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园林志丨圆明园遗石考略

本文由【南薰】原创,【水刷石】有删改

一、概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推进,圆明园历史与建筑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圆明园学会”的成立到相应一系列关于圆明园历史档案与遗存的研究著述出版,形成了“圆明园学”,让这座园林的历史细节逐渐清晰了起来。其中,圆明园中陈设的单体赏石,也成为今天研究清代御苑遗石的重要资料,是反映清代中期御苑置石风貌的重要体现。

现今圆明园遗址之中,已全然不存独立完整的赏石,连大量的假山叠石都已在晚清民国的破坏中坍塌与散佚,仅存十余座播迁途径清晰的赏石遗存,如在颐和园、中山公园、达园等处的赏石,基本都属于民国时期的搬迁。

依照圆明园的面积与景观总数,结合颐和园遗存赏石与景观总数的比例推算,圆明园在乾隆晚期的建设完成状态时,单体赏石数量应在80座以上,有90%的赏石都已损毁或散佚至其他地方而处于难以考证的状态。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蓬岛瑶台》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洞天深处》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目前圆明园遗石分布大略如下:民国初期出于保护,陆续移置了近十座单体赏石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上世纪三十年代自圆明园移置颐和园五座;中国园林博物馆藏一座;确切损毁两座;圆明园遗址出土一座。现就这些遗存的情况,作相应分析如下。

清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遗石现状

1、青云片

青云片,为房山青太湖石。传为明代万历时期米万钟于房山采购,用于营建勺园之用,与青芝岫二石一并发现并辇运进京。因石体过于巨大,耗费甚巨而放弃,弃置良乡路边,以墙围之。至乾隆朝,分别运至御苑。青芝岫安设于颐和园乐寿堂院内,青云片石安设于圆明园别有洞天建筑群中西侧时赏斋前。于1925年自圆明园遗址移置今中山公园陈设。

青云片(正面)

青云片(背面)

房山青太湖石质地坚密青润,孔洞不如苏州太湖石与青州太湖石多。青云片石从石体变化与孔洞效果而言,堪称现存御苑赏石中房山青太湖石最为玲珑巧致者。且动势张翕开合,穿联翻转,变化动态极佳。

在浑厚的外廓之下,富于动势的变化,有空灵之感而无琐碎之陋,气韵之生动,附于如此宏大之体量,堪称御苑赏石中佳品。也无怪乎乾隆本人对此石爱赏有加,石体背面有七处御题诗文咏赞。其中最能体现乾隆对青云片之爱重,以及对于怀古省思的是《御制青云片歌》,兹录如下:

万钟大石青芝岫,欲致勺园力未就。

已达广阳却弗前,土墙缭之葭屋覆。

适百里半九十里,不然奇物靳轻售。

向曾舆运万寿山,别遗一峰此其副。

云龙气求经所云,可使一卷独孤留。

伯氏吹埙仲氏篪,彼以雄称此通透。

移来更觉易于前,一例为屏列园囿。

泐题三字青云片,兼作长歌识所由。

有时为根叆靅生,有时为峰芳润漱。

虚处入风籁吹声,窍中过雨瀑垂溜。

大青小青近相望,突兀玲珑欣邂逅。

造物何处不钟灵,岂必莫釐乃称秀。

事半功倍萃佳赏,宣和之纲诚大谬。

青云片(局部细节)

青云片(局部细节)

石体正面左下部、中下部有人工修治痕迹,存在扩洞、凿壑技法,石体背面有着大面积的修治痕迹,可以看出此石也是自山体中凿出,原石与山体连接部分较多。背面的修治方式具有乾隆时期御苑赏石修治的通用做法,尤其是对于孔洞的开凿与扩大,连接孔洞的沟壑修凿技法。


此石的修治是经历了晚明与清中期两次叠加而成,并在乾隆时期经过精细的修治处理与镌刻诗文。

御题诗

局部修治痕迹

2、青莲朵

青莲朵,原位于圆明园长春园南侧蒨园内,1929年移入今中山公园,后于2013年移入中国园林博物馆陈列。

此石原存南宋高宗退位之后安养天年的临安德寿宫后园西侧,位于浣溪亭与飞来峰之间,当时此石名为“芙蓉”,疑似产自杭州之太湖石亚种天竺石。玲珑坳坎,褶皱横陈,无峰峦之形,而有团云涌雪之势。

