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都的印记——北京护城河

古都的印记——北京护城河

说起老北京,人们印象深刻的除了宏伟的故宫、天坛、多如牛毛的胡同、四合院,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涓涓流淌的护城河。护城河,古称“濠”,是古时由人工挖凿,环绕整座城、皇宫、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可防止敌人、动物入侵,主要为防守用。古代生产力低下,处于冷兵器战争时代,修建护城河和城墙是城市防卫的主要手段。古代世界各国,举凡城邑、城堡及皇宫等地皆建有护城河。如欧洲大大小小的城堡护城河(Bodiam城堡护城河、Du Plessis-Bourre城堡护城河)、日本的松本护城河、柬埔寨的吴哥窟护城河等。

Bodiam城堡护城河(图片来源:摘自网易博客)

吴哥窟护城河(图片来源:摘自搜狐博客)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近四千年的建城史,护城河开凿历史同样悠久。早在中国最早的工艺官书《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其中“营国”指的就是建造城池。按照周朝建城的制度,凡王国之城或诸侯封国之城,皆建设城廓,开挖护城河。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伴随着众多形制各样的城镇、都邑,建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护城河,如济南护城河、襄阳护城河、西安护城河。由于朝代的更迭,特别是近代城市化的推进,护城河的原始功能消失殆尽,古护城河也在逐渐消失,遗迹已寥寥无几……北京的护城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一部分,得以部分保存下来,供人们欣赏游玩。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王城规划图

(图片来源:李允鉌《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金史》中记载北京:“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自古就是帝王建都立业的理想之地。这里曾先后作为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国都,并和西安、洛阳、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作为虎踞龙形之地,历朝历代都曾在此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城邑,并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护城河体系。由于区域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相比其他城市的护城河,北京的护城河有几大突出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规模宏大;三是功能多样。

01

历史悠久

北京的建城史始于商周时期,城市护城河的历史也由此开始。1962年,考古人员在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一座古城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带有“匽侯”(即燕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了史书中“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也证实了这里曾是西周时期北方封国燕国的都邑[1]。考古中还发现在古城遗址东、西、北三面城墙外存在着宽深各2米多的护城壕沟,这就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护城河[2]。

燕都城墙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北京无论作为秦汉蓟县、隋朝涿郡治所、还是唐朝幽州治所等,均是北方重要的城镇,均建有完整的城池。会同元年(938年),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城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200米,呈矩形,城外四周辟护城河。金天德五年(1153年),海陵王正式迁都北京,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建中都城,都城大体呈方形,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护城河水源主要来自城西侧的西湖(今莲花池公园),湖水经洗马沟东南流至西护城河,补给护城河水,然后斜穿都城,经南护城河流出。十三世纪初,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并放火焚城,金中都都城和护城河随之湮灭。不过在今天的北京城西长安街南侧东西向的帘子胡同和受水河胡同能够依稀地找到金代护城河旧迹,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内更是发掘出金中都南护城河的水关遗址,现已改建为金中都水关遗址博物馆。

金中都水关遗址(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元灭金后,金中都宫殿建筑破败不堪,元世祖忽必烈遂决定在金中都东北方向新建一座都城——元大都[3]。大都城大体近似方形,城外四周辟十一座城门,城墙外挖掘护城河,即为今天北京护城河的雏形。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城后,为了便于防守,将都城北部人烟稀少的区域丢弃,北墙南移五里,以坝河上游为北护城河。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下诏将北平改为北京,作为国都,并重修城池宫殿。1406修建紫禁城,四周开挖护城河,即今天的筒子河。1419年又将原大都城南城墙南移两里,墙外开挖护城河,即今天前三门护城河。在两次城墙改建后,元大都南北护城河被废弃,东西护城河仍旧沿用,今天的北京北部的北土城沟、西土城沟即是元代北、西护城河遗迹。

金元明三朝北京城廓变迁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霍建瀛《追忆护城河》)

