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列子 | 痀偻者承蜩:为什么人家就能做得那么好?
userphoto

2022.07.13 山东

关注

写在前面

《庄子.达生》和《列子》中都有这篇文章”痀偻者承蜩“,后者多出最后一段,我有点自己的解读或者发散,所以这篇选的是列子篇全文。

列子晚于老子,早于庄子。道德经难懂,南华经太长,《列子》则长短适中,寓言有趣易懂,上解释老子,下充实庄子,在学校里知道的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呆若木鸡、朝三暮四、夸父追日等好多故事和成语都是出自列子,所以我先读列子,后读庄子,最后再啃道德经吧。

我的读本是中华书局的列子,叶蓓卿译注。因为古文功底很差,尚没有能力看各家集解,初读基本上是参照手头本的注解,读原文,在书上标记自己的一些随(乱)想,再整理电子笔记,多有胡乱发散的感觉,没有很在乎是否读懂”原意“,其实谁又能真的读懂原意?套用列子的话来感慨下:

朕(我)岂能识之哉?朕(我)岂能识之哉?

所以读者莫全信我写的,欢迎批评。间或会参照南怀瑾的《列子臆说》,如果有其他比较推荐的列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另外,毕竟很多读者都还在坚持英文翻译,我想到蔡志忠先生的中英对照的《庄子说》中有此篇的英文翻译,怕侵权,我就放到后台,如果有感兴趣的,可在后台输入”痀偻者承蜩“获取中英对照。

先试着读读原文,原汁原味,其实也不是很难读懂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粗略白话解一点

仲尼即孔子,楚就是到楚国去。适是去哪儿的意思,还有一个常见的是”之“字,有时候也是去哪儿的意思。痀偻(ju lv)者是驼背的老人,承蜩(tiao)是持竿粘蝉,蜩就是知了,蝉。犹掇之也,掇是拾取的意思,是说这个老人粘蝉就好像是用手去捡蝉一样,轻松自如。想想小时候去粘知了的时候,有这么容易吗?

孔子看到后赞叹道,你真是太灵巧了,是有什么秘诀吗?

老人说有啊。接下来便讲了他的练习技巧,我想是分了三个方面吧:

  1. 具体的粘蝉动作练习细节,即能够对准了蝉一粘即中。最先是在竿子头上叠放(累)两个丸子(垸,圆形小球,一说是古代钱币),想来可能就是圆形的东西,等练到翻转竿子这两个丸子都不掉下来时,再去粘知了,失误的几率就少多了。但还是会失误啊。所以我继续练,叠放三个丸子,练到粘知了成功率达到 90% 了,再继续叠放五个丸子也不掉的时候,那就跟手拾知了一样了。

  2. 身形的练习,我想是如何做到不惊扰蝉吧。粘知了你得站好,手举着竿,不乱晃,不然怕会惊动蝉吧,我站立和举竿也有技巧练习,我站的时候就跟竖起(橛)的断树桩(株驹)一样,一动不动。我举着竿的时候手臂和竿就像那枯木的树枝,自然也是一动不动。一个字:静

  3. 心神的练习,我想是如何能坚持做到上面那些练习。我粘蝉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蝉,天大地大,万物纷杂,我啥都看不见,啥也听不见,我的心啊,全在蝉身上,我的眼中只有你,所以我的神很集中。一个字:凝

这样练习下来,何愁粘不了蝉呢?这样练习了多久呢?原文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五六月。有说是夏天五六月份的时候练习的,有说是练了五六个月。无论哪种说法,要练到这种程度,时间自不会很短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老人讲的多有道理啊,专一用心不分散,精神凝聚无纷扰。

老人回了句:你们这些读书人问这些做啥?还是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吧,把你们现在信奉的那套丢掉,再来回味我说的这个道理吧。

我读到了什么?

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心流、十万小时理论的古代版吗?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

为什么我们做事经常坚持不了,哪怕是 1 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因为没有做到”用志专一,凝神不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找心流。在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很关键,就是”目标明确“。驼背老人为什么坚持到最后能轻松粘蝉,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蝉啊,其他都不是他所要的(至少在粘蝉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摈弃了。

这道理我懂啊,然而,我写这篇读后感,断断续续写了一天,就没能专心一次写完,我的目标也挺明确的,就是写这篇文章读后感呀,可是却耗了一天,不时的卡壳。

原因,一,道理我懂做不到,不专心,不时的做点别的。二,写文章我不熟练,没有积累(输入),没有输出。

这个专心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唯蜩翼之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太难了。我承认我很难做到,但是,我知道这个很重要,那我又暂时做不到,咋办?慢慢来呗,每天给自己洗脑吧,刻意提醒自己你分心拉,要专心拉,来点引导词,比如沉浸、当下,或者想想教员在繁闹的街道读书刻意练习不分心,等等。如果能想到要去做,总会去想办法去做。

我这个刻意洗脑法,其实没用,因为只是嘴上说说,驼背老人粘蝉除了专心用志,他的实际粘蝉技巧的练习其实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循序渐进。

无法专心?定个目标,你想做到一次性能专心多长时间?然后,每天刻意坚持专心 5 分钟,坚持一个周,再加 5 分钟,以此类推,粒度自己定,timeline 自己定,能做到吗?看看量变后能质变吗?

