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美学主张:美作为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是贯穿整个育人活动 | 头条

 

100年前蔡元培说:中国教育要以美育代宗教。

然而知易行难,“美”在教育中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因此,当今绝大多数学校,不仅相关的学科总是低配版或者简配版,教育空间与场景也是以功能甚至功利为中心,文化、课程、关系、行为更是无从关联。可是,美育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和育人力量,始终无法被遮蔽。

当下,挖掘美育的价值、发挥美育的力量,不仅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且也成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审美情趣成为核心素养,中小学艺术类课程纳入学业要求,艺术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开始得到显著提升。

“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所着力展开的是一场重塑。学校美育同样也存在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一场触及其中每一个环节的重塑。


以美为尺,重新打量教育


2022版新课标提出,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是对冲教育功利性、社会功利性,提升教育品质、走向美丽人生与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以美提升教育境界、人生境界、生活质量,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重塑育人之美的培养目标。

美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是对冲教育功利性、社会功利性,提升教育品质、走向美丽人生与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
培育人之美,要求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都要发生相应变化。通过认识美,学生学会在审美活动中看待自我与他人、自然、世界的关系,完成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培养,追求具有美学高度的本真生活和生命意义。

第二,拥抱以学为中心的场景革命。

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是以不同的场景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及学习方式,实现全方位的真实成长。

从空间激活场景、时间激活场景、运动激活场景、艺术激活场景,到真实问题场景、阅读激活场景、自然激活场景、技术激活场景、创客激活场景,“场景革命”是从教育的根本出发,让所有空间都具有“主动育人”的功能。

当学校空间展开场景再造,教育之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关系就从功能中被释放出来,也被托举起来,传统僵化的校园结构和分区被改变,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多样化的学习主场,帮助学习者实现高兴趣、高创意、高频次、高维度的学习。

第三,让学校沉浸在“审美教育场”。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学校应沉浸在“审美教育场”里,尊重学生丰富的个性,教育要强调“慢”,强调“活动与快乐”,强调“体验—理解—实践”,强调“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

当审美、愉悦、体验成为教育的基础,一次如沐春风的对话,一个充满色彩和创意的学习空间,一场趣味无穷的实践活动,都能帮助师生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有能力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向美而行,定制一份教育美学清单


由此,“教育新美学”呼之欲出,即把美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贯穿整个育人活动。这意味着传统美育观要转向教育美学观,在课程目标、文化生态、教师审美力以及场景空间等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立美育人,向美而行”的健康生态。

未来学校需要新的“美学战略”,从六个维度出发,我们提供了一份基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教育新美学清单。

办学方向,以美为旗


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是为了在特定的发展方向上,激活人心内在的美。未来学校要实现卓越发展,意味着育人思路的整体转型:从工具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丛林主义转向森林主义,从分数至上转向培养合格公民……
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以价值观的转型,唤醒人心的潜力,激发天赋的动力,养成终身自主的良好习惯,让人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忘我生长,精神饱满。

在这方面,上海市洵阳路小学把文化作为美的引领,回归教育的本真之美、个性之美、和谐之美,从洵美文化、洵美课程、洵美评价到空间改造,让不同起点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到各自的成长路径,创造了一套普通学校也能回归教育本源、落地“教育美学”的解决方案。

机制平台,呈人之美


中国美学传统更看重和谐,主张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协调融合、恰到好处。和谐即美,内在于管理和生活本身,也是好的管理的状态和结果。

学校是一个平台,是森林的样子,最重要的是要为老师、学生的成长搭建基础生态:组织结构呈现赋能之美,管理体现公正之美,制度体现细节之美,决策体现流程之美,社群呈现“呈人之美”,后勤体现温度之美,章程体现包容之美,师生评价体现多元之美……