北土城沟(元大都北护城河旧迹)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明嘉靖年间,蒙古族时常来侵,甚至有几次兵临城下,为防蒙古骑兵对京城安全构成威胁,明朝在都城外修建了一道新的城墙,计划将城外的居民区都包围在内,但是由于后期朝廷财政不足,城墙只修筑了包围南郊的外城,让外城在东西便门与内城相接。新修的城墙外挖护城河,并随城墙在东西便门处和内护城河相接,北京护城河“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4]。清代以后,满清政府基本延续了明代的城市格局,护城河也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最早燕国都邑,至金、元、明、清,以至现代,与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北京城市一样,护城河也历经了同样的岁月雕琢,曲折回绕,绵延至今,并沉淀成一道北京古都风貌的标志印记。

02

规模宏大

北京地区历经多个朝代,其中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规模最为恢弘,护城河系统也最为庞大。《元史》记载元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门”,突厥语称:“汗八里”,都城东城墙长 7590 米,西城墙长 7600 米,南城墙长 6680 米,北城墙长 6730 米,四面城墙总长28600 米,近似方形,护城河总长度大于 28600 米,在当时,算的上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的城墙是黄土夯筑而成的,护城河也以夯土护坡,其水源来自玉泉山的甘泉,高梁河水系。

明清北京城因多次改扩建,城市规模要大于元大都,全城周长45公里,护城河的总长度为41.19公里,城市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北京城城廓属于多层环绕式,最内的为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主要为明清皇家宫殿。紫禁城外围为皇城,包含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公园等园囿,为皇家生活居住之地。皇城外围为城市居民区,并以内城环抱,内城南侧为嘉靖年间修筑的外城。这样北京城共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除皇城外,其余三重城墙外侧皆有护城河,护城河和城廓一样,也形成了层层环绕的态势。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护城河

(图片来源:霍建瀛《追忆护城河》)

紫禁城外侧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是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线。河道为明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时开凿,全长3.5千米,划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部分。河面宽52米,深5米,两岸河帮用花岗岩码砌,河帮上砌有拦护墙,河底用灰土夯实。内城四周为内城护城河,其中东、西护城河沿用元代,南北护城河为明代城垣改建时开凿。西北护河(西直门至德胜门外松林闸)长1.84公里,东北护城河(松林闸至东便门)长10.91公里,西护城河(西直门至西便门)长5.22公里,前三门护城河(西便门至东便门)7.74公里。由于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及多次疏浚修葺等原因,护城河不同位置深浅和宽度都不一样,如阜成门南边河道只有一米多深,而德胜门以西的河道却深达 3 米多[5]。外城外侧为嘉靖年间开凿的外护城河,护城河在东西便门处和内城东西护城河相交,全长15.48公里,由于开凿时间较晚,工程匆促,外城的护城河普遍窄于内城护城河。内城和外城护城河皆为泥地,夯土护坡,河道两岸种植绿杨垂柳,环境清幽,富有生活气息,是明清时百姓游玩休憩的好去处。

1910s末,内城东北角楼迤西护城河

 (图片来源:摘自新浪博客)

层层护城河环绕城廓,层层嵌套,和城市完美的融合成一体。

紫禁城内的宫殿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城外的筒子河方正规整,水面波澜不兴,澄净如镜。宫殿和护城河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恢弘而又壮丽,庄严而又静谧的氛围。相比之下,筒子河四周是绵延无边、质朴的民居院落,秩序井然而又喧嚣繁华。

城外的护城河曲折荡漾,两岸绿杨垂柳,清幽宁静。都城和护城河相互映衬,则营造成一种繁华和自然并融的田园城市意境。同时层层的护城河环绕着北京城,坐落于群山环抱的华北大平原,山林、河流、城市完美交融,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规划意境!

筒子河和角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明清北京城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03

功能多样

护城河在开凿之初基本功能即是防御之用,不过北京的护城河还兼具输水、排水、保障城市安全的功能,同时在城市水利交通、运输、观光游览、美化环境等方面都起到过很好作用[6]。早在金代时,金政权就曾利用护城河进行漕运。最初开凿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入中都北护城河,再向西接闸河,此后又开凿河道,引白莲潭和高粱河水,入北护城河,以济漕运,使护城河开始有了多样的功能。元代时,大都城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系统的水利格局,先后开凿了白浮-翁山引水渠、金水河、疏浚了高粱河、通惠河、坝河,将护城河纳入整个城市供排水体系,由此构建系统完善的河网体系。在金元两朝时,护城河开始在城市漕运和供排水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北京的护城河真正发挥多样化的功能则在明清时期。

