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26,日本情报人员镜头下的三峡

《亚细亚大观》又称《亚细亚写真大观》,摄影者是日本人岛崎役治。《亚细亚大观》是由亚细亚写真大观社编辑的一部记录亚洲(主要是中国)文化的照片集,差不多每年一辑。从1924年到1940年,共出版了16辑,共约1891张照片。

岛崎役治于明治二十五年(1893年)生于日本高知县,毕业于东方摄影学校,个人兴趣有照相、地理、历史,喜爱读书与旅行。1918年岛崎役治到中国东北谋生,大正十三年(1924年)5月成立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并创办《亚细亚大观》期刊。他拍摄的照片经常被《满蒙大观》《亚东印画辑》等同类刊物采用。

《亚细亚大观》由亚细亚写真大观社编辑出版发行,社址在中国大连东公园町70号。亚细亚写真大观社由日本军政首脑田中义一为首的军政要员用资金赞助建立起来。

田中义一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赞助亚细亚写真大观社?

田中义一(1864~1929),日本陆军大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5年,田中义一参加了侵华的金州、大连、旅顺等战役,时任第一师团中尉参谋。1918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组织内阁,推荐田中义一入阁并担任陆相(日本陆军最高军事机关的最高长官)。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陆军最高军事长官后,他把目光盯住中国与东南亚。为了将来战争之需,他提前收集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各方面情报,他资助亚细亚写真大观社为他所用。当然,田中义一对亚细亚写真社的资助附有条件:所有摄影在未面世前,必须先“供奉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睿览”,同时交陆军省审查和备案。只有那些没有明显军事意图照片,才允许刊登发表。

正因为如此,岛崎役治为了突出他的期刊权威性,《亚细亚大观》刊物在1932年之前的每期封面上都有“赐天览”的字样。刊物上以大号字体标明“天皇陛下睿览、摄政宫殿下睿览”或“天皇陛下皇后陛下睿览、闲院宫御用”等文字。

《亚细亚大观》第五辑三回目录

与其他日本间谍不同的是,其他间谍直接获取战争情报。岛崎役治是一个战略间谍,获取的是战略情报。他通过摄影镜头,获取未来战争敌对国的文化、经济、军政、人物、宗教、工业、农业、交通、地理、民俗、风景等方面全方位情报记录。总而言之,岛崎役治作为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情报课直接指导下的《亚细亚大观》专业摄影者,是不折不扣的日本情报人员。

回到岛崎役治的三峡摄影。

岛崎役治在华期间,去过两次四川。一次是1926年8月,另一次是1928年冬天。他发表所拍摄的大多数三峡照片,主要是1926年那一次。

1926年7月,岛崎役治开始沿长江上溯一直到四川,考察沿江地理特征、各种资源。时值7月底,长江正在涨水。岛崎役治乘坐日清轮船公司的“大吉丸”从汉口上行,三天后抵达宜昌。在宜昌停留数天,8月初,岛崎役治换乘木船进入三峡。

岛崎役治在后来的《三峡之险》一文中说到:“三峡,一般是指出宜昌不久的宜昌峡、巫山峡、瞿塘峡。除此之外,还有牛口滩、目滩、新滩、牛肝马肺滩、观音滩等。”岛崎役治把宜昌以上至秭归香溪的西陵峡谷,统称宜昌峡;把巫峡称作巫山峡。

岛崎役治沿三峡上行至万县(今日重庆万州市),逗留数日,继续上行至重庆、江津县。

尽管岛崎役治事后感受到三峡之险,但从岛崎役治发表的三峡照片看,少有看到三峡雄伟险峻、滩险流急。要肯定的是,在那个摄影技术还未普及的时代,能留下许多当年的三峡影像,颇显得珍贵。还须说明一点,他标识的少数照片地点有误。

以下是岛崎役治发表在《亚细亚大观》第3辑至第15辑中的三峡照片。

宜昌附近风景

宜昌石门洞龙王庙

宜昌附近桐树花烂漫

宜昌三游洞附近

这张照片左下角建筑,是光绪末年德国人罗德在宜昌三游洞附近下牢溪边修建的别墅。1918年,这幢别墅由洋行改建成宜昌最早的冰厂厂房。

宜昌三游洞内石刻

宜昌峡

宜昌峡山雨

宜昌峡

宜昌峡

宜昌峡

宜昌峡支流上的激流

崆岭峡(1926年岛崎役治摄,作者误为瞿唐峡)

牛肝马肺峡

新滩拉纤

三峡中行驶的木船

三峡激流中的蒸汽船

巴东官渡口龙王庙

旧《巴东县志》记载“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四川学政吴,舟行殆覆,忽风吹到岸,惑神佑,倡建。”照片上的龙王庙,便是吴学政倡建。从照片上看,这座巴东官渡口龙王庙保存十分完好。解放后,此庙废圮。上世纪70年代,此庙废址台地上建了2座烧砖窑。人们从地下挖出原庙的土砖,砖面铭记“龙王庙造”,说明此砖是龙王庙初建时的专用砖。

