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花鼓戏】《一、历史与溯源》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其境内湖泊众多,又称“千湖之省”,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人民充满着睿智,这方水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富有生活气息的花鼓戏,糅合了戏曲、曲艺和民间歌舞之精华,享誉中外。

  湖北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泛指流行于湖北省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等剧种的统称,又通常特指荆州花鼓戏。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东路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恩施灯戏、阳新采茶戏等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尤以沔阳(今仙桃)花鼓戏最为著名。

  花鼓三千首,高腔十二秋。湖北花鼓戏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最早记载于康熙时期,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成熟于咸丰、同治年间,精进于“四大门头”,誉满武汉三镇于宣统元年,女艺人登台于民国初年,抗日救国宣传于民国中期,遭到监禁、以唱楚剧为业于抗战胜利后,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专业花鼓戏剧团于上世纪50年代,剧团解散于“文革”,恢复、繁盛于80年代,昌明于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保护创新于21世纪的文化自信,濒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花鼓戏源出于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并使用当地方言演唱。如江汉平原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汉族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花鼓戏的源头。

  打起锣鼓唱秧歌,忘了腰疼快干活。仙桃西片靠近汉江的郑(场)毛(嘴)剅(河)三(伏)胡(场)地区为“白田乡”,棉花种植面积大。锄头底下出黄金,从棉花出苗到现蕾,大约要薅七遍草。六月天薅棉花草是一项特别累人的活路,人长时间地勾着腰、扭着身子,会觉得非常难受。此时,歌师傅敲击锣鼓,薅草的妇女听锣鼓节奏齐歌,以调动劳作节奏,提高劳动效率。

  “太阳出来照四方,公社社员薅草忙,姐在田里把草薅,棉花开花想爹娘,眼泪滴在锄把上。”仙桃的薅草锣鼓(薅草歌),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演唱的歌,且辅以锣鼓伴奏,又叫“锣鼓歌”。歌师傅所使用的响器,由鼓、锣、钹组成,敲打锣鼓时,鼓点响起,然后锣钹随着鼓点的引导分别敲响,薅草的妇女则拿着锄头,一字排开,随编随唱,边薅边唱。薅草歌演唱内容丰富,曲牌也随之多变。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俩口子在薅草时,往往是女唱男接的形式,互诉爱慕之情。《薅草歌》的旋律高亢优美,四度和七度的音程跳进极具特色,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逾年历岁,薅草锣鼓就演变成了花鼓戏主腔中“高腔”、“悲腔”、“打锣腔”。

  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湖北薅草锣鼓亦为歌锣鼓,其分布极广,演唱内容也包罗万象,它原始质朴,起源于农事,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具原生态特色,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薅草锣鼓一直沿袭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及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逐渐失去了其传承环境及条件。

  曾经,在多少年前,湖北汉江流域江汉平原一带,流传过一首民谣《襄河谣》:“襄河水呦,黄又黄啊!河水滚滚起波浪啊。年年洪水冲破堤,多少人民受灾殃。”襄河就是绵延千里孕育了江汉平原的汉江!歌剧《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完全是在民歌《襄河谣》的基础上加花变奏而来。

  花鼓戏由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主要行当有后来萌发出的“三小”(小生、小丑、小旦)行当。到“六根竿”时期,随着剧目变化,行当角色有所发展,出现了小生、生脚、正旦(相当于青衣)、花旦(又称铁扁担)、丑脚五个行当。此间,艺人组班演出由三五人发展到“七慌八忙九停当”的规模。民国初期,女艺人出现在花鼓戏的舞台上,极大地丰富了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

  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沔阳州一带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异常活跃。乡村五里三台戏的繁荣,造就了一代花鼓名流。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汪春保、史旺、贺霞龄、黄二生的“四大门头”和陈文科的“北陈门头”。

  湖北花鼓戏,是湖北三大著名的地方剧种(汉剧、楚剧、花鼓戏)之一。从前,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剧情多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戏。湖北的花鼓戏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其音乐曲调风格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花鼓戏在整理创作剧目、革新音乐唱腔、提高表演艺术、培养艺术人才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其中,发展较快的天沔花鼓,就有天(天门)、潜(潜江)、沔(沔阳)等5个专业剧团和许多乡镇业余剧团。他们整理的《站花墙》、编演的现代戏《拦花轿》、《小坚决》、《买摇窝》等均有一定影响。随之,东路花鼓、远安花鼓、随县花鼓、阳新采茶、文曲戏也都有了专业剧团。特别是1980年拍摄的天沔花鼓戏彩色戏曲电影《花墙会》,风靡大江南北,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北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它起源于“一旦一丑”演唱的“沿门花鼓”(也叫“地花鼓”),后其表演形式多为灾民背着木凳,或推着小车,挂上锣鼓,边敲边唱,又被称为“架子花鼓”或“推车花鼓”。由此可知,湖北花鼓戏最迟应该是在清道光年间已经形成。

