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他山之石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他山之石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他山之石

程实

(经济学者,微信公众号:shihuashijing

 

2013719,中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尽管存款管制放开可能尚需较长时日,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已充分打开了市场的预期空间。实际上,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属于后来者,智利、美国、日本和韩国就分别于1979198619941997年全面取消了利率管制。对后来者中国而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先行者,特别是美国的先行经验,中国政策决策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节奏,最小化改革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和金融震荡,中国银行业也能更好地学习和参考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前车之鉴,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980 年,美国通过了《存款类金融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正式拉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贷款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存款利率管制的渐次削弱和逐层取消也自此展开,直至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成功收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短期震动、长期影响和政策搭配看,四大美国经验值得中国深思、参考和借鉴。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之一是,当实际利率畸高变得不可承受,利率市场化破冰就势在必然。从美国的情况看,什么时候启动利率市场化,既不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态势好坏,也不取决于实体企业获得融资的价格高低。1974-1975年,美国实际GDP连续两年负增长,衰退并没有倒逼出真正的利率市场化;1974年,美国贷款利率从1960年的4.82%一路升至两位数,融资高价也没有催生出及时的利率市场化。从根本上看,利率市场化的核心目标是降低经济增长的资金成本,减轻金融市场资金价格的扭曲程度,进而达到削弱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的效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实际利率相对于实体经济增长是否可承受,才是判断利率市场化启动时点的关键。

 

1980年,在通胀率高达13.51%的背景下,美国贷款利率飙升至15.27%,实际利率则为5.63%,不仅较1979年上升了1.64个百分点,更较1960-197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3.7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1980年,美国实际利率高出实际GDP增长率5.92个百分点,此前1979年,实际利率仅相对高出0.84个百分点,而1971-1978连续八年里更是仅有1974年一年实际利率高出实际GDP增速,其他七年经济增长都能完全覆盖实际利率成本。由此可见,1980年美国经济金融形势最大的变化恰在于,实际利率不仅有所上升,更变成了经济增长不可承受之重。因此,1980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从利率市场化过程看,实际利率畸高和不可承受的特征并不会瞬时消失,1980-1986年间,美国实际利率分别为5.63%8.68%8.26%6.58%7.99%6.68%5.96%,经历了先高后低的演化态势,表明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效果显现也是先弱后强,利率市场化启动初期甚至会出现实际利率不降反升的情况。

 

从利率市场化结果看,完成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必然长期趋降,对于实体经济也不再是不可承受。1987-2012年,美国实际利率平均值为4.35%,较1980-1986年间的7.11%大幅下降;实际利率高出实际GDP增速的平均幅度为1.78个百分点,较1980-1986年间的4.32个百分点明显降低。

 

再看中国,1980-2011年,实际利率平均值为1.85%2012年则跃升至4.1%1980-2011年,实际利率比同期实际GDP增速平均低8.15个百分点,2012年,这个差距突然缩小至3.7个百分点。表明在实体经济增长长期趋缓的背景下,中国实际利率上升正悄然变得难以承受,因此,2013年正式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迈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从美国经验审视,可谓正当其时、不容迟缓。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之二是,利率市场化未必会导致利差收窄,但银行业竞争必然加剧,成本管控和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险中求生、险中求胜的关键。很多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导致银行业利差下降,但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既成事实看,并非如此。美国于1986年初最终完成了利率市场化,但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权威行业数据表明,美国银行业NIM(净息差)不降反升。1986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业的NIM3.29%,随后一路升至1992年第四季度的4.2%,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直到2012年末,还比1986年的初始水平高0.05%。不同规模的银行的NIM也大多经历了类似的先涨后跌,2012年末,资产规模100亿美元以上、10亿-100亿美元和1亿-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的NIM分别较利率市场化初期上升了0.2%0.71%0.33%,只有资产规模1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的NIM较利率市场化初期下降了0.52%。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27年的行业走势表明,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导致净息差的立刻收缩,即便长期内,利率市场化也并不必然带来净息差绝对水平的下降。而小银行传统业务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可能要大于中型和大型银行。

 

那么,造成美国净息差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的数据解构表明,生息资产收益率并非没有下降,而是下降了很多,1986-2012年,美国银行业生息率就下降了6.76个百分点,而同期净息差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息资产付息率下降的幅度也很大,1986-2012年达到了6.81个百分点。这一结构表明,利率市场化的确会加剧市场竞争、特别是贷款的价格竞争,生存下来的银行并不是那些在资金吸收上打价格战的银行,而是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提升了资金运营效率的银行。

 

当然,一味降低资金成本,也只是守城之举,避免陷入传统业务上的恶性竞争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笔者利用FDIC的数据进行了测算,1986-2012年,美国银行业非息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2.04%上升至33.79%,表明只有避免一棵树上吊死、实现盈利结构多元化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业的优胜劣汰,2013年第一季度,美国银行业资产收益率(ROA)为1.12%,较1986年第一季度上升了0.4%,同期,资产规模100亿美元以上、10亿-100亿美元和1亿-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的ROA分别上升了0.47%0.37%0.17%,只有资产规模1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的ROA下降了0.09%