照片上庙前石碚有十分醒目的“WM”,下面印有标识线。此是三峡航道处水位测量标识。这种测量标识在三峡沿江两岸的陡壁上,还有多处。

巫山峡

三峡奇景

巫山峡

巫山县城

这张照片十分难得。许多巫山县城老一辈人夸赞巫山奎星楼(奎阁),后一辈巫山人却未曾见过。这张照片足以证明,美丽雄伟的奎星楼,曾是巫山县城亮丽的风景!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岛崎役治在江中船上拍摄巫山县城全景。巫山县城老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奎星楼(又称“奎星阁”或“奎阁”)伫立于县城东南角,雄踞于大宁河汇入长江处。可恨1939年-1941年,日军飞机在巫山县多次疯狂轰炸,古老城墙大部分坍圮。作为制高点的奎星楼,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解放后的巫山县防疫站,便是奎阁旧址。岛崎役治的摄影情报,为抗战时日军轰炸提供了详尽准确的方位,罪不可赦!

瞿塘峡

三峡力夫

蜀道难,三峡力夫肩扛背驮,负重跋涉于陡峭的峡江纤道上。餐风露宿,旅途劳顿,走荒野,过陡壁,脚下稍不立稳,便有粉身碎骨之忧。动荡不安宁的时代,力夫孑然一身行路,但愿别碰上棒老二(打劫的土匪),不仅伤财,还可能被害。

云阳县城

万县城

万县即万州市,今日属重庆市辖区。说到万县,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甫“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诗中的“万”,便指北周时的万川郡,后来的万川县。古志云:“万之名源于北周万川郡。”

万县

万县西山太白岩

万县桐油

桐油的作用非常多,不仅可以用于医药和化工,还是机械保养的用料。在没有电灯的时代,桐油灯是主要照明工具。《近代川江航运简史》中说到自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万县开埠后,“万县桐油出口,以清洁著称,知名于海内外市场。”“承平之世,每年产量不下三十万担,约值1千万元。盖川江上游各流域桐油,均集中万县以出口。”

眺望万县天城山

天城山又名天生城、天子城,位于城北2公里处。天城山天然形成,四面峭立如堵,陡壁险峻,貌若石城,历为兵家重地。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曾驻兵于此,这是后来称此山为天子的来历。站在天城山上,万县一览无余。天生城地势险要,不缺水源,故而从蜀汉至清代,长期作为屯兵要处。山上残存《天城石壁记》碑刻,铭刻有:“万在江北,城号天生,昔昭烈上控蜀汉,下窥三峡。于此乎插剑,盖荆蜀之要会也”之句。

天生城砦山顶

天生城砦居住人

天城砦中居所和水塘

下面是岛崎役治沿着万县城内的苎溪而下,从万州桥一直拍摄到江边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万县苎溪风景线。

万县石拱桥(岛崎役治1926年8月摄)

万县石拱桥又称万州石拱桥,横跨苎溪。此桥始建于清同治九年,距拍照当时屈指已达56年。从照片角度,城外的天城山恰好成了桥的背景。

万县苎溪边洗衣人

万县古城不大,苎溪边洗衣人却不少。清澈的苎溪水,比肩的洗衣女,石梁上就地晾晒的床单衣物,还有那仿佛传来的满溪嘻笑说叫喧闹声——真个是万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万县苎溪天生桥的桥体没入长江中

每年8月,值长江三峡的涨水期。清清的苎溪水,注入浑黄的长江中。平时远离江水的万县天生桥,此时已经浸泡在江水中,仅露出桥面勉强可以行人。若再涨水,木船便可从桥上过了。

万县住岩屋人家

四川江畔农家

重庆

重庆江边

重庆江边吊脚楼

重庆江边的街

法国Balny炮舰停泊在重庆法国水师营

法国Balny炮舰于1914年下水,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舰上动力机组被挪作其他用处,遂停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该舰被拖到上海重新安装动力机组,于1922年完工。此后,双烟囱法国Balny炮舰派驻川江,长期留在重庆。

抗战要结束时,由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解放委员会十分重视同盟国之间的友谊,于1944年9月28日签约同意将Balny炮舰赠予我国。民国政府接收后,将此炮舰更名为“法库”。

重庆南岸看重庆

重庆南岸看重庆

重庆华严寺

竹纤缆的制作坊

四川的节孝牌坊

小雨中的江津江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散记——驷马桥与日本间谍
1927 福州
魏司夫妇在三峡
100多年前,绝美的三峡旧影
百年前的长江三峡:高峡出平湖后 再也见不到的原风景
老照片:1946年的三峡,这些照片很珍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