  据花鼓戏老艺人欧阳栋汉、黄宏志在撰写的《花鼓戏发展脉路》一文中介绍,素有水患重灾区的沔阳,人民在逃荒讨乞之时,大都带一个像大板凳的木架子,上面放钹,旁边挂锣,脚上还踏一个小锣。一个人手脚并用,一边敲打这些乐器,一边唱上边所说的小曲小调。根据这些乐器特点和演唱形式,人们称之为地花鼓。这地花鼓虽然不是戏,但它却与花鼓戏有直接的渊源,湖北花鼓戏正是从这地花鼓发展而来。

沔阳花鼓戏《十三款》视频

  “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湖北花鼓戏由地花鼓、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发展成以“六根杆”搭就的较为宽大的演出舞台,与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艺术媾通,而获得了“剧”的基因。

  一方水土一方歌,一方文化滋生出一方戏曲。花鼓戏之所以在江汉平原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这里是古云梦泽众水汇归之域。随着人类足迹的日渐增多,云梦泽也逐渐萎缩与消失而变成了良田,渔民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湖乡人的生活日趋安定,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没有绝对的事,花鼓戏历史与溯源,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天性与人性合一也。

  生、旦、净、丑是湖北花鼓戏中的四大角色,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演绎人生百态,浓缩世间炎凉。“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奶生(又称娃娃生);“旦”,包括老旦、正旦、闺门旦、花旦、摇旦、刀马旦、武旦;“净”俗称大花脸,分铜锤、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脸等类;“丑”,又名三花,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类。

  生角演员的素脸扮相,俊雅端庄,其唱腔不温不火,有板有眼,将戏中的儿女情长、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旦美在青春,青衣(正旦)美在岁月。青衣,风度凝重,行为端方,气质含蓄,嗓音嘹亮,用婉转动听的声腔,去演唱出剧中人物在凄风苦雨中的坎坷。青衣是沔阳花鼓戏中的阳春白雪,圆润清亮的嗓音一唱三叹,令观众为之动情。花旦出场,秀目顾盼流情,长裙拂地若出水芙蓉,轻佻风骚。绛唇稍启,唱诉一出凄怨的故事。声音清亮,颤着哭音,一声“哟—喂—哟”,像从幽泉里源源流出的清溪,如泣如诉,泪如雨下。让观众陷入悲寂伤感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净扮判官,丑扮鬼。”净角演员以雄浑豪放的唱功,把人间正邪忠奸或善恶美丑,各种人物性格表演得栩栩如生。“一哭二笑三话白”,此语是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把念白列为第三位,也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此俗语说明了“丑行的重要性”。丑角,是花鼓戏艺术一种概念化的艺术,他是花鼓戏必不可少的一个行当。油腔滑调的丑角,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角色,其表演动作风趣,节奏优美。

  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表演技巧方法的合称。湖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以叙事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步法和身段怡然自得,朴实灵动,轻松活泼,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如沔阳花鼓戏中的“摘花”、“带彩”、“咬碗”等特技,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湖北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20多种,又以京胡为花鼓戏音乐伴奏中主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入管弦伴奏和文场过门。

  “哟喂哟,可当药。”朴实的土话,反映出花鼓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这种扎根湖乡的传统文化,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花鼓戏流传至今,已成为湖北人的乡土情结。

  新时期花鼓戏守护传承,舍我其谁?一年一度的荆州花鼓戏联谊会,以传承发展的理念,已走过了十一个年头。老戏不老,后继有人,戏迷当中,年轻人占多数,引人注目,也让些老艺术家们看到了荆州花鼓戏的保护和传承,大有希望。会长澎湃先生说,先辈们的不懈守望,才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我们要肩负历史重任,让非遗在传承中闪光,为弘扬花鼓戏文化、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努力!

  艺在一心,功在一身。被人们誉为荆州花鼓戏“老旦王牌”,年逾70多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世安老师,风骨依然,如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用不忘初心铿锵之音,倾情演绎出花鼓戏的百转千回,为观众奉献精彩。她的女儿说她:我妈妈真到要过世的那天,如果剧团叫她再去唱段《秦香莲》[三官堂],保证她立马还阳复生!

  花鼓一枝花,乡土是爹妈。观众对花鼓戏的这份热爱,既来源于“戏窝子”的历史传承,也与像孙世安老师这样一大批花鼓戏老艺术家坚守一角戏台,密不可分。这真是:

  田地长出花鼓来,乡音声声飘草台;

  悲喜哀乐打锣腔,未曾开言泪满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天沔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的乡土文化密码
花鼓戏《懒煮饭》完整版
随笔||沔阳花鼓戏【征文】
长沙花鼓戏
花鼓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