积5510m。主要由展厅一、展厅二、多功能播放室、接待中心等组成。中国硒馆的建设开馆,将为打造江汉平原富硒农都,提供了展示富硒农副产品及富硒文化的平台。

  三伏潭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仙桃市西部,南达排湖,北跨汉江,宜黄、随岳高速公路和318国道横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全镇版图面积125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6.5万人,镇区面积3.5平方公里。

  三伏潭地名的由来传说中,刘邦智擒韩信的地方——古云梦泽,就在湘鄂交界之处,后长江中游筑堤防水,云梦泽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湖泊,单说江北就有洪湖、大沙湖、排湖等。排湖之北有莲湖垸,莲湖垸北的通顺河畔有三潭:留潭、罗潭、孙潭。三潭潭水清幽,三伏天凉气袭人,周边树木花草繁茂,为游泳避暑的好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叫三伏潭了。

  三伏潭历史沿革:1949年7月,沔阳县设立夏家埠头县辖一区,辖三伏潭。1951年6月,沔阳县设立三伏潭十四区;1952年12月,原三伏潭十四区改为十一区。1958年10月,沔阳县在胡场设立八一区,辖三伏潭的夏市、康王、丰口头。1975年1月,撤区并社,改三伏潭公社,剅河区的毛场编入三伏潭。1984年2月,恢复区乡建制,改三伏潭区。1985年11月,建立三伏潭镇。1987年5月,朱场划入麻港乡。1994年10月至今,三伏潭镇设立有3个农村工作处和1个街道城建总支。

  毛场工作片地处三伏潭镇西部,西与毛嘴镇接壤,南与剅河镇相邻。辖苏湾、冯台、高河、毛小、童岭、彭桥、双剅、留名口、康王、官岭10个村。

  苏湾以境内苏家边和舒家湾得名。冯台以境内冯家台得名。高河以境内高家河得名。毛小以境内毛小垸得名。童岭以境内童家岭得名。彭桥以彭姓始住通顺河一桥旁得名。双剅得名于明朝此地一条小河堤上建有两个木剅子。留名口源于通顺河排水的明、暗沟得名。康王以境内康家湾和王家湾得名。官岭以境内官山得名来。约二百年前,此地是洗脚湖北边的一条高岭南,有九户渔民棚,后来由官系口迁来十几户人家在此落籍,故名官山。别名官岭。

  封口头工作片地处三伏潭镇北部,北与天门市相连,西与毛嘴镇接壤,东与胡场镇相邻。辖石和、封口头、鲜码、横堤、下夹沟、雷场、百亩湾、尹湾、越堤、南堤、青年、后湖堤、要兴场13个村和红卫林场、青年蚕场。

  石和以境内原两大队各取一字得名。封口头据传,在明朝末年,汉江涨水,此处溃口,洪水吞没了江南大片土地,为了抵御洪水泛滥,劳动人民日夜挑土堵口,终于堵口复堤成功,故得名。鲜码村地处汉江南岸,江北为天门市彭市镇,按“北街南渡”惯例,汉江南为鲜家码头,以此为名。横堤以境内横堤子湾得名。下夹沟以境内下夹沟湾得名。雷场因以雷姓在此设店做买卖,后逐渐形成人们赶集的场所而得名。百亩湾因清朝时期,陈姓娶了一个有钱的媳妇,她用自己的钱,在此买了一百亩地,而得名。尹湾以境内尹家湾得名。越堤,一百年前,汉江堤因洪水猛涨而溃口,人们越过溃口处重新筑新堤,堤下的村庄故称越堤湾。南堤因座落在沔沟(解放前与天门县的分界地)的南堤而得名。青年因该大队领导班子组建时,成员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组成,而得名。后湖堤以境内后湖垸得名。要兴场因一百多年前,有一姓彭武师在此兴街,当地刘家大姓出面干涉,并与其相争,后来彭姓武师势力强,兴建成街,而得名。