石表风化严重,有多处剥蚀断裂,并经过了多次修补粘接。石左侧有两处方形题刻区域,但未加以题刻使用,左上侧有“青莲朵”乾隆御笔题名。石体外廓没有修治痕迹,部分孔洞中可见呈喇叭状的凿刻扩洞修治痕迹,与清代宫廷修治技法不同。

青莲朵(正面)

青莲朵(背面)

德寿宫原为秦桧相府,是宋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后颐养天年之所。位于凤凰山大内之北,望仙桥之东,彼时遂称之为“北内”。周密《武林旧事》载:“高宗雅爱湖山之胜,恐数跸烦民,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以像西湖冷泉,叠石为山,作飞来峰。

根据考古发掘,德寿宫后苑模仿西湖,而苑中西南侧飞来峰即为以湖石叠山之景,芙蓉石(青莲朵)即安设在此。南宋《淳祐临安志辑佚》载德寿宫御苑景色中论及芙蓉石“……巨石如芙蓉,天然匪雕饰。盘薄顶峰边,婵娟秋江侧……

南宋末年,德寿宫已基本荒废,后改为道观、民居、官署等,园林全无。清代,改为织造署、盐运署,芙蓉石倒卧后衙院内,原石质底座已佚失。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之时,见到了芙蓉石,爱之叹之,并作诗题咏。次年,芙蓉石辇运至京,安设于长春园之蒨园,赐名“青莲朵”。《日下旧闻考》载:“蒨园位于长春园正门迆西滨湖水石之间,门西向,园内有朗润斋、湛景楼、菱香片、别有天、标胜亭、委宛藏、韻天琴、青莲朵八景。”

青莲朵(局部)

青莲朵(局部)

乾隆先后创作了十余首关于蒨园景致的御制诗,其中吟咏“青莲朵”石便有五首,并授意绘制《蒨园八景图》与《御制青莲朵诗意图》,由此亦可看出他对于青莲朵之喜爱。而青莲朵也作为目前确切可考的南宋御苑赏石,成为现存最早的御苑遗石,能够历八百余年战火沧桑保存至今,真可当遗珠之谓。

圆明园长春园蒨园遗址今貌

3、搴芝、绘月二石

搴芝石,曾位于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殿阶侧,后于1914年移置今中山公园宰牲亭西。石质风化严重,类青州太湖石,与房山青太湖石有明显区别。

形若腾云涌起,似瑞芝昂立,左右错置变化,动中蕴静。石背左侧有大面积凿剔痕迹,右下孔洞有明显的修凿扩大痕迹。正面顶部,有乾隆御题“搴芝”二字。石体有较为明显的风化剥蚀,正面左侧有断裂后以铁钉锔固。

搴芝石(正面)

搴芝石(背面)

搴芝石(侧面)

绘月石,曾位于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殿阶侧,后于1919年移置今中山公园四宜轩东。整体风化十分严重,石质类似苏州太湖石,与房山青太湖石、青州太湖石有显著区别。

石形浑厚,两处孔洞与左侧月弯点缀。右侧有乾隆御题“绘月”二字。石背全系凿剔而出,凿剔手法有早期特征,形态取意亦有明代风格,此石亦或为明代海淀旧园遗存。石体严重碎裂,有多处水泥粘接痕迹,左下月弯处后期以碎石粘接支撑。

绘月石(正面)

绘月石(背面)

绘月石(侧面)

