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依靠法律,拯救不了“道德”

早在2013年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就被写入了法律,缘于儿女不孝的太多,对老人不管不顾的太多,所以今后儿女若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将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道德的滑坡竟然沦落到需要法律来兜底,所谓“法律是道德最后的底线”,这实在是令人涕笑皆非。那么法律究竟能不能帮忙守住道德的底线,进而拯救道德呢?很可惜,并不能。

机制不同:法律是外力,道德是内力

为了守法而回家看望老人,和因为亲情而回家看望老人,完全是两个概念。无锡曾有一个案例,77岁的高龄老太状告自己的女儿女婿不孝,结果他们被判两个月至少需至老太太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这些节日,也应当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对老太太予以看望。

但是这种并非情愿的看望,强制而得来的孝敬表象,又有什么意义呢?倘若父子母女之间失去了感情,即使强制他们必须天天呆在一起形影不离,恐怕也是不能挽回的吧?倘若父子母女之间感情很好,哪怕天隔一方不能相见,也是无亏于孝道的吧?所以道德是强制不来的,而只能依靠双方自身的觉悟。

从06年开始,我们的公共道德水平就一直处于一个快速滑落的过程:跌倒不扶,见死不救,已经渐渐成了父母教育子女的必备内容。因为我们几千年传统定义的道德,大多都只是单向的要求,所以当你对别人讲道德,但是别人不对你讲道德的时候,你就会很受伤。

比如孝,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子女不孝,会被千人所指,但父母虐待子女,引起的反响就不那么大了。因为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是人家的家事,生下儿女自己管教,别人管不着。比如忠,要求臣子忠于君王,但君王怎么待臣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国家培养了你那么多年,即使某些方面对不住你,但是大原则不能丢,类似这种意思。

人们之所以会去实践道德,是因为有这种内在的需求。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备德的人,所作所为并不是以标榜德或展示德为目的,所以才真正具备了德。也就是说,他们助人并不求回报,救人也并不图利益,但不求不图是一回事,得到的却是麻烦和伤害,这就有些颠覆他们的三观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道德,就好像离开水的鱼相濡以沫一样,虽然大家都指指点点的在称赞,但鱼儿的内心是崩溃的。鱼离开了水而只能依靠口水活着,这个活着也就只能是暂时的,时间久了,鱼儿就死光了,道德也沦丧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内在的道德需求,就会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平安需求所取代,再来谈什么道德,就是一种奢侈了。

所以提倡道德的孔孟,最受不了这个。孟子几千年前就为这事发过飙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子也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路见义勇为救了一个小孩,家长送他一头牛,孔子让他收下。而子贡同样是见义勇为,自掏腰包为国家赎回奴隶,却被孔子一通大骂。因为孔子和孟子都知道,单方面要求下的道德是不会长久的。

道德,只会在适合它成长的环境中自然产生,这是任何法律都无能为力的。因为法律, 管制不到人们的内心领域,而道德,源于内心的觉悟。所以运用法律去强制道德,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

标准不同:法律是死的,道德是活的

法律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但没有办法限制人的思想。想一想,并不违法,而这个想一想,在道德领域却恰好是最为重要的。

你有了不道德的想法,哪怕并没有付诸行动,但这本身就已经是不道德的了。而你有了道德的想法,虽然没有付诸行动,却仍然可以安慰自己的是道德的。因此我们很擅长用道德去指点别人,但自己实施起来就特别少。

于是就有无数“好心人”,劝人奉行道德,并且当成是自己的善业。于是也有无数伪君子,口头上仁义道德,外表上光鲜亮丽,但满肚子男盗女娼,而这样并不违法。所以道德,只能用于自律,并没有办法像法律一样用来律人。

原因一:有些时候,你道不道德只有你自己知道。原因二:道德就像善恶一样,是没有被所有人都认同的判断标准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就会完全相反。原因三:即使认定了行为上的不道德,也没有办法像法律一样去量刑,因为没有标准。

法律是死的,而道德是活的。历史上,也曾有道德礼教发展到鼎盛的时候,几乎完全替代了法律,但造成的结果却非常之恶劣,被后人形容为“吃人”的礼教,早就已经被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同样的,运用法律去建设道德,也不过是缘木求鱼。孔子认为,隐恶才能扬善。确实,如果处处严打,耳闻目染尽是恶人恶行,又有谁还敢起那良善的心思。如此,则加强法制,道德就会缩水,所以运用法律来救援道德,不过是泼油救火而已。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是一至的,比如不能抢劫杀人,打家劫舍;在一些情况下,法律所要求的,并不是道德所要求的,比如朋友间互相包庇是违法,但在道德上却是有情义;在一些情况下,道德所要求的,并不是法律所要求的,比如公车让坐,妇弱先行,等等。

因此,道德和法律基本上是各行其道,而二者的运作模式,也是大不相同的。法律,以条文为准,条文就是标准,而道德,没有明文标准。所以守法没有模范、标杆,但道德有标杆,这个标杆,起的就是条文的作用。

从雷锋,到焦裕禄,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树立了不同的道德标杆,用以建立人们内心中的道德。只可惜,数十年的努力,一朝丧尽。

效用不同:法律是制人,道德是育人

道德和法律,一个是扬,一个是抑。所以一旦加强法制建设,就会发现坏人变多了,因为抓出来的全是需要被打击的罪犯;一旦加强道德建设,就会发现好人变多了,因为抓出来的全是需要被宣扬的标杆。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和孟子已经就人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认为人性本恶,一个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恶,当然就需要打压,所以法家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荀子门生。而认为人性本善,当然就需要宏扬,所以宣扬仁义礼智信,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历来是孔孟之学所提倡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压制了恶,良善不自然被宏扬了么?但是很可惜,需要运用重典压制的,都是乱世,而乱世,是很难存在道德的。法制和道德,二者生存的土壤不同,也就决定了它们的效用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法律就好像外科手术,可以快速地平患止乱。而道德更像是养生,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慢慢培养,才能生长得出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刘邦为何只是约法,而不是去建设道德,因为法律是平息混乱最好的应急品。秦国法律严苛,历二世而亡,后人总结原因,认为秦国是把应急品给当成营养品了,在统一全国之后仍然沿用严酷的法律,而不知施行仁政,建设道德,引导民心,所以才会迅速灭亡。

因此,法律和道德,就像治疗与养生一样,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治疗去代替养生,也同样不能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去谈养生,更不能在需要养生的时候去动手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道德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运用像手术、特效药一样的法律是行不通的。

注:本文所谈论的“道德”,与《道德经》的“道”、“德”完全是两回事,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只能约束讲道德的人。对于不讲道德的人...
次 道 德
赚钱本身就不是讲道德的 赚钱的底线是法律,而不是道德 不违背道德
关于讲道德
“多年不联系的同学突然加微信借钱”上热搜:你只讲道德的样子,真丑
为什么不能讲道德?#道德 #认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