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蛤蟆先生长大成人了,你呢?
最近看了本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是继承了一个大庄园的蛤蟆先生,突然得了抑郁症。鼹鼠、河鼠等朋友推荐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和咨询师苍鹭谈了十次以后,他找到了抑郁的原因,之前那些心结解开了,不仅恢复了正常,还比以前更富同理心、更加积极主动面对生活,策划并实施起了一系列美好的计划。
抑郁的原因一直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在严父慈母的环境中长大。父亲不苟言笑,一身正气。妈妈虽然温柔,但由于怕爸爸,也难得陪蛤蟆玩耍。他的童年并不算出格,甚至还进了顶级学府,又成了一位老师。但他在父母面前一直表现得像个孩子。
等双亲去世,他一下子失去了约束,开始有点控制不住自己。胡天胡地、报复性反弹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突然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他自怨自艾,又责怪朋友们对他不够包容,特别是那位“爹”味很足的老獾,总对他指手画足、管头管脚。他陷在那种情绪中出不来,生活一团糟。
好在经过苍鹭的循循善诱,病因解开了。原来蛤蟆先生的心态并未像他的身体那样长大成人,他还停留在一种叫“儿童状态”的心理阶段。而恰好,他的父母也没有从这重角色中转变过来,一直停留在“父母状态”,还是挑剔型的那种。更巧的是,父母故去后,老獾又来代入成为他父母的化身。这些长辈是典型的未能接受孩子已经长大这一现实的父母。
与这两种状态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成人状态”,就是遇事不怨天尤人,挑起自己应该挑的担子、负起自己这个年龄段/角色应该负的责任。
最后故事的圆满结局,并不来自苍鹭的独门秘方,是蛤蟆先生在他的引导下正确认识到了自己的状态,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更在于他意识到应该像个成年人那样直面生活,积极主动地掌控生活,成了一位快乐的、有同理心、能自律的、名副其实的蛤蟆“先生”。
书很薄,写得也很生动浅显。认真静下来读,估计半天就能读完。
读这样的书,很容易有代入感,会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在这点上,我很“蛤蟆”;在那点上,似乎我又比他强:)
比如蛤蟆先生觉得自己做不好的原因都在于别人,父母管得太多,朋友不给他鼓励,甚至在开始几次咨询时,他还指责医生不同情他的遭遇。反正,他是一名受害者,所以才会得“病”。
(想想自己,遇事有没有甩锅给别人?或者嘴上不说,心里暗暗地在“甩”?)
再比如有一回蛤蟆问他妈妈:“你啥时候才能把我当个大人?”他妈妈回答说:“当你是个大人时。”这话没错,标准却永远掌握在她手里。也难怪蛤蟆非常沮丧,茫无目的。
(我们平时常把父母类似的行为形容为“爱”——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但这种感觉并不总是甜蜜的。“可是我已经40(50)岁了,我就不能有点自由吗?”你有没有向父(母)亲这样呐喊过?换来的回应是温柔的笑还是讥讽的“哼”?)
书里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作者花了一整章来分析愤怒。在抑郁之前,蛤蟆有点好好先生。他不太敢说“不”,尤其当面对强势的对方(如父母、老獾)时,受了委屈只会生自己的闷气;有点小冲突也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但真要是发起脾气来,则是作天作地、蛮不讲理那种。 
像不像个三岁半?
但苍鹭告诉他愤怒的表达有不同方式,有的合适,有的看起来合适却仍然无济于事——并不是不带攻击性的生气就是对的,比方说怄气,就是稀释了、延长释放时间的生气——如果说撒泼是幼稚,那怄气其实是输家对强大赢家作出的反应——这类行为都在告诉对方:这是一个失败者!
解决之道仍然是那一个:像个成年人!
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蛤蟆的经历很多地方表现出其实是他自己不愿意处在成人状态,因为那样的话即意味着需要自己主动去思索去学习去付出去感悟,最主要的是去承担责任。反过来扮演一副受害者的模样,指责自己处在儿童状态,指责他人处在父母状态,这样做最简单,无非就是甩锅撂挑子,把责任推给别人。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但在文章即将结束时允许我再稍微发散一下。
总有人嫉妒别人的美貌和财富,但一般不会嫉妒别人的自律、好学和勤劳。因为后者需要付出很多,并不是天生就能坐享其成。

还有一些鸡汤文,经常宣扬自律的好,将某某明星包装为自律的典范。这些文章,看上去挺有道理。这些明星不缺粉丝,自律绝对是个大大的加分项。曾经我也是自律崇拜教教徒。
说来好笑,连我爸因为生病不得不忌口,也被人形容为自律而受羡慕。
现在我改变了看法。自律的光环华而不实。因为这一生活态度的最大受益者无非是自己,比作做生意,自律绝对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换成“自利”,恐怕也没什么不合适,虽然圣洁度有所下降。只不过很多人放着这么好的生意并不高兴去做。但别人做了自利的事情,还能引来好名声,这也再次证明“自律”的惠而不费了。
如果有空,还是可以看看这本小书的。里面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点,这里我没有覆盖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悲哀的事实:你自以为知道想要什么,实际上不过是别人期望的
原创第583篇︱我们何时可以不再“审判”自己
读后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生最好的状态,取悦自己
跟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好书
豆瓣8.5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自我觉醒之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