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物传奇】扑满之器不破头——楚人的储钱罐不一般

【文物传奇】扑满之器不破头——楚人的储钱罐不一般

文/ 张卫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宋代诗人范成大《催租行》诗句中的“悭囊”,说的是古时候的“储钱罐”。

    其实,储钱罐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只不过在古代时的学名为“扑满”,别名除了范大成诗句中的“悭囊”,还有“闷葫芦”和“储钱罐”。

     古人的“储钱罐”,一般只设有装钱的进口处,却很少有在制作时留下取钱的出口。待罐中钱装满,在需要用钱时敲碎取出,谓之为“扑满”。

    据汉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五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关市律》记载,秦朝时的储钱器叫着“缿” ,后来在汉代的《史记》里才变成为“扑满”。

荆州雨台山楚墓

    何为“扑满”?福建广播电台“栋栋娜娜说文物”(97)《古代的存钱罐原来长这样——宋代扑满》中说,“扑”就是用棍子或锤子击打的意思,扑满一般是陶制或瓷制的,钱存满了,就要将其击碎,才能取钱,“扑满”之名由此得来。

    小时候,自己还曾拥有过一个蓄钱的小瓷罐,那是一只胖呼呼非常可爱的小猪猪,背上开有一个投入硬币的小孔。平时,将长辈给的零花钱和收集到的一分两分的硬币塞进去,没事时常捧着储钱罐摇一摇,遐想着自己有一天将会拥有一笔不菲的“财富”,于是便格外用心地存钱,到了过年时,才充满期待地摔碎小瓷罐,将钱取出来去买鞭炮、小人书和点心。如果罐里的钱比较多,母亲也会让我去添置一点学习用品。

    记得有位僧人曾写过一首《扑满子》,诗中说“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讲的就是“满”则“害身”——扑满。可见,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储钱的“小猪猪”,命运大扺也是如此。腊月,正是杀年猪的时节,那些小朋友收藏的各种各样猪形“储钱罐”,即将“扑破”。    


储钱铜扁壶

战国

高28厘米

荆州雨台山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细颈、扁腹,圈足。全器由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壶全身漆,彩绘龙纹。

    出土时,储钱铜壶内有十多块质地较硬的泥饼,显示了此壶的储钱功用。

    资料显示,古代的储钱罐是用泥烧制而成的陶器,但湖北省荆州市的考古人员却于上世纪70年代从楚国最大的平民墓地——雨台山楚墓中,出土了一个青铜铸造的铜扁壶“储钱罐”。

    这件青铜制造的储钱壶“由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从下图中可见“扣合”之处。

    可见,楚人的“储钱罐”虽然有着“扑满”的储钱功能,但却不怕“满害身”。因为,用这个“壶”将钱储满后,不用按常规去“扑破”了,只需打开壶中部的“扣合”,就可以取出钱来。

战国储钱铜扁壶(局部)

      毫无疑问,这是楚人“发明”的、可以反复使用的一种比较独特的“储钱罐”——并非扑满的“扑满”。

    文物图源:荆州博物馆编《荆州博物馆馆藏精品》,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传百年的3副奇方,治好了十里八村的甲状腺结节村民
心改变,命运才会改变
茅山符咒制煞秘笈
最后的长城:帝国的遗产,民族的象征
浅谈一个人读书的优越性
中国历史上唯一36年不近女色的皇帝----萧衍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