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郢都故事•旗哥谈史1】开枪不会瞄准?近代中国军队的奇葩战争

       打了一场大战,射击了几万发子弹,死伤人数却微乎其微——

【旗哥谈史1
开枪不会瞄准?
近代中国军队的
奇葩战争
文/张    旗
图/张卫平

     打仗是要死人的,只要枪炮一开,肯必然是“糜饷百万,伏尸千里”,可如果关注近年来几个热点地区的新闻,却常常会看到无论是叙利亚内战,或是伊拉克、土耳其边境地区的冲突,亦或是非洲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新闻的标题总是“大战”“血腥”“伤亡惨重”,可文中一看伤亡不过几人或是几十人。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库尔德武装部队和伊拉克安全部队打了一场“大战”。据说连战机、火箭炮、坦克等重装备都出动了,可死伤才7人。这样的“大战”,和我们想象中的大战大相径庭。不过,中国历史上,类似这样打一场大战、射击几万发子弹、死伤人数却微不足道的“大战”也不少,那就是在清末北洋时期。

开枪不瞄准

原因是怕炸膛

    中国火器盛行于明朝,永乐年间,还组建了独立炮兵建制的神机营,而火铳之类的轻火器更是普及到全军。明朝时期的火铳相比此前,设计精巧、制造精良,更重要是有一套标准而成为制式武器。此外,还有十眼铳、拐子铳等新发明、新武器。戚继光就曾首先使用火器击退了倭寇骑兵的进攻。不过,早期的火器,囿于技术等原因,应用于实战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比如阴雨天、逆风时会效果不佳甚至无用之地。
      待到清朝时,由于“国服骑射”是国策,闭关自守更甚,反而科技愈发保守,火器的使用和进步几乎微乎其微,甚至由于管理低效和腐败等原因,火器的质量和效能更低。清朝时候,火器的枪管普遍做得很薄,本来那时的枪就容易炸膛,枪管做薄后更容易炸了。鸦片战争期间,很多士兵甚至还是用的乾隆、康熙年间的火枪,结果道光年间做的鸟枪甚至还不如康熙年代的。
      当炸膛成为一种现象时,就具有了普遍性,其结果是士兵们拿着枪老是提心吊胆,心理压力极大。
      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哪怕士兵们换上了新式线膛枪,大家仍然害怕炸膛,便尽可能把枪拿得远远的,那就更不用提好好瞄准敌军了。还不如朝着敌军方向,快点打完子弹,及时撤退保命就行了。以至于当时的各国记者在前线战报中,这样描述清军——“开枪不瞄准,有枪声就很满意”。 日本人也这样记载说:和清军对战,往往双方刚一进入阵地,清军就会毫无准头可言地一通浪射,等到这种无用的射击告一段落之后,日军就会跃出阵地开始冲锋,而清军就会溃退。

要想枪打得死敌人

靠的是运气和玄术

     滑膛枪炮时代,相比现代轻武器,性能极差,非常不靠谱,打得准是个大问题,类似于今天的手枪,略微远一点的距离,子弹就飞得无边了。据说拿破仑就曾感慨过:“在60米外,即使神枪手也很难击中。”
      也就是说,拿着这种枪,即便神枪手瞄准了目标,子弹也是呈布朗运动模式,打不打得准敌人,靠得是随缘,赌得是运气。不过,西方人历经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以及工业革命的熏陶,武器的进步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思想开化了、问题想明白了,举枪时瞄准敌人再扣动扳机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可清末军队却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即便买来了现代化枪械,却依然没有现代化的脑子,其结果就是打枪还不如弓箭瞄的准。
       旧时代的人很迷信,古人打仗要祭天祭鬼神也不是新鲜事,既然自己的枪打不准,那么大战之下要想得胜,就只能寄托敌人的枪也不准了。为此,他们研究发明了各种奇葩、搞笑的诅咒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被称为“厌炮”或“厌枪”。最有名的就是阴门阵,要让敌人被阴气覆盖、浑身无力,使用方法就是用裸身的妇女,甚至把妇女的大姨妈收集起来装袋成弹撒入敌营。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而来,后来者又陆续发明了泼粪便战法等,让各种污物在战场上到处横飞。但凡偶尔一次,粪便或是大姨妈淋湿了敌军的火器,让敌军哑火,那么这个成功的案例就会鼓舞和刺激军队和士兵采取更多的迷信玄术来应战。
        倘若是类似或者性质差不多的军队之间用这种迷信战法作战,倒也八经八两势均力敌,可是若遇到了现代化的洋人军队,那这仗就成了单方面的一边倒。
      比如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为了让英军的火器哑火,采用了升级版的阴门阵。清军主将杨芳派兵到处搜集广州城内的女性便器,并用竹筏载着这些装满屎尿的马桶驶向英军。当然,尽管战场上屎尿横飞,但战争的结局可想而知。于是,洋人们观察清军后,叹气地说,“清军开枪从不知瞄准为何物”“清军士兵经常向前瞄准,眼睛却望向另一边”,以至于子弹朝天飞,打死了飞鸟,却打不死一个敌人,洋人们嘲讽道:“中国人不适合先进武器,改用传统弓箭,取得的战果或许更大?”