含经堂为长春园中心之主体建筑,规制宏大,是乾隆准备“息肩娱老”的退养之所,有含经堂、淳化轩、蕴真斋、霞翕楼、涵光室、三友轩等三十余处建筑。

今天还可在含经堂西侧三友轩遗址处见到一组三面围合的房山土太湖石假山遗存,叠置手法精妙,惜仅存基础部分。 

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

三友轩西侧 假山遗存

4、中山公园青云轩前太湖石

此石为房山青太湖石质地,无题刻,因资料缺乏,无法知晓自圆明园遗址具体位置。与青云片石等同时移置而来。

石形丰隆上锐,中部内收,间以孔洞,右侧有垂挂与昂角呼应。除石背左下、右上部有部分修治痕迹,余皆为天然状态,石质佳,整体风化不严重。正背各自成景,是御苑遗石中少见的两面可观者。

青云轩前太湖石(正面)

青云轩前太湖石(背面)

青云轩前太湖石(侧面)

青云轩前太湖石(侧面)

5、中山公园内其他圆明园遗石









6、圆明园遗址玲峰

玲峰,原立于圆明园文源阁前水池中。文源阁位于圆明园中部北侧,用以收贮《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形式与故宫文渊阁等其他六阁相同。

阁前有方形水池,池之三面环以叠石假山,池中耸立巨大的玲峰石。此石按记载亦为房山青太湖石,与现存故宫景福宫文峰石,为同时发现并采凿,体量近似,玲峰略高于文峰,高两丈有余,为御苑赏石中最高之单体赏石。

石正面面对文源阁,背面有多处开窗题刻区域,有乾隆御题《题文源阁作》《玲峰歌》《再作玲峰歌》及数处臣子唱和诗。其中《玲峰歌》赞美其石之玲珑巧致,更道明了他喜爱房山太湖石的缘由之一,是取之近郊而不伤民力,不蹈宋徽宗花石故事,反映了清代皇家园林大量使用房山之石的缘由与帝王考量。兹录如下:

将谓湖石洞庭产,孰知北地多无限。

万钟异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为伴。

天地生物弗拘墟,龙井吴山率常见。

米未能致今致之,青芝岫屏湖裔馆。

彼劳奇文徒问答,物遇其时当自显。

兹峰有过无不及,名曰玲实称岂舛。

伊家颠叟上皇山,亦既艳称百夫辇。

致此用力虽倍蓰,贲来宁费修书柬。

略发内帑给雇值,肯教张事恣朱勔。

大孔小穴尽灵透,凸突凹窳仍㠧嵼。

春风秋月几阅历,海水桑田任迁转。

故土那忆埋黄沙,素质奚碍皴苍藓。

一峰峙我文源阁,育秀通书映万卷。

万卷徵实难更仆,特宜黄石觌面展。

又如逸兴到栖霞,日面月面应谁辨。

每来汲古遣几馀,讵同二米为高简。

欣于斯即惭于斯,悦目怡情究非善。

咸丰十年圆明园被焚毁,文源阁区域仅存水池假山与池中伫立的巨大玲峰。民国初年,多股土匪盗抢圆明园遗石,玲峰这类形态精彩、遍布御题的名石,彼时能够卖至数千银元之巨,遂引发对于玲峰的争抢。最终因盗抢不得,竟然被炸毁!

今此石碎作多段,躺倒在文源阁遗址的荒草颓山之间,玲峰之美,也只能约略通过老照片中的背影猜想一二。

玲峰被毁后状态(图中覆以玻璃罩处)

文源阁遗址现状

7、颐和园中所存圆明园遗石

1937年6月,面对圆明园遗存赏石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为了保护现存遗石,将六座赏石移置颐和园中陈设,这就是今天立于颐和园仁寿殿院内南北各二,仁寿门内之寿星石之来历。

颐和园东宫门外,今东宫门广场正中,亦曾立有大型太湖石一座,上世纪中期被毁。

其中仁寿殿西南侧之放上青太湖石,来自圆明园水木明瑟景区,寿星石来自圆明园东南侧绮春园中,这五块赏石的具体情况,在前文《颐和园赏石图鉴与分析》一文中已作详述,在此不赘。

8、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遗址出土青云石

此石为凿刻之仿赏石,类似北海静心斋中水池内汉白玉仿赏石凿山、团城承光殿后东南角所立红色仿赏石凿山。原为长春园西北西洋楼景区谐奇趣喷泉水池内陈设之石,谐奇趣建筑被毁后掩埋于废墟之中,1992年发掘清理而出。

