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坛酒鬼5】陶渊明:弃官归隐酒中乐

【文坛酒鬼5】

陶渊明:

弃官归隐酒中乐

文/ 张卫平

    被鲁迅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头等人物”的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吟酒诗第一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隐居草野,寄情于酒,过着悠闲自乐的“酒隐”生活,并在诗中宣称“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

彩绘云凤纹漆圆壶——西汉酒器

 1986年荆州江陵毛家园1号墓出土 

高37.4厘米

口径12.9厘米

腹径26.4厘米

     在中国,诗与酒历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诗与酒融为一体的。在他的诗中,不仅有着大量的吟酒诗,赋予酒以独特的象征意义,而且为了“酒中趣,宁扔乌纱帽”。他一生喜酒好酒,哪怕是晚年生活的十分艰辛,仍然“得酒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以乐观开朗、怡然自得的性情享受生命,着力领略酒中的乐趣,在畅饮中进入一种超越的境界。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他惟一的遗憾居然仅仅只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酒之所以乐,乐其全真”(皮日休《酒箴》)。饮酒全真,是历代文人名士饮酒的根本动因。

    陶渊明就是寄酒为迹,以乐求真的代表人物。白居易曾在《效陶渊明潜体诗十六首》中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诗中说:“吾闻浔阳辟,昔有陶征君,爱酒不爱官,忧醒不忧贫”,“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中国酒史上著名的饮者。

    陶渊明少年时就爱喝酒,不过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酒,只要朋友有邀必饮,每饮必醉。因陶渊明的家旁有五棵柳树,便自喻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自己的饮酒生活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在我国酒诗写作方面,陶渊明是首开先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集隐士、酒贤、诗人为一体的名士。

    这个特独的艺术形象,对历代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为人非常质朴,无论谁到他家,只要家里有酒,就拿出来招待客人。有时,陶渊明喝多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我醉欲眠”的成语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李白非常赏识陶渊明的率直,在《山中与幽人对酌》里这样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陶渊明到别人家去做客,同样也是毫不客气,只顾自己喝个醉。喝醉了,就自顾自地走,也不与主人打招呼。

    陶渊明在弃官后,一直过着贫苦、孤寂的生活。

    生活的艰辛,使陶渊明一看到酒眼睛就会发亮。你看,艺术大师其实并非锦衣玉食、光彩照人。

彩绘云凤纹漆樽——西汉酒器 

1975年荆州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 

高18厘米

口径13厘米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政局多变。士人们从惶然不知所措到退避遁世,不与统治者合作,许多人便以酒为伴,以酒寄情,在酒中、在醉中寻得一席喘息之地,在痛苦中追寻诗情。陶渊明就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这段自叙,倒也真实并无忸怩造作。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做官也是朝不保夕的。

    终于,陶渊明在42岁那年弃官归隐,躬耕终身。虽然,陶渊明为官之旅半途而废,但好酒却是始终如一。

    所以,有关陶渊明好酒的逸闻趣事流传甚广。

    相传,江西九江境内有陶渊明所埋藏的酒。一日,有农夫挖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农夫将盖揭开,发现壶内盛满了酒。酒壶上,还刻有16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围观的人们怀疑这酒不能喝,便打开壶盖将酒倒在地上。结果,酒洒满地,香味经久不散。

    陶渊明的饮酒趣话,有许多成为后世入诗入词入曲入文的典故。

    江州刺史王弘很是敬慕陶渊明,非常想与陶渊明结交,但他知道陶渊明深恶官道,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便去请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帮忙引见。

    庞通之深知陶渊明的为人和酒风,没有冒然行事,而是在弄清他的行踪后,在他去庐山的必经之地准备了酒席。

    当时,陶渊明脚上有病,就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赶路,当他看到老友在路边的田地间准备了酒席,便欣然下轿,与庞通之一起开怀畅饮。

    正喝到酣处,王弘到了,陶渊明爱屋及乌,因为爱酒也就交了王弘这个朋友。

    还有个故事,说是南宋文学家颜延之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都畅饮到大醉。

    颜延之离任时,留下2万钱给陶渊明。穷的几乎揭不开锅的陶渊明却用这2万钱在酒家办了一个“会员卡”,以便随时都能喝上酒。

    其实,陶渊明少时颇有豪气,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入仕为官,建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

    那么,志向远大的陶渊明为什么后来宁弃乌纱,也要沉湎于酒中,甚至到了“日日醉”的地步呢?

彩绘鱼纹漆耳杯——西汉酒器 

1992年江陵高台28号墓出土 

高5.5厘米

口径17.5厘米

连耳宽12.5厘米

    原来,陶渊明虽有大志和才华,但仕途不顺,29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官场黑暗,去职归隐。后迫于生计,再次复出,也仅仅只能得到参军、县令这样的小官职。

   面对失意,面对黑暗的政治和险恶的政局,陶渊明“逃禄归耕”,走上“击壤以自叹”的道路,以隐居田园而寄托生命。

    从志在四海,到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生活轨迹。但是,消极归隐并没有消解他内心中的矛盾,而残酷的现实又让人无可奈何,就只能学着刘伶、阮籍、嵇康等魏晋竹林七贤,躲进桃花源,用酒麻醉自己。

    于是,饮酒就成了他消极逃避的方式与手段,也成为他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作为诗人,陶渊明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174篇诗文中,就有56篇写到饮酒。

    陶渊明的嗜酒如命造成了他悔恨终身的恶果。他连生五子,却一个比一个傻。

    开始,他恨铁不成钢,直到50多岁时才发现是自己沉湎于酒造成的。他在《贲子》一诗中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瑞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蟠蛇纹漆卮——战国酒器 

1975年荆州江陵雨台山471号墓出土 

口径13厘米

连耳宽10.8厘米

高20.9厘米

     一个文学世家就这样被酒给毁了!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老舍说:“酒真正的坏处是它伤害脑子。”

    体魄强健的印地安人由于嗜酒成性,脑体退化已面临生存危机。

    在美国,有四分之一的印地安儿童因其母酗酒患上了“胎儿酒精综合症”,而我国的7480多万低能儿的父母中,也有一半以上是酒场瘾君子。

    对此,梁实秋在《饮酒》一文中指出:“印地安的衰灭,至少有部分由于他们的荒腆于酒。”

    这也正应了陶渊明的后悔药:后代之愚钝,盖缘于杯中物所贻害。

    为了酒,陶渊明辞官归隐,同样是为了酒,陶渊明又如阮籍一样去做官。他最后一次做官,是去当江西彭泽的县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将百亩公田全部种植可用以酿酒的糯稻。

    到任仅仅只有几个月,郡官派邮督来彭泽县,县吏请他衣冠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见邮督。陶渊明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于是,愤然挂冠而去,并写了《归去来兮辞》,使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经典。

    从此,陶渊明隐居躬耕,以诗酒自娱。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嗜酒如命,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隐居草野,过着悠然自乐的“酒隐”生活。他的酒杯中,有孤独、有无奈、有向往、有憧憬……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陶渊明用酒诠释了自己的处世哲学,诠释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注:本文文物图片源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秦汉漆器》(湖北省博物馆编)和《楚风汉韵》(荆州博物馆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酒鬼们11个超强的藏酒怪招
​五斗米不行,到底什么能让陶渊明“折腰”?
瀑布醒酒器、冰冻酒柱……“酒鬼”必备四大创意神器!
王绩:策杖寻隐士
弃官归隐的初唐隐士---王绩
每日一诗|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