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崇文的地名往事(七):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之二百二十一

东西打磨厂街:有着浓郁商业色彩的老崇文街巷

认识东西打磨厂,是因为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蓝调城南》。

东、西打磨厂街原本就是一条街。从前门外的正阳桥遗址,一路往东到崇文门外大街,是个长达将近二公里的长街。

此前,这里有许多制作石磨和磨刀石的作坊,其制作方式就是打磨石料,所以叫做打磨厂。

这条街自明朝初年形成,那个时候就称打磨厂。据说,京西房山县所出的各种石料,被房山县的以采石制磨为生的村民带了来,并在此地出售。他们住在破庙或大车店里,运来的石料就地打磨成磨面的石磨,或是磨刀枪的磨刀石。

昔日的碾坊、豆腐房、油醋作坊、大小饭馆及宅门大户都自己磨面,需要石磨,所以生意很兴隆。由两、三家小石场很快就发展为大小作坊和打磨厂,形成为一条街,因此留下打磨厂的地名。

到了民国时期,以北官园北口为界,始分为东、西打磨厂。1965年定为东、西打磨厂街。

此街西段因靠近前门大街,所以铺店多,商业发达。有“四大兴”之称的北京名饭馆“东兴居”就在西打磨厂街路南。清朝中期开业的三山斋眼镜店也在这条街上。

街中段有北京著名的“刻刀张”,专门打制各种刻刀。其打制的刻刀曾为齐白石及弟子刘淑度所喜爱。

街北的福寿堂饭馆曾因在这里上演过北京城的第一部电影而闻名全市。只不过,它不像前门外大栅栏的大亨轩茶园(大观楼)那样,能够成为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的放映地。所以在中国电影史上就没了位置。

原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灵佑宫,民国初期曾改为警察分驻所,后来成为打磨厂小学。同仁堂制药厂、大北照相馆等也在西打磨厂。京剧名家侯瑞春(旦)、韩世昌(旦)、韩慎先(老生)曾居于此。

从清朝中期起,东打磨厂逐渐地发展成北京的文化街。

南、北深沟胡同:由于“相貌”而得名的胡同

这是一条“身影奇特”的胡同。此胡同窄短,地面南高北低,有沟状。于是,被命名为南、北深沟胡同。

南、北深沟胡同本是一条胡同。清乾隆年间,这里原是一条泄水沟。到了光绪年间,才有了民房,形成街巷。清晚期的时候,文献中出现了“深沟口”地名。

据传,清代此处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积水成潭,十分泥泞,被人称之为“泥水”胡同,故以深沟为名。

民国时期,以打磨厂街为界,分为北深沟和南深沟两条胡同。北深沟胡同内原有江山(浙江衢州)会馆、建德(浙江杭州)会馆等。

奋章胡同:由于京剧名伶的提议,粪场得到华丽转身

此地于清末民初时,就是一大片粪场子。据《北京胡同丛谈》一文中记载:“粪场大院(今奋章胡同)。”昔日北京的粪场子,可不是想开就开的。对于这种能赚不少钱的买卖而言,一定会有粪霸控制着。

根据文献记载,北京地区自战国时期中叶就已出现厕所。元大都兴建以后,“户厕”首次大量出现在市区居民的宅院。

到了明代,有史料记载的宫廷厕所就有5座。而到了清代,北京城区仅有官设公厕3座,私设公厕5座。说明厕所的数量确实很少。大部分人上厕所,还是得使用家里的旱厕。比如,据说是”北京旱厕活化石“的跨车胡同齐白石故居。


在清末民初之时,社会形态转换,内乱战祸频仍,政府治理不力,环境卫生极差。民国时期出版的《都门识小录摘录》中曾经讽刺道:“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门前后,骡马粪随时遍布,一遇雨雪,调成泥糊,臭不可闻,俨然一片大粪厂。”

当时北平市的厕所分为私厕和公厕两种。“私厕”指的是市内各店铺和住户自用的厕所,一般为露天设置,多数为土坑,少数为砖坑或缸坑,设置于室内且使用马桶者只有极少数。

很多店铺、住户的院内不设私厕,居民便直接沿街便溺。

“公厕”的总体数量不多,有的是官方设立的,有的是自治坊区设立的,还有的是粪霸设立的,其中以粪霸设立的为最多。粪霸设立的公厕,一边将粪便卖给粪厂,一边向市民收取费用。

到20世纪30年代,粪霸在北平已成为一种特殊势力,“粪霸”们各占一方,划定势力范围,要钱要物,强行勒索,稍有得罪,便怠工要挟,致使粪便堆积,影响卫生。

由此可知,当时北京的厕所,看似不大的事情,却涉及“粪霸”、“粪夫”、“粪厂”以及“官管”、“私营”等整个“粪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由于粪霸的横行,粪夫的刁难,政府的管理不善,以及官、民、商利益的争夺,使市民备受如厕的艰难和遭受粪便横流的环境之苦。