 

美国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会导致净息差的收窄,但毫无疑问的是,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会加剧。在动荡环境中,只有坚持顺势而为、成本集约、多元盈利和创新发展的银行,才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更好的成长机遇。与此同时,作为一定程度上具有规模效应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小银行未必船小就好调头,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小银行需要具有更大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利率市场化后的行业洗牌中占据一席之地。

 

再看中国,股份制改革之后,中国银行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增强盈利能力,并于2008-2013年危机期间实现了快速崛起,201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显示,以一级资本排名,中资银行首次占据榜首地位,并在前十大银行中斩获四席。但中资银行的盈利结构较为单一,以非利息净收入在总净收入中的占比计算,四家进入2013年排名前十位的中资银行的综合化率仅为21.5%23.6%29.9%19.6%,大幅低于摩根大通的53.7%、美国银行的50.5%和汇丰银行的44.5%。由此可见,中资银行虽然进步神速,但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仍需要大幅提升盈利多元性,加强创新能力,以综合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此外,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之三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大幅震荡,唯有做好相应的政策搭配,保障微观个体的金融安全,改革才能在震荡中稳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导致竞争加剧、盈利困难的背景下,对于银行而言,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较大的市场动荡。1986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未实现盈利的机构占比就从年初的14.4%蹿升至31.2%;整个1986-1992年则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七年之痒,其间有1970家银行倒闭,而此前的62年里,一共也只有883家银行倒闭,而1993-2013年的10年间,即便发生了次贷危机,累计也只有604家银行倒闭。

 

在银行大范围陷入生存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储户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1933年建立起来的老旧存款保险制度也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如此背景下,美国决策层进行了大量补救性的政策搭配。一方面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救助力度,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另一方面,美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7年通过了两部重要法案,赋予存款保险机构更大的权力和力量,并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体制上的夯实,最终起到了增强储户信心、维持金融稳定、减轻利率市场化直接冲击的有效作用。

 

从美国经验看,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是对冲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核心举措。再看中国,在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一步的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已接近破冰。种种迹象表明,历经十六年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酝酿,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呼之欲出。2012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指出:“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基本成熟”;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则要求“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20135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进一步明确:“当前,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 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 各方面已形成共识, 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201372,《中国日报》援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前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话报道,中国可能在年底前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吴晓灵表示,中国央行已将存款保险计划列入2013年关键改革目标行列。

 

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充分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业竞争加剧,借由传统业务实现持续盈利的难度有所上升,个别金融机构陷入生存危机的可能性加大,而存款保险制度的适时推出,将有望对利率市场化的伴生风险形成有效对冲。因此,尽管国际金融环境动荡不安、中国金融市场也风险林立,但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可谓恰逢其时。

 

最后,利率市场化的美国经验之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需要长期忍耐和循序渐进。无论相应的政策搭配做得如何完善,利率市场化始终是一国金融体系伤筋动骨的一场大变革,部分银行的倒闭几乎不可避免,宏观增长和微观福利在大变革中都要承担显著的机会成本,甚至是绝对的经济成本。1980-1986年推进利率市场化期间,美国宏观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2.79%,大幅低于此前1960-1979年间3.95%的平均增速,1980年和1982年,美国经济甚至还陷入了萎缩困境;此外,微观主体也承受了巨大压力,1980-1986年间,美国月均失业率高达7.97%,大幅高于1948-1979年月均的5.15%1982年底,美国失业率甚至升至10.8%,这甚至是19471月至20137788个月里,美国失业率的最高点。

 

美国经验充分表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利率市场化绝不例外,即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经济发展相对领先、微观基础相对坚实的美国,也必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保持耐心,并以渐进式推进的方式在长期中分摊改革成本,进而防止金融动荡升级为金融危机,经济放缓恶化为经济停滞。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从改革推进理念上看,必须要有做出一定经济增长牺牲的思想准备,政策搭配应力求减小冲击、分摊成本,而不能奢望完全化解冲击;必须要有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忍耐性,如若在增长压力下骤然中断利率市场化的既定进程,打乱改革节奏,那么,因噎废食可能会导致中国错失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最佳时机,并在长期中受到更大的金融压抑的负面影响。此外,从改革推进方式上看,鉴于改革成本和直接冲击较大,把握循序渐进的节奏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贷款管制放开后,中国政策层一方面需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分阶段、分层次,由长及短放开存款管制,并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前择机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为后续改革做好缓冲和铺垫。

 

总之,利率市场化事关重大,中国既然位居后发地位,就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借鉴美国经济经验,用好他山之石,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稳健推进和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存款保险,醉翁之意不在酒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题目说明
存款保险是利率盲目提升“制动器”
中国存款保险有望年内出台 制度安排料力求冲击最小 | 财经 | 深度分析 | cn.reu...
存款保险是金融系统兴奋剂?
存款保险无法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