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西古道上的名街模式口

       上周(114日)和老伴儿一起行走了京西古道的中道--玉河古道,本周二(118号)老两口又游览了在京西古道上同样著名的名街模式口。

       门头沟的京西古道如同一张大网横纵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但风情古韵犹在。无论门头沟的古道多么千头万绪,行走古道的骡马人驼大多还是齐集到了模式口。

隐藏在首钢小区内的模式口大街

       这也是模式口出名的第一个原因:它是京西古道上最重要的驿站。出京的,这儿是进入古道的第一站,出了这儿就踏上了古道;进京的,这儿是进京前的最后驿站,由这儿起再往东,就是一马平川的进京大路了。

       数百年来,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的动态,以及古道、西风、瘦马、驼帮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都在这里有所散落,留存了痕迹。这些痕迹是各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载体和象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模式口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

出了模式口村,就是西行的京西古道

       模式口(村)位于京西石景山的翠微山下,过去因此地盛产磨刀石,因此得名磨石口。

       在京西,磨石口地处古道咽喉,西临门头沟,东连京城,明清时期曾在此设千总带兵驻守,四周筑有围墙环绕,沿街开有四个门洞以便车马路人通行。

       磨石口西北的门头沟自古盛产煤炭、木石,曾经是北京城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往来进出北京的商旅驼队均在此打尖歇脚,尔后一天便进京城。

      千百年间,古街上驼铃声声,沿街店铺、酒肆、驿站鳞次栉比。直到今天,仍可见到昔日遗留下的古老民居和铺面房,这些建筑样式讲究、门楼高大、砖雕精美,外墙都是磨砖对缝。

      据当地老人讲,旧时村里有定期的庙会,逢庙会期间,街市上人流穿梭、热闹非常,几户远近闻名的大家族一直在此居住。

       民国以后,在模式口西面修了一条北京至门头沟的公路,就是现在的石门路,村里的主街才渐渐萧条。

       模式口的繁荣既有作为古代交通枢纽的因素,又借助了当地土产磨刀石的名气。过去京郊好像每处都有个出名的土产,琳琅满目。据史料记载,此地的磨石质地优良,宋代之后开始逐步开采,远近闻名。

       关于磨刀石的起源,村里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早先当地人都以打柴为生,生活很苦。有一年不知从何处飞来只鸟,天天在翠微山上空盘旋并不时地发出刨土刨土的叫声,村民们不解其意。后来有位少年的柴刀钝了,无法砍柴,突然听到空中响起的刨土”“刨土声,就下意识地拿柴刀在山坡上刨起来。不一会儿柴刀变得非常锋利,砍起柴来不费吹灰之力。

       这一消息很快便传遍全村,大家猜想这山里一定有宝,纷纷上山刨土挖宝。但挖来挖去,土下全都是大块的板状岩石。这时有位叫徐霞客的人云游到此,看到了岩石后兴奋地说:你们发现了绝好的磨刀石,从此再也不必靠砍柴度日了。于是从那儿以后全村人都以开采磨刀石为业,生活逐渐好转,后来村子也就叫磨石口了。

      徐霞客肯定没来过石景山,但你得佩服编故事人的想象力和创意。

     民国年间的模式口西的古道驼帮

       使模式口扬名的第二个因素,是这里曾是京西煤炭运往京城的专业户聚集地。因为从模式口到京城阜城门的这条线路,早先就是京西大道的一部分,而旧时往来于这条路上最多的还是运煤的驼队。

      横贯模式口有一条东西向的龙形古道,全长1500米,也就是如今的模式口大街。这条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的原型古街,不仅是曾经名闻天下的“驼铃古道”,更是现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民国年间的模式口大街

       模式口的这条大街东接京城、西通塞外,这是几百年贯穿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道模式口段。京西古道俗称“驼铃古道”,而模式口正是当时北京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

       煤在古代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当今的石油,它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从七百年前的元代开始,煤炭就成为了北京地区的主要能源,而运煤的主要行脚就是骆驼。

       旧时在模式口以及周边的古城村、庞村、三家店、衙门口村,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骆驼户。当地人把六七头骆驼连起来称为一把,稍大点儿的骆驼户能养六七把,大的能多达一百多头骆驼。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村里的骆驼户们就要出发,到门头沟圈门、城子一带的窑上去拉煤。冬天时候山里风硬,所以这里的俗话讲:拉骆驼三件宝,长刀、酒壶、大皮袄。驼户们赶到窑上往往天正好亮,于是过秤买煤。一口袋煤是二百斤,一匹骆驼驮两口袋,一把骆驼能驮两三千斤煤,然后赶着骆驼回村。