明代经过多次城市改建,构筑了内外两重护城河,外护城河和内护城河在东西便门处连接成一体。护城河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西山诸泉和翁山泊,经高粱河在西直门处分为两支,一支入西护城河,经南护城河流至大通桥,一支流入北护城河。北护城河水一部分供给东护城河,一部分则经德胜门西水关,流入京城“六海”(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六海再经内外金水河、玉河等河渠,汇入前三门护城河(内城南护城河),最后前三门护城河、内城东护城河、外城南护城河在东便门汇合,经大通桥汇入通惠河,流入北运河。同时由于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流有自西北流向东南的趋势,因此城内河道、暗沟、水渠皆和东、南和前三门护城河相通,居民的生活用水和雨水,都是先通过马路和胡同内的暗沟排入护城河,最终汇入通惠河。

明清北京水系源流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护城河的连接,北京城形成了完美的供排水体系,不仅解决了城市给排水问题,还保证了漕运的运行。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经通惠河而来的漕船,在行至大通桥处,一般还会驶入东护城河,至朝阳门处,卸下漕粮,用车转运至南新仓、北新仓等城内各大粮仓。平常京城百姓出游游多是从朝阳门外登舟,沿护城河南下至东便门或通惠闸。每到冬天,前三门护城河和南护城河都开辟冰上运输线,坐冰船出游即省钱又快捷。明清时护城河河道宽阔,两岸绿树成荫,河岸周边还是百姓游乐的好去处,如日常浣洗衣物、冬季滑冰、夏季戏水、中元节放河灯等皆以此为场所。

1901,朝阳门外东护城河

(图片来源:摘自新浪博客 (日)小川一真)摄)

明清时期的护城河,已脱离了单一防御功能,随着城市的建设,功能趋于多样化。层层护城河环绕着城廓,不仅守卫着安宁、维系着给排水、助力着漕运,也滋润着百姓的生活、陶冶着文人的情操。

护城河最初是为防御挖筑,而随着城市的变迁,现今的护城河有了一种不凡的意义。在几千年的岁月里,曲折的回绕护城河和城市同发展、共变迁,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伴随岁月的积淀,它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最初功能意义,不仅融入到城市之中,成为北京城的一道独特印记,同时也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当中,成为老北京人的一种情感记忆。

04

参考文献

[1] 王铭珍. 北京护城河今昔[J]. 前线,2012,(03):62-63. [2017-09-14].

[2] 王铭珍. 北京的护城河[J]. 北京档案,2011,(12):46-47. [2017-09-14].

[3] 张义. 北京护城河的历史与变迁[J]. 环球人文地理, 2015(10).

[4] 李博洋. 明清北京护城河恢复与保护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

[5] 王铭珍. 洋人镜头中的北京护城河[J]. 北京档案,2012,(03):44-45. [2017-09-14].

[6] 霍建瀛. 追忆护城河[J]. 地图,2009,(Z1):46-52. [2017-09-19].

05

图片来源

Bodiam城堡  摘自网易·猫眼看英国的博客

http://lixinycbk.blog.163.com/blog/static/124361382201411106659355/

吴哥窟护城河  摘自搜狐·自然灵子的博客

http://jsjxszlal.blog.sohu.com/181161687.html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护城河   霍建瀛. 追忆护城河[J]. 地图,2009,(Z1):46-52. [2017-09-19].

金元明三朝北京城廓变迁     霍建瀛. 追忆护城河[J]. 地图,2009,(Z1):46-52. [2017-09-19].

1910s末,内城东北角楼迤西护城河  新浪博客·ssyqzccy的博客,2016.12.3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c89230102v6g1.html)

明清北京城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1901,朝阳门外东护城河  新浪博客·ssyqzccy的博客,(日)小川一真摄,2017.09.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c89230102v6g1.html)

明清北京水系源流图  作者自绘

金中都水关遗址  作者自摄

作者:北京水文化团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游】老北京的城门与城墙(图)
西安明城墙保存好,南京城墙规模大,游客:北京城墙不忍直视
探古寻幽记——丈量北京足迹之四:北京城水系的变迁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北京城城墙遗存
这些北京秘密和冷知识6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