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便门的水系

北京的东便门,是通惠河的起点,同时又有内城和外城两条护城河交汇,从1901年的老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东便门附近一共有三条河汇集到一起,分别是:从东直门、朝阳门南下的东护城河;从宣武门、崇文门东流的内城护城河;以及从广渠门北向流入通惠河的外城护城河。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流方向和水量,明清时期围绕着东便门设计了回型河道,避免多个河道入口,互相干扰;河道众多的东便门同时又是出外城的门户,所以又在河道上架设多个桥梁保证了道路的通畅。解放后城墙的拆除和改造,导致现在东便门一代的河道和水系建筑已经面目全非了。
 
东便门附近是北京水流水量最充沛的地方,为了控制几条护城河的流量,特意在此修建两个个水闸。第一道水闸叫雷闸,位于外城角楼西侧,这个闸控制内城护城河水是否可以流入通惠河。另一道在闸在东便门城门外的大通桥西侧,控制通惠河的水是否可以流入东护城河。清代中后期北京水流量减少,所以这两个闸中大通闸通常都是关闭状态,而雷闸则常开。

其中内城护城河在东便门城楼东南侧拐弯向北流,穿过外城城墙,汇入通惠河,城墙可以看成是一座水关,下面有闸口。沿着通惠河继续向东,到了外城城墙东边缘,外城东北角楼下,外城南侧护城河的北流汇入通惠河,这里有一座体量略小的桥,没有闸口。

 
关于上述闸口和河道的相对位置,可以看下图:

 
大通桥、大通闸
 
东便门顾名思义,是北京城门里面最小的城门,实际上就是将城墙开了一个豁口。但是,这么小的城门却拥有北京最大的护城河石桥,即大通桥。大通桥是北京护城河上石桥中除了仅有礼仪作用的正阳桥外最大的,是三眼石桥,桥西是大通闸,和桥连在一起,此闸常年关闭,为了防止通惠河水倒灌入东护城河。

(东便门城楼及瓮城)
 
过大通桥一直向北是一条位于内城东侧护城河外侧的大路,可到达朝外大街,其大概位置在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内部,穿过长富宫酒店,穿过建国门外交公寓,总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大通桥南侧向东,是位于护城河南的一条狭长的东西向的外城关厢地带;这是北京唯一的一个位于护城河内的城外关厢。从这里开始向东一直到通县有一条石板路,往来行人很多,所以关厢地区非常繁华热闹。
 
下图为1905年左右拍摄的明信片照片,是从东城墙上俯视大通桥,可以看到桥东侧的就是关厢地带,一直向东就是通往通县的大路。近景的围墙是朝阳门到东南角楼城墙下在护城河内所修的存储粮食的粮仓围墙。

 
东便门西侧的进水闸
 
 这个闸位于内外城城墙结合处的外城城墙下,为一孔水闸,实际上相当于是水关,连接东护城河与外城内部的一个天然湖泊。清朝中后期,漕运停止,但是北京东护城河的水量一直很充足,可以进行运输,因此在东南角楼到朝阳门的城墙外、东护城河内侧修建了大量的粮仓。甚至直到民国时期,东护城河仍然是北京所有护城河中唯一一段可以行船的。为了保证东护城河的水量,这个闸常年处于关闭状态。
 
下图为1920年前后拍摄的明信片照片,为这个进水闸及水关的面貌,高处的建筑为内城东南角楼。

 
喜凤桥
 
此桥位于东便门以南,是跨越内城护城河的三孔砖桥,穿过内城关厢地区。为了配合内城护城河的东延,这座桥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略偏西北。清朝时内城护城河也可以通船,所以这座桥的卷拱非常高大。喜凤桥在清末因为战乱破损严重,民国初年进行了大修,它和大通桥都位于东便门大街的交通要道上,是外城百姓前往北京东郊的必经之路。民国初年京通方向铁路的修建,影响了这个桥的交通,同时削弱了东便门交通要道的地位,1958年改造护城河时被整体拆除。
 
下图为1900年以前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喜凤桥和北侧的内城东南角楼,左侧还能看到下面要提到的蟠桃宫西侧的民居院门和蟠桃宫的旗杆。

 
蟠桃宫
 
蟠桃宫位于上面提到的喜凤桥的正南,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全真教倒坐道观,规模不大,只有两进院落,大殿中运用悬塑手法,刻画了数百位神仙的造型,场景复杂细腻,人物形象逼真。每年三月有蟠桃宫庙会,占据了道观西侧的大片空地,成为京城东南角的著名庙会,也是当地的地标建筑。1987年修建东便门立交桥,因为蟠桃宫位于主路的中央,因此被全部拆除,原蟠桃宫王母殿前的“护国太平宫碑”被作为文物移至立交桥南侧绿地中保存。
 
见下图

 
下图为民国初期从喜凤桥北侧的茶棚里拍摄的蟠桃宫的山门,可以看见其山门,旗杆,钟鼓楼和大殿、后殿。

 
雷闸口和红桥(二道桥)
 
内城护城河穿过喜凤桥后向北转弯,便从东便门东侧的城墙出去进入通惠河,这个城墙下的闸口就是雷闸。起这样的名字猜测是当时管理河闸的人姓雷,但是并没有特别的证据。在民国时期雷闸口被讹传为雷震口。前面提到,雷闸常年打开,让内城护城河水可以流入通惠河。
 
雷闸的照片极少。
 
雷闸外面的石板路即是从东便门到通县的大路。这条路跨过河水位置有一座桥。在民国早期的地图上标注为“红桥”,来历已经无考,这座桥紧贴城墙,实际上只有一侧有栏板,桥拱之下加装了栏杆,以防止有人进入城内,因此也是一座水关。建国后的地图上标注这座桥为“二道桥”,应该是当地的人们随口相传的。
 
雷闸实际上和红桥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体化的闸口、水关、拱桥的水利设施,非常罕见。以下两张照片为民国时期的雷闸,其中图一是东便门城墙北侧的通往通县的石板路。图二为二道桥(红桥)和栅栏;雷闸口在城墙内侧,无法看到。图三为罕见的二道桥的侧面照片。



 
头道桥
 
东便门到通县的石板路继续向东,到达外城角楼。在角楼外侧,外城护城河水注入通惠河,此处有一座单孔石桥,建国初年的地图上也是根据当地人的随口相传而被标注为“头道桥”。这座桥的体量比其他的桥要小很多,因为已经在城外,所以也没有栏板。
 
下图为头道桥残存不多的照片之一,实际上只能看到局部。


最后,再看看东便门一代现在的样子,可以与本文的第一张贴图进行对比,因为北京机务段的修建,通惠河和外城护城河已经面目全非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城门影像(49)东便门“水关”、大通桥、蟠桃宫
大美北平——曾经碧波荡漾的“东便门”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一)
北京足迹《七十》:北京外七城门~左安门、广渠门、东便门。环二环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
画说北京丨外城老七门——东便门
百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