  夏市工作片地处三伏潭镇东部,东北与胡场镇接壤,西南与剅河镇相邻。辖夏市、熊家湾、西乐寺、红杨树、栗林嘴、李台、沟一、荣家湖、三湾9个村和排北农场。

  夏市以境内夏家埠头得名来。夏家埠头已有近三百多年历史,明末农民战争时期,从江西迁来一部分移民在此落籍,以捕渔为生,其中有九户姓夏的渔民以此地为停泊渔船的埠头,并定居于此。日后迁来者日渐增多,形成小集镇,故名夏家埠头。熊家湾以境内熊家湾得名。西乐寺,明朝年间,此地建有两座庙宇,名为西乐寺、东乐寺,后来东乐寺倒坍,西乐寺完美无损,因此得名西乐寺。红杨树,17世纪末,这里有一棵很大的杨树,传说上面长了99个包,相当稀奇古怪,方园皆知,故名。栗林嘴,明初,此地生长一片栗树林,且位于排湖北边湖嘴,故名。李台以境内李家台得名。沟一以境内沟口得名。荣家湖以境内荣家湖后湾得名。三湾以境内三个湾得名。

  街道城建总支地处全镇中心地带,辖沟二、三伏潭两村和联愿社区居委会。

  “硒游记”之吃小龙虾

  早就知道仙桃三伏潭镇正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富硒第一镇”,当地的富硒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又到了一年吃小龙虾的季节,应朋友刘兵之邀,去品尝这里的美味食品——富硒小龙虾。于是,我们一行“吃货”,从城区出发,驱车三伏潭。

  炎炎夏日,当车路过富硒洼地三伏潭镇的乡村,让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是,阡陌交错,花红柳绿,村庄整洁,道路宽敞,铺就出一幅文明生态小康村图景!

  在朋友刘兵的陪同下,我们领略了三伏潭“绿色、生态、富硒、康养”的无限风光,细细品味了当地人丰富独特的“富硒生活”。

  “物以硒为贵”。近年来,三伏潭镇发挥天然富硒土壤带来的优势,采取“政府+企业+农民+示范基地”的方式,大力开发水稻、花生、食油、莲藕、鸡蛋、蔬菜、水果、小龙虾、螃蟹等种养殖富硒农产品,助农增收,造福人民。现在,富硒农业产品已经成为三伏潭的一张靓丽名片,先后荣获各种荣誉称号。

  宁静的三伏潭农场,湖沼湿地,开阔平坦,生物多样,水草肥美。是天然的高产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

  一方好水,出一方好虾。三伏潭农场连接烟波浩渺的排湖,水质清澈,绿色环保,生长的小龙虾无公害,质量安全。湖沼青泥巴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硒元素,捕捞出的小龙虾,色泽红透,肉质鲜美。

  在三伏潭镇“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精神的感召下,在农场土生土长的刘兵,看到农田的闲置和荒芜,毅然放弃了在天津的木业公司经营,回乡创业。他承包了农场50亩水面,并前往潜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兴办起“梦梦养殖小龙虾基地”。

  三伏潭农场以湖水养虾为主,多实行“龙虾专养”或“虾蟹混养”。来到刘兵小龙虾养殖基地,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脚下随时会有张牙舞爪的活虾蹦来蹦去,在地上翻跟头,去寻找阴凉潮湿之地。

  刘兵向我们谈起小龙虾养殖和销售情况。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水草是重要的营养来源。每天早、晚要巡池,观察池水的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等情况。并在小龙虾的生长旺季,也要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成虾采用虾笼、地笼网捕获。

  冬吃无鳞鱼,夏吃小龙虾,是近几年才改变的食俗。小龙虾属季节性养殖的水产品,经销商只有几个月的生意可做。在仙桃,从6月份开始,收购小龙虾的经销商慢慢减少。随着天气转凉,水温变冷,小龙虾进入洞穴越冬,经销商转向主营黄鳝、泥鳅的收购与销售了。

  刘兵难为情的对我们说:由于基地只是小范围、小规模,除去日常开支,也没有赚到太多的钱。

  外来生物小龙虾,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生存,但它易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去,人们对付小龙虾的办法是隔绝,而今采用的是“吃”。沟渠河汊的小龙虾不够吃了,就去养殖,而形成了一条经济产业链,且终成正果。

  有报道称:《活虾进车间,转眼成美食》。三伏潭镇永华食品有限科技公司将鲜活小龙虾加工成熟冻美食,让小龙虾“蹦”上消费者餐桌,365天都可以品尝。可谓市场销售火爆,势头有增无减。