扬州市梅岭小学基于关系链、关系网和关系场,搭建了“平层一体化”动态组织管理系统,用结构重塑激活中层,促使其管理转型,关系转变,行为转化,最终指向一种尊重与理解、发现与倾听、连接与交互、共享与共建的优良生态。

课程设置,以美育美


李吉林在《美的彼岸》一书中对课程设计有这样的描述:要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纯洁的心灵,用“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的爱,进而崇尚美,追求美。

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以美育美。一是充分挖掘美的内容,形成校本化课程;二是不断挖掘国家课程的审美元素,对课程进行升级改革。比如,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以审美融入为切入点,将国家规定必修的十余门课程重新划分为心灵美、思维美、行为美、健康美、艺术美、语言美六大模块,通过审美融入实现校本化;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体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关联融合的“五育共美”课程的结构谱系。

学习方式,尚美之道


在学习方式中体现尚美之道,是课程育美的承接和延续。一是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二是选择“美”的教育教学手段,三是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四是表现“美”的教师仪态。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发掘审美元素,创造审美情境,让学生体悟到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选择以“教学审美化”为主抓手,打造美的课堂,将所有教学要素都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同的“发现(感悟美)、体验(表现美)、探究(创造美)”的过程。

师生成长,与美相遇


老师是美好学习行为的设计师,是美好知识情境的策划师,是美好学习关系的构建者,更是美的形象的示范者。学生成长的重心,是遇见美好的价值观、遇见美好的行为习惯、遇见美好的学习环境,发现事物中美好的本质,习得与美好事物相互影响的能力……

青岛中学重视学校所有仪式的教育意义,精心设计仪式的教育意义与教育目的。比如将毕业典礼办成校园露营,在成人仪式上设计父母和孩子读信的环节,创造教育记忆,注重情感体验,既注重集体教育,也注重个体关怀,让仪式的教育力量抵达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


空间环境,向美而生


一个真正美的校园要给走过、来过的人留下什么呢?关照并回归到人的价值,追求生命自觉,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才会放射光彩,滋养生命。

从空间育人的角度来说,学校的空间环境要依照教育的变迁而重组学习空间,把新旧学习要素进行审美化的创意。把人放在了一切的核心,运用各种手段去解决人遇到的问题,去做从价值选择到内容到空间美学到使用功能的设计,以此让所有空间都具有“主动育人”的功能。

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在内操场一侧营建的“B612星球”,主体建筑依照《小王子》场景设计建造,墙壁上点缀以《小王子》中的经典句子。让校园生长出闲暇空间,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充分地留白;同时打开文学之门,让孩子进入一个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全景育人,搭建一个“生活系统”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生走进校园,不仅是来学习的,还是来生活的。校园里的一切人和事,都应成为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因此,追寻教育之美,首先要搭建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校园“生活系统”。

为保卫孩子的童年,留住孩子蓬勃的生长愿望、昂扬的未来气质、鲜活的创造精神,给予生命成长自由灵动之美,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提出新的教育宣言:“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践行教育宣言,学校以自然美学、语言美学、情感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为经纬,把校园打造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用“心灵化运营”的方式育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生活系统”。

在“生活系统”中,学校以儿童审美发展需求为指引,通过语言、美学、价值观三元素互相呼应,各自延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教育体系,绘就了美学视域下的全景式育人图景。

《新校长》2022年第10期,深度挖掘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和上海市洵阳路小学这两所以美为旗的学校,各自的美学实践为“教育新美学”提供了新的范本;同时还呈现了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扬州市梅岭小学、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芬兰儿童和青少年建筑学校等数十所典型案例,帮助更多学校开启以美育人的教育新篇章。


作者 | 刘宽

责编 | 雪峰

排版 | 雪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返心灵的学习,呼唤重返心灵的教育设计|头条
校园审美教育意义何在?
美学辞典|美育的范围
国务院都说了,全国的孩子都要和“美育”做好朋友!
3期视点抢先看:追求美的学校教育
杜卫:关于“艺术教育”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