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江歌之殇看生活中的三种人格

前天写了江歌案宣判,我们该教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几日收到一些朋友的反馈,自己也反思了很多,发觉上篇文章并没有讲全面。

它只说了教育孩子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没有阐述如何避免遇到这样的人,以及遇到了应该如何去做。于是就有了这篇续章。

了解越多江歌案的真相,就越发感叹这个事件里出现的人物浓缩了世间常见的几种人格。

陈世峰、刘鑫和江歌分别是极端型、索取型和付出型的典型人格,如果少了任何一种,这个惨案可能都不会发生。

不与极端型恋爱



极端型的人很容易情绪化,很难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在面对挫败、失望时会采用不顾一切的极端方式解决。

这种人作为朋友相处或许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成为恋爱对象,风险就成指数级上涨。因为在占有诉求更高的爱情里,他们的期待值会变得不一样。

所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恋爱时,一定要远离具有这种人格的异性。

通常这类人并不会在最初的接触中就显露出极端的特质,相反他们可能是温柔细腻、敏感贴心的。

但在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你应该留意他对于困难、冲突的处理是怎样的,能否做到用理性去判断问题,采用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他/她很容易暴躁,看事情偏激,甚至有时会采用过激的行为宣泄情绪,请冷静下来,毫不犹豫地离开。

与极端型人分手,方式需要更委婉温和。不要用刺激、侮辱、甚至撕破脸的方式达成目的,因为这类人往往有着更脆弱的自尊,当你戳痛他心底的伤,爱只会转化为恨,甚至更深的报复。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孩子懂得一些人世道理时,就不断灌输这样的恋爱观:

遇事不能偏激,凡是走极端的人都不适合恋爱。

不要被言情小说洗脑,那些为了爱要死要活的人看起来感天动地,其实骨子里都很危险。

一个爱你爱到要割腕的人根本不会带给你幸福,只会带来压力。

远离索取型朋友



索取型的人鸡贼不厚道,自己一丁点的小利益也绝不能受损。

相比常规的自私、自利和自保,他们更令人心寒的是做法是,把别人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

他们没有同情怜悯之心,也没有道德良知,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怎样影响别人。

为了自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朋友当成工具人,小到蹭吃蹭喝,随口借钱,大到推卸责任,让人背锅。

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遇到这样的人。大多数人被他们占了便宜,选择忍气吞声,用“吃亏是福”来自我消化。

而他们如果在你这儿碰了壁,则会耸耸肩,另寻目标,反正社会上不缺潜在的受害者。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样的人只有不屑,并不会觉得他们危险。然而江歌案警醒了人们:无限度的索取者可不止是让你吃亏这么简单。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能把你推进火坑,置你于死地,且不会有任何愧疚。

所以,交友时一定要谨慎,防止被索取型人盯上。

相比极端型人只会在特定场景下显露本性,索取型人在日常接触中相对好分辨。

如果他在交往中经常依赖别人,要求别人为他服务,自己却很少主动回报;

仅仅用甜言蜜语感谢别人的付出;

甚至某些时候为了自己的好处,让朋友过分牺牲;

请速速与此人保持距离。

对于他请求的帮助,唯一正确的回应就是说“不”,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施予者是一种伤害。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活的苦必须要亲自吃,别人没有责任替你扛雷。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平等,如果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绪上的给予和收获都不能对等,这样的关系必定是失衡且无法延续的。

倘若索取型人是自己的亲人,情况会更加复杂。毕竟亲情和友情的衡量尺度是不同的。

作为家长,也应该有意识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交友观念:

真正的好朋友是相互关注,彼此付出的。

那些喜欢占别人便宜,把投机取巧当作能力沾沾自喜的人并不适合做密友。

如果一个人和你做朋友只是因为你能够帮他做事情,不要被他所谓的“夸奖”冲昏头脑,以为他真的欣赏你。

有选择地付出



付出型的人喜欢帮助别人,在奉献和付出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他们认为如果帮助了别人和让别人高兴,自己也会感觉良好。

他们通常很有爱心、同理心,能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成全别人。

在“人人为己”的社会环境下,以他人利益为先的付出型人是值得尊敬的。

但付出型人很容易被索取型人找到。一个不吝给予,一个照单全收。当索取型人感到不开心,付出型人就会自责做得不够好,然后给予更多。

付出和索取的组合看似和谐,但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做到公平,如何在给予和接纳间做到平衡,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边界。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付出型人的热情,同时也要避免利用他们的善良。

和付出型人做朋友,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可以真诚地提醒他们注意付出的边界,在取悦他人和满足自己需求之间做到更恰当的平衡。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要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这类人往往会转变成付出型人),并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牺牲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公平对于每个人都是最佳选择。

帮助别人是美德,但这个忙应该是自己能力所及,而且对他人来说是必要且合理的。

对于超越边界的要求,勇敢say no,拒绝并不可耻。真心和善意应该留给值得付出的人。

今早一个妈妈和我说,她想和娃聊一聊江歌事件,虽然觉得有点残忍,但又觉得迟早要知道。

我想这件事对于成年人应该很有共鸣,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可能还是太难理解。

或许合适的方式是在他们遇到实际状况时给予相应的引导。

父母能做的只是提前打好预防针,至于能否在思想中产生抗体,却是无法预知的事吧。

毕竟很多事总是要在亲自吃过亏、碰了壁后才能真正领悟和内化。

愿善良的江歌安息,那两个犯错之人午夜梦回时良心会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朋友可以交,我们可以不那么善良
精神分析与人的成长
“江歌案”背后我总结了:7大识人术,请牢记!
为何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往往命不太顺?
好人总是输,孩子怎么办|江歌案启示录
我爱自己!:关于自恋的问与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