  已是晌午时分,我们一行“吃货们”早已饥肠辘辘,也不见刘兵带我们到就近的餐馆去吃小龙虾,或是在他自己家烹饪小龙虾让我们品尝。正当我们在犯嘀咕时,刘兵老婆从超市买回一大袋永华食品公司生产的熟冻小龙虾。下锅烩制后,热情地为我们端出好大一盆热乎乎的小龙虾。当然,也少不了摆满啤酒。

  三伏潭镇熟冻小龙虾,虾身红润,虾肉入味,嫩香鲜滑,余味醇和。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既然都是熟人,也不怕彼此莞尔一笑。“吃货们”撸起袖子开吃,手口不离虾。听说这富硒小龙虾是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吃货们”连吃带拿,也毫无拘泥。

  富硒三伏潭,美味小龙虾。“吃货”中有一个文学爱好者,大家提出叫他写一篇消息,在微信群宣传一下三伏潭镇富硒小龙虾。才思敏捷的他,张口既来:三伏潭镇位于仙桃城区西片区,且投资新建有引领富硒产业大发展工业园区,消息的标题就叫《“硒游记”之吃小龙虾》吧!并即兴赋打油诗一首,“吃货们”无不拍手称快。

  熟冻小龙虾,口味鲜香辣;

  好吃不费劲,解包用手抓。

  百年风雨宝善桥

  孟子认为,“善”是人之本性,也十分强调与人之“善”。善人者,人亦善之。修桥乃大善举,施善于人是一种美德,故以“善”为桥名十分普遍。仙桃就有宝善桥(也叫保善桥)、永善桥等。

  永善,意为永远善良,永善桥由此而来。永善桥这里姑且不谈,只是简说一下宝善桥的传说。

  三伏潭镇有个南堤村,位于镇北约4公里处。因座落在沔沟,即解放前沔阳与天门的一条界沟,人们常称其“沔沟”。南堤村位于沔沟的南岸,故名南堤村。

  位于沔沟南北两岸从前没有桥,过往行人只能坐渡船。相传摆渡人是个财主。财主摆渡并非修善积德,而是以此来搜括民财,穷苦人无不怨声载道。两岸人希望这里有一座桥就方便了,财主听后,觉得有了桥,不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于是,讥讽地回答过河的人:建桥以你为首。意思是说,一个个穷光蛋,平时衣食无着,还在我面前提什么建桥。

  人们的夙愿被体察众生疾苦的观音菩萨知道了,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决定在此为百姓兴建一座石桥。为了不扰民,观音菩萨带领众仙每夜里下凡采来石块,搬运到沔沟南堤渡口,天不亮便回到天宫。不料这事被财主发现,他更是恨之入骨。

  一天夜里,众仙搬来石头到此,忽听鸡鸣,便要返回。只好将手里的石头一个劲地往下抛完后,趁天没亮,急忙回到了天宫。

  原来财主为了破坏修桥,不等天黑就躲在渡口,一见众仙搬来石头,便大声地学起鸡叫,叫着叫着,冷不防一块块大石落在头上,财主被砸成了肉饼。

  观音菩萨了若指掌,洞若观火。不管生前功过得失,但人死大于天,因此,修建石桥之事被耽搁了下来。

  天降基石,天助我也!在大清初年时,由乡贤段明汪牵头,自掏腰包,并组织乡亲们集资,请来能工巧匠,利用这些石块,在沔沟南堤渡口修缮了这座石桥。

  古人云:以珠玉等当成宝贝,不如将善良当成宝贝。故得名宝善桥。

  直到今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那天,宝善桥上拜观音的情景不断,善思善感,让人触物兴怀。

  百亩塆的传说

  百亩塆,现为三伏潭镇的一个自然村。它北临襄河,南靠沔沟,如今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是名副其实的良田沃野。

  据传在清朝末年,百亩塆乃光沿湖的一部分。这里曾是荒野湖洼,芦苇丛生,茅草遍地。汉江溃口冲击的夏夹沟穿过此地,直通沔沟。

  就在这湖垸的荒田滩上住有一户陈姓人家,寡母李氏带着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过活,母子俩相依为命,度日如年。