搞了几百年才明白

中国人开枪要瞄准


       如今这时代,连小孩都知道,开枪必须遵循三点一线原则,否则便射不准。但近代的中国军队,却一直没弄明白这个道理,把枪高高举过头顶、不懂瞄准为何物的思维惯性传了一代又一代。
       庚子大乱中,一开始进攻洋人使馆区的是董祥福麾下的甘军,甘军装备了丝毫不逊于联军的先进武器,长枪短枪火炮手雷的啥都有,这些士兵们白天晚上轮番开枪,天空中飞弹如雨,枪声炮声几乎不绝于耳,却很少能伤到对阵的敌人,也因此鏖战几个月,仍久攻不克洋人的使馆,毫无枪法战法可言。
       清亡之后的北洋军阀也是如此。1917年7月,北洋政府爆发“府院之争”,张勋率领5000辫子军趁着调停府院之争,搞起了复辟。段祺瑞为了“再造共和”,拉扯起一支讨逆军向北京进军。面对这场历时8天的大战,一位亲眼目睹战况的英国记者莫里森是这样描述的:
      “我从前住过的房子附近,战火最为炽热。那天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越过北京上空。所有的枪几乎都是朝天发射的。攻击的目标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同我的旧居恰好在一条火线上。射击约自清晨5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3时。我的房子后面那条胡同里,大队士兵层层排列,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面发射成百万发子弹。两地距离约150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30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只是两英里以外无辜的过路人。”
       两军交战,距离近到你能看得见我的脸、我能看得见你的脸,结果确是双方各自朝天放枪,没有一发打中城墙,更别提打死对方了。倒霉的却是流弹击中了无辜的路人。最后双方清点阵亡人数,讨逆军阵亡约20人,辫子军被打死70人,再加上那位中流弹的路人,阵亡人数不到一百人。
       打枪不会瞄准,坦克打炮也不会瞄准。第一次直皖战争中,还是段祺瑞,对手换成了张作霖,双方投入20余万大军,大炮坦克齐上阵,打了5天,耗费上千万发子弹,炮弹无数,结果双亡只死了200余人。
        这样的奇葩战争在军阀混战时期可谓是相当普遍,以至于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民间还有不少百姓现场观摩大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枪是对着天上放的。
      相比清军,北洋军阀已经是补丁升级过的2.0版的近代军队了,可打枪不会瞄准的习惯却没有多少改观,不久,这样的基因又遗传到了3.0版的国军。
    黄仁宇的《黄河青山》曾描述自己在担任国军基层军官时的见闻:一个连中往往只有几个人接受过正式的射击训练,其他人只要开枪时方向正确就行了,军官对这种现象也很满意。

      开枪要瞄准这个道理,还是蒋介石搞明白的,他在上台之后编写了一本《步兵操典》,其中强调了步兵射击训练,由此开枪必须瞄准这样的常识才得到普及。这也算是校长为数不多的一点功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清帝国衰亡简史(5)
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喜欢用火绳枪作战,碰到英军刺刀冲锋就崩溃
晚清军队照片第3张清军一个连,第5张一地的炮弹,还相信电视剧吗
清军老照片:从士兵拿枪的方式,就知道清军对于枪的陌生程度
鸦片战争失败真相
鸦片战争武器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