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缝实验

 基本简介

双缝实验

在双缝实验里,照射单色光在一座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挡墙。在挡墙的后面,设立了一个照相底片或某种侦测屏障,用来纪录通过狭缝的光波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光波的物理特性。以波动观来解释光波的干涉。

理查德·费曼说:仔细地思考双缝实验的意义,我们就能够一点一滴的了解整个量子力学。透过双缝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量子世界的真谛。

 基本起源

在1807年,托马斯·杨扬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他那个名扬四海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于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前五个实验之列,而在今天,它已经出现在每一本中学物理的教科书上。

杨的实验手段极其简单: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双缝实验

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光的波动说在经过了百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上来。但是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说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杨的论文开始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20年间竟然无人问津,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是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光是纵波,直到1819年一个不知名的法国年轻工程师——菲涅耳(AugustinFresnel),当时他才31岁,在<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论文里,提出了光是横波的概念。 托马斯·杨的实验是一个开端,后续的柏松、阿拉果等人的实验彻底建立了光的波动说。

基础理论

双缝实验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现了光波传播的基本原理,怎样预测光波的传播于介质。光源发放出一系列的光波,就好似浮在水面上的浮标,被重复的拉起来,放下去,造成了水波的散发。他想出一种预测波前位置的方法。制造一组同尺寸的,圆心包含于一个波前的圆圈。它们的切线,经过联结与平滑后,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预测的波前位置。依照这方法,可以展示出一个平面波前,或一个圆形波前,延伸的状况。 奥古斯丁·简·菲涅耳根据惠更斯的结果,证明了光的波动特性,与光在纯介质内,以直线传播的事实,并没有任何矛盾。他又照着惠更斯的想法,对于衍射干涉现象,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论证。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对于光的物理特性有更多的了解,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内,传播至某一表面的一束光波意味着许多光子的到达,每一个光子都有它自己的波前。为了要了解在双缝实验里,真正发生了什么状况,我们必须知道,假若,光子是一个一个的发射出来,我们会观测到怎样的状况?1909年,杰弗里·英格拉姆·泰勒爵士做了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双缝实验。这实验将入射的光波强度大大减低,在每一单位时间内,平均只有一粒光子被发射出来。每一个光子的波前通过两条狭缝后,这光子会显示于侦测屏障的某个位置。显示于这位置的概率,可以由通过两条狭缝后的两个概率波,在那位置的概率幅计算出来。两个概率幅的相加,取绝对值平方,就是概率。累积许多光子在侦测屏障的位置数据,泰勒爵士发现,显示于侦测屏障的干涉图案与原本的双缝实验图案相同。

 物理重要

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是最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设计与研究成功的。1801年,他用这实验来解答,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问题。从这实验观测到的干涉图案给予光的粒子观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经典的粒子理论无法满意地解释这实验的干涉图案。大多数的科学家从此接受了光的波动观。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再出现支持粒子观的实验证据。由于它可以很清楚简易地,探讨量子力学的中心迷云,双缝实验与它的各种变异,成为了许多理论物理家宠爱的思想实验。 1972年,理查德·西利托与C·威克斯(C.Wykes)将双缝实验修改,使得在任何时间,只有一条狭缝是开起的,另外一条狭缝是关闭的。这样,在任何时间,光子只能经过两条狭缝中的一条狭缝。虽然如此,他们仍旧能够成功地观测到光子的干涉图案。

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ClausJönsson)创先地用电子来做双缝实验,他发现电子也会有干涉现象。1974年,皮尔·乔治·梅利(PierGiorgioMerli),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的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在侦测屏障上,他也确实的观测到干涉现象。2002年9月,克劳斯·约恩松的双缝实验,被《PhysicsWorld》杂志的读者,选为最美丽的物理实验。

 经典结果

在任何时刻,有一个波前,可以代表那时刻所有从光源散发出来的光波。由于光波从狭缝边缘散发出来,在侦测屏障行成的干涉图样中,任何两个部分的距离

双缝实验

,随着挡墙与侦测屏障的距离D而变。假若D增加,则

双缝实验

也增加。减小两个狭缝a,b之间的距离B,会增加条纹之间的距离。增加光波的波长

双缝实验

,也会增加条纹之间的距离。可是,狭缝的缝宽必须有足够的尺寸,能够允许某波长的光波通过。否则,单缝干涉会变得很显著,因而影响到双缝实验的结果。反过来说,假若,缝宽太宽(例如,一座墙上的两扇普通的窗子),则光波会直接照射过去,而观察不到干涉现象。

在侦测屏障上观察到的明亮的条纹,是由光波的建设性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峰,建设性干涉会产生。黑暗的条纹是由光波的摧毁性干涉造成的,当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谷,摧毁性干涉会产生。用方程表达,当以下关系成立时,会发生建设性干涉:

双缝实验

其中,n是最大强度值(波峰遇到波峰,最大建设性干涉的光波强度)的次序数(位于中央的最大强度值的次序数是n=1),y是条纹与中央之间的距离(称为条纹距离)。 这方程只是一个近似。方程的成立依赖某些先决条件的成立。应用这方程与实验仪器,B与D是实验参数,y可以由实验测量得知,有了这几个数值,我们就可以计算光波的波长。