  一晃,陈家的儿子到了该娶妻生子年龄,可家徒四壁,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穷得叮当响。更有揭不开锅的时候,三餐不继。就连媒婆也请不起,拿什么给儿子成婚。眼看儿子年纪一天天大了,急得寡母李氏真恨不得去寻短见,一死了之。

  有一年的深秋,湖里来了一位收购芦苇的客商,这人来到李氏住的茅草棚去讨碗水喝,喝完了水准备走时,恰巧看见了李氏的儿子,小伙长得慈眉善目、膀阔腰圆。

  客商问起李氏家中的一些情况,她都一五一十的都照实话说了。客商听得仔细,叫了“多谢”才离去。

  其实这位客商不是远处的人,就是襄河一河之隔双河垸有名的芦苇老板刘财主。

  双河垸是个地名,其实就是襄河里的一滩涂,老百姓栽种有芦苇,其中包括钢芦和泡芦。刘财主包揽了对这里芦苇的收购权,经整理后,然后在双河垸码头装船运往汉口,卖给洋人做造纸的原料。

  遇襄河患洪,双河垸滩涂上的芦苇被连根冲走,钢芦和泡芦严重欠收,刘财主只好到襄河两岸的荒野湖洼去收购芦苇。

  刘财主时常想,要是在光沿湖能有自己的一块芦苇地该多好,可惜腾不出人手来照应打理。

  刘财主家有一爱女,天生的是个聋子。人常说“十个聋子九个哑”,女儿也老大不小了,说话总不清楚。但品貌端庄,心孔开窍。刘财主家大业大,吃喝不愁,唯一让他操心的是女儿的婚事。

  李氏塆子里有个裁缝,经常去给刘财主家做衣服,况且刘财主也知道裁缝与李氏同住一个塆子。冬日的一天,刘财主从外地收账回来,女儿迎接父亲的归来,“咿咿呀呀”地说这说那。刘财主遇见裁缝在自家做上工,此时让他想起了一见倾心李氏的儿子来。于是托咐裁缝为自己的女儿做媒,并点名到姓的嫁李氏家儿子。还把自己在李氏家讨水喝之事叙述端详。

  俗话说:“量媒、量媒”,裁缝心想,一家富有,一家贫寒;你不嫌我残疾,我不嫌你穷困。这桩婚事十有八九可结为秦晋之好。

  古有“残冬不提媒”之说,吃“百家饭”的裁缝当然清楚。开春后,裁缝来到李氏家为其子提亲,李氏问起是谁家的千金,裁缝把刘财主托咐之事也叙述端详。李氏家喜之不尽,答应了这门亲事。

  刘财主八台大轿恭送女儿,婚礼办得风风光光。陈姓人家娶了一个有钱的媳妇,这孤儿寡母的苦日子也算熬出了头。

  “丑女不可贱嫁”,刘财主不嫌贫爱富的品德,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陈姓人家媳妇按照其父旨意,她用娘家所给的钱,在此买了一百亩荒田滩地,扩大了收购芦苇的资源,圆了刘财主的心愿。从此,那块方圆百亩之地也出了名。

  多少年后,陈姓人家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生活富庶。经过世代繁衍,人口多了起来,慢慢形成了一个村子,百亩塆的村名便由此而来。

  “文革”期间,这里一度被命名为“新合大队”,“文革”结束后,百亩塆还是恢复了原先的村名,折射出百亩塆特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底蕴。


  仙桃三伏潭高河皮影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高河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仙桃市三伏潭镇高河村高家河子湾的皮影戏在当地很有名头,艺人们不但会编唱皮影戏,还会制作皮影。高凤翔、高凤成、高元成哥弟三人出自皮影世家,精湛的皮影戏技艺祖上三代相传,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戏种遗留下来,漫长而厚重。

  高家河子湾离我老家只有一河之隔,我对高河皮的了解并不陌生。小时候最是喜欢皮影戏,与皮影戏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其中皮影戏主要唱腔的配乐,至今我还能用二胡演奏出来。