 当年沿街小憩的“一把”骆驼队

       骆驼户们到家一般是下午两三点,然后一觉睡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起来拉着骆驼沿古道进阜成门。运到城里的煤或散价出售或倒给煤铺,然后再拉着骆驼回来。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当地拉骆驼盘脚的营生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了华北,京西大道上的汽车、大车也多了起来,逐步将拉骆驼驮煤的生意给顶了。曾经车马盈门、商旅穿梭的模式口渐趋平静了下来。

       使模式口扬名的第三个因素是著名作家老舍。老舍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里头,祥细讲述了北京车夫祥子为了两块钱冒险拉活,出了西直门便遇上大兵被抓了壮丁,随军队辗转来到模式口(当时称磨石口),当天半夜冒险牵了三头骆驼逃了出来。这件事后来被祥子说梦话时说了出来,从此以后他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骆驼祥子”。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是这样描写的:“磨石口可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往西也是条平路。他为兵们这么盘算,心中也为自己画出一条道来,这到了他逃走的时候了。万一兵们再退回乱山里去,他就是逃出兵的手掌,也还有饿死的危险。要逃,就得趁这个机会,由这里一跑,他相信,一步就能跑回海甸!虽然中间隔着那么多地方,可是他知道儿呀;一闭眼,他就有了地图:这里是磨石口---老天爷,这必是磨石口!---他往东北拐,过金顶山、礼王坟就是八大处,从“四平台”往东奔杏石口,就到了南辛庄;为是有些遮隐,他顶好还是顺着山走,从北辛店往北,过魏家村,往北过南河滩,再往北,到红山头、杰王府、静宜园了。找到静宜园,闭着眼他也可以摸到海甸去!他的心要跳出来,这些日子,他的血似乎全流到四肢上去,这一刻,仿佛全归到心上来。心中发热,四肢反倒冷起来,热望使他浑身发颤!”

镶嵌在模式口街面墙上的“骆驼祥子回京图”

       到了民国年间,磨刀石的开采逐步停止。1919年,北洋政府在模式口村南创办了龙烟铁矿公司,这就是北京首钢的前身。建这个厂时征购了周边的1300亩田地,从那时候起,模式口村就开始农转非了,很多村民到钢厂当了工人。这正是使模式口扬名的第四个因素:它是北京最早通电的示范村,且因为临近石景山发电厂,村里很多人成为了北京最早的产业工人。

       19198月,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建了发电厂。到了1922年,靠近发电厂的磨石口成为北京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此后村里还办起了小学,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二年村名也由“磨石口”改为“模式口”了,意为京郊改造的“模式”村,是京郊村落的发展模范。

       中国的电力业发展最早是光绪八年(1882),英国商人李德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所属乍浦路电灯厂开始发电,这是中国土地上正式发电的第一座电厂;光绪十六年(1890),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营电灯公司。

京郊第一通电村

  在北京地区,光绪十四年(1888)12月,清政府工部在中南海仪銮殿(今怀仁堂)西墙外安装了一台发电机,成立了西苑电灯公所,给宫廷供照明用电;光绪十六年(1890),在颐和园又安装了一台直流发电机组,成立了颐和园电灯公所,供园内照明用电。其后,英商又在东交民巷建了瑞记发电厂,供使馆及那些外国人经营的企业使用。而所有这些,都与北京的民生无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史史履晋、蒋式惺及候补同知冯恕等人上奏朝廷,以“挽中国之利权,杜外人之凯觑”为宗旨,集官商股本白银八万两,筹办公用电力事业。

  1904年清廷商部正式复文批准,1905年正式成立了“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公司在前门西侧建设发电厂,19061125日正式对外供电营业。

  1919年,华商公司在永定河畔兴建了“石景山发电分厂”,1922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华商公司为北京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京郊第一通电村

  这是北京最早的民用发电厂,也是北京最早的实用供电企业。清末民初北京电力发展很慢,到1929年北京城一共只有21116户家庭用上了电,而这仅仅只占当时北京户籍总数的7.8%

  旧时的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石景山发电厂

  1940年,华商公司被日伪当局强行收购,改为华北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抗战胜利后,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北京的电业,成立了冀北电力公司。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景山发电厂不断扩建,为北京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综上所述,北京电力工业的发源地是位于前门西侧的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今天位于前门西大街的北京供电局,就是当年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的旧址