当时有关“粪业”、“粪厂”、“粪阀”和“整顿粪业”的报道,屡见报端,城市污物的处理显然成为当时北平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粪场胡同,大体就是粪霸的主要经营区了。那么,它怎么改称奋章胡同的?这还得归功于胡同55号四合院内居住的京剧名净郝寿臣。

据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郝寿臣于此地购置一处地产。自建四合院,郝先生对房子十分满意,对所在胡同却感到不快,原因是这个胡同名为“粪场胡同”。郝寿臣致信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三天后被批准改名,这就是使用至今的“奋章胡同”之名的由来。

1986年,郝寿臣的后人遵照其遗嘱,将房产捐献给政府,作兴办幼儿福利事业用。1989年此故居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郝寿臣则被安葬于福田公墓。

西湖营胡同:做洋人生意的一条街巷

 此前,也就是前门外的护城河没盖板的时候,这里位于前门泄水河西侧。清朝时,此地是驻军的营地,故称“西河营”,后来又称西湖营。

此地在清末民初时,是北京有名的”绣花大街”。这种营生是由何而来的呢?

要说起来,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取得驻军权。这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丝绸刺绣极为喜爱,于是到处收买。为此,西湖营街上办起了二十来家专卖丝绸刺绣的洋行。以顾绣、礼服为主的元隆顾绣店等上等铺户就设在这里。故被当时的人称为绣花大街。

民国期间是此街的鼎盛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逐渐衰落。1955年,绣花街的店铺参加了公私合营,并店迁走。1965年此地定名为西湖营胡同。

东茶食胡同:制作茶点与招揽帮工的地界儿

茶食胡同,听起来就这么有食欲。跟粪场胡同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得,不多调侃了。

茶食胡同的名称,自明代就有了。胡同的得名,源于胡同内有制作茶点的店铺。茶点,指的是小块糕点,是人们在早晚饮茶时吃的点心,又称茶食。

当时,在这条胡同的路南,有个茶房的聚集点,就是那些专做饭庄活计的人,等着雇工的地方。在旧时,干厨工和茶房的人,大多是“有活干”、“没活散”的临时工,饭庄找厨工和茶房都是到他们的聚集点上去找人。

这种聚集点旧时行话叫做“口”,厨工就是厨子口,茶房就是茶房口。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市”。“人市”可不是买卖奴隶的地方,而是自由雇工的场所。

及至民国十七年(1928),茶食胡同改为东茶食胡同,为的是与宣武门外西茶食胡同相区别。

原来的茶食胡同,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止阎王庙前街。1965年把牛角湾和东薛家湾并入延伸到奋章胡同,统称为东茶食胡同。

清末民初时,胡同东段还有十数家买卖废铜烂铁的店铺,叫铜局子和铁局子。

广兴胡同:一条消失的胡同,留存着南城戏曲的悠悠往事

位于东茶食胡同东端北侧,曾有一条曲折多向的胡同。这条胡同居然还有三个出口。这,就是广兴胡同。

据说,在茶食胡同北侧,乾隆年间曾有个臭水塘。至道光年间,水塘干涸,变成一个小广场。光绪初年,著名花旦演员俞玉芹等人集资于此开设广兴园戏园。

广兴园最初只卖清茶、说评书,其实是个茶园。到后来,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梆子演员金刚钻,评剧演员李金顺等都曾在此演过戏。茶园也就变成了戏园子。

相传,广兴园还有醇亲王的股份。义和团运动时,曾在此设坛练武。

及至清朝灭亡前夕的1909年,马连良考入喜连成科班。考试那天正是腊月寒冬,有六个幼童于北风凛冽中,于广兴园的院子里静候考试。当时喜连成科班正在广兴园演唱白天戏。一会儿,出来了几位主考老师,其中就有萧长华先生。而马连良就是在这里通过了考试,随后步入京剧界并成名的。

民国初年,戏园日渐衰落,不久歇业,而广兴园的名称沿用下来。

多年以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宿舍,所使用的就是广兴园的旧址。

还是在清末民初时,胡同南段开始兴建民房,有人在此养火鸡。在《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上,标注这里为“火鸡胡同”。

1965年鸟枪胡同、火鸡胡同、牛犄角胡同并入,统称为广兴胡同。如今,这条胡同已经彻底无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箱胡同:你知道李莲英在北京有多少故居?
东打磨厂文化街--肖复兴
北京崇文:后沟胡同--亚斯立堂。神谕世人、百年不倦
百年大宅门!传奇打磨厂!
153-南芦草园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三)
《京师坊巷志稿》【清】■ 朱一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