  高河皮影从上世纪50年代末“高家班”组建以来,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几位艺人、几箱子道具、一块白色方形的布屏,简单的戏剧道具乐器,演艺上至千古人物驰骋疆场,下至寻常百姓趣味人生,一张张皮影通过艺人的提携和分角反串的唱腔,将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演释得淋漓尽致。

  高河皮影同当地传统的花鼓戏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现已辞世的高凤成艺人是往年皮影戏班子的“叫鸡公”,也是江汉平原一位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当时的皮影子班子里还有张仕林、张孝狗、高元成、高凤翔、徐林英等人,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为地方皮影存留下许多经典剧本和久演不衰的节目。

  高河皮影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在文化饥荒的年代,高河皮影用优美动听曲调,老幼易懂的词汇,浓郁的乡土方言,创造出村村有戏看,人人会哼上几句的辉煌,让许多喜爱皮影戏的乡民每受眼福,是绽放在荆楚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高河皮影雕刻材料多为牛皮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生动,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时至今日,高河皮影班有的老艺人虽相继作古,已年逾古稀的高元成老人并没有放弃对皮影戏的执拗和热爱,继续传带着毛华祥、董福林、游金安、张金娥等新一代皮影演员走向市场。他们活跃在仙桃市及周边县市乡村,落地生根,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信神酬神诸神有灵,许愿还愿万愿了清。”高河皮影就目前来讲,其演出的节目主要是以“唱愿戏”为主。每逢农村有起屋造厦、结婚生子等喜庆事或者许愿还愿了愿,这皮影戏是一定要唱的,开锣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剧目点啥唱啥。风调雨顺是人们一种祈盼,每逢春节,以村或组为单位,各家各户收戏钱请皮影戏演唱。一是为了增添节日祥和的气氛,二是旨在祈求五谷丰登,一年有个好收成。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高河皮影戏班也必将迎来传承和发展的春天。

  三伏潭中堂画

  中堂画,顾名思义,就是居民家中在正堂(堂屋)冲着正门的墙壁正中央悬挂的装饰画,体现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间的禁忌信仰。内容多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寿星佛道、松鹤延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符合......

  中堂画,顾名思义,就是居民家中在正堂(堂屋)冲着正门的墙壁正中央悬挂的装饰画,体现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间的禁忌信仰。内容多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寿星佛道、松鹤延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符合此中堂画内容,或手写、或裱糊的对联。

  挂中堂画,也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家中挂中堂画历史悠久。挂中堂早在清朝中、晚期就开始时兴,那时,只有官宦富豪和书香门第,才用来装潢高堂雅室。到民国年间,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开始慕其雅而仿效。但大多是手工装裱的。上世纪80代中堂画发展到用玻璃镶制。

  过去家中堂屋上席的墙壁处也做有神龛,是用来放置菩萨雕像和祖宗灵牌的,也是磕头敬神的地方。神龛的上面就是挂中堂画的位置。由从贴的是“天地国亲师”到张贴毛主席像,按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挂纸画裱糊的中堂画最流行的时间,算起来也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

  挂中堂画,根据个性爱好的不同而选择不同题材。做生意的以财神菩萨为多,家里有老人的以寿星为多,文化人以山水花鸟为多,但在我地流行的最为多的是数“白云黄鹤”了。谁都知道武汉的黄鹤楼,谁都喜欢黄鹤楼。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伏潭镇文化站办有裱糊厂,职工就是文化站花鼓、皮影戏剧团的演员,他们在影剧院边学戏、边演出,边裱糊中堂画,意欲拯救中堂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文化站站长蔡银庭领导下,三伏潭农村文化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花鼓戏唱到监利的新沟嘴,皮影子演到上海市。中堂画销往全国各地,武汉各大百货公司都卖有三伏潭裱糊厂生产的中堂画,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字画简称裱画。当时的裱画是从年画印刷厂,采购来纸画和轴头,然后以手工进行裱糊。其流程大致为:将要裱糊的画沿边裁剪整齐,背面涂上特制糨糊,画与衬纸粘贴在一起,装饰边条,且做好防霉、防蛀处理。等裱画晾干后,上下再安装上轴头。裱画的上端,所用的细方木杆为天杆,下端粗圆的木杆为地杆,加固完毕后就形成了手卷,系上尼龙线,套上简单的包装,就算完成了。平时不挂时,就可以卷起来收好,到了过年过节,则轻轻地吐开挂上,非常方便,一幅自己喜欢的中堂画可用上好多年。