该石为房山青石雕刻而成,是目前所见此类仿赏石凿山中体量最大者,其凿刻工艺精湛,并经过了精细的打磨。因长期埋藏于废墟之中,风化剥蚀较浅,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凿刻时的工艺与手法。

此类仿赏石之凿山,几乎全部制作于乾隆时期,形态相似,略有区别。此石在圆明园陈列馆标名“青云石”,其实这是此类辉绿岩在北方地区石材中之惯名并非此石专用。

青云石(正面)

青云石(背面)

青云石(局部)

青云石(局部)

9、“烟岚”一块被误会了的“赏石”

在圆明园遗址展览馆中曾陈列一块有着道光御题的“烟岚”石,1999年出版的《中华古奇石》一书中可以看到当时这块石头是立起来放置的,当年的这个摆放方式,无意中造成了一种错觉,让人以为这是一块赏石。

实际上,此石并非一块真正意义上的赏石,而是圆明园之长春园狮子林遗址假山的一块叠石,与其他至今仍堆积在原址的假山叠石一致。今天,圆明园展览馆的摆放方式不再让人产生误会,能够很好的看出当时在假山上叠放的方式与朝向。

圆明园遗址展览馆中陈列之“烟岚”

《中华古奇石》书中载录之“烟岚”

“烟岚”之道光御题诗

按照御苑赏石的选取标准与观念,此石确实不具备当时成为赏石的条件,而其题刻字面向上的情况,也不符合赏石题刻内容面向观者的惯例。由此也可看出,该石是假山石洞上,或山体上的点景题刻,而从题刻内容来看,也并无体现独立性赏石的表达。

圆明园长春园遗址狮子林景区现状

而在狮子林景区湖水中,曾真正伫立一座高大的太湖石,见于一处不起眼的文献记载,乾隆四十五年的《园工奏销档》中提到了“狮子林清閟阁楼前河内太湖石山凿做窟窿,剔凿刷洗。”由此可见当时对于单体赏石的修治处理应是相对普遍的。

三、圆明园赏石之流散

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同时毁灭了园内珍藏的全部相关档案资料。而位于海淀镇的样式雷家宅也惨遭毁灭,大量的建筑设计地盘图、烫样模型一并消失。这让后期研究圆明园的学者颇为不易,在经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中关于圆明园内容的研究,逐渐地使整个营造过程清晰了起来。

虽然在诸如《圆明园内工石作现行则例》中有关于运输、安设各类太湖石、青石叠山立石的工价工期有详细记载,但依旧没有任何清晰的资料能够详细记录单体赏石在园中的具体位置。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清代宫廷绘本《圆明园四十景图》,也因对自然环境的艺术加工而脱离实际情况,无法在其中找到单体赏石的痕迹。故而在当前情况下,无法获知圆明园这庞大的景致中,究竟曾安设有多少单体赏石。但是,依照颐和园现存单体赏石的分布与景致面积的比例关系推测,圆明园中单体赏石应不低于80座。

 圆明园廓然大公景区遗址北部庞大的假山遗存

世人皆知的圆明园“石劫”更多集中在石制建筑构件,尤其是精美的西洋楼景区欧式园林建筑的汉白玉雕刻,至今仍能在北京多处近代建筑中见到。其实,园中数量众多的赏石及叠山之石,同样遭到了严重的损毁与盗抢。

尤其是在光绪朝晚期,清廷内外交困,对国家的控制力大为减弱,内务府财源困窘,守园太监与护军已经开始私下盗卖园内木石。谭延闿《圆明付记》载:“(光绪朝晚期)周垣半圯,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内务府为了增加收入,奏请出租园内土地,至民国初年,圆明园遗址内佃户达到三百余户,为了耕种需要,将大量的遗址平毁,建筑砖石向外出卖遂成常态。

