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山文物2】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的典型物品​

【京山文物2】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的典型物品

文\张卫平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1956年京山屈家岭出土

直径2.6~5.8厘米

厚0.5~0.7厘米

    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上绘有各种旋转纹样,给人以流动的感觉,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物。它既是原始文化艺术的反映,也是纺织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陶制纺轮——这种原始纺织工具,从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有着大量的出土。“这种原始的纺织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历史学家刘克祥教授认为,“纺轮是原始纺纱工具纺专的主要部件。”他在《棉麻纺织史话》一书中写道:“在全国30个省市较早和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的踪迹

这些陶纺轮,大都为泥质陶,少量夹细砂陶,陶色有灰、黑、红、黄等色。就陶轮本身而言,早期大而厚重,越往后发展,形体变得薄小轻巧。总体上看,包括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

对此,《图文中国通史》中这样写道:“约公元前3300年到前2600年间湖北屈家岭文化,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是其特色。最普遍的是圈足器,凹底器也比较多,也有一些彩陶和朱绘陶,其中薄胎晕染的彩陶更别具一格。但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彩陶纺轮,上面绘有各种好看的花纹……真是式样缤纷,花团锦簇。”

“纺丝的工具是考古发掘中大量发现的纺轮。在纺轮中部的孔中插入一根细杆,就成了纺坠。利用纺坠旋转时产生的惯性力量,就可以把松散的纤维纺成纱线。”荆州博物馆原副馆长彭浩先生则进一步指出:“纺轮有大有小,那是用于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由于纺轮在纺织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它十分重视,甚至加以装饰。在屈家岭文化的遗址中,彩绘陶纺轮已成为这种考古学文化的典型物品。”

“纺轮无疑是印证原始社会纺织情况的重要物证。”刘兴林、范全民在《长江流域丝绸文化》中写道:“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纺轮数量巨大、型式多样、纹饰复杂,揭示了该地区原始纺织手工业的繁荣和发达,同时也凸现出这里原始纺织文化的一大特色。”

考古专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用兽皮缝制衣服逐渐被丝、麻织物所取代,纺轮也由早期的粗大变为更加轻薄,显示了织物由粗纤维向丝织品的发展。纺细纱的纺轮体现了高质量的生活,纺轮也因此成为地位的象征,并出现了艺术性的装饰。

比较有意思的是,2000多年前楚人用纺车纺丝线、用织机织丝绸时,有着同样古老文明的罗马,却还只能将羊毛或植物纤维在腿上搓成粗纱。当时,罗马人为了防止将腿搓伤,还发明了一种扣在腿上、有点像瓦一样的陶器——纱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张硕在《长江流域服饰文化》中指出:“迄今所知的考古资料,已有力地支持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早进行植桑、养蚕、治丝的地区的观点。在认识蚕丝、葛、麻这些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特性以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纺轮作为纺绩纤维的工具。纺轮及配合纺轮使用的横杆、拈杆合称纺专。纺专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线工具,是现代纺织业里广泛使用的纺绽的鼻祖。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轮,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很多纺轮上都刻有纹饰或施以不同颜色的彩绘,光彩炫目,令人爱不释手。仅从彩陶纺轮的装饰这一点,就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的进步与发达。而精心彩绘、充满艺术气息的彩绘纺轮,似乎也昭示长江文明浪漫放达的先声。”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汉代学者郑玄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基本上走出了“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时代,进入了戴冠穿衣的文明生活状态。

1956年,京山屈家岭考古发掘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历史中款款走来
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的经济
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上游文化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史前陶器 二
新石器时代考古(十二)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上游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