  雕匠怕瞄匠。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伏潭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人受之熏陶,无师自通。一般都会字画裱糊,如给老人祝寿书写的大“寿”字,过春节画的雀对,毛笔书法古诗词等,都是自己去裱糊,没有特制糨糊,就用面糊;没有轴头,就用麻梗代替。坏了,手工裱糊很容易修复。裱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村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传承”二字,更在于承。当人们追溯一个地方、一种文化传统的渊源的时候,而传统的东西仍置身于历史与现代的选择之中。

  民间故事之乡——三伏潭

  三伏潭镇南接排湖,北枕汉水,通顺河穿镇而过,是一个风光秀美,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于特有的水乡平原地理状况、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极适宜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因而这里的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原生态文化的三伏潭镇,有获“湖北省十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麦秆画邓友谱;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高河皮影戏;有备受人们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沔阳花鼓戏乡剧团;有老文艺工作者蔡银庭创办的“农村文化俱乐部”基地;有活跃在十里八乡的“爱乐民乐团”;有书法名人龚世文、荣延栋、樊爱国、荣海斌…….镇里的渔鼓艺人几乎遍布每个村落,吹拉弹唱大有人在。三伏潭民间文化艺术,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风情特色,近些年来,如麦秆画融合国内外大市场,很有名气,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流传于三伏潭的民间故事传讲人广为人知,一批“民间故事家”,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这些人有的没念过多少书,故事多半是祖祖辈辈口传下来的;有些是后人根据以前的故事梗概,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的;也有些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依当地民风民俗、历史现实说人说事,创造出大量思想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

  三伏潭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在田里干活打幺歇、聚在一起选棉种、夏夜乘凉等场合,上十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各自讲自己听来的、编撰的故事。讲得好的大家哈哈大笑,讲得不好的,想好了接着再来。除了讲故事,有时还传唱戏曲、情歌、民谣、猜谜、对对子等,就算在大农忙季节,这些人也是谈笑风生,悠哉乐哉!

  在人们传讲的这些民间故事中,有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地名故事、生活故事,还有民间笑话。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憎恶扬善的情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些故事至今还流传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和三伏潭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儿时讲故事的那些祖辈、父辈们已被他们的后代忘却!家乡三伏潭,在我的记忆里,故事传讲人中,有擅长讲革命先烈故事的徐默尤;有讲人文地名的李中象老师;有“盘朝”的王金苟;有讲民间笑话的蔡炳南……

  这些传讲人讲过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诙谐有趣,语言流畅,性格明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田边村头,月下灯前不可缺少的文学精神食粮,在欢快谈笑声中,隔阂不知不觉解除,亲情友情不断加深,一乡善土。

  三伏潭民间故事的传承已被年轻一代所遗忘,再说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的,谁还会去听那些土里土气的故事;大街小巷都是流行歌曲的声响,谁还去唱那老掉牙的《薅草歌》、《打麦号子》?如今,三伏潭民间故事已成为该地区民间文学的一个缩影,传承正濒临消失。既然历史文化具有它的传承价值,我们就必须把它很好地保存下来,进行收集和挖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感受到三伏潭民间文化的永久存在。

  为了不让这丰富的民间文化消亡,近几年来,三伏潭镇有关部门抓保护、抓传承。如三伏潭一中以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汲取更多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附:流传在三伏潭的民间故事摘录

  一、饶南平烈士(徐默尤)

  提起饶南平,河南信阳人;祖祖辈辈都受贫,苦瓜结之在苦藤。

  饶南平烈士,1925年生于河南信阳贫苦农家,南平同志,从小憎恨黑暗,追求光明。一九四六年,他响应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毅然参加人民解放战争。一九四八年,他随军南下,行至江汉,担任沔阳一区武工游击队长,在艰苦斗争中,他依靠贫农,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立下了不朽功绩,同年八月,他和战友刘金生不幸被叛徒谋害于刘家台。

  徐默尤,习武之人。原青年蚕场书记,后担任三伏潭影剧院工作人员,擅长渔鼓的创作和演唱。

  二、问路(传讲人不详)