 物质波

双缝实验

不论是电子、质子,或是任何其它可以被视为是属于量子尺寸的粒子,在双缝实验里,粒子抵达侦测屏障的位置分布,是具有高度决定性的。我们可以用量子力学来精确地计算与预测,粒子抵达侦测屏障的位置的概率。可是,无法预侧,在什么时刻,在侦测屏障的什么位置,会有一个粒子抵达。这么一个无可争议的结果,是经过多次重复地实验而得到的。这结果给予了科学家极大的困惑。因为粒子抵达顺序的无法预测,意味着没有任何原由,而发生的事件,这是科学家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他们试图制造更多的变量来解决这困难。 当电子一堆一堆地对着侦测屏障发射,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解释所产生的干涉图案。人们只要认定这些电子互相地干涉。可是,随着科技地进步,现在已经发展出来,能够可靠地发射单独电子的科学器材。应用这单独电子发射器于双缝实验,得到的干涉图案,使人们觉得好像电子有独自干涉自己的可能,又觉得好像单独的电子可以同时通过两条狭缝。对于大多数的科学家,这观点似乎建议,量子粒子能够同时出现于两个以上的地方。可是这与显然正确的道理,“任何事件不能同时地发生在两个地方”,有很大的冲突(参阅无矛盾律)。对于这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受物质波的概念。另外一种较难被接受的概念,主张量子物质的存在与行为,是无法用经典方法来诠释的。这种概念,与人们日常体验的物理事实有很大的出入,会造成更多的困惑。

单独电子累积的的双缝实验干涉图案,与一堆电子的双缝实验干涉图案,两个干涉图案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维持一个有秩序的,一致的宇宙观。虽然,对于任何量子尺寸的粒子,我们必须以物质波来看待。

近几年来的科学研究,更进一步地发现了,干涉现象并不只限制于像质子、中子、电子、等等,这些基本粒子。大分子构造,像富勒烯(C60),也能够制造双缝实验干涉图案。

量子力学

在1920年代,许多实验,像光电效应,显示出光以离散的,粒子的形式,称为光子,与物质互相作用。

假设,有一种光源能够替代阳光。这光源,在任何时间,能够一个一个地发射光子。又假设,侦测屏障有足够的敏感度来侦测一个光子。则杨式双缝实验,在理论上,可以用光子一个一个的测试,结果会得到与原本实验相同的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光子,侦测屏障会展示出一系列明亮或黯淡的条纹的干涉图样。这结果看来好像又确定,又否定波动观。假若,光的行为不是波动行为,则侦测屏障不会展示出干涉图案。假若,光的波动观成立,则光不会以量子的形式抵达侦测屏障。

让人们特别注意一个卓越的实验。在这实验里,有一个侦测器,称为狭缝侦测器,能够侦测到光子的行踪,光子会经过两个狭缝中的那一个狭缝?可是,当人们将狭缝侦测器打开后,人们所熟悉的干涉图案,就会消失不见,改变成另外一种图案。侦测这个动作,涉及了光子与狭缝侦测器之间的互相作用。这改变了光子的量子态。假设,两个同频率的光子,在同时间被发射出来,则这两个光子是相干性。将狭缝侦测器关掉,则两个同调光子,都会不被干扰地经过狭缝,同调地抵达侦测屏障。可是,假设,我们将狭缝侦测器打开,而两个同调光子之中的一个光子,被狭缝侦测器侦侧到,则由于光子与狭缝侦测器之间的互相作用,两个光子不再同调,不再互相干涉。所以,侦测屏障的干涉图案会消失不见。

哥本哈根诠释

在早期的量子力学里,许多先驱学者的共识,哥本哈根诠释,明确地阐明,人们不应该推断,在数学公式与实验结果以外的,任何涉及量子尺寸的理论。除了光子发射的时间与抵达侦测屏障的时间以外,在任何其它时间,人们不能够确定光子的位置。为了要确定光子在某个其它时间的位置,人们必须侦测到它。可是,当人们侦测到光子在某个其它时间的位置,也改变了光子的量子态,干涉图案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在发射的时间与抵达侦测屏障的时间之间,人们不能测试光子的位置。我们只知道,在发射的时候与抵达侦测屏障的时候,光子是存在的。在其它时间,光子完全地跟宇宙失去了连络。在双缝实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无从得知。

一个光子,从被太阳发射出来的时间,到抵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反应的时间,在这两个时间之间,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关于光子的事。或许这论点并不会很令人惊讶。可是,双缝实验发现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结果,假若,人们试着确定光子在发射点与侦测屏障之间的位置,我们也会改变双缝实验的结果。假若,用狭缝侦测器,来侦测光子会经过两个狭缝中的那一个狭缝,则原本的干涉图案会消失不见。

仔细的推理,应用于日常宏观经验里所发生的事件,告诉人们,一个粒子必须通过两条狭缝之中的一条狭缝。实验说明,必须有两条狭缝才能产生干涉图案。假设有一个狭缝侦测器,能够让人们知道,在抵达侦测屏障之前,粒子的位置。这狭缝侦测器的使用,会使展示于侦测屏障的干涉图案消失不见。令人费解地,假若,在光子抵达侦测屏障之前,人们又将这狭缝侦测器所测得的资料摧毁,那么,干涉图案又会重现于侦测屏障(参阅quantumeraserexperiment)。

路径积分表述

路径积分表述是理查德·费曼提出的一个理论(费曼强调这个表述只是一个数学描述,而并不试图描述,某些人们无法观察到的真实程序。)路径积分表述阐明,假设一个光子要从点A移动至点B,它会试着经过所有的可能路径,包括同时经过两个狭缝的路径。可是,假若,用狭缝侦测器,来侦测光子会经过两个狭缝中的那一个狭缝,实验的状况立刻改变了。点B变为狭缝侦测器,新的路径是从狭缝侦测器B到侦测屏障C。这样,在狭缝侦测器B与侦测屏障C之间,只有空旷的空间,并没有双缝。所以,干涉图案会消失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无数物理学家头疼的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么?
平行宇宙的证据,终于找到了,为什么大部分科学家相信平行宇宙?
相位与偏振光之逻辑(稿)
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首——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探秘特异功能(三)
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双缝干涉到延迟选择实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