我只是说说,我做不到,因为我不太喜欢刻意去做什么事,不喜欢就不容易坚持。但我相信有人适合这种方法。适合的不妨就练练。

不喜欢。这大概是我做不到专心的主要原因。怎么办?暂时不知道。也许可以学学男孩子追女孩子:我的眼中只有你。

心不静。也是不能专心的另一个原因。怎么办?方法倒是很多。也有在尝试。

南怀瑾讲这个故事时提到,工夫 = 方法 + 练习 + 时间 + 经验,的确如此。

讲讲最后一段:

你们这些读书人问这些做啥?还是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吧,把你们现在信奉的那套丢掉,再来回味我说的这个道理吧。

孔子把驼背老人的道理指给他的徒弟们,老人却说,你们这些读书人(逢衣,通”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袖子宽大的衣服,代指儒生)问这些有啥用,回去把你们那套理论扔了,再来谈我这些道理吧,写下来慢慢琢磨,暗讽孔子的那套仁义礼智信。书中的驼背老人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道家隐者,咱们不讨论儒家道家的分歧,只想写写我的一些胡乱发散,不管对错。

孔子用驼背老人的故事想教徒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要专心凝神。老人却提醒他,你这样教徒弟,就只是在他们已有半杯水的基础上再灌点,起不了什么涟漪的。而且他们已有的那半杯水里面,填的全是你孔子的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已经浑浊了,而我讲的道理(道家思想)和你信奉的不一样啊,我的是清净泉水,倒进你那混浊的水中,糟蹋了,你也懂不了。不如你先把你那些浑水先倒掉,再来喝我这清冽泉水,才好消化。

假如我是孔子的徒弟,师傅教了我一套道理,另一个高人也教了我一套道理,观念有些不一样有些冲突,我如何取舍?师傅教我的我还都没消化呢,我想等我出师了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再来接受和取舍各种思想吧,也许我会发现师傅教我的有些地方并不对,那也没必要失望后悔白学,学会了取舍就是成功。我们现在和古人不一样,老师遍天下,古人很多终身事一师,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专心吧。

假如我是孔子的徒弟,我跟师学了一段时间后,越发觉得和师傅的理念三观不一样,我可能更适合道家的思想,于是我决定辞师,拜驼背老人为师。可是驼背老人教我的时候,我总不由得拿他的理念和孔师的比对,结果总不入门。驼背老人说我,你得清空你自己,把你的杯子空掉,白纸一张才好写字啊。这种事现在真是每天都在发生,互联网上到处都是”老师“,这个老师这么说,那个老师那么说,拿着这个老师的说法去批那个老师的,层出不穷。一个乱字。

找到给自己指路的老师,先老老实实的接受其思想,学会其精髓,再来判断他的思想是否值得你永远追随。老师能给你指路,至少说明他有你没有的能力,那就跟着他学会,学通,真正理解了你老师的思想,你才有能力判断他的思想是否适合你。如果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人云亦云就下结论,总有一半概率会错,不是吗。现实的老师可能就是一本书。

对这最后一段,我还有一点发散,如果我是驼背老人,听到孔子这么教导徒弟,我想说,你就这么口头教教学生,有什么用呢?他们不自己去实践下,光听理论有屁用,没听过那句话么,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想到教员的实践论,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向什么地方去。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比如驼背老人悟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便是他从粘蝉的实践中得出的,不过事实上我们多数的知识还是来源于间接经验,比如孔子和他的徒弟们从驼背老人的经验中学到了要做好就得”用志不分,凝神专一“。但是,学到了等于以后他们就能做到吗?或者说他们真的学到了吗?自然不是,他们还得自己去真实体验下,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这就是要去实践(比如真正的拿起竿子学粘蝉),在实践中再去认识这套理论,可能会发现理论有不足,那就再去改正补充理论,再将新的理论投入实践去检验,这样反反复复循环不已。

理论 -> 实践 -> 进一步认识理论 -> 进一步实践...

以上胡乱发挥。

一点疑问

为什么列子中的这个人物是痀偻者(驼背老人)呢?是想说,身有缺陷的老人尚且能这么悟道,何况其他人?

以后有新的感悟再补充。

不妨背背的句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俗一点讲,我的眼中只有你,我的心里只有你,什么也取代不了你在我心中的位置)

不妨记住的几个古文字意

:去。走之旁,是行走的意思。与它同意的还有一个”之“字。

(tiao,二声):蝉。庄子逍遥游里也出来过。

痀偻(ju lv):老人驼背的样子

:拾取

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小的数量。所以你知道这个成语了:锱铢必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钟书论《列子-黄帝》之“凝于神”
庄子寓言的启示
夏天就要走了,蜩的鸣叫还能听到吗
触类旁通
? 道在“虚”中
你没成功,因为你想得太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