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五)--皇城和内城北段

皇城和内城北段是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后段,指从北上门到钟楼这段的建筑。其中皇城段的建筑是北上门、景山(万岁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内城段为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1.北上门

北上门,即使对于今天的北京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相比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正阳门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建筑,北上门显得默默无闻。但它却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属于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增筑的一圈“夹垣”的门,目的就是加强紫禁城的安全防卫。

北上门临故宫北筒子河而建,左右是通脊连廊的廊房,向北门对门直对着的就是今景山南门(万岁门)。

北上门(不是景山南门哦,透过门洞可见的那个门才是今景山南门)

明朝时的北上门是紫禁城玄武门外的禁门之一,清朝时北上门逐渐改变,成为了景山万岁门(时称景山门)南面的景山外门。

《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中清晰可见北上门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31年,为了拓宽道路,设立了景山前街,北上门成了故宫博物院的外门。

如今的“景山前街”,恰好就是从“北上门”与“景山南门”之间穿过,而“北上东门”与“北上西门”就成了这条街上的“障塞”,最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被彻底拆除。

1956年5月底至6月上旬,在被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称赞为“伟大的中轴线”上,距故宫最近的一座古代建筑——北上门及两侧廊房被拆除了。这是北京中轴线上,继北中门、地安门之后,被拆除的六座城门中的第三座。

1910年的北上门(看得出比景山南门高大许多,门前道路即为驰道)

北上门,歇山顶,面阔五间,南向,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北上门北面有驰道西连三海御苑(今中南海和北海)、东接通惠河,为皇城之枢纽;驰道北面约20米为景山南门(万岁门),但北上门要比景山南门高大许多。

故宫博物院门对着的就是北上门,再往后稍矮的是景山南门(万岁门)

2.景山南门(万岁门)

景山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老北京城的中心和最高点。

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历史上曾多次更名:青山、万岁山、镇山、景山等,因曾堆放供冬季皇宫取暖用的煤炭,所以民间还曾称其为煤山。

清朝灭亡后,景山1928年对社会开放,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的景山南门(万岁门)

景山门(万岁门)坐落在中轴线上,是景山皇家禁苑的正门。景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红墙身,黄琉璃瓦歇山顶。景山门南对北上门,北对绮望楼,两侧为红色宫墙相连。

3.绮望楼

绮望楼

绮望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位于景山公园南门内,原址明代时建有“山前殿”。清初康熙年间,皇帝经常在山前殿宴请各地来京朝贺的文武官员、各部落首领、公使等。

清乾隆十五年皇帝命人拆除了明代的山前殿,在原址上兴建了绮望楼。

绮望楼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层,楼内曾供奉孔子牌位,为清代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之处。

2015年10月后,绮望楼整修后对外开放,现内部为景山公园发展史展览。

4.景山万春亭

万春亭位于景山公园主峰,是景山的标志性建筑。景山是明朝修建紫禁城时,用拆除元皇宫的渣土和挖紫禁城护城河(筒子河)泥土堆砌而成的,时称万岁山,成为京城压胜前朝的镇山和新宫城(紫禁城)的倚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明代命名的“万岁山”更名为“景山”。取名景山是有讲究的,“景”字由“日”“京”组成,含义是“日下的京城”,而“日”代表皇帝,日下的京城正是皇帝所居之地。

景山万春亭

景山有五座山脊,每个山脊上都有一座亭子,均为乾隆年间建造。由东向西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富览亭和辑芳亭。其中,万春亭居中峰,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顶,雄伟壮观。周赏与辑芳亭对称,均为重檐圆攒尖顶,孔雀蓝琉璃瓦,紫晶琉璃瓦剪边;观妙与富览对称,均为八角攒尖顶,翡翠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

万春亭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是老北京城的中心点和最高点。

镶嵌在万春亭下方的分别标有“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城中心”的铜牌

在万春亭往北望过去,远处可见一个墨绿色古城楼。那里就是老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也是北京钟鼓楼的所在地。

万春亭北望(依次为寿皇殿、鼓楼)

在万春亭只能看见鼓楼,钟楼在鼓楼的后面。图中这些红墙黄瓦建筑就是寿皇殿。

5.寿皇殿

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皇帝曾经停灵于寿皇殿,并于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康熙也曾停灵于寿皇殿。雍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在安葬康熙帝于景陵之后,将康熙的画像供奉于寿皇殿。从此,寿皇殿正式成为了清皇室祭祀祖先的“神御殿”。