清廷覆灭后,圆明园归属逊清皇室私产,仍由形同虚设的内务府管理,民国政府陷入军阀内战的混乱状态,更无力保护,圆明园遗址陷入基本无人看管的境地,成为肆意蹂躏的丘墟野地,园中的太湖石开始被新晋权贵觊觎,用以兴造宅邸。陈文波在1925年发表的《圆明园残毁考》中言:“民国以来,各自为政,命令不行,强有力之武人,日取其湖石以为私第之点缀。旗人又以穷迫,侵占其败屋以为庐,于是樵夫牧竖所出入,牛泻马矢满路。”黄濬在其笔记著作《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二十年来,圆明园故址文础雕栏,暨于山石,为豪强攫取略尽,瞿兑之常言,京城道上,常见大车曳宫殿木材花石而过,不知所往。

圆明园平湖秋月遗址西岸假山遗存,由房山青石叠成

这种疯狂盗取园中之石的情况,也被当时的社会媒体发现,登报传播,呼吁能够得以保护。常有此类新闻见报,如:

《益世报》1922年10月20日第七版“逊清内务府奏呈政府,近有军人拉运圆明园太湖石售卖……”

《益世报》1923年4月3日第七版“大帮匪人偷窃太湖石,有贼匪三十余人,拆围墙五尺有余,进入园内,将太湖山石运走两大车……”

《晨报》1923年12月1日第六版“见有骡车成群,人众满百,挪运湖石,并有护兵多人及形同官长者一人督催工作。”

以及一场最终为社会舆论阻止的公开售卖圆明园太湖石之事:

《益世报》1929年1月7日第七版“圆明园的太湖石招商承买”

《益世报》1929年2月28日第七版“圆明园太湖石要卖”

《益世报》1929年3月9日第七版“圆明园太湖石卖不成”

圆明园武陵春色遗址桃源洞遗存

均系房山青石叠成

一面是缺乏政府监管而导致的疯狂盗抢,一面是有识之士与官员的努力保护。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朱启钤先生,主持建设了中央公园(由清社稷坛改造而成),陆续将圆明园遗址中岌岌可危的太湖石移置公园中安设,暨使这些赏石不置被破坏私夺,又开放给公众参观游览。

由中央公园董事会向逊清朝廷提出,将圆明园遗存的部分太湖石和建筑构件移至中央公园内。公园董事江朝宗致信逊清内务府:“现在中央社稷坛开拓公园,缺少假山,查圆明园内存有早年经火山石甚多,大半委诸草莽,拟运至公园,叠作假山,即可化无用为有用。”另一信提及“荷蒙派员会同拣选太湖石五十一块,具征公意,殷拳感荷之至。”《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刊》也记载1927年曾“从圆明园继续运云片石一千车”此举无疑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将这些珍贵的御苑赏石得以保存。

民国四年(1915)中央公园董事会部分成员合影,右一为朱启钤

1931年3月,由囊括了当时古建、文史专家学者的营造学社主办,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展出了太湖石、石刻、石构件、砖瓦等圆明园文物,一千八百多件圆明园样式雷图纸、18具烫样模型以及工程则例、工程做法、匾额清单、绘图题咏、文献考证、外文记载等各种资料。这是有史以来关于圆明园文物的首次展览,引起轰动,参观者超过万人。

《大公报》《北洋画报》《申报图画周刊》等报刊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无疑对圆明园的保护工作是一次很大的推动。进而后续在1937年6月,又有多块圆明园遗存赏石移入颐和园陈列保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匪患平息,圆明园的赏石劫难终告结束,只可惜今日得以留存之石,四散埋没,得以确切身份者,已不及当年之十一。

四、结语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典园林与皇家园林的辉煌体现。其中用以点景陈赏的各类赏石,包含了历史上传承流变的名石佳品,也有体现了明清以来赏石审美的典型范例,是从品质到形式上最为精彩的古代赏石标本,是研究中国古典赏石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同时,圆明园的消失,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屈辱苦难,这些经历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古旧名石,无疑也承载着民族复兴历程中的点滴,值得未来更好的发现探索与研究保护。

栖云团队坚持原创输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  湖  石
满是“窟窿”的怪石,为何让皇帝和名家如此钟爱?
又一件圆明园文物,回家了!
万园之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七律]
游圆明园遗址公园有感二首[绝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