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志,还是抒情

陈独秀搞新文化运动时,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发文声援。陈独秀惊叹万里之外还有知音。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深谙中国文学的胡适当然知道文学自古就有“言志”的传统。顺便说一句,胡适也没闲着,和红颜知己韦莲司鸿雁传书“况壑深多谷,湖丽如斯……频相见,微风晚日,指点过湖堤”,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言志”和“抒情”之间。

自《毛诗大序》提出“诗言志”,中国文学就一直在“言志”和“抒情”之间徘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消彼长。“言志”和“抒情”从本质上说,即文学究竟应该重视政治教化作用,还是遵循“缘情”的本质和规律发展。

在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文学是否“言志”甚至成了评价文学高低的标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评价《离骚》时也指出有“合乎风雅”和“异乎风雅”,而后者恰恰是屈原在文学史的价值所在,开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班固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也是因为司马迁文中过于浓重的抒情色彩,而刘勰则评价其(好的史书,没有特指《史记》,但《史记》当之无愧)令人“万古魂动”!

文学史上一直对南朝宫体诗评价不高,也是基于儒家的诗论标准。这种影响一直到近代,人们才慢慢发现其在题材开拓和美学上的价值。后世很多人对李清照颇有微词,也是因为其词过于“直抒胸臆”,真实地展露心事,评价的标准当然是儒家诗教传统。元末戏曲家高明更是直接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文学的其它表达方式。唐代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和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都是在“言志”这一指导思想演变的理论下完成的。有意思的是,白居易在给好友元稹的信中谈到“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人们喜欢他的《长恨歌》和《琵芭行》(抒情的),而他看重的是“针贬时弊”(言志)的新乐府诗。可见文学接受并不以主观目的为导向,它只能遵循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宋代人很聪明,在文章和诗歌里“言志”,在词里“抒情”,直到苏轼在词里才最终完成了“言志”和“抒情”的统一。宋代人喜欢李商隐,学他作诗用典。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多情的李商隐啊,不知道宋人有没有发现李商隐“用典”后面包装的全是“爱”与“憎”(抒情的)。

我对两者的看法是,文学作品“抒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不是说不“言志”,对某些作品来说是一个一百步和五十步的关系,你在完成抒情的同时也就言志了。如果实在没有“言志”,也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体验,并无高下之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奁集》
怎样估算出一首诗价值60亿美金/朱志宏
登乐游原 李商隐
人间词话:宋人诗不如词
充满中国古典元素的诗与图
七律 步韵李商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