  新世纪“驼铃古道”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为驼铃古道的模式口大街,曾经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清朝诗人查慎行形容这条街是:“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这条街开始败落,后来越发残破不堪了。

上世纪80年代模式口村街上的商铺遗迹

  进入新世纪以后,石景山区政府决定,改造模式口大街的面貌,建立模式口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

       模式口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占地约35.6公顷,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只有1500米的街上分布着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田义墓,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区级文保单位老爷庙、龙王庙等,以及37处保护民居院落,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14年起,石景山区启动了模式口大街修缮整治项目,从文物修葺,环境整治,市政改造,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经过几年努力,重现了“京西驼铃古道”的风貌。

      在区政府的协调下,有关部门对大街沿街商铺实行统一租赁,并对沿街房屋统一规划,恢复了清末民初风格,发展了符合定位的产业

       区政府还多次举办了非遗展示展演、骆驼和花会走街等活动,游客可以吃着面茶,听着小曲儿,看看老民俗,耍耍太平鼓,重拾模式口古道热闹的旧时光。

模式口庙会上的骆驼队,颇有当年的味道。

  位于街西的法海寺隐藏得比较深,但是沿着路标一路边走边问也不难找到。经过据说也是一景的四柏一孔桥(约两米长的单孔桥,四角各长了一棵柏树),右转便可看到石阶之上的法海寺山门。

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大殿,以明代壁画最为有名。

   法海寺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1440年),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多工种,历时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法海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法海寺重点不是大殿和苍松翠柏,而是寺中的大型壁画。进入昏暗的大殿,可以隐约见到壁上的宗教色彩极浓的壁画。壁画保存完好,低处有玻璃保护,精细处甚至会有放大镜让你仔细欣赏——你甚至可以看到鹿毛纤毫毕现,真不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义墓也位于模式口大街北侧,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明万历朝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之墓。墓由显德祠、寿域组成,显德祠石门额镌:“司礼监掌印太监田公祠”。石门北有两座高大的八棱华表,北有高约2米的翁仲两座。往北是棂星门、享殿。

  田义墓由墓园展区、宦官文化陈列室和田野石刻展区三大部分组成。历史上田义确有其人:宦官田义,号渭川,陕西华阴人,生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岁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田义墓前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门前有文官(翁仲)、武将(翁仲)各一人,门两侧各有一浮雕的卧狮。进入墓园,可见碑亭三座,亭顶内为石雕的盘龙藻井,中亭的碑文刻万历皇帝命田义镇守南京的谕旨,东西亭内的碑文分别记述田义的生平和功绩,碑亭后为石制享殿的残垣,殿中的石碑刻有清康熙帝的御批,享殿之后是石牌坊,其顶部已毁。门额上镌“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9字。穿过牌坊就是田义的墓冢,其冢圆丘形,墓碑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酒醋面局印渭川讳公之墓”,周围饰云龙花纹,冢前有雕刻精美的石供器。

  田义墓占地约6000平方米,保存完好。华表、石像生、棂星门、碑亭和石五供风格独特,雕刻精美。现辟为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2001426日,田义墓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田义墓是中国少见的宦官文化博物馆,面对历史上的名宦官、宦官历史及宦官心理做了较透彻的演示与分析。

 市级文保单位模式口田义墓

   国家级文保单位模式口承恩寺,现为“燕京八绝”博物馆(因为疫情现暂停开放)。

国家级文保单位模式口承恩寺(现为“燕京八绝”博物馆)

   模式口有个顺口溜:“田义墓的石工,法海寺的木工,承恩寺的地工。”说的是模式口这三座古迹各有一绝。

过街楼遗址

   在这条街上还可以看到北京城里消失了的过街楼遗址,以及纪念老舍先生的庆春斋。

由老舍之子舒乙题字的“庆春斋”

   石景山过去最出名的地方,应该是八大处和八宝山。论经济发展,论名胜古迹,论面积,石景山在北京都算不上是大户。然而,如今一条修复的驼铃古道街,却让人们对这个在市区地图上缩在正西边的一块不起眼的地方刮目相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模式口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遗迹
京西模式口村忆旧,京郊最早通电的村落,拉着骆驼进北京
这条老舍笔下骆驼祥子走过的古道,改造三年仍没起色……
北京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