乾隆给雍正办丧事的时候,是把雍正的梓宫运回了他的潜邸雍和宫,在那里停灵似更有“善始善终”的意味。

乾隆皇帝虽然没有启用寿皇殿作为雍正皇帝的殡宫,但对寿皇殿做了巨大的改动。

首先是迁移了位置:原来的寿皇殿不在中轴线上,乾隆十五年(1750年)把老的寿皇殿拆了,在中轴线上进行了重建,次年建成。使得紫禁城、寿皇殿、地安门、鼓楼成为中轴线后段完美的一段。

二是提高了等级:明代建的寿皇殿只是一组普通的宫殿,清代新建的寿皇殿给大行皇帝停灵用,规格必须提高。寿皇殿新建筑规制仿照太庙,体量和等级都大有提高。在大门外还添建了由三个牌坊组成的牌坊院,牌坊也都是四柱九楼的最高等级。

三是改变了功能:不再仅用于大行皇帝停灵。乾隆将之前供奉在其他地方的清帝画像都移到寿皇殿,并规定以后故去的皇帝、后妃御容像及印玺,都要供奉于寿皇殿中。每年正月初一、清明、中元、霜降、冬至、万寿、除夕七个节令,皇家都要在寿皇殿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民国后,寿皇殿不再是皇家禁地。1928年,景山被辟为公园;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寿皇殿成为北京市少年宫。

201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启动后,中轴线上被占用的古建开始腾退和修缮,2018年底修复后的寿皇殿重新对外开放。

寿皇殿

寿皇殿坐北朝南。南门前是一个由三座牌楼围成的小广场。三座牌楼造型相同,只是各个牌匾上的题字不同。

寿皇殿牌坊围合的广场

寿皇殿正门(南门)是建于宫墙上随墙牌楼门形式砖城门,包括一座正门和两座便门,均为黄琉璃瓦庑殿顶。三座琉璃随墙门与3座牌坊共同构成了门前广场。

寿皇殿随墙式砖城门

寿皇殿门口的石狮据说为元代遗物。北京曾为元大都,但元代石刻遗留不多,件件精美。

寿皇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为皇家建筑最高配置。大殿里曾供奉从康熙至光绪八代帝后的画像和牌位。每逢元旦、岁暮、令节及先帝的诞辰、忌辰,皇室就在这里举行大礼。

寿皇殿大殿

寿皇殿虽然规模不及故宫,但是这里多了故宫没有的古树林和宁静。在宁静的氛围中静静地观赏掩映在古树林之中的古建筑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寿皇殿外的古树林

寿皇殿在被北京市少年宫使用期间,1981年发生过一次火灾,烧毁了寿皇殿的戟门。2013年末北京市少年宫搬迁至龙潭湖畔新址,寿皇殿复建了戟门,恢复了历史原貌,并于2018年11月对外开放。

寿皇殿门洞南望景山万春亭

6.地安门

地安门是老北京的皇城后门(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北安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地安门。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红墙身,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在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雁翅楼一座,为二层砖木结构楼。

地安门门洞方方正正,窗户扇也呈长方形;而天安门的门洞为半圆形,窗户则是半圆形状,寓意“天圆地方”。

地安门内外大街与鼓楼(画)

为便利交通,地安门及雁翅楼于1954年一同被拆除。在翁立所著《北京胡同》中写道:“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

拆除前的地安门

在北京的皇城墙中,位于南面的三座皇城城门(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为圆门洞;位于北面的三座皇城城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为方门洞,寓意是“天圆地方”。

皇城南面的长安左门(圆门洞)

皇城北面的西安门(方门洞)

地安门曾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标志建筑之一。明清时期,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后门),一般人是不能进出的,因为进了地安门,就是皇帝居住的区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中的日本军队占领了鼓楼,在地安门,清军为保卫皇城,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浴血奋战。

24年后,被逐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出地安门回到他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北府)。

1954年要拆除地安门的消息传出时,当年有位学美术的学生张先得,听着信儿后忙带上画笔和颜料赶到地安门前,花了三个小时画了张地安门的水彩画,将地安门的雄伟英姿永久记录下来,也为人们心中的地安门留下张珍贵的“遗照”。据闻,年已耄耋的张老先生依然健在,前些年还曾接受过记者的采访。

地安门(张先得画于1954年拆除前)

如今地安门被拆已经六十八年了,即便老北京人,也早已忘了它的模样。

图由南向北依次为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老照片)

7.万宁桥(后门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到鼓楼的中间位置,初建时因为在大庆寿万宁寺前面而得名。又因在什刹海东面,元代也俗称“海子桥”,另还因在皇城后门(地安门)外面,故又称“后门桥”。

