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近除了上上上……班,还在忙着和一群有觉醒意识的宝爸宝妈打卡读《家庭的觉醒》

头一回建起了读书会。以往都是加入某个读书会,虽然自己也憧憬有一天能约若干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谈好书,但一直未付诸行动。不过这次落实了的契机居然是……无休无止的上班。

也许因为自己的时间越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也就越想在这期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效率就“置之死地而后生”了,我在一个极度郁闷的夜晚花半小时定了读书会实施计划,并且立即付诸行动——事后都记不起郁闷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了。

首次共读的书是之前微信读书推荐给我的近期“神作”,一位印度裔女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的作品《家庭的觉醒》。荐语是这样写的:“这本书因融汇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而充满洞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引导。她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培养与孩子的关系,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也带领父母踏上一段觉醒之旅,超载对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幻想,进入更平静、更有同理心和智慧的状态。”

因为我在微信读书听了这书之后立马下单买了纸书细读,更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与树苗相处的过程中既有做得如同书中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少留下遗憾之处;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与其盲目焦虑不如采取行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更因为听到、看到太多父母的焦虑,于是,这个读书会就这么诞生了。

承蒙朋友们支持,目前打卡已经进行了一周,大家不断读着、反思着,更重要的是实践着,一如本读书会的名字:不焦虑:开卷有益实践更佳。

以下是本人前半周(三天)的打卡,读书会会员们的分享更加精彩,也期待着感兴趣的您和我们共读好书。

20221007

第一章学习新的一课。

书中第一章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10岁的女儿不想参加妈妈打算带她去的朋友聚会,倔强地反抗着。母亲几乎是下意识的,怒气冲冲地高声宣布:“不许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必须道歉,并且参加聚会!”然后夺门而出并用力地关上了门。母亲认为,女儿这么做,是不尊重人。而这么点大的孩子难道不就得听从父母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回想一下,当年树苗也是差不多10岁的样子,我们带着他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婆一起去北京旅游。当时不知怎么回事,他一反在家时的常态,很抗拒拍照了。而我又觉得旅行途中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到一个景点就拿出相机,希望为他们留影。一次两次下来,树苗终于翻脸了,生气地不肯配合。当时我的反应也是跟书里这位妈妈一样,只不过碍于长辈在场,强忍着没有咆哮。

本书作者毕竟是一位专业人士,很快就意识到引起这次口角的原因在于自己而不是孩子。后来,她一个紧紧地拥抱结束了这场不愉快。并且怀着歉意向女儿说:“作为未成年人,又是你的妈妈,应该更加成熟,而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逼迫你。”

听到妈妈这么说,女儿恳切地回答说:“妈妈你别这么说,是我不该在争论中如此无礼,我也应该更加成熟。”

我后来是怎么和树苗化解这场照片之争的,我记不得了——多半是树苗让步了,因为相册里北京之行的照片并不少。

20221008

今天继续昨天的故事。

书里面后来分析到,其实这位母亲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真心的爱着孩子,另一方面却盲目而无礼的方式对待她,认为孩子应该听命于自己。

其实在心灵深处,妈妈并不希望孩子不高兴。如果强迫孩子参加这样一场她根本不想去的聚会,略过这个原因,直接考虑孩子不高兴这个结果,我想妈妈从一开始就会打住。但是加上了这个过程,就因为一已之私和对孩子的控制欲,从而施加这样的强迫。

联想到当年,我们带着孩子和长辈去北京旅游,无非也是希望孩子长见识,并且在和长辈的相处中建立更融洽的祖孙亲情,总而言之初衷是好的。却没想到会因为拍照这点小事闹得不开心。如果忽略了这个过程,只看结果,那么我无论如何不想他不快乐。这才是我真实的自己。

就像书中讲的那样,觉醒的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察觉到我们的自我,认识到自己出于本能的劣根性,要对孩子施加控制这种错误导向。(我认为书中把这种称为“自我”翻译的并不贴切,可能翻译成“假我”才对。)

从这个例子出发,作者分析到我们对孩子的控制,从目的上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在未来更加成功,并且通过一条我们认为安全的途径来到达这种成功。

但是希望孩子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恐怖的、只有残酷竞争的地方,因此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担忧。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她的核心观点之一:我们教养孩子所经历的诸多问题根源都在于恐惧

想想当下,社会面上最不欠缺的就是负面新闻,这几年全球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局部战争,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们的心灵承受能力。

而我们总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以及未来的生活中免于遭受负面影响,一直平平安安,并且有充裕的物质基础保障快乐幸福。而怎样来增加这种确定性,我们设想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未来。

但是善与恶亘古存在。“反者道之动”,恶的存在也促使人类从自身寻找力量以阻止悲剧的发生。而不是盲目的去害怕、甚至出自一种假定的设想,并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控制,用种种教条来束缚孩子,甚至把那种负罪感从小就灌输到孩子身上,从而让孩子早早地披上他们并不希望披的外衣,或顺从或撒谎。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他们成年后,往往会再进入下一个轮回,重走父母的路。

明天想聊聊“轮回”这个话题。

20221009

在读第一章的过程中,书中也提到,即使成人多年,许多人依然反应莽撞,不能冷静的处理问题。

作者分析道,很多时候我们情绪爆发,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尽管这种回忆,多半是下意识的。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读过一本杂志,大概是《少年文艺》,上面有一篇故事,我至今印象十分深刻:有个小孩子的爸爸妈妈对他很不好,他当时痛苦地想着,自己长大以后可千万不能像他的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孩子呀。然后有一天也不知道是做梦还是怎么回事,他突然穿越到了未来,走进了一户人家,发现那个爸爸正在打孩子。故事继续发展,他惊奇地发现那个打孩子的爸爸就是他自己,也就是长大以后的他自己。

记得当时看到这篇故事,我的感觉简直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不瞒大家说,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我同样怀着和那个孩子一样的梦想。

往后的岁月,这个故事时不时在我脑海中出现,一直伴随着我,也算是常鸣的警钟,直到我结婚生子。不经意间,我做到了书中第14页所说的“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觉知”,只有充满觉知,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最真实的自己。也只有充满觉知,我们才能做更完美的父母。这里的觉知,我觉得可以用理性、清醒之类的词来代替。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读到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是幸运的,对我的孩子来说更加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破?这里有你想要的方法!
父母的觉醒:让爱恰到好处!
一位抑郁孩子母亲的反思:生活在虚假自我中的父母,不能养育真实的孩子。
我们在鼠年同读的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读书会
我把孩子养大,孩子教我做人 | 读书会第4期优秀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