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口述历史——西城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推荐(五)
口述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内涵相当丰富。它强调从个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口述史使那些不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族群和妇女都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本期推荐书目的特色在于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北京的历史,书目包括《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口述天桥》《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等部分馆藏,欢迎广大读者来馆查阅!也欢迎有志于研究宣南文化的朋友与我们交流分享!
查阅地点:西城区图书馆南址(西城区教子胡同8号)三层东侧资料室

01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编著:定宜庄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索取号:D67/3/.1;D67/3/.2

【推荐理由】

本书旨在通过生活在北京城内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本书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的民间性和个人性,内容涉及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
作者为这本书的定位,既不是一部介绍北京风俗掌故的通俗读物,也不是一部百年来京城名人的集体传记,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专著要将学术放在首位,这当然会影响到本书的可读性,但是常言说得好,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被访者口中和心中的那座北京城,还有京城中百姓们过的日子是那样的五光十色、摇曳生姿、饱满多汁、妙趣横生,并没有、也不会因对学术性的追求而减色。

02 《“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

编著:定宜庄,苏柏玉著

出版: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索取号:D67/2

【推荐理由】

本书由相差八岁、性格迥异、为人处世截然不同、思维观念存有极大差异的常人春(兄)、常寿春(弟)的两篇口述组成,主要讲述两位“文物人”即“在理的”祖父常晓茹的传奇故事和北京民俗专家常人春的成长过程。作者综合考虑被访者叙述的完整性和研究视角的深刻性,采用历史学方法,将分析、评论、考证以史注、按语、附录等形式补充正文,营造出一种由浅入深的阅读体验。通过兄弟两人的真切回忆、细致描述和互相印证,以常家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交际的复杂关系网为主线,勾勒出常氏家族三代人百年来的命运与经历,全景式再现了一个由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俗信、民生百态共同形塑的旧京景象,更透露出一个时代荣辱兴衰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诸多具体场景。
所谓“文物”,指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再不能重新创造的文化遗迹,而将“人”指代为文物,这一比喻颇具寓意。“文物人”不仅仅是那些传承消逝之物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物”,是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才能孕育出来的特殊的果子。作为最后一代亲眼见证了这个大嬗变时代的人,他们(常氏兄弟)为我们保留了殊为可贵的民众记忆。无论是人,还是他们所讲述的事情,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不可再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保存他们的记忆与声音,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03 《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

编著:杨原著

出版: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索取号:N4/11

【推荐理由】

在老北京话中,“勤行”专指饮食行业。本书口述人陈连生先生是北京餐饮业的老前辈,在“勤行”里摸爬滚打60余年,其个人经历本身就是餐饮行业历史的一面镜子。这部口述综合了陈连生一生餐饮的经历与经验,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他在“勤行”的生涯、“勤行”的传统、“勤行”的变化三大部分,其中涉及北京小吃的历史、品种、制作方法和标准规程以及厨艺传承和经营之道,既是一种北京饮食文化风貌的珍贵记录,也可管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亦有助于读者较为清晰地看到他作为一个北京人、一个餐饮人的历史坐标和行业贡献。饮食在北京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从以往的历史文献来看,都是文人以食客的角度对其进行记录或探讨,行内人的声音多是一些菜谱类的工具书,很难看到行内人就行业或行业历史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书籍。口述历史的一项重要宗旨就是要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人群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餐饮又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行业,对行内人进行口述采访,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04 《口述天桥》

编著:李金龙主编

出版: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索取号:F6/20

【推荐理由】

天桥是北京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地方之一,又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走出过侯宝林、孙宝才、魏喜奎、关学曾、刘宝瑞、新凤霞等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们在这里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什么是天桥八大怪,那些久已失传的天桥绝活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天桥名扬中外,是世界的舞台,也是老北京人心里面的天桥,五行八作无所不含。有人说你没到过天桥,那可不算来过北京,简单一句话道出天桥在北京人心中的位置。酒旗戏鼓天桥市,这里曾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与发源地,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了过往和回忆,今天本书带读者一起踏上“天桥”。走一走,走进老天桥的时光隧道,穿越回到那个老天桥的年代,一起回味老天桥的百年沧桑岁月和探寻老天桥的传奇故事。全书精选了数百则故事,并精心选配了深具历史韵味和艺术感染力的数百幅图片,全面地将北京老天桥七百多年历史的沧桑岁月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打开了“天子之桥”——天桥历史的帷幔和渊源。

05 《宣武区消失之前:黄宗汉口述》

编著:定宜庄,阮丹青,杨原著

出版: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索取号:D67/1

【推荐理由】

本书以黄宗汉为核心访谈对象,回顾了北京市宣武区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变迁。本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黄宗汉作为宣武区干部在宣武区的亲身经历、对宣武区工业建设和文化建设所做的工作,同时穿插了另外几位宣武区老干部对相关事件、人物的回忆口述,从亲历者的角度,勾勒出北北京市宣武区从1949年接管街道、改造工业手工业,到“难忘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创建大观园、研究宣南文化等实践探索。
这是一部集官员、创业家、文化人于一身的传奇生命史:从革命生涯中的感情经历、跌宕起伏的政治命运,到人事管理、企业领导、兴建文化产业的弄潮儿。这些不平凡时代的不平凡经历记录了北京城(宣武区)六十余年来城市建设、政治动荡、文化新象的一连串历史脚印;也展露了人民共和国历程从建立政权、“反右”、“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的一个侧影。人生、北京城、国家这三条线索交汇相映,使得各自更为立体、生动、色彩丰富。作为访谈者的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合作尤具特色,问题的着眼与切入、多线条的印证和细心注释使得书中故事愈见历史的底蕴和凝重。
信息咨询部

微信号 : xchlib      新浪微博:@北京西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爬老北京城墙去上学--重构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拆了天宁寺塔给我留下二热大烟囱
无标题
北京系列胡同故事(13):达智桥胡同 达智桥胡同位于宣武区
省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