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宇宙终极之奥义!“阳明心学”

俗话说科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虽然有所夸张,但是懂的人自然懂。那么我们今天就探究一个人以及他的学说。

时代背景

隋唐以后,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盛行,从唐僧“西天取经”就知道,那个时代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崇拜可以说是“盲目”。一种文化的盛行必然排挤其他文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认识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受到了佛教的排挤,从他开始就开始了反抗佛教的斗争,他提出“道统”概念,想原原本本否定佛学,无疑是失败!

直到宋明时代,以朱熹、陆九渊为首的理学派掀起了本土文化的一次革新,但是与韩愈不同的是,他们的理学汲取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宋明理学是一场思想运动,是对儒学更加鲜明的阐释,众所周知的是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认为万物都可以去格,去悟其道理。

意气风发的王阳明在他十六岁那年,花了今天几夜去格“竹子”,格到自己吐血,得到一个道理,他认为朱熹的理论偏离实践!(后世所说)

“龙场悟道”代表着他的阳明心学诞生了。简单讲述就是三个方面。

1.心即理

字面意思,就是心里所想就是道理。别说是你,谁都会觉得这不是胡扯吗?这不是绝对的“唯心主义”吗?且慢!且慢!如果是这样,那他的学说还能影响到现在吗?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指我们的意识和精神,理就是天道,就是宇宙的最高真理。我们的本心和天道要一致,即我们要做圣人,明本心去私欲!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至高的天理。

这就不难理解心即理了,他的前提是我们要当圣人,圣人的意志就是天理,而我们就是要不断的向圣人前进!

说到这里,这个观点好像也不足为奇吧,所以下面就引出来了第二个观点:知行合一。

2.知行合一

字面理解是不是:有想法就要有行动,两者要统一?

当然这样理解也没有错,但是你大概率是默认的是先有“知”再有“行”的顺序逻辑。没错!因为我也是这样默认的。但是王阳明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两者没有前后关系,他认为:知就是知识,行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不仅是获取知识,也是表现知识。告诫我们不要纸上谈兵,要实践,要敢于在实践中获取真理,这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致的!

那这个行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呢?我们靠什么去实践呢?那就引出来第三个观点!

3.致良知

王阳明在后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时,发现了实践的行为准则是:良知

人内心的良知是你实践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之道,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天理一方,也唯有如此才能“知行合一”。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或许没精力弄清楚这些理论,但是做人一定要心存良知,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去分享知识,或许这个世界对“天道”的定义很模糊,但至少这个社会还有“道德准则”,这个准则不需要用法律明示,这是人民的意志!

感谢关注!我们互相学习,了解世间百态

做一个热爱分享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 | 王阳明心学,现代意识形态的一种补充?
王阳明的一生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对现代人的启示
浅析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
[]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在线收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