  两个小伙子,从毛嘴骑自行车到三伏潭,别个是第一次走,不认得路。到了三伏潭,很没礼貌地问路边一位老人:“老家伙,这西过是不是三伏潭啊?”老人生气地说:“这西过是一伏潭,你们再往前走滴卡远是二伏潭,再走滴卡远才到三伏潭。”结果这两个不懂礼貌的家伙就一直骑到了仙桃镇。

  三、兰英的姆妈穿花裤子——第一都不止(张才富)

  兰英姓什么?谁都说不上来,但肯定是有这么一个人的。

  兰英,窈窕黄花闺女,据说她家住三伏潭通顺河北岸的村子里。每当人们坐在过河的摆渡船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在通顺河里洗衣服的小丫头,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花朵般的脸儿,微张的红嘴…….虽是素面朝天,却能羞煞神仙,人们都说这小丫头长得像她姆妈“刮的抠”。

  这小丫头就是兰英。一个把三棒鼓《沙湖沔阳州》,唱得让听的人流泪的“鬼”丫头。

  兰英的姆妈是个风流少妇,要条子有条子,要身材有身材,该小的地方小,该大的地方大,总之,灵醒得没得谈头。村子里所有的妇女,就凭瞎子去摸,也数兰英的姆妈第一漂亮。

  由穿粗土布到穿花洋布,当然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不是每个家庭妇女都穿得起这花洋布,那时穿洋布的人稀少。即使是扯一块花洋布,也只是撕上个六尺,做一件大襟褂子,就像捡了和尚帽子的,心里不知有多爽快!还没有听说用花洋布做裤子的。

  有一天,兰英的姆妈居然穿出一件花褂子摆显着。风吹那个花裤子呀,哗啦、啦、啦、啦……湾里的人看了眼睛一亮:“哎呀!我的姆妈呀!这一哈,兰英的姆妈,第一都不止了!”

  后来,人们形容人或事位居第一,是最好的,就用了“兰英的姆妈穿花裤子——第一都不止”这一句歇后语。

  四、蔡炳南的故事(传讲人不详)

       蔡炳南故事,通常以民间笑话、诙谐幽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流传。因此,在三伏潭极有影响力,说他是沔阳的徐苟三,一点也不为过。

  掐  时

  三伏潭留名口有一个蔡炳南,他说“蔡”字上是“草头军”不好,人家叫他“祭炳南”他喜欢,反认为占了“后人”的便宜。

  此人能说会算。一天,邻居牛丢失了,找他帮忙掐掐牛被人弄到什么地方去了,也没告诉他这头牛是牯牛、还是沙牛。

  他装神弄鬼一阵,手舞足蹈唱道:

  黄牯黄沙牛,牛在灰埠头;牛在云中走,我没看见牛的屁股头。

  丢失牛的邻居,果然在灰埠头找到了自己的牛。

  撞  手

  有人出馊主意说:蔡炳南,你有狠的话,敢把路上走的那位妇女的屁股摸一下,你的活我们帮你干,一言为定。

  蔡炳南说;这有啥为难的。

  蔡炳南甩着手,象个妖精婆,妖到那妇女的身后,轻轻地打了一下走路妇女的屁股。妇女回头骂道;流氓;蔡炳南回答说:谁流氓,你在走,我在走,是你的屁股撞了我的手。

  妇女连忙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了。

  吃  鸡

  蔡炳南家里杀了一只不下蛋的老黄鸡母,他老婆把鸡脑壳、鸡屁股、鸡脖子盛好后,先端给了他,鸡肉多的一碗放在灶上。

  蔡炳南心里有数,知道自己的老婆好吃,点起一支烟,笑着对老婆说:玩是玩,笑是笑,灶上那碗归我要。

  老婆回答,两碗都是一样的。

  蔡炳南又说,那就:君是君,臣是臣,倒的锅里再来盛(方言:神)。

  他老婆窃不过他,只好照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影戏——河湟皮影
古富水县城——宋河镇秦关村
图说南阳非遗之七 ▏桐柏皮影
四川皮影戏皮影
四川皮影戏皮影「1982年」
皮影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