万宁桥在中轴线上,与中轴线前段上的“天桥”南北呼应,又有“地桥”之说。

万宁桥始为木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92年),后改建为单孔石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大块石铺砌,中间微拱。

万宁桥在元代的作用相当巨大,是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当时它是连接和扼守大运河与积水潭码头的水上交通枢纽。该桥有大水闸和镇水神兽,通过提水放闸,让沿大运河北上的粮船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积水潭,相当于大都进食的咽喉,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万宁桥

明清后因运河河道淤塞,航运方面的作用降低,但仍为北京南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处。20世纪50年代,后门桥河道淤塞废弃,桥身下半部已被埋入地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桥东西两侧原河道上建了许多建筑物,逐渐被人们遗忘。

2000年北京市政府对万宁桥进行了大规模修整,重现了后门桥小桥流水的景观。

后门桥重现小桥流水景观

此次修复最可喜的是挖出了被埋多年的镇水神兽,仍放置原处。传说龙生九子各不同,其中性好水的名曰叭嗄,镇水神兽应算叭嗄的一种。

后门桥镇水兽

我们平时见到的叭嗄,或在故宫台阶边伸一头做排水口,或从石桥中孔拱券上出一头望着桥下之水,很少见过它全身模样的。后门桥的镇水兽可就露出了全身,让人能看到它的整个样子,这很难得。

8.鼓楼

鼓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

鼓楼是建在高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通高46.7米,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

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

鼓楼正门(南门)

鼓楼北侧拱券门(最左侧小门洞为登楼石阶梯门)

鼓楼登楼石阶梯(60级,右转后入二楼)

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楼体为木结构拱券式楼阁,外观两层,实为三层,第三层是暗层,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

鼓楼二楼内景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鼓楼是老北京城的报时台,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铜壶设在二层“漏壶室”,清乾隆朝以后,铜漏壶被搁置,改用“时辰香”计时。

清代划分每夜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两小时):晚7时至9时(戌时)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9时至11时(亥时)曰二更;11时至此次日01时(子时)曰三更;1时至3时(丑时)曰四更;3时至5时(寅时)曰五更;卯时(5时-7时)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铜壶滴漏

报时用的鼓设在二层,有24面更鼓和一面特大鼓(整张牛皮绷制而成),总计25面。

特大鼓用来报时,其余24面更鼓用来报一年24个节气。“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

元代的鼓楼在大都中心,时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意,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营建北京,重建钟鼓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钟鼓楼上的文物全部遭到抢劫破坏,钟鼓楼建筑幸免于毁。

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3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时结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9.钟楼

钟楼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

重建的钟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楼高约48米,楼周围有汉白玉石栏。钟楼下为砖石台基,使钟楼更显高耸、峻峭。有专家研究钟楼造型认为,钟楼就像一方石印,稳稳地扣在中轴线末端。

北京钟楼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钟楼的功能也是报时,原来的大钟是铁制的(现存大钟寺博物馆),后更换成铜钟。

关于钟楼的报时,老北京有一种说法:“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里的“紧”“慢”是指敲钟的频率,这三个十八正好是五十四下钟声,敲击两遍是108下。

佛教文化认为,敲击108下是因为人间有108种烦恼,在佛教寺院中,每敲击一下钟声,就会减少一种烦恼。

2018年7月,北京市确定了钟楼等14处遗产点,正在紧张立法,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钟楼内正中位置安在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

关于这口钟声浑厚有力,洪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大钟的铸造,老北京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不仅自幼聪明伶俐,而且还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14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她16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过,如何提高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

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

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

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

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大钟铸好了,铸钟厂也取消了,“铸钟厂”作为那个地方的地名一直留到现在(鼓楼西街)。

铸钟厂里有一座“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就是工匠们祭祀为铸钟献身的华姑娘修的。

目前该庙仅存遗址,铸钟娘娘庙和铸钟娘娘的传说,却一辈一辈地流传了下来。

北京传统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

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传统中轴线上的33座古建筑(其中永定门城楼和天桥是复建的)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们凝聚了北京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像一串璀璨的明珠,撑起了北京城市的脊梁,成为北京城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城传统中轴线上的这串古建,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缩影,成为北京城的脊柱。

展望未来,北京传统中轴线将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形成更为精彩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从晨钟暮鼓的钟鼓楼,到承天启运的天安门
京城龙脉
北京:中轴线 “龙脉”上的经典建筑【图文】
老北京皇城六门之(一)
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钩沉 | 025 王世仁:北